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5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7/623


不说别人,原来梁山泊的阮七,就亲自出马,连着拜会了十几处老贼窝子,耐心说服大家伙,劝他们放下武器。
除此之外,兖州府的百姓感念天子恩德,竟然率先组织起来,一共八千多民兵,抢在官府动作之前,就已经开始剿匪。
还有泰山,胶州,登州……各地百姓争先恐后,清除匪患,还齐鲁大地一个安宁。
“官家,说到底,还是这些年的国策对头,民心在我啊!”赵鼎感叹说道。
赵桓深以为然。
“既然如此,就正式改京东路为山东省,替朕赐下‘天下第一省’的石碑!”
赵鼎悚然,竟然有些羡慕,看起来他也要努力了。
果不其然,在山东立省之后,河东也送来了申请。
河东表里河山,有太行险峻,也有黄河环绕。本身盆地丘陵纵横,北边的大同还是原来的辽国土地……
整个河东可以说贼匪纵横,多如牛毛。
结果在光复之后,能肃清匪患,恢复生机,让赵桓颇为惊喜。
因此赵桓立刻赐名河东路为山西省,同时赵桓还送了一块石碑,刻着“晋国天下莫强”。
就这样,河北,河南,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三个月之内,大宋相继立省十个,基本上中原腹地,都完成了这一步。
伴随着行省制的确立,大宋分散的地方权力重新集中到了巡抚手里。而且官职大幅度增加,管理的政务也越来越清晰明白。
这一步带来的改变相当惊人,至少岁入就增加了两成还多。
当然了,因为增加官吏,重新划定省份,朝廷的行政开支也多了三成……不过赵桓还是认可的,有些开销就是少不了。
说了这么多,还有一件事情不能忽略了,那就是剿匪事件本身。
经过了一年的严厉清扫,各地共计请教匪巢三万五千多处,击杀匪人二十万,俘虏超过五十万。
清剿得到钱财六百多万缗,良田三百多万亩……缴获兵器铠甲超过三十万。
在这些悍匪之中,背负命案的不在少数。
历年积累的旧案解决了十万有余。
每次清剿一处匪巢,都会把里面的悍匪揪出来,在百姓面前,历数罪状,然后开刀问斩。
每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挂起来,都是一道惊雷,锤击着苍凉的大地。
百姓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了朝廷的力量!
那些威名赫赫,传诵几十年,谁也奈何不了的悍匪头目,就被朝廷抓起来了。
当这些江湖传奇,神一般的人物,狼狈地跪在刑场上,此消彼长,一种叫做威信的东西,彻底竖立起来。
百姓言谈之间,都充满了敬畏。
咱们官家,就是有本事!
谁也比不上,只要官家认真了,什么山贼水寇,全都是个屁!
当然了,不光是官家,那位治安尚书牛英,也是个狠茬子,了不起的青天大老爷!
清剿土匪的最直接后果就是治安大好,老百姓也敢出远门了,几个人结伴同行,就敢去几百里之外做生意,全然不用担心。
有意思的是原本兴旺的镖局受到了强烈冲击……原来商贾担心贼人,才请他们保护,现在地方都安全了,根本用不着了。
镖局子还能怎么办?
难道要假扮强盗吗?
这也行不通啊!
在短暂的沉寂之后,京城的一家镖局率先改行了。
用不着我们保镖,那我们送货还不成吗!
就这样,大宋的第一家专门的货运商行出现了……
第536章
稻桑
赵佶今年七十岁了。
人活七十古来稀,奈何这位却是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半点没有老态。不只如此,去岁的时候,赵佶还给赵桓添了个小妹妹……而且还是高丽婢女生的,算是个混血。
对这种破事赵桓简直无话可说,足足大半年,赵桓都没搭理赵佶。
直到今天,十月初十,赵桓才准备了一桌御宴,算是给赵佶庆生。
宴席之上,赵佶倒是很健谈,“官家,这些年多在康国住着,听闻了不少议论,唯独这一次大举剿匪建省,议论最多。”
赵桓放下了手里的酒杯,微微沉吟,便叹道:“议论之中,怕是骂声不少吧?”
赵佶却是摇头,“官家,这回你可是想错了,大家伙都称赞官家圣明,霹雳手段,大宋焕然一新,恰如开天辟地,日月重光啊!”
儿子争气,当爹的心情自然好不少。
虽说眼前这对父子算是全天下最特殊的爷俩,但也没有完全超脱人伦……赵佶兴奋说着,他带来的多是康国商贾的态度。
这帮人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所谓江湖和庙堂,自古以来,就有两套规矩,一个是孔夫子定的,一个是盗跖定的……哪怕是法度严明的秦汉,朝廷也有照顾不到的地方,也就是江湖!
在商言商,也就是说往来运送货物,打点官府是必然的,打通江湖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还要聘请镖局,全程护航,才能顺利运送到位。
短了任何一处,都是不行的。
而经济学又告诉我们,每一处环节,都是成本。
其实弄懂了这些情况,也就明白了,古代的商人一定要依附官府,依附士大夫,一定要结成商邦,彼此守望互助。
甚至是在王朝更迭的时候,一定要下注行险,搏一个前程。
如果他们不做这些,只是在商言商,按照商人的逻辑去做经营,对不起,随便一个江湖人物,就能把他们给捏碎了。
不是想不想,是根本做不到,活不下去。
所以在一个前现代社会里,追求经济发展,财富增加,一定会出问题的,一如咱们的邻居阿三,他的那个社会结构,未必比大宋好到哪里去,在这样的国家里,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绝不是国富民强,恰恰相反,少部分人的快速发展,只会撕裂整个国家,前途无以为继……
如此看来,赵桓的剿匪行动,简直是开天辟地,领先好多国家上千年。
简直不夸奖都不行了。
清剿匪徒,消除匪患,重新划分地区,明确权责,建立行省……这是在干什么?
如果把大宋看成一个整体,那就是在打通奇经八脉,建立起一个单一的庞大市场。
物流畅通,没有关卡厘金,没有苛捐杂税,所过之处,上下如一。
要说从此再也没有任何阻碍,那是扯淡,毕竟适当打点,送点礼物,疏通关节,哪怕到了后世,也不能免俗。
但是从整体上而言,整个国家都通畅了。
没有南北差别,没有了区域限制,一片庞大的蓝海,赫然出现在了大宋商民百姓的面前!
作为顶级商人云集的康国,焉能不沸腾!
赵佶手舞足蹈,讲述着这帮人的喜悦之情。
市场骤然扩大,无穷无尽的财富,滚滚而来,赫然出现在眼前。
“官家,你知道这些年大宋的丝绸贸易,有多少数量吗?”
赵桓略沉吟,就道:“应该有二三百万匹吧?”
赵佶抓着胡须,呵呵一笑,“是四百五十万匹上下,其中三百万供应国内,还有一百五十万匹,要出口海外,或者贸易属国。”
赵佶随后又问了一句,“官家,你可知道,为什么只有这么多?”
赵桓又是一怔,这下子赵佶得意起来,侃侃而谈……其实三五百万匹的数字,延续相当长时间,哪怕到了明朝,中国的丝绸年产量也很难突破一千万匹。
之所以达不到,是因为穿得起丝绸的,也就是前面的百分之十,非富即贵,普通人哪来的财力。
所以大明多增加的丝绸,很多都是供应海外……为了卖给西洋商人五十万匹丝绸,改稻为桑,倒也说得过去。
另外一面,适合种植桑树的土地也就那么多,还要种粮食,总不能全都种桑树吧!
而且都种了桑树,势必蚕丝价格下降,影响丝绸的价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7/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