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1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3/330

  入冬之后,雪很大。圆明园里面已经是一片银装素裹,不仅是圆明园,整个京城都覆盖在积雪里。连街上常年不散的便溺味道也短暂的被遮盖住了。
  守城的人马也都躲在可以避风的地方,准备和往年一样,慢慢的熬过寒冷的冬季。就算是要打仗,就算是要折腾。好歹也等到天气暖和再说。
  此时,若是有人能够飞在天空,就能看到雪地上脚印。这些脚印都是由不少人踩出,不管是来自于哪个方向,最终方向都是向着京城而来。
  霍崇终于在李家庄见到了河北天理教的首领陈四海。这位兄弟四十来岁,只比霍崇大了四五岁。然而从相貌上看,说是比霍崇大十几岁都有人信。
  不过陈四海的眼睛很亮,威势也很足,应该不是个夸夸其谈之人。
  “霍爷,进城之后,你们想打哪里?”陈四海上来就问。
  霍崇应道:“不知陈总舵主想让俺们打哪里?”
  “要不,留个宫门给霍爷?”
  霍崇连忙摇头,“不必。既然总舵主想打皇宫,俺们就在别的地方动手。先引走清军。”
  这么谦逊的姿态明显得到了陈四海的好感。不等陈四海再说什么,与霍崇一起来的天理教副舵主就向霍崇再次保证,“霍爷,俺们总舵主说话向来言而有信。既然说了给霍爷个八千岁,就会给。还请霍爷放心,你只要动手,俺们就会动手!”
  “既然都到了这里,俺当然信得过总舵主。”霍崇爽快的答道。
  这边做好了约定。陈四海就提供给了霍崇带路的人。这一路上霍崇的人马就是靠河北天理教提供的向导,走小路。还有人接应,这才能一路没有与官军们碰面。
  现在到了京城附近,更需要天理教提供的向导,才能在村里暂时休息。
  霍崇这次跟着天理教的人来了一百多人,分成了三拨。等了一天,大家都已经集结完毕,这边负责引领霍崇他们的副舵主就开始催促,“霍爷,动手吧。”
  “好。”霍崇也没拒绝。直接召集人马,直奔京城而去。
  走到能在望远镜里头看到京城城墙,副舵主这边赶紧派人回去禀报。
  霍崇也不管他,队伍绕了个弯。副舵主赶紧跑过来询问,“霍爷,路不对啊!”
  “没有不对。都是打京城,皇宫让给总舵主,打哪里不是打?”霍崇答道。
  部队继续前进。走到一处凹地,却见空荡荡的地方上突然出来一支人马,数量有一百多人。为首的竟然是雷虎。
  雷虎他们是通过霍崇的交通线分散前来的。此时见到霍崇,雷虎激动的说道:“先生,火炮已经备好。”
  实际上在更早之前,霍崇就已经把不少武器拆成零件。为了保密,跟老鼠运花生一样,慢慢的运到了囤积点。此次这些武器,人员,终于组合起来。
  此时霍崇这边已经有了三百人,虽然不到一个营,却都是选拔出来的人。
  粼粼的车轮声中,骡子,马匹,拖动了十几门三斤炮走了出来。众人将武器放到跑车上,开始以骡马运输队为中心,排出了战斗队形。
  霍崇站在众人面前,这些知道此战到底有多凶险的战士们全部注视着霍崇,等待着和大伙一起以身犯险的统帅下达进攻的命令。
第二百零八章
搏命(四)
  雍正五年十一月二十五,天空中飘着小雪花。光线并不强烈的天空下,霍崇开始了战前动员。战士们听到了自己的统帅霍崇高声喊道:“打赢一起活!”
  “打赢一起活!”战士们跟着喊道。
  “打输一起死!”霍崇继续用口号简单直白描述当下局面。
  即便牵扯生死,正因为牵扯生死,这简单描述的内容恰恰是军人最能理解的。
  这些战士大多追随了霍崇好几年,确信在大伙面前站立的乃是霍崇本人。统帅和自己同样置身于这次胆大包天到超出想象力的行动中。
  对于死亡的感觉反倒让战士们相信这一战不会失败,众人一起喊道:“打输一起死!”
  “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霍崇对如何作战给与了最后的指导。在这种时候,如果每个人只想着怎么赢,那就死定了。
  对于喊过好多次的内容,战士们顺畅的跟着喊道:“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再把口号喊两遍,霍崇一声令下,“换装!”
  部队脱下外衣,那是厚厚的棉衣棉靴。靠着这些装备,大伙不仅在冬季走了这么远的路,还在不得不野外宿营的夜晚里扛了过来。
  此时脱下棉衣,绑紧兔毛里衬,穿上橡胶底皮靴。寒冷中套上从满清那里缴获的棉甲,众人都被这冰凉的甲胄弄得精神起来。
  “带领巾!”霍崇继续命道。同时开始将鲜红的红领巾带上。
  所有人都带上了红色领巾,在这昏暗的天色下,看着醒目多了。
  准备完毕,霍崇喝道:“敌人在圆明园!出发!”
  部队在熟悉道路的向导带领下直奔目的地,圆明园。
  天理教的副舵主以及他的几名手下已经看傻了眼。从他们最初的反应来看,应该是觉得霍崇要玩花活儿,等着天理教先动手,他们趁机看局面。
  然而霍崇本就没这个打算,所有行动都是为了战斗。天理教副舵主也能感觉到这强烈的杀气,整个人都被震住了。等霍崇的部队走出去一段距离,这位副舵主才明白过来。他连忙对身边的人吩咐,“赶紧去禀报总舵主,霍爷动手了!”
  等人跑出去,副舵主一路小跑,追上霍崇,“霍爷,咱们爷们接下来如何?”
  “我们要去打圆明园。你若是想去,就跟着。不想去,就回去找总舵主。”
  “霍爷!怎么要打个园子。打皇宫不好么?”副舵主追问。
  “那园子里头住着王公大臣,打了圆明园,清军当然要前来援救。”霍崇解释道。
  副舵主听完想了想,大概是还不放心,就说道:“俺跟着霍爷先去看看。”
  霍崇也不搭理副舵主。天理教的这个情报水平也就这样了,虽然有杀皇帝抢龙椅的心,却连雍正并不住皇宫,而是住圆明园的事情都不清楚。
  但是霍崇并没有小看天理教。若是说傻,只从事后看,人人都是大傻瓜。
  傻的地方从来不是具体想怎么做,而是以为结果会按照自己所想的一样。
  其实世界本就有其规律,只要按照规律做,具体变成什么样根本不用考虑。
  长信道长一直称赞霍崇是有道之人,霍崇也觉得长信道长是个真正的修道之士。两人对于世界的看法其实完全南辕北辙。之所以双方都给对方极高评价,不过是因为长信道长与霍崇都相信,自己不过是知道了一点点“道”,距离知道世界,距离知道“道”本身,差得远。
  如果把世界看做一个大舞台,长信道长与霍崇都只是这个舞台上的过客,按照自己所相信的道理做事罢了。
  寒风渐渐弱了,让直奔圆明园的大汉军队感觉好了一点。众人接近这座皇家园林还有几百米远,守卫园林的清军们已经注意到这支队伍。满清的棉甲主要是八旗穿戴,此时已经有守卫清军赶了过来,拦在队伍面前。
  那一小队人中为首的喝道:“你等是……”
  呯呯呯。枪声响起,几人在这乱枪攒射中立刻被打倒在地,眼见死掉。
  霍崇喝道:“圆明园内,一个不留,全杀了!”
  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在1727年,圆明园的规模可远没有这么大。
  圆明园始建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康熙为之题匾“圆明园”,“圆明”为雍正法号。
  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
  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才形成了后来圆明园的规模。
  此时圆明园面积远不到一平方公里。最长的地方不过六百米,宽不过三百米。
  和乾隆的农家乐审美观相比,雍正的审美观无疑是正常高层该有的感觉。所以圆明园就是个简单的园子。花草水塘,就了就行。
  所谓“街景”,根本不在雍正考虑之内。
  如果圆明园真的有乾隆时代的规模,霍崇大概就没勇气发动这次斩首行动。3.5平方公里,几百人冲进去,就跟一小把盐撒进池塘,进去就化了。用处极为有限。
  但是一个六百米长,三百米宽的一个院子,三百多人还能起作用。
  这边的侍卫们见一队穿着八旗那种棉甲的军队冲过来就杀人,哪里知道这是谁人的部队,更不知道这是哪个营的兵马。
  马上组织抵抗的同时,有人进去给雍正报信,有人跑去九门提督那边通禀。一时间,“有人造反”,“京营叛乱”之类的呼喊声不绝于耳。
  此时雍正已经回到了圆明园,大门已经完全关闭。见到这队人冲过就杀人,连小门也关上了,外面只留下几十名清军抵抗。
  三百人对付几十人未免太简单,一通枪过去,就打的几十人纷纷倒地。
  大汉军队都知道此时只关乎生死,再无丝毫留情。过去立刻补枪,只求尽数杀死,不留后患。
  先控制了南大门,部队立刻按照计划一分为三。两队向着东西两门杀了过去,力求控制住大门。
  爆破队已经拿了爆破物过去。霍崇这边拿出了威力最大的先进产品,塑化炸药。
  算名字听着极为现代感,其实并非如此摩登。这玩意就是把硝化甘油中混入富含孔洞的硅藻土,使得硝化甘油进入硅藻土内。
  这种炸药极为安全,火烧都不会有事。
  但是一旦用雷管引爆……
  队伍早就亲自见识过塑化炸药的威力,这边工兵人员在厚实到仿佛无法摧毁的大门上固定炸药包。其他人都已经躲到安全的地方去。
  没多久,剧烈的爆炸让地面都在颤抖。霍崇都觉得内脏受到冲击,一阵的恶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3/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