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5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0/623


“怎么可以?这样会亵渎神灵!”
“神灵?老夫只知道人创造了神灵,无非为了心安理得罢了。可若是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神灵束缚住,是不是有点作茧自缚了?”
第557章
太上皇的底气
人创造了神灵!
只是为了心安理得。
何必作茧自缚!
短短一番话,立意高远,别说放在大宋朝,哪怕在一千年以后,也有许多人达不到这个境界。
赵佶这是悟了吗?
或许是吧。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赵桓除了维持朝局的稳定之外,他最大的主张,就是加强和民间的沟通……任何一项政令,必须来自民间,经过仔细推敲之后,进入朝廷流程,与此同时,各地的老兵组织,学堂教师,朝野报纸,都要充分讨论。
直到一切都准备妥当,才会落实下去。
有人或许会问,像赵桓这么干,不会造成拖延低效吗?一项命令,反反复复,推诿扯皮,最后出来的东西,势必南辕北辙,一地鸡毛,又如何能取信于民?
其实这么看的人,就是低估了赵桓的智慧。
身为天子,他手里捏着制定议程的权力。
天下的事情很多很多,如果陷入了无休止的争论之中,的确会坏事,但是赵桓采取的方针是抓大放小,抓住最主要的东西。
比如说在天下初定之后,最紧要的就是剿匪。
赵桓提拔牛英担任治安部尚书,在各地发动老兵,划分行省,全国联动,一起剿杀。
到了靖康二十年之后,困扰千年的匪患已经基本肃清。
随后赵桓又根据治安部的建议,把矛头对准了城里的小偷小摸,匪盗行为。
这又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战斗。
虽然没有了啸聚山林,动辄成百上千的匪徒,可是城里的情况也不安宁。
以洛阳为例,一处钱监的仓库遭到了抢劫。
劫匪的手段让人瞠目结舌,他们首先弄到了火药,然后挖地道埋在了外墙下面,随后一声轰隆,炸飞外墙,冲进去抢钱。
抢了钱之后,就坐上四轮马车,飞驰出城,等到差役兵马追捕,人已经消失了。
公然对朝廷的钱监下手,还用到了火药,万一兴致来了,把皇宫给炸了,赵官家岂不是要原地升天了?
赵桓知道案子重大,但他更想弄清楚,到底是如何丧心病狂,才能发生这种事情?
经过了三个月的查访,最终的结果放在了赵桓的案头。
执行抢劫的一伙人,居然有三个老禁军,其中一个居然是爆破手,也正是军中的经历,他才能熟练掌握火药的用量。
这家伙在军中数年,由于平时喜欢赌钱,因此留下了污点,返乡之后并没有得到安置,只剩下几亩薄田,结果不甘寂寞,这家伙就搜罗一帮人,充当起了劫匪。
在抢劫钱监之前,他们还抢过绸缎庄,抢过粮食……总计抢劫八次,还杀了三个人。
拿到这个结果,赵桓彻底怒了。
这里面至少有三层问题……其一,地方衙门差役无能,面对抢劫案子,束手无策。
其二,随着迁都之后,不只是开封地位下降,像洛阳等城市,下降更快,又缺少生存途径,有太多闲散的青壮,无事可做,因此从事抢劫,屡见不鲜,绝不只是这么一伙人。
强盗劫匪太多了,容易得手的目标都被抢过了,这才盯上了钱监,敢情劫匪也内卷。
至于其三,老兵的安顿再次出现了问题,军中的管理也松懈了。
赵桓在震怒之余,也很清楚明白,任何的政策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就像是电子产品,运行一段时间,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关键是要拿出解决的办法。
赵官家在反复权衡之后,下旨各地,组建城市民兵,并且取名为“砍柴人”。
前面提到过,各地在落实均田之后,都组建了民兵,既保护乡里,又充当朝廷的民夫,运输大队。
这些民兵保证了地方的安宁,可问题是在城市里,除了衙门之外,就没有别的力量了。
偏偏那些衙役的本事不行,数量也不够。
尤其是随着大股土匪被剿杀,许多残余又逃到了城里,继续为非作歹。他们倒是懂得大隐隐于市的道理。
赵桓成立了砍柴人,主要就是招募城里的青壮,也包括相当数量的老兵,给予武器,不定期巡逻。
所有砍柴人都能从朝廷和地方拿到一些津贴。
数量不多,一个月五斗粮食,或者是二百文钱。
但是不要忘了,很多犯人是有悬赏的,如果能破获大案,抓到要犯,又或者立下大功,是可以得到重奖,甚至是进入官场的。
旨意下达,大宋各地应声而动。
各大城市,都出现了人数不等的砍柴人。
而且这些砍柴人不光是针对暴力抢劫,一些其他案子,也在他们的管辖范围内。
就比如说开封,有一位年过半百的砍柴人,破获了一个拐卖大案。
一次解救了三十七名儿童!
赵桓亲自下旨重赏,同时又严办拐卖儿童的犯人。
多年不用的凌迟之刑都拿了出来,直接给切了。
对这些专门拐卖妇女儿童,破坏家庭,丧尽天良的杂碎,不管怎么处置,都是理所当然。
赵桓弄出了砍柴人制度以后,不光是案子破获上来了,其他的问题也随之好转了,比如有的路面坑坑洼洼,砍柴人会带头修路。
有人乱扔杂物,砍柴人也会清理。
有的家庭矛盾,邻里冲突,也有人来劝解。
赵桓对于这些情形,都是不吝赏赐的。
破了一个大案子,化解了邻里纠纷……其实都是在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行善无大小,力所能及,既是善良。
在金戈铁马之外,赵桓在文治上面,也颇有成绩,这还真不是给他脸上贴金……赵桓一向主张砥砺正气,每年都会大量奖励普通人。
相比之下,虽然赵桓不打压商贾,甚至是鼓励商业发展,但是在赏赐名单上,很少有商人出现。
对于个人来说,当然可以追求财富,可是对于国家来说,追求的永远都是公平正义,是一股正气!
砍柴人的出现,对赵佶的触动很大,或者说整个大宋朝野,都被惊到了。
城中有很多劫匪,这自然是朝廷的事情。
按照正常的逻辑,自然是选派能臣干吏,下去彻查到底,严惩不贷,砍下一些脑袋,震慑歹人,收获百姓的称赞。
戏台上的套路,大体如此,包拯都不能免俗。
可是到了赵桓这里,他没有遵循既定的流程,而是授权给了下面的百姓。
因为赵桓真的相信普通人,相信只要把情况说明白,然后适当的引导,就可以释放出民间的力量。
而这股力量远比皇帝的旨意,政事堂的命令管用得多。
“老夫的儿子,也就是大宋的官家,他靠着普通百姓臣民,击败了穷凶极恶的金贼,恢复了燕云之地,又靠着百姓之力,中兴社稷,使得天下大治……民力可比神力大得多!”
赵佶笑着说道,完全是老怀大慰,自豪得意。他这双老眼终于看清楚了儿子的奥秘。当然了,看清楚不代表能做到,他没戏,至于眼前这位皇帝,更加没戏。
曼努埃尔一世完全听傻了……不依靠上帝,反而依靠草芥蝼蚁一般的百姓,这是什么奇谈怪论?
又是何等大逆不道?
上帝会惩罚你们这些魔鬼的!
没错,你们就是魔鬼!
赵佶面对目瞪口呆的曼努埃尔一世,一点也不着急。
知道他接受不了,但是没关系,咱们有的是时间。
赵佶兴致勃勃,领他看京城的一切,就去普通人家,看看大宋的百姓是怎么生活的,走街串巷,去茶馆酒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0/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