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2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4/359


不过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那就是对土豆进行二次加工,比如土豆粉丝,或是用土豆酿酒,都是不错的办法,不过这就需要开辟几个新的行业,根本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所以李节才提出零星种植的想法。
“朝廷的推广策略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结合实际,日后若是遇到这种问题,你们可以上书言事,不必有什么担心!”李节面色郑重的对杨树道,这个杨树毕竟是初入官场,胆子也不大,这些事他本来应该如实上报的。
“是,谢驸马指点!”杨树虽然为官经验不多,但也是个聪明人,听到李节的话也立刻有些惶恐的道。
看到杨树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李节也点了点头,不过他这次也没有白跑一趟,除了亲眼看到土豆推广中的不足外,也让他发现了另一个问题。
第五百二十八章
换地方
李节在保定府呆了十几天,又在河间等地转了一圈,最后花费了一个多月才回到京城,而他回京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宫见朱允熥。
“陛下,推广土豆之所以不顺利,主要是还是咱们好心办了坏事,所以才导致推广的策略出了问题。”李节见到朱允熥后,立刻苦笑着禀报道。
“怎么回事,姐夫你详细给我说一遍!”朱允熥闻言也立刻追问道。
李节于是就将自己这次出城的见闻讲了一遍,最后又总结道:“之前咱们只想着玉米和土豆是高产的作物,一经推出肯定会大受欢迎,而且为了让它们快速量产,推广的地方也都是传统的产粮区。”
“对啊,这有什么问题吗?”朱允熥闻言也再次问道,本来高产作物的推广是由李节负责的,只是之前李节又要抓朱允炆,又要处理父亲朱标的葬礼,所以许多事情都由朱允熥与一些大臣代为处理。
“表面上看是没问题,但实际推广中却是问题重重,其中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在这个传统产粮地区,土地十分肥沃,小麦的产量也不低,百姓们生活安定,他们不愿意冒险种植新的作物。”李节再次无奈的回答道。
这才是土豆推广不利的真正原因,毕竟人家明明有更稳妥的选择,自然不会冒险去种存在各种问题的土豆,更何况还有玉米这个更好的选择,所以土豆被农人冷落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那怎么办,若是他们都不愿意种土豆,朝廷又该怎么推广,总不能让我下政令强制推行吧?”朱允熥闻言也皱起眉头问道。
“当然不能强制推行,否则只会激起百姓更加强烈的反抗,说不定还会出乱子,而且这个问题也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李节立刻说道。
“怎么解决?”
“在保定府这种土地肥沃之地,恐怕暂时不能大规模种植,一来是百姓观念难以改变,二来土豆本身的确有不少问题,不过可以让他们零星种植,做为主粮的补充……”
“如果只是零星种植,怎么能让土豆大规模推广开来?”朱允熥听到这里却打断了李节的话道,他一心的想要让土豆快点推广,这样粮食的产量才能大增,从而使得大明再无缺粮的危机。
“我这一路上也在考虑这个问题,现在主要是有两个思路。”李节再次开口道。
“哪两个思路?”朱允熥闻言也眼睛一亮,急切的追问道。
“第一个就是开发土豆的用途,比如将它们制作成便于存储的食品,毕竟它本身的存储实在是个大问题。”李节开口解释道。
“这怎么开发?”朱允熥听到李节的话却还是有些不明白,土豆他们也才拿到手里没几年,现在只知道它能充饥,而且即能做主粮,还能当菜,算是一种十分全面的粮食作物,除此之外他们就了解不多了。
“其实一种粮食作物的开发,本来是一个缓慢递进的过程,而且根本不需要别人去干预,百姓们自己就会去想办法,只不过现在朝廷等不及要让土豆普及,所以咱们可以由朝廷出面,加快这个进程……”
李节说着就将自己的想法讲了一遍,其实也并不复杂,就是由朝廷来研究土豆的衍生品,比如粉丝、酒等,这些都是可以长久保存的商品,而且价值比土豆更高,而只要这些商品得到世人的认可,那么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种植土豆。
“这倒是个好办法,那第二个思路是什么?”朱允熥先是点头,随后再次问道。
“第二个其实更简单一些,那就是换地方推广土豆。”李节笑着开口道。
“换地方?”朱允熥瞪大眼睛再次不解的问道。
“不错,对于保定府这些土地肥沃的产粮地而言,土豆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作物,没它饿不死,有它也不会在短时间内让百姓有什么太大的利益,但在别的地方就不一样了。”李节再次笑道。
“别的地方?”朱允熥眨了眨眼睛,还是有些不明白李节的意思。
“陛下,土豆不仅产量大,而且它还有其它的优点,比如耐盐碱,耐干旱等等,而我大明的西北一带,那里土地贫瘠、干旱少雨,许多作物都无法在这种条件下生存,但土豆却可以,所以对于这些地方的人来说,土豆就是他们的救命粮!”李节再次解释道。
刚才李节说他们好心办坏事,就是因为如此,朝廷本打算是想尽快的扩大土豆的种植面积,于是想着在条件好一些的地方推广种植,估计在他们看来,这样土豆的长势会更好,产量也会更高,可是他们却忽略了百姓们的意愿。
相比之下,西北那边的条件虽然更恶劣,但却最需要土豆这种粮食救命,所以那里的人肯定不会排斥土豆,虽然土豆在恶劣的条件下产量会低一些,但总归比小麦和玉米强多了。
“正是如此,朕之前是糊涂了!”朱允熥听到这里也不禁一拍脑袋,当即也想明白了一切,毕竟他不是个糊涂皇帝,以前也特意了解过底层百姓的生活,所以李节的话也一下子让他警醒过来。
其实这件事如果一直由李节来掌管,恐怕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毕竟当初他早就和老朱说过,土豆是攻占草原的利器,因为土豆也可以在草原上种植,到时草原上有了粮食,游牧也就变成了定居,而当牧人定居下来,大明就可以将他们有效的统治起来,从而让草原彻底的变成大明的领土。
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朱允熥也立刻与李节商讨了一下修改土豆推广的策略,最终决定双管齐下,先是改变土豆的种植地点,另外朝廷也组织人力物力,解决土豆的后续产品开发问题。
不过就在李节和朱允熥刚把土豆的推广策略商议结束,他也正想和朱允熥聊一下铁路的修建之时,却忽然只见一个内侍急匆匆赶来禀报道:“启禀陛下,锦衣卫都指挥使黄化求见!”
第五百二十九章
惊天大案
尖利的船首如利刃一般刺穿海浪,如飞箭一船在海面上穿行,将周围的船只一艘艘的甩在后面,引发了无数人的惊叹。
李节站在船头看着前方广阔的海面,心中却有些沉重,他也没想到蒸汽船更换了蒸汽机后,第一次的海试就是送他去南京。
本来李节在处理完土豆的推广事宜后,接下来就应该着手规划北京到太津的铁路,这也将是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所有事情全都是从无到有,别人根本没有这个经验和能力,只有李节才能胜任。
但是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却打破了李节原本的计划,南京那边发生了一件天大的案子,南京仓储的粮食被盗,整个南京三十五处仓储,共存有五百多万石粮食,其中一部分还是要运送到北方边境的军粮,可是却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一,也就是将近两百万石粮食。
更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负责这些粮食的南京户部一位侍郎,竟然在粮食被盗后畏罪自杀,这件事案子一下子震动了整个大明官场。
要知道大明虽然迁都了,但南京依然保留着一套行政班子,六部也设有尚书和侍郎,而且因为刚迁都不久,南京的位置又极其重要,毕竟朝廷需要通过南京,控制着广阔的江南,以及更南方的地区,所以南京的这帮官员手中也握有实权。
而南京做为大明曾经的都城,这里自然也设有多座太仓储存粮食,毕竟江南本来就是大明主要的产粮地之一,之前更是通过运河一直向北方运输粮食,这些粮食大部分都需要先运送到南京清点。
也正是因为上面的原因,所以南京的太仓足有三十多座,存储的粮食数额会因每年的年情而有所浮动,但一般来说,南京存储的粮食不会少于四百万石。
今年南京太仓的粮食储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五百六十万石,之所以会多这么多,主要是北方的经济恢复的很快,农业也开始繁荣,玉米与土豆虽然才刚开始推广,但已经有了一些效果,所以对南方的粮食需求开始下降。
然而让谁也没想到的是,南京这五百六十万石粮食,却忽然一下子少了三分之一,也就是说,三十多座太仓,几乎被人搬空了十座,当然这么说也不准确,确切的说,应该是三十多座太仓,每座太仓都出现了实际粮食数目与账目对不上的情况,每家太仓少的都不多,但加在一起却达到了惊人的一百多万石。
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惊天大案了,而这件案子之所以爆出来,其实也并非偶然,而是朱允熥登基之后,派出官员清查天下,不但是清查各地的粮食储存数量,另外还要考查各地官员的政绩等等。
南京做为大明的都城之一,自然也是考查的重点,朱允熥直接派了一位副都御史前去南京,考查南京的各个方面。
当初老朱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都察御史,监管着天下的官员,另外还有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等等职责,可以说职责相当强大,无论什么事情他们都有权插一手。
而这次朱允熥派往南京的副都御史姓王,任左副都御史,正三品的高官,本来像他这种高官,一般都是坐镇京城的,但因为南京太过重要,朱允熥也一直关心南京那边的情况,所以才特意委派他前去。
结果这位王副都御史刚到南京没多久,就查出了太仓的粮食与账目对不上,这让他也大震惊,当即命人彻底清查,结果这才震惊的发现,各个太仓的粮食数目都对不上,总共少了一百多万石粮食。
如此惊天巨案,绝不是一两个仓库主管的官员能犯下的,必然与主管粮食仓储的户部有脱不开的关系,于是王都御史也立刻让人召集户部的几位主官,想要查清楚案情,然而就在他召集户部的官员时,一个名叫许周的侍郎就在自己家中自杀身亡了。
侍郎也是正三品的高官,而且这位许周的身份还不一般,朱允熥的妻子范皇后,也就是当初李节帮着朱允熥幽会的那位范小姐,她的母亲正是许周的亲妹妹,换句话说,许周是当今陛下的妻舅。
说起来许周之所以能成为侍郎,也的确是因为范皇后的关系,当初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后来因为外甥女嫁给朱允熥,这才受到提拔,而他自己也颇有才干,宫中又有人关照,自然是一路平步青云,两年前就成为户部的高官。
更加重要的是,现在朱允熥登基为帝,许周凭借着宫里的关系,几乎可以肯定,他日后绝对会被调到北京,成为六部的核心之一,毕竟他才五十多岁,以他的位置来说,可以说是年富力强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背景深厚、前途无量的官员,却在太仓粮食失窃后自杀身亡,要知道南京的太仓就是归许周掌管。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不少流言传出,说许周是畏罪自杀,这种推论倒也十分正常,毕竟太仓失窃了一百多万石粮食,这要是查下去,几乎是诛九族的罪行,大明立国这么久,还没人敢这么大胆,窃取如此多的粮食。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许周畏罪自杀也就情有可原,甚至在外人看来,许周的死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他死之后,也许陛下会看在皇后的面子上,只是将罪责归于他一人,而不会连累他的家人,毕竟人都死了,再追究也没有意义。
然而上面这些谣言传到宫中后,范皇后却向朱允熥哭诉,因为据她所知,自己的舅舅一向清廉,品性也极为刚正,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得到朝廷的提拔,毕竟范皇后的关系只是让许周多了一些机会,真正能否抓住还是看他自己的能力。
事实上朱允熥也不太相信许周是畏罪自杀,而且这件案子实在是关系重大,于是他和李节商量之后,最终决定还是让李节亲自走一趟,查清楚整个案情!
第五百三十章
实用
前面就是松江府,不对,现在应该更名为松江港,因为随着这里设立了市舶司后,港口也飞速发展,成为南方新兴的港口城市。
不过就在李节他们眼看着就要到达松江港时,蒸汽船却在港口北边十几里外抛锚了,解缙亲自拿着工具下去修了,李节也下去本想帮忙,可是却发现解缙有专门的助手,自己根本帮不上什么忙,于是就来到甲板上等候。
解缙本来是应该去北京,然后和郭正林一起筹划铁路的修建事宜,只不过蒸汽船更换过蒸汽机后,他还是有些不放心,担心新的机器与船不配合,再加上李节又要去南京,于是他就索性跟着一起来了。
不过解缙可不会陪着李节回南京,他主要是还是观察一下蒸汽船的情况,等到了松江府后,他就会乘着蒸汽船回太津,再到北京与郭正林会合,至于李节,就需要换船去南京了。
等了不一会儿,解缙就从船舱里走了出来,只见他一身的黑灰,手上还带着油泥,见到李节也立刻笑道:“没什么大问题,郭兄他们的蒸汽机的确制作精良,设计也十分合理,出海之后还是第一次出问题,比我们之前的蒸汽机可强太多了。”
“各有所长嘛,你们这条船郭兄他们就造不出来。”李节笑着拍了拍蒸汽船的船舷道。
“哈哈~,这倒也是,不过造船我们在行,但造车不行了,毕竟当初郭兄去北京,可是把书院里的人才带走了大半,现在北京书院那边的实力可比我们这边要强啊!”解缙说到最后时,脸上也露出几分惆怅的神色。
虽然都是同一个书院里出来的,但求真书院一分为二,两边也慢慢有了比较的心思,特别是解缙本来就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一心想将南京求真书院发扬光大,但郭正林那边也不是吃素的,而且因为北京现在是事实上的首都,吸引了大批的人才,所以南京求真书院的实力也已经落入下风。
“话不能说这么,北京有北京的好处,但南京也有南京的优点,比如北京虽然是国都,但南京这边也不差,特别是背靠江南之地,不但各行各业十分繁华,而且人才辈出,只要解兄你细心引导,日后书院的发展定然也不会输于北京!”李节却是笑着开口道。
无论哪个时代,政治的影响力都是极为巨大的,特别是在古代这种封建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力更大,比如北京以前虽然也是一座大城,但相比南京却差上许多。
但自从迁都之后,北京却一下子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城,各个方面都发展迅速,有些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南京,比如人才方面,全国各地的人才都会往京城里挤,无论是哪个时代都是如此,求真书院也因此受益,所以郭正林那边自然是人才济济,相比之下,解缙这边就要差一些了。
当然所有人都往京城跑也并非什么好事,虽然真正的人才是少数,但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是个人才,所以无论是真人才还是假人才,全都喜欢往京城跑。
这也导致京城人口飞涨,随之而来的就是地价也跟着飞涨,现在京城的房价已经涨上了天,寻常人想要买房根本不可能,哪怕是把自家的祖坟挖了,把陪葬品都卖也不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4/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