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祖(校对)第6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0/623


“朕这个皇帝还有个称呼,叫做圣人,我们的先贤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一个天子,一国之主,若是把自己放在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位置上,如何能体察百姓之心?不知道民生艰难,又如何治国安民?”
“朕说到这里,倒是想询问一下,你们心中的民是什么?你们的国度,可也有百姓?”
翻译把问题告诉所有人,足足沉默了三分钟,哈克突然站起来了。
他先是深深一躬,而后道:“君主拥有无上权柄,这是上帝授予的权力。那些愚蠢的农夫,他们什么都不懂,了解他们的想法,根本没有用处!”
赵桓笑容依旧,对他的冒犯浑然不在意。
“说是上帝授予,到底还是把自己放在了上帝的位置上。姑且就有个全知全能,至高无上的上帝……这个上帝又怎么会把心思放在羔羊蝼蚁身上?他要从羔羊蝼蚁身上得到什么?他有所求,还是无所不能吗?他无所求,又怎么会在乎普通人?”
通译讲赵桓的意思告诉哈克,顿时,哈克就皱起了眉头,比刚刚还深了几倍。
“上帝不需要什么,上帝,上帝只会赐福给信徒!”
“上帝既然如此,那上帝授权的教士,君主,为什么不能像上帝一样,疼惜呵护治下的子民?为什么又把普通人视作愚蠢无知的?”
赵桓再一次的质问,让这位西夷大儒陷入了空白……这,这要怎么解释?
还不等他想明白,赵桓已经转向了其他人,“朕不想否认神明的存在,但说到底,目之所及,看到的都是普通人,生老病死,柴米油盐。这些才是根本,至于其余的,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再有就是一个人籍的问题……究竟谁算是人,这一个问题,决定了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制定策略。”
“这个人籍的问题,在东方也有很多争论,也在不断发展……我们曾经区分出士农工商,承认奴仆,还轻视女人。大约只有男人,尤其是做官的,才算是真正的人,也就是士大夫,其他的人都要打些折扣。”
“不过如今大宋做出了许多调整,彻底废除奴仆,在授田的时候,给予普通女子财产权,鼓励受教育,提供为官的机会……总而言之,在大宋的视角下,不管男女老幼,不管从事的行业如何,财富如何,地位如何……在人格尊严上,都是一样的人。包括皇帝,也不例外!”
……
赵桓的这一番话,洋洋洒洒。作为赵官家来到海外的第一篇宣言,带来的影响堪称青史级别的,甚至赵桓都有些始料未及。
东西方的想法,有什么根本的差异吗?
比如东方也讲华夷之辩,貌似很看不起蛮夷……这话是没错,但是东方人想的是和蛮夷和平共处,只要不来捣乱就是了。
而且蛮夷能主动归化,心向上国,还能得到丰厚的奖赏。
可是在西方这里,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也有区分人群的方式,是否皈依上帝!当然,不皈依的,自然是该死的。可皈依了也未必就万事大吉,还要区分三六九等,然后根据灵活的道德底线,决定是不是开除你的人籍!
从上到下,就是一个凶残的斗兽场……所以想要站在最顶端,自然要像狐狸一样狡猾,雄狮一般凶猛,毒蛇一般狠辣。
“错了,全都错了!”
哈克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整三天,不吃不喝,也不睡觉。
他苦思冥想,终于在第三次日出的时候,他仰望着朝阳,心有所感,疲惫的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容,他发自肺腑感悟道:“原来大宋皇帝陛下,才是天下唯一的太阳!”
大宋之所以伟大,不是人的强悍独立,也不是什么体制,而是一种理想,一种把每个人都当成人的悲悯!
这是和西方完全不同的文明逻辑。
从衍圣公讲学,到燕王现身说法,再到赵官家亲自驾临……一股排山倒海的势头,已经形成,势不可挡!
“我愿意充当前锋,打入罗马,把可怜的人们拯救出来!”哈克恳切请求,在他的身后,还有许许多多热血奔涌的西方学者……
第575章
亚历山大不值一提
一个皇帝该干什么呢?
能上阵打仗吗?
可以,但不多。
能下地种田吗?
也行,但最好在宫里头自己玩农家乐,别出来打扰农时。
可以经商吗?
大约是不行的,因为没人敢和皇帝明算账。
所以真正归结起来,皇帝能干的事情太少了,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务虚的……这也是皇权容易旁落的原因所在。
但是在赵桓身上,似乎没有这个问题。
毕竟这位赵官家已经是老油条了,他太会玩了。
赵桓在第一次阐发了自己的主张之后,随即就跑去巴格达的学堂,当了一天的旁听生,跟学生们一起听课。
一整天下来,赵官家在辞别的时候,只是题写了四个字:有教无类!
不出意外,这四个字又掀起了一阵波澜。
所有人都能读书吗?
就算是在大宋,这也是赵桓登基之后的事情,当然了,就算没有赵桓,大宋的教育水平和识字率也是傲视天下的。
在后世问你读书没有,和在古代不是一个意思。
后世问你读书,是读书识字的意思。
而在古代问你读书,则是具体哪一本书……更具体一点,就是十三经,儒家经典。因为这是科举要考的内容,只有读通了,读透了,才能有科举的资格。
换句话说,读书和科举是连在一起的。如果没有科举的资格,干脆就不用读书了,就比如女子,那大宋朝的女子都是文盲吗?
很显然不是的,大宋的才女比比皆是。
赵桓在早年做过估算,计算读书率,大宋不会超过百分之五,甚至更低。如果计算识字率,那就很可能超过两成。
如果把标准再降低一些,只要能写名字就行,甚至会达到三成左右。
这是个相当恐怖的数字,整个西方,唯有在工业革命之后,才能有那么多的财力推动教育发展。
毫无疑问,这个时代,大宋的教育理念领先天下。
有教无类,贵族也要和平民一起读书吗?
没错,就是这样。
甚至在大宋还有更恐怖的,女孩子也能读书!
这些消息陆续传开,带来的冲击不言而喻。
首先,大宋哪来的财力,能支持这么高的入学率?
其次,大宋怎么可以打破所以的壁垒?
有教无类,多么了不起的主张?
就在赵桓逛了一圈之后,足足有五座学堂,悄然出现。
不论贵贱,所有的孩童,只要年龄合适,就能入学!
至于学堂教什么?
除了原来的学问之外,大宋的儒家经典,自然不能错过。
早在多年前,赵桓组织人翻译君士坦丁堡的文献,忙得不亦乐乎。
这回好了,要把东方的学问译成西方的字母文字了。
君士坦丁堡,巴格达,大马士革……每一个大城市,都聚集了一大批学者,他们热烈讨论,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
想把儒家经典翻译好,难度可不是一般大。
这一点就连赵桓都帮不上忙,但是一些通俗文学还是可以的,比如多年前赵桓就借着《三国演义》卖邸报,这一次也有人把三国拿过来了。
翻译三国,讲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这下子好玩了,到处都能听到蹩脚的“俺也一样”的声音。
完全就是一面倒的碾压。
诗词歌赋,文学作品,衣着用具,饮食习惯……这些东西都是最容易传播的。
在各大城市出现了大宋展览馆。
来自东方的精美商品,摆得琳琅满目。
还有那些水墨丹青,各种艺术品,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尤其是那些有钱人,先不管别的,买几幅东方的字画挂在家里,别管画了什么,写了什么,要的就是这个牌面!
“赵官家,你可真是好手段!”
萧塔不烟已经很苍老了,白发苍苍,脸上皱纹堆垒,脊背也佝偻起来,但这位女中豪杰还是很有气势,她怒视着赵桓,气不打一处来。
“好歹还有个大辽国,赵官家这么干,是要欺负我这个孤老婆子不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0/6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