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1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1/359


第两百七十四章
开始卖书了
朱允熥拉着李节兴冲冲的出来家门,然后两人乘着马车来到承恩寺,这里是京城最为繁华的区域之一,之前上元节时,李节就带着朱玉宁来这里游玩过。
上元节虽然过去了,但这里却依然繁华如故,特别是在寺门前的大街上,更是茶馆、酒楼林立,另外这里还有一个有名的去处,那就是戏台,戏台可不是一座台子,而是一处专门演出各种杂剧戏曲的综合场所,类似于后世的戏院,它的前身则是宋元时期的瓦舍。
戏台这个说法据说起源于南方的浙江一带,本来在元朝的时候,流行的戏曲大都起源于北方,所以又被称为北戏,不过到了大明时期,老朱从南打到北,又定都于南京,于是南方戏曲崛起,也就是所谓的南戏,戏台本是南方的叫法,现在也成为戏院的统称。
朱允熥与李节两人在戏台前下了马车,然后进去径直来到一处名叫“讲古轩”的地方,虽然这个地方的名字起的很雅致,其实就是个茶楼,只不过这处茶楼却有些不一样,比如大堂中建了一座高台,上面摆放着桌椅,背后则是一面屏风。
而在大堂的高台上,一般都会坐着一位说书的先生,每天早、中、晚不间断的说评书,几个说书先生轮流着来,而且这几个说书先生的水平很高,每个人都是博古通今,哪怕是一般的评书从他们嘴里说出来,也会透着一股别样的韵味。
李节和朱允熥来的时候,台上刚巧换了一位说书先生,这位先生姓吴,是讲古轩中人气最高的说书先生,但凡他一上台,下面肯定会坐无虚席。
只见这位吴先生四十岁左右,身穿一袭青布长衫,身材中等貌不惊人,但当他走上台时,下面却立刻鸦雀无声,随即只见对方在桌子后面坐下,然后拿起惊堂木重重一拍:“啪!承蒙各位捧场,今天咱们新开一部新评书,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
没想到吴先生话一出口,下面却立刻有人市场抱怨道:“怎么又讲三国,年前不是才讲过吗?”
“哈哈!这位看官不要生气,今日所讲的三国却是与往日不同,说起来这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位大才子呕心沥血,花费了半生心血所作,我也是偶然得之,一观之下惊为天人,所以这才急着与各位分享此奇书……”
这个吴先生果然不愧是说书的老手,当即就把三国志通俗演义一通大吹,当然也勾起了不少人的胃口。
台下的李节和朱允熥要了壶茶和几样点心,边品茶边听台上的吴先生胡吹,所谓三国志通俗演义,其实就是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上次样书印刷出来后,得到老朱和朱标的赞同,于是立刻开始大规模印刷,马上就要上市售卖了。
不过在售卖之前,李节却想提前把三国的名气大打出去,于是他就和朱允熥商量了一下,由朱允熥出面召集了京城中的说书人,然后提前把三国演义的书给了他们,让他们务必在这几天开始讲解书上的内容,眼前的这个吴先生只是其中之一。
等到大部分人被吴先生成功的勾起胃口后,只见他这才猛然一拍惊堂木,当即吟诵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首临江仙,立刻将人带入到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随即只见吴先生终于进入正题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宏大的开篇也很快将下面的听书人带入到那个纷乱的年代,再加上吴先生声音清脆,吐字清晰,更容易让人沉浸到故事中无法自拔。
说书可不是照着书本去读,虽然三国演义本来就是说书人的话本,但其实说书人在说书时,还有许多自己可以发挥的余地,比如有些细节书上没有描述,说书人就要以自己的说书功底补上,有时甚至还要延伸出一些额外的情节等等,所以就算是同一部故事,每个说书人说出来却都有些不一样,而吴先生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节已经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三国了,但这时也感觉吴先生讲的三国引人入胜,最后也不禁听的入迷,旁边的朱允熥更是听的眉飞色舞,如果不是平时实在太忙,他都恨不得日后每天都来这里听一段评书。
本来吴先生一段评书只讲半个时辰,毕竟他们这种说书太费嗓子,如果一天讲的太多,恐怕第二天嗓子就哑了,所以讲古轩里才有几个说书先生轮流上台。
不过今天的这部三国却太过精彩,讲完桃园三结义后,接下来就是刘关张要去打黄巾军了,现在却要在这个地方断掉,台下的听众当然不愿意,于是一群人起哄,而且还有人不断的向台上打赏银钱,要求吴先生继续说下去。
吴先生也知道台下的这些人都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当然也不敢太过得罪,另外这本三国受欢迎的程度也出乎他的意料,看这样子,今天不卖力是不行了。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吴先生又多讲了半个时辰,最后讲完台下的听众还想继续听,可是吴先生的嗓子却受不了,必须休息一下才行,否则明天就讲不了。
在这种情况下,台下的听众这才满是遗憾的放过吴先生,不过他们已经打定主意,明天无论如何都要来讲古轩继续把接下来的故事听完。
李节和朱允熥这时却悄悄的退了出去,台下听众的反应让他们很满意,今天三国才刚讲了开头,就已经引起不错的反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估计名气会越来越大,也许用不了几天,三国演义就会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到时三国演义这本书也到了上市售卖的时候了。
事实上李节的猜测还是太保守了,仅仅一天时间,这股由说书人中传出来的三国风就席卷整个京城,刚开始还只是在那些评书爱好者中传播,但很快就有人高价从说书人手中买到一本三国演义,当书上的内容在一个小圈子传开后,立刻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人,甚至许多人都在重金求购这本书。
短短几天之后,三国演义就被不少人评为一部“奇书”,许多人都想求购却不可得,毕竟之前朱允熥也只送了几个说书人,而且在三国的名气传开后,这些说书人都把三国演义当成吃饭的家伙,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他们都不肯卖。
物以稀为贵,人们越是买不到三国演义,就越是勾起无数人的好奇心,有些传抄出来的内容也开始在读书人中流传,可惜这些内容都是断断续续的,还不如去听说书人的评书。
借着这股热潮,李节也立刻找到罗贯中,不过罗贯中对城中的这股三国热还一无所知,因为李节和朱允熥搞的小动作根本没通知他,当然李节和朱允熥也没想到三国这把火会烧的这么急、这么旺。
不过这也是好事,当李节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后,罗贯中也兴奋的老脸发红,当即就决定提前售卖书籍,其实自从样书确定后,三国演义已经印刷出来不少了,本来罗贯中想着第一次印刷五千部就足够了,但李节却坚持要求最少印刷一万部,否则根本供应不上。
现在虽然没有印刷完一万部,但七八千部还是有的,完全可以边印边卖,于是罗贯中当即做出决定,即日起开始售卖自己的书籍,而当各个书商得知三国演义有货源时,立刻像是闻到血的鲨鱼一般主动找了过来,七八千部的三国演义在眨眼间被抢购一空,第二天就出现在各个书肆的案头。
本来求购无门的人得知三国演义竟然上市售卖,也让他们兴奋的跑上街头抢购,不过因为货源有限,每家书肆分到了三国演义都很有限,只要去晚一点,可能就被人抢空了,于是就出现不少人挨家挨户的去询问,有些人甚至在一天之内跑遍了整个京城的书肆。
罗贯中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书竟然引起这么大的轰动,特别是当他和李节一起走上街头,看着无数人追捧着自己所写的三国时,也激动的热泪盈眶,似乎当年的落魄也都是值得的。
李节也十分理解这些求购三国的人,因为他自己就收藏了三部三国,其中一部是最开始的样书,另外一部则是正式印刷出来的第一批三国。
不过这两部都不算什么,最后一部才叫珍贵,因为罗贯中为了感谢他,竟然把他的手稿送给了李节,虽然李节再三推辞,但却架不住罗贯中的坚持,因为对他来说,三国已经印刷成书,他再留着这些书稿也没用了,于是李节最后只得收下。
然而就在整个京城因一部三国而疯狂时,却发生了一件十分不和谐的事,也许在别人看来根本不算什么,但李节却觉得十分可恨!
第两百七十五章
知识产权
李节与朱允熥相对而坐,旁边的罗贯中也在,三人面前摆放着一套书,封面上写着《三国志通俗演义》七个大字。
表面上看,这本书与印书局发行的书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当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封面的用纸比较低劣,字也有些模糊,而当打开书时,一股劣制墨水的味道就扑面而来,隐隐间带着股臭味,里面的插画人物也都像是鬼一样。
“没想到这么快就出现盗版了!”李节气的一巴掌拍在面前的这套三国上怒道,三国演义才上市不到十天,盗版就已经出现了,虽然印刷的很低劣,但价格却只是正版的一半,再加上现在需求火爆,所以盗版根本不愁卖。
“这很正常,毕竟一本书卖的好,肯定会引来一些书商盗印,这种事朝廷也管不了。”相比李节的愤怒,朱允熥反而十分平静,甚至觉得这本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其实朱允熥也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普遍想法,毕竟古代可没有什么版权意识,哪怕旁边的罗贯中,估计也没想过别人盗版自己的书籍会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损失,事实上相比钱财,罗贯中更看重自己这本书的传播程度。
也正是在这种想法下,所以罗贯中这时也笑着劝解道:“李伴读你不必生气,别人想要盗印咱们也管不了,不过他们的印刷如此低劣,对咱们正版的书籍也造成不了太大的影响。”
“不行,这本书是您半生的心血,这些人用盗版来赚钱,简直就是在吸您的血,无论如何我也要帮您讨个说法!”李节却十分固执的道。
看到李节也是一片好意,罗贯中也不好再说什么,这时对面的朱允熥却好奇的问道:“那你准备怎么帮罗老先生讨公道,总不能直接派人把盗印三国的书商全都抓起来吧?”
朱允熥的话也问到了关键上,因为大明的律法中并没有关于盗版书籍的罪名,甚至连类似的专利权也都没有规定,正所谓法无禁止即可行,所以李节想抓那些书商都找不到合适的罪名。
“现在没有,但并不意味着永远没有,我这就去进宫见陛下!”李节却猛然起身道。
“李伴读万万不可,区区一件盗印书籍的小事,怎可惊动陛下?”罗贯中听到李节的话也吓的站起来阻拦道,虽然李节是一片好意,但他还是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了。
“罗老先生不必担心,我进宫可不仅仅是为了盗印三国的事,事实上我有一件事早就想向陛下建议了,刚好这件事可以做为引子!”李节却是耐心的解释道。
听到李节这么说,罗贯中也不好再阻拦,朱允熥也露出感兴趣的表情,于是就吵着和李节一起进宫见老朱,李节也没拒绝,两人带着那部盗印的三国就坐上马车直奔皇宫而去。
暖阁之中,老朱也正在处理着与迁都有关的事情,刚才他才召集了几个大臣商议完一些迁都方面的事务,有许多的事情都需要老朱亲自处理,当然这也怪老朱,他把相权收回到手中后,大臣们就没有了自主之权,无论事务大小都要征得老朱的同意。
当然老朱也是乐在其中,对于他来说,这种大权在握的感觉才让他感觉到安全,再加上他的精力过人,无论大小事务都能处理的井井有条,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大明就像是一具效率极高的机器,不但修复了元末战乱造成的影响,而且还在飞速的向前发展。
李节和朱允熥进到暖阁后,老朱这才放下手中的毛笔抬头道:“你们两个怎么来了,是不是水泥的事上有什么问题?”
“皇爷爷放心,水泥的事十分顺利,我们与工部已经在京城这边试建了一座水泥作坊,现在已经可以出产一些水泥,另外工部的官员也学的差不多了,即日就可以启程去北平!”朱允熥立刻上前禀报道。
“这么快就能启程去北平了?”老朱听后也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又夸奖了李节两人几句,无论是水泥的发明还是对工部官员的培训,他们都做的相当不错。
这时朱允熥看了看李节,只见李节双手拿着那部盗版的三国再次上前道:“启禀陛下,臣今日求见是有另外一件事想要禀报!”
“你手里拿的什么书?”老朱这时也发现了李节手中的书籍,当即也露出感兴趣的表情问道,他以为李节又有什么新的书籍送给自己,上次的三国和水浒可是给了他很大的惊喜,到现在他都偶尔会去翻上几页。
“请陛下御览!”李节当即将手中的三国呈上道,随即有内侍接过书籍放到老朱的桌子上。
“这不就是三国吗,你让朕看什么?”老朱看清书上的名字也立刻皱起眉头问道。
“陛下请仔细看!”李节并没有回答,而是再次说道。
老朱闻言也耐着性子打开书,结果很快就发现了这本三国不一样的地方,随即他也就反应过来笑道:“原来如此,没想到这才短短几天时间,民间就已经开始有人盗印三国了。”
看老朱脸上微笑的表情就可以知道,老朱也没太在意这种小事,毕竟这种事实在太常见了,再加上人家也没有违反什么法律,所以朝廷也管不了。
“陛下,此书是罗老先生花费了半生心血所著,蒙陛下恩典,准许印书局为他出书,而且印书局所印的书籍,卖出后所得的收益会分出一半做为罗老先生的润笔之资,可是现在这些盗印书籍一出,无论他们卖出去多少,罗老先生都一文钱也得不到,这岂不是太不公平了吗?”李节却是十分严肃的禀报道。
“这个……”老朱闻言也是一愣,他还真没考虑过这点,虽然李节说的有道理,但读书人的事,一向重名不重利,所以罗贯中应该不会太在意钱财的收入。
“陛下,若是罗老先生没有得到陛下的恩准,也没能在印书局印书,反而所有三国都是由那些不法的书商盗印而成,那岂不是意味着老先生花费了半生的心血,却得不到半文钱的报酬,虽然读书人重名不重利,但只要是人,他们总归是要吃饭的,若是没有任何收益,那还有什么人会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李节这时再次反问道。
“不对,读书人著书立说,更多的是换取名望,孔老夫子的论语印了那么多,不也没有人给孔家后人半文钱吗?”老朱却觉得李节的话中有漏洞,当即指出来道。
“陛下说的有道理,但您要知道,并非人人都能成为圣人,绝大部分人劳碌一生,其实不过是为求‘衣、食’二字,另外不仅仅是写书,另外还有一些新发明,比如我之前发明出来的玻璃镜子,现在同样也有人开始偷取了制作之法开始仿制,这些人根本就是在不劳而获,若是陛下无法保证发明者的利益,那日后谁还会费心费力的去发明新东西?”
“我明白了,原来你是为自己的利益受损而感到生气!”老朱闻言再次大笑道,似乎是明白了李节来找自己的原因。
“陛下,区区一个镜子作坊,我并不放在眼里,只不过是在为别人不劳而获感到不平,别的不说,这段时间海贸发展迅速,对海船的需求很大,据说有一家造船作坊花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才搞出一种新式海船,不但速度快,而且抵抗风浪的能力也大大加强,可他们才刚生产了没几艘,这种新船就被其它造船作坊仿造,导致他们连之前投入的成本都收不回来,如此下去的话,还有谁愿意去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
李节这时也终于把话题引到自己的目的上来,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古代律法的空白区域,更没有后世的专利法,而自己的发明得不到保护,也就意味着发明者不能从中得到收益,如此一来,自然也就无法鼓励发明创造,更无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老朱也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听到这里也终于明白了李节的意思,当然李节的说话于情于理也都站得住脚,就像他打仗一样,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连军中的一群莽汉都懂得这个道理,更别说那些有能力发明新事物的聪明人了。
“那你对此有什么想法?”老朱沉思良久终于再次向李节问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1/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