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清(校对)第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330

  “你们不知道走这条道要交钱么?”对面的这位柴刀首领喝道。
  听到这话,杨六等人就准备动手。霍崇拦住他们,笑道:“这位兄弟,俺们是官府的人,你收买路钱都收到官府头上了不成?”
  柴刀首领上下打量了霍崇几眼,哈哈笑了起来,“官府的人俺都认识,你骗人么!”
  霍崇让手下把官袍拿出来穿上,这才继续说道:“俺就是官府的人。”
  看着霍崇这么做,那些人都有些惊讶。片刻后,柴刀首领就喝道:“你竟然敢骗俺!”
  用官身都吓不住这帮人么?霍崇对蒙阴县的这帮家伙们更加有了兴趣。
  但此时还不是和他们说这个的时候,霍崇对身边的正式员工说道:“打跑他们,尽量别打伤!”
  几名青年听到命令,齐齐应了一声,挥动棍棒就杀了上去。
  柴刀首领的手下片刻就被打了一顿,撒丫子就跑。柴刀首领一看霍崇这边是硬茬子,也拎着家伙跑了。
  霍崇看了看手下的雇工,就见他们都松了口气。全然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模样。并没有人表现出可以提拔深造的那种进取心。
  这也是雇工们的普遍状态。霍崇最初还以为雇工们都会努力向学徒进发,而学徒们则会努力向徒弟进发。现实中并非如此,雇工们的表现就是雇工,如果霍崇他们打不过这帮劫道的,大概雇工们就选择老老实实交出运动的东西,先保住自己。
  虽然知道事情本来就会如此,可霍崇还是有些失望。这样的失望让霍崇突然想起了那张网络上的图片,一只被绑住的螃蟹,正努力从19.8一只的螃蟹箱子里向标价29.8元的螃蟹箱子里爬。
  就算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家也尽力想提升自己的价值。这大概就是21世纪的新中国和1719年的满清给霍崇最大的印象。
  经过了一处看着像是山谷的地方,就见到远处有雾气升腾。那样子绝非是有人家生活,这样的状态让霍崇心中一喜。
  蒙山有温泉。还挺出名。作为山东人,霍崇却没有去过,只是听说而已。
  在这个普遍贫困的时代,霍崇完全没有经营温泉旅游的打算。温泉的作用只有一个,就是提供热量。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一就是能源革命。所以历史课本上描述19世纪工业时代,都是写各个国家的煤与铁的产量。
  很明显,在1718年,人口众多的中国在煤炭产量方面已经低于了欧洲国家。
  霍崇没能力大规模开矿,却又需要能源。之所以选择了蒙阴县作为另一个重要据点,真不是因为大弟子钱清就是蒙阴县人。
  记下了这处热泉的位置,霍崇等人继续前行。靠近县城的时候,天色已经晚了。阴暗的山路两边能够隐约看到些小块空荡荡的土地。那些石头与茅草构筑的屋子看起来颇为阴冷,向霍崇展现着这个地方的贫困。
  得知了霍崇前来,柳县令亲自招待了霍崇。虽然霍崇从来不把自己当官员看待,柳县令也是如此。但是县令还是很亲切的招待着霍崇。尤其是霍崇把兔子肉在内的不少礼物送给柳县令之后,桌子上立刻丰盛起来。
  有肉可吃的柳县令的脸色也变得更加亲切。而霍崇提供的食物也让这桌酒席的菜品数量增加到了六个以上。连陪同吃饭的众人也都不自觉的露出满意的神色。
  霍崇观察着这帮家伙,就见这种穷地方竟然格外有规矩。真的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三巡和五味都是泛指。五味一般是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若非几种不同口味的肉类加入,想把这些菜凑齐其实不那么容易。
  所谓“三巡”,就是三遍。主人给每位客人斟一次酒,如巡城一圈,斟过三次,客人都喝光了,这就叫“酒过三巡”。表示宴席当中酒和菜都吃得差不多了,饭局已到尾声,谈的阶段即将开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就聊了起来。说的都是各种场面话,互相介绍,各种试探对方到底经营什么。
  此时霍崇的官身又被提起,众人听闻霍崇见过两位当下最热门的皇子,都是各种羡慕。
  霍崇看着这帮家伙不知道真假的那种惊讶,心中很是厌烦。忍不住想,若是自己告诉他们自己其实还和当今皇帝康熙说过话,也不知道这帮人会表现出什么样的震惊。
  正在想,却听一位举人出身的士绅问道:“霍兄,俺听说你也做法事?”
  “子不曰怪力乱神。”霍崇当即怼了回去。虽然自己的确有天理教一个地方小头目的身份,但是霍崇自己其实内心深处却以此为某种耻辱。
  听霍崇突然说起《论语》,这位举人愣了楞,随即很没礼貌的大笑起来。
  同桌的几人里头,连继续埋头大吃的那几位也忍不住抬起头,脸上要么是嘲笑要么是不解。
  等众人笑完,霍崇连生气的情绪都没了。就问道:“请问这位兄台如何称呼。”
  “鄙姓汪,汪宽敏。”举人答道。
  霍崇对这个名字有印象。自己的大弟子钱清在面对霍崇询问的时候说过,她的父亲就是被汪宽敏出卖,才被官府用文字狱给抓后杀了。
  却听这位举人汪宽敏继续说道:“既然霍兄遵从圣人言论,却为何是道门的首领。”
  其他人都竖起耳朵听,包括柳县令与那些啃着兔子腿的家伙在内,大家都想看看霍崇是怎么应对汪宽敏的刁难。
  霍崇就把自己的手段简单讲述给在座的众人。既然太多人都知道霍崇是匠人,霍崇也不瞒着。所谓种福这等事不仅淄川县有,各地都有类似的道门组织。
  霍崇只是讲述起种福宝的作用。加入种福宝的农民不再自行决定种什么粮食,而是根据霍崇的需求种植指定作物。若能达成这个目标,就意味着霍崇对于村落的控制上了一个台阶。如果村民对霍崇没有足够的信赖,他们才不会冒着霍崇毁约的风险大量种植霍崇要求的作物。
  为了能够得到加工品的原材料,霍崇必须得建立起这样的供需关系。而某种神秘色彩的东西能加速这样的关系。
  听霍崇说的如此真实,汪宽敏先是满脸疑惑,随即不屑的说道:“用这种雕虫小技,岂是圣人本意。”
  因为钱清的缘故,霍崇真的不想与汪宽敏多说什么。正好这厮步步紧逼,霍崇端起酒杯对着柳县令说道:“来,我敬柳县令一杯。”
  众人都举杯喝了,柳县令说道:“今日就到这里吧。我先安顿霍兄住下。”
  其他人知道柳县令这是下了逐客令,纷纷起身告辞。等众人都走了,柳县令泡了一杯霍崇提供的花草茶,先闻了闻味道,又浅浅品了一口,这才说道:“霍兄,王爷说你能把真话说的与瞎话一般,果然如此。你说的种福,应该是霍兄本意吧。”
  “正是。”霍崇爽快的答道。和这帮当官的接触越久,霍崇发现对于县官级别的人物,说实话比说瞎话管用。
  满清的县官分知县与县令,就如满清的各县也分容易治理和不容易治理两种。知县定然是科举出身的进士之流,他们就任的时候都会分去太平的县里。而不容易治理的县,就要派遣县令。县令们的出身各不相同,有些是举人,有些是捐官。
  虽然后者的水平良莠不齐,但是这些人却都有个特点,那就是比进士出身的县官更务实,不少人完全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柳县令到底是哪一类人,霍崇现在还不清楚。不过这位柳县令至少是个能听明白霍崇说什么的人。也就是说,在霍崇的评定标准里头,柳县令是个聪明人。
  聪明人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解决问题。就如霍崇说了一部分内容,却有更多内容没说一样。
  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他们来说只有多大程度的相信,而不存在百分之一百的相信。即便出现所谓的完全信赖,也不过是他们对那些事放弃了全部主导权。
  大多数人则是觉得那人可信,就以自己的考虑模式,把一切都抛给别人承担。
  聪明人是不会相信别人的,所以更好操纵。
  “柳兄,上次相见,没能说清楚。这次可是有机会了。”霍崇笑道。
第七十八章
初临文字狱(一)
  八月底,霍崇结束了在蒙阴县的初步布局,回到淄川县。刚在养驴场召开会议,捕头就来了。被打断了会议的霍崇心中急着继续开会,却还是见了捕头。毕竟捕头不是个不识趣的人,一定要立刻见到霍崇,定然是有必须现在就说的事情。
  “县里新来了知县。”捕头说出了此行的目的。
  霍崇觉得这消息还挺重要的。在完成了税收之后,吕知县高升了。
  不等霍崇说什么,捕头继续说道:“新来的马知县请霍爷去一趟。”
  马知县是个四十来岁的男子,那厚厚的眼镜片证明了他为考上进士是多么费眼睛。本以为马知县会客套几句,就听马知县说道:“霍兄,听说你将大将军王要的九万斤琉璃火放到牟平县去造。难道淄川县就造不得么?”
  见马知县这神色是真的十分不快,霍崇知道这位县官的目的也是赶紧收足了税银,借着淄川县的优势赶紧获得提拔。
  霍崇并不想立刻回答,忍不住想起了蒙阴县的柳县令。
  与柳县令进行了一番亲切的交谈后,霍崇确定这位县令对蒙阴县的穷困毫无感觉,甚至觉得蒙阴县的穷困阻碍了他的官途。在这么一个穷县里,柳县令的唯一念头就是赶紧以优等考绩离开。除此之外,在与霍崇的交谈中根本任何其他内容。
  虽然早就在历史课本里知道,什么当官要为民做主的事情只存在于文人的臆想,还是穷酸文人的臆想。不过真的见识一下之后,霍崇还是对这狗屁时代更加厌烦。
  眼前的马知县也是如此,面对马知县责怪霍崇让牟平县赚到了钱,霍崇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说要继续在那边生产固体酒精呢,还是顺着马知县的意思,把所有生产都给调回来呢。
  不管是哪一种,都不会让局面变得更好。霍崇决定就这么听完拉倒。然而马知县却没有让霍崇轻松的意思,他一个劲的说着霍崇身为淄川县的人,竟然不为淄川县谋利。这种做法事错误的,是必须纠正的。
  见霍崇始终一言不发,马知县拍了拍桌子,说道:“本官做个主。霍崇你就把生意都迁回淄川县来。”
  被直呼本名,霍崇实在是有点受不了。这特么不是21世纪,被叫了名字也就那样了。即便是21世纪,除非是特别熟的人,也没人直接叫本名。也就是霍崇的父母才会这么叫,其他熟悉的人也是叫“老霍”之类的。
  这马知县可以对着百姓直呼本名,直接叫“霍崇”这是什么意思?霍崇忍不住问:“为何?”
  “霍崇,你可知道你已经触犯了禁忌。”马知县说道。
  霍崇一愣,盯着马知县仔细看起来。这特么是什么人啊,初来乍到就要收拾霍崇么?
  马知县看霍崇明显没服软的意思,就取来一张纸放到桌上。霍崇看了看,那是自己为种福宝写的章程。这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玩意,只是一份章程而已。却不知道马知县是想用这个来证明霍崇的什么罪行。
  “你用如此多残体字,是想做什么?”马知县盯着霍崇问道。
  “残体字?”霍崇想了半天才想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霍崇用的简体字大概就是马知县说的残体字。而非残体字,自然是繁体字了。
  这种事情都能当做一种罪么?霍崇有些吃不准了。不过这种事情竟然被马知县当做要挟霍崇的手段,看起来马知县也不是真的把这件事当回事么。
  输人不能输阵,霍崇笑道:“马知县,俺认字不多,这单子俺会让人重新做过。”
  “霍崇。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以为字是可以乱写的么?”马知县呵斥道。
  霍崇只能再次沉默。即便不谈清朝或者新中国,和文人纠缠这些问题是没啥意义的。孔乙己还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呢。
  “五十五年,朝廷已经颁布了《康熙字典》,里面的用字都有规定。你乱用残体字,是什么意思?”马知县继续逼问道。
  霍崇已经觉得自己够倒霉了,摊上这么一个知县。如果霍崇知道在济南府发生的事情,大概就没这么轻松的心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3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