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5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6/623


只不过不断多好的工程,都有坏掉的时候……历经千年,王景疏浚的黄河故道已经积累了太多的泥沙,河床高起,不堪重负。
就在仁宗年间,黄河决口,河水北流,泛滥的洪水淹没了大名府,恩州,冀州等地,百万河北民众,做了水中鱼鳖,好不凄惨。
黄河决口属于天灾,倒也不至于大惊小怪,可接下来大宋君臣的操作,却让人窒息了,而且这个窒息操作还不是一次,而是足足三次!
黄河决口之后,彼时大宋的宰执们不是想着河北百姓,不是想着如何治河,如何救济灾民……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老对手辽国,骨子里的怯懦让他们惶恐不安。
众所周知,在失去了燕云之地以后,北宋在宋辽边境,依托白洋淀等地,弄出了一大片河塘水域,号称水上长城。
这些水网池塘,连绵不绝,按照大宋君臣的设想,正好能够阻止辽国骑兵南下……只不过他们忘了,能阻挡辽兵,也能影响宋军自己……换句话说,修建水上长城,就和修建马奇诺防线一样,等于放弃了进攻,不再奢望恢复燕云之地。
靠着一条不知道有多大作用的水上长城,获得心理安全的大宋君臣,在听说黄河改道之后,惶惶不安。
北流的黄河会产生两个问题。
其余,黄河巨量泥沙能轻易填平所有水池沟渠,把水上长城变为平地……其次,如果黄河流到辽国境内入海,那么辽兵就能顺着黄河,逆流北上,直取开封。
这种担忧把大宋君臣都吓傻了。
于是他们赶快拟定了一个方案,通过六塔河,把北流塞上,引黄河水返回故道。
计划很完美,第一步就夭折了……六塔河的宽度不过是黄河的五分之一,根本承担不了天量的黄河水。
于是工程完成的当天夜里,立刻决堤,被洪水淹死的百姓,成千上万。
其实这一次回河失败,就已经证明了这条路走不通。
但是真的不要高估大宋君臣的智商……五年之后,黄河在大名府再度分成东北两流,史称二股河。
由于河水泛滥,朝中再度出现了争执,一派认为北流稳固,只要在河岸修堤束水,就可以将黄河顺利引导入海,也可以依照河堤,抵御辽兵。
奈何这一次王安石做了反对派……他的主张依旧是塞北流,修河道,导黄河水回故道。
可是此时距离东流断绝已经好几年了,故道淤塞,和地面几乎一平,又怎么承受黄河水?
结果就是在塞了北流之后,同年黄河再度决堤……上一次是往北流,淹了河北,这一次是往南,淹了两淮!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对这个结果,大宋的君臣似乎并不怎么在乎,毕竟是往南流了,黄河天险还在,面对大辽,还有依仗,不至于太过被动。
至于老百姓的损失,谁在乎啊!
只不过大宋君臣又一次低估了黄河的暴脾气。
没有过多久,黄河又在澶州决口,再度恢复北流。
时间到了哲宗朝,由于人建议塞了北流,恢复东流……不出意外,黄河再一次决堤……这一次的水灾还要超过前面两次。
残酷的现实彻底打消了大宋君臣回河的打算。
这段历程就是所谓的三议回河。
“从仁宗皇帝到哲宗皇帝,有旧党有新党,一而再,再而三!”李若水毫不客气批评道:“口口声声喊着在德不在险的朝堂诸公,却把黄河天险看得比万千生灵还要重无数倍!三次回河,三次决堤,淹死百姓何止几百万,损耗民力,不可胜数!以定州为例,原本屯兵十万,是抵御辽兵的重镇,可经历黄河水患之后,兵马不过五六千!”
“假使朝中诸公,肯沿着黄河走一走,瞧瞧河道情形,心里有百姓疾苦,也就不会一错再错了!”
李若水仿佛胸口压了块石头,不吐不快,“前些时候讨论昭勋阁,要把前面的旧臣放入昭勋阁,供人敬仰膜拜……可问问河北、京东、两淮的灾民百姓,他们答应吗?”
他们答应吗?
这一声质问,当真如同雷霆炸响,霹雳天惊。
群臣良久无言,默然低头下了头。
许久之后,赵桓才缓缓道:“三议回河,这是一场持续了几十年,历经数朝的错误……错误有二,其一,朝中诸公,没有把百姓的生死放在第一位,心中无有百姓。其二,在制定国策的时候,没有亲自探查,没有实事求是,仅仅靠着一厢情愿,结果酿成了无穷祸患!”
“三次决堤,三次洪水,冲垮了河北,冲毁了两淮……千里疆土,几乎成了一片白地,死亡百姓,何止百万!正因为民力耗损,人心离散,金人南下之后,才没有一战之力,几乎亡国!”
“这个教训非常惨痛,朕以为不必藏着掖着,要明明白白,公诸于众。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从百姓出发,从实际出发,拿出治河方略,不能再走昔日的老路!”
赵桓的一番表态,堪称一锤定音。
时至今日,站在滔滔黄河岸边,也能明白,瞧不起之前大宋君臣的道理所在……这帮所谓的名臣,着实是太坑人了。
当然了他们留下来的烂摊子不光坑了大宋,还顺利坑了金人,甚至还把元朝给坑了。
这两朝都被黄河折腾得精疲力尽。
也就是老朱家命硬,拿回了燕山,能够从容应对,调动全国之力,总算没有被黄河耗死。
现在赵桓也占有了燕云,有了治河的本钱,究竟该怎么办?
“官家,臣以为还是要迁居百姓,将河道两边的百姓迁居出去。”李若水沉吟道。
移民可不是一件小事,哪知道赵桓竟然一下子点头了,“可以,只不过怕是不能仅仅迁居百姓……还要在河道两边多植树木,划出泄洪区才行。”
黄河水患,说到底还是人口压力太大,不得不大肆开垦土地,砍伐树木,以至于河道淤积,难以维系。
“要想治理黄河,有两点,其一,是顺天应人,不能学三议回河,靠着拍脑袋决策;其二,是人定胜天,要有彻底解决水患的决心。从今往后,每年要投入不少于二十万劳力,全面治河,不留祸患给子孙!”
第502章
陆游赴西域
赵桓这一次视察黄河,基本上给大宋的治河方略定了调子。
在河道走向问题上,毫不犹豫选择了北流。
首先黄河北流地势相对更低,水往低处流,只要建立好束水堤坝,就可以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安稳。
而且北流牵涉的人口更少,移民也方便。
至于东流,三次回河都失败了,就不用提了。
只是在事实上,北宋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黄河都是南下夺淮,从淮河入海……之所以会出现这么个结果,还是大宋朝的锅。
为了迟滞金军,杜充充分学习了运输大队长的经验,掘开了黄河,凑巧的是掘开之后,同样没淹到几个敌人,反而是自己的老百姓受罪。
所以在历史上,靖康之变以后,黄河就开始南下夺淮。
等金国占据北方之后,已经没法收拾了,就只能勤勤恳恳给北宋擦屁股,讽刺的是赵构跑到了临安,建立了南宋,甩开了包袱,可以苟且偷安了。
一条黄河,把金国折腾够呛,又让蒙古人杀进来了。
等蒙古人接手之后,同样是个烂摊子,他们继续治理黄河,在金国身上发生的故事,又重复发生在了蒙古人身上。
最后的结果就是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把元朝也给灭了。
能干掉两个仇敌,北宋的操作也是没谁了。
事实上黄河的祸患到了明朝依旧在延续着,时不时就来个决口什么的。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淮河小,黄河大,南下夺淮的后果就是不断决口,泛滥。
自北宋之后的几百年,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这一大片,都成了黄泛区。
中原大地,哀鸿遍野,水旱灾害不断,老百姓民生困苦,直接造成了中原衰败,甚至一直遗祸千年。
北宋士大夫们拉出来的一泡……还真是恐怖如斯!
此时此刻的赵桓,情况还算不错。
至少没有掘开河道,眼下的黄河依旧是北流为主,有八成以上的黄河水都走北流入海。
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修好河堤,留出的足够的泄洪区,并且移民,种树,恢复植被。
虽然这个工程很庞大,但方向还是很明确的,
“官家,其实有件事,老臣还是不好隐瞒的。”李邦彦趁着只有两个人,向赵桓进言。
赵桓心情很好,就笑呵呵听着。
“其实吧,欧阳醉翁是个脑子不清楚的,当初商议回河的时候,谁还不知道六塔河承载不了黄河水啊!”
赵桓眉头挑了挑,知道六塔河不行,那为什么还有不少人坚持?
李邦彦见赵桓略带困惑,顿时心情大好,果然,还是离不开老夫这个明白人啊!
“官家,其实这个道理不难,只要把黄河水引回故道,下一次也就说不准是在哪边决堤了,毕竟黄河堤坝可是有着两边啊!”
赵桓突然吸了口气,脸色骤然变化……李邦彦把谜题点破了。
三议回河,看起来很傻,你以为大宋的士大夫在第二层,实际人家在大气层。
彼时北方的宰执居多,治河是不能治河的,只能往南边引,淹了南边的土地,我们河北的田庄不就保住了!
“官家,这事臣可不敢撒谎,以文宽夫的为人,他是干得出来的,虽说官家与士大夫共天下,可士大夫也分南北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6/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