宋成祖(校对)第4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3/623


朱琏探身,盯着脸色惨白的妹妹,“姐姐的话说得直了,你别见怪。”
朱凤英都要哭了,她哪敢怪皇后啊!
突然,朱凤英跪倒地上,磕头作响。
“无论如何,还请姐姐帮忙,救救郓王吧!”
面对不断哀求,朱琏长叹口气,站了起来,
“妹妹,咱们俩是亲姐妹,可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来往……原因如何,你比我清楚。早年的时候,我嫁给了官家,你嫁给了郓王。我嫁这个,是个木头,不解风情,还不招人喜欢。空顶着储君名头,奈何地位摇摇欲坠。你不一样,郓王殿下酷似太上皇,又考了个状元,世人都说他要当皇帝,你看不上我,觉得我不配当皇后,早晚这个位置是你的。”
“可这么多年过来了,姐姐的这位有多厉害,你心知肚明……咱不说别的,你们家那位都添了多少女人,你固然是王妃,可又有多少宠爱?到了这时候了,你颠颠跑来,替小老婆求情,还给我下跪,又是哭哭啼啼的,你说,还有多少体面?”
朱凤英神色格外难看,跪在那里,身体不由自主颤抖。
原来她们两个早有矛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朱琏倒也不是真的记恨,只是有些事情,她真的有心无力,能插手也不能管。
“我记得没错,几年前的时候,官家就下过旨意,要求降低利息,给百姓活路。彼时咱们就不是亲人了?官家打得那么难,多少次出生入死,把命都搭上了。你们要是念着亲情,就不该挣这个钱,更不该违背旨意。也不说别人,同样是兄弟,康王那边,我就要护着,他替官家挡了箭,受了伤,官家不照顾这个弟弟,他就是亏了良心。可其他人,官家可犯不着费这个心思。”
“一切都按照国法办吧,横竖你也不是主犯,用不着太过担心,我也累了,你退下吧!”
这位郓王妃什么都没捞着,直接被赶了回去。
只能说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
这位皇后娘娘的秉性,还真和赵桓差不多。
随着郓王被揪出来,又一个骇人听闻的事情爆开了。
赵桓虽然极力推行均田,要求大户把土地拿出来,分给百姓。
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很多人开始向民间放贷,然后要求百姓以土地做为抵押,同时每年收成的时候,归还利息。
虽然是还利息,却和土地挂着,形同地租。
百姓只是名义上拿到了土地,却没有减轻负担?
这算什么?
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
“不错,真是不错,咱大宋的金融创新能力,始终让朕刮目相看!”赵桓切齿咬牙,“抓,全都抓起来,给朕彻查到底!”
彻查!
这两个字几乎是赵桓说得最多的,从大户外戚,到军中将领,又到了宗室贵人……赵桓的态度可谓是始终如一。
他并不是看哪伙人不顺眼,一定要找借口铲除他们……赵桓的态度很简单,就是要清除朝中败类,不管是谁,他都不会客气。
可就是这么个简单的目的,也是花了这么长时间,才让大家伙接受的。
毕竟在很多人看来,皇帝任何举动,都是复杂的,值得反复揣测的。
皇帝陛下也是沉浸在帝王之术的圈子里,今天拉这个,明天打那个……反正就是生命不止,争斗不息,斗帝强者,恐怖如斯。
可赵桓想说,他真的没有南方复杂,就是很单纯的一件事而已。只不过这件很单纯的事情,却出现了一个复杂的结果。
“赵卿,弄了这么久,朕才注意到,只是落实清丈均田,也才做了一半啊!”赵桓笑呵呵对赵鼎道:“你看是不是该清理民间借贷了?”
赵鼎一愣神,“官家,这个貌似你情我愿,朝廷不好干涉,难道要朝廷出钱,替百姓还债?”
赵桓摇头了,“这个恐怕不行,且不说别的,咱们也没有那么多钱啊!但是朕有个主意,咱们可以规定最高利息……然后给百姓提供贷款,让他们把欠大户的还上。然后再慢慢还朝廷的钱,这样一来,百姓的负担不就轻了,而且咱们的新钱引也发出去了,岂不美哉!”
第472章
无情的赵官家
赵桓要做的事情就是债务置换,把老百姓从士绅大族的掌控之中,解放出来。
没错,就是解放!
大族对下面的掌控真的是相当严密,水泼不进,针扎不透。
首先是土地,一家人都要租种人家的土地,没有田地,谁也活不下去。
其次,遇到了各种事情,家里没有积蓄,就要像大户拆借,才能渡过难关。
再之后,大户还控制着下面的私塾学堂,掌握着家庙祭祀,宗法权柄,是非舆论……大事小情,都要请族老长辈,在祠堂做主,宗法是在国法之上的。
这一套东西下来,就像是层层枷锁,牢牢锁住了每一个人,到了这一步,普通人又有什么选择呢?
自然是乖乖被士绅地主掌控,而朝廷也只能同士绅合作,维持脆弱的统治。
“官家谋划深远,方略高明,只不过老臣还有些担忧。”
赵桓轻笑道:“你是担忧重蹈王舒王青苗法的覆辙?”
赵鼎用力点头,“确实如此,倘若旧债不去,又添新债,地方上百姓受苦,终究是害了他们。当初青苗之法也是立意良善,只是在施行之后,竟然有官吏逼着富户借贷,甚至有城里的百姓借钱,官府盘剥勒索,无所不用其极。偏偏王舒王又是个执拗的性子,一意推行,弄得整个新法都走了样。”
赵桓颔首,“这话没错,说到底,还是咱们大宋的执行能力太弱了。”赵桓感叹道:“农村尽是豪绅地主掌控,他们垄断贷款,又怎么会放青苗钱下乡?城里反而没有如此紧密,自然要欺负普通市民。还有一些胥吏和地主联手,利用青苗钱,去坑害一些富户,这就是公报私仇了。如此情形,青苗法焉能推动下去!”
赵鼎眼前一亮,官家还真是难得清醒,几句话就把事情说明白了。
做任何事情,不要觉得立意良善,推动下去,就一定能成功,还必须考虑社会结构,现实情况,归结起来,就是实事求是。
没有弄清楚这些,就算是好的措施,也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国初做事为什么容易?
还不是经历了战乱,铲除了大部分的地主豪强,又由于人口减少,地方空出了太多的资源,有了闪转空间。
而且国初的时候,往往会选拔一批全新的官员,他们和旧时代没有那么多瓜葛,可以忠实执行命令,放手施为。再有从战乱走出来的人,经过残酷的历练,能力和操守都相对过硬。
这么多优势加在一起,所有很多朝代在立国之初,都能万象更新,焕然一新,当然,像西晋那种立国既亡国的,还真是奇葩。
现在的问题,就是大宋有没有推动变法的能力呢?
“赵卿,朕以为还是有希望的。首先,咱们推动了土断,清丈,摊丁入亩,均田,又迁居了不少豪强大族……做到了这一步,地方的豪强势力已经不比从前。甚至可以说解除百姓债务羁绊,是咱们对农村改革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一步……如果不能顺利推行,前面的变法早晚也会功亏一篑。”
赵桓感叹道:“李太师替朕维持住了大局,到了吕相公手上,摊丁入亩,清丈土地,立在当代。到了赵卿的手上,推行钱引,消除百姓枷锁,可谓是利在千秋啊!”
赵鼎努力绷着脸,可一颗心已经砰砰乱跳,老脸微微涨红,明显心动了……赵桓整体执政,还是相当有章法的。
从李纲到吕颐浩,再到现在的赵鼎,正是走了三步,先是求生,接着是求胜,到了赵鼎这里,就是求治!
对于赵桓来说,是努力让这个国家变好。可是对于赵鼎来说,也是名留青史,实现胸中抱负的最好机会。
天时地利,机会难得。
“官家这么说,臣真的要拼老命了。”赵相公憋了半天,终于矜持回答。
赵桓微微一笑,“也不要硬拼,还要有技巧。赵相公,你说这些年,陆续退役的老兵有多少?兴建的学堂又有多少?”
赵鼎略沉吟,就报出了一个数字,“官家,从靖康三年算起,陆续退役的老兵,差不多八九万,最近一次,就退役了五万多人。至于学堂,河北兴建的学堂超过了两千,南方却是少一些,只不过南方原来的学堂就多一些。”
赵桓颔首,“这就是咱们能用的力量,说是不少,其实也不多,但总比当初王舒王要好多了。赵卿,你有把握胜过王舒王吗?”
赵鼎失笑道:“臣可不行……只是官家圣睿,远非神宗可比啊!”
赵桓竟然也不知羞,还煞有介事点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理所当然!”
赵鼎实在是无言以对,还是老老实实干活去吧,免得尴尬。
赵鼎去落实这些事情,赵桓也丝毫闲不下来。
郓王赵楷的案子,可没有这么容易结束。
宗室亲王,违背旨意,私下里放贷,而且数额还那么大。
这个案子要怎么结?
事实上跟赵楷干一样事情的,还真不少。
前面抓起来的郑家兄弟,还有许多豪门大户,都是如此。
该怎么办吧?
革除王爵,幽居思过。
刑部递上来的意见到了赵桓手里,结果批下来只有两个字:太轻!
怎么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3/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