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驸马(校对)第3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7/359


总旗何琼抄写的书信,也在第一时间送回京城,以锦衣卫的速度,也花费了几天时间才送到李节手中。
李节拿到书信后也没有立刻打开,而是等回到自己的书房后,这才打开了书信,然后把信上的内容仔细的看了一遍。
幸好这封信没有用什么密码之类的写成,所以阅读起来也并没有什么困难,而这封信正是周仲正写给他兄长周伯正的信,刚开始信上的内容还十分正常,似乎是兄弟二人间的正常问候,但后面的内容却变得有些不一样了。
其实这封信的内容在李节看来有些没头没尾,毕竟这是周仲正兄弟二人间的书信,有些事情他们彼此都知道,所以信上也不会解释清楚,这让李节也只能利用书信的上下内容做一些猜测。
不过就算是如此,李节还是从信上解读出不少的信息,周仲正在信上告诉周伯正,说之前的计划顺利,而且还在这段中提到了杨士奇,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计划肯定有杨士奇的参与,这也坐实了杨士奇的确与周仲正这些人是一伙的。
另外周仲正在信上还多次提到“王爷”这个称呼,想来应该就是周伯正背后的湘王朱柏,而在信的最后,周仲正再次叮嘱周伯正,让他请王爷做好准备,好像是要将人调到某地做什么事情,只是信上没有明说,李节也猜不出来。
“真是头疼,这种没头没尾的信,除了当事人外,外人恐怕也只能猜自己的猜测了!”李节把信反复的看了几遍,确认没有遗漏后,这才头疼的自语道。
信上的内容不少,但有用的信息却只有一个,那就是确定了杨士奇与周仲正这些人有勾结,但并不能说他背后的人就是湘王,因为信上只说了王爷,根本没提“湘王”这两个字。
除非李节现在下令,直接将周仲正抓起来审问,让周仲正指认杨士奇和湘王朱柏,才有可能给他们定罪,但这也冒一定的风险,毕竟周仲正很可能死不认罪,甚至在抓捕时直接自杀,另外只靠着这点信息,也不可能真的给湘王朱柏定罪。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节也没有轻举妄动,当然他也没忘拿着书信进宫,向朱允熥通了通气,让他也做好心理准备。
说起来朱允熥都已经快忘了杨士奇的事了,毕竟他这个皇帝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操心,之前虽然听李节说过杨士奇的事,甚至锦衣卫那边还是他亲自下令,让他们一直监视杨士奇,但在此之后他也把杨士奇抛之脑后,直到现在李节提起来,他也是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
当下朱允熥拿起书信看了一遍,然后李节又把自己的分析讲了一遍,对此朱允熥也十分赞同,只是他也没想到,杨士奇背后的人竟然是湘王。
“姐夫,湘王勇武过人,平时又喜读书,尤其喜欢道藏,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对他的风评都是极佳,我和他也见过几面,感觉他不像是那种有野心的人啊?”最后朱允熥却还是有些怀疑的道。
“我刚开始也有些怀疑,但那个周仲正和兄长周伯正就是湘王的长史,而且他们兄弟来往的书信中明确提到王爷,应该不可能指其它的亲王或郡王,所以湘王的嫌疑也是最大,在没有查清楚前,也不能证明他的清白。”李节也十分谨慎的道,毕竟这可是关系到一位亲王,没有确实的证据之前,一切都要小心再小心。
“这倒也是,王府长史虽然不像唐宋时那么的显赫,但也握有实权,一般都是亲王的心腹,所以这个周伯正肯定也是湘王的心腹,他又和杨士奇的关,所以幕后的主使应该就是湘王了。”朱允熥闻言也点了点头道。
虽然朱允熥地朱柏的印象很好,但身为皇帝,他可是知道皇位的诱惑力,别说叔伯了,就连兄弟甚至是父子都可能反目,所以朱柏平时的表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背后做了什么。
“信上还说他们似乎要调集一些人到某地做一些事情,但却没有明说,姐夫你觉得他们想做什么?”朱允熥这时再次追问道。
以现在大明的局势,对方肯定不敢造反,这点朱允熥是十分肯定的,毕竟他早已经不是当初刚登基的时候,现在他对内改革,对外打败了帖木儿这样的强敌,早就坐稳了皇位,所以就算有亲王觊觎皇位,他们也只敢在私底下偷偷摸摸的行动。
“信上语焉不详,我也猜不到这些人的计划,不过也不用担心,那个周仲正已经被锦衣卫盯上了,以后他送出的任何书信,都会被锦衣卫拦截下来,到时只要多几封书信,应该就可以拼凑出这些人的目的了。”李节也再次回答道。
“也只能如此了。”朱允熥点了点头,随后又开口问道,“那个杨士奇呢,他现在好像是在姐夫你手下做事吧?”
“不错,他这个人能力相当强,如果不是背景复杂,我真想好好的培养一下他,日后陛下身边也能有一个得力的大臣。”李节说到最后也露出可惜的神色道,杨士奇可是明初能臣,号称三杨之首,这样的人如果能培养起来,绝对是大明的栋梁。
“无妨,现在朝廷大力推行教育,各种人才也是层出不穷,朕身边也不缺他这样的人才,不过姐夫你也要小心一些,毕竟他常年跟在你身边,千万要注意安全!”朱允熥最后却不放心的叮嘱道,当初他和李节就曾经遇到过刺杀,所以他可不想李节因杨士奇出什么意外。
“多谢陛下关心,我会注意的,而且杨士奇前段时间押送战俘去了登州,短时间内不会回来了。”李节笑着回答道。
“那就好,如果查出湘王真的和杨士奇这些有什么不轨的密谋,朕也绝不会轻饶,反正海外那么大,不怕没流放他们的地方!”朱允熥冷哼一声再次道。
第七百三十章
电的实用(上)
登州港,这里做为支援朱棣的两大港口之一,汇聚了大量的物资与人员,每天都有无数的车马进出,全国各地报名去美洲的人,最终也会送到这里,然后集中乘船去新途岛。
杨士奇亲自带着一队人来到营地,然后给他们安排好住处,并且吩咐伙夫将晚饭做的丰盛一些,毕竟这些人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第一顿当然要让他们吃点好的,以便能让他们更快的安定下来。
等到所有人都安置好后,杨士奇这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自己的住处,这时天都快黑了,有人送饭进来,杨士奇虽然没什么胃口,但还是勉强吃了些,毕竟明天还有一批物资要送来,到时他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处理,不吃饭可不行。
晚饭过后,杨士奇又拿出一个小册子,将今天所做的事全都记录下来,这也是他多年来的习惯,每天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都会详细的记录下来,以便日后查阅,千万不要小看这个习惯,对他为官做事有极大的帮助。
写完了今天的事情后,夜也已经深了,杨士奇本想洗漱一下睡觉的,但是他却犹豫了一下后,伸手又从书桌上拿起一张信纸,然后略一思量在纸上写道:“母亲大人,见字如晤……”
杨士奇显然是给他的母亲写信,说起来杨士奇的身世也颇为凄惨,年幼丧父,母亲不得不改嫁一位姓罗的官员,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士奇其实都是姓罗的,直到后来他成年后,才在征得母亲同意下改回了杨姓。
不过杨士奇母子的命运并没有因为改嫁而有所好转,很快罗姓的官员因罪被流放,他们母子再次落得孤苦无依的地步,为了养活杨士奇,他的母亲也吃了不少的苦,母子二人的感情自然也极为深厚。
本来杨士奇现在在京城为官,虽然经常出京办事,但也应该把母亲接到身边供养,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他母亲还是留在了德安那边,甚至连他的妻儿也在德安,毕竟他不在身边,只能让妻子代为照顾母亲的生活。
一想到自己不能亲自侍奉年迈的母亲,杨士奇也不禁眼角发红,笔下写的也更快了,眨眼之间就一连写满了三张信纸。
等到写完了书信后,杨士奇也长长的了舒了口气,随后又将自己写的书信看了一遍,眼圈却又开始有些发红,但他却强忍着没有让眼泪流下来。
过了许久之后,杨士奇也终于平复了一下心情,随后深呼吸了几口,随即就忽然将信纸伸到蜡烛上,点燃之后放到了火盆之中。
好不容易写成的书信在火盆中快速燃烧,透过火光,可以看到杨士奇平静的脸庞,只是眼神中还透着几分不舍。
与此同时,京城这边却在举行着一场盛事,紫禁城正门前面的广场上,一根高大的石柱被立了起来,上面固定着一个玻璃罩子,里面安放着一个巨大的灯泡。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积累后,书院那边也终于将电力的输出稳定下来,灯泡的质量也有了一定的保障,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将电力推广出去的时机也终于成熟起来。
于是李节在和朱允熥商量之后,决定把电力先应用在皇宫之中,比如眼前这个大石柱上的灯泡,其实就是一个展示性质的路灯,而在皇宫内部,几个主要宫殿也安上的电灯。
不过皇宫里面的电灯外面的人看不到,所以广场上的电灯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早在最开始动工的时候,就有不少好事的人前来围观。
相比于这些外面展示出来的东西,电灯背后的东西更加重要,比如电线的铺设,以及发电机的安装等等,这些电灯的电力,其实就是设在皇城一角的一个发电机提供的,而它的动力来源自然也是蒸汽机。
其实这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个火车发电厂,只是这个发电厂实在太小了,只能为几个灯泡提供电力,而且大部分电力都损耗在电力的传输过去中了,消耗的燃料也不少,如果算一成本的话,就会发现电灯的消耗远比蜡烛要高得多。
但这毕竟是电力第一次出现在实用之中,所以成本什么的根本不在考虑之中,更何况现在大明国力富强,别的不说,光是皇室的收入就十分丰厚,这点消耗根本不算什么。
随着一切准备完毕,这天傍晚时分,也终于失到推闸送电的时候了,为这件事,朱允熥甚至让人张帖榜文,告示整个京城的百姓,要在皇城门前试验电灯。
皇城门前那根奇怪的石柱早就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毕竟皇城门前的广场虽大,但这毕竟是皇家的地方,以前甚至不允许百姓靠近,现在倒是可以让百姓进入了,但整个广场的建筑都极有规格,一般是不允许任何改动的。
现在出现了一根明显十分突兀的石柱,自然也让人感觉到好奇,现在皇榜又说什么电灯,这个陌生的名字也没有几个人听说过。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电灯,比如求真书院的不少人还是知道电灯意味着什么,甚至从发电机开始研制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书院不少人的注意,甚至有人觉得相比于蒸汽于,发电机的意义可能会更加重大。
因此在电力刚研究的时候,就有书院的人开始关注,现在电力开始用于实用,自然也在书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所以在皇榜张贴出去不久,这个消息就传遍了整个书院,然后书院里的老师和学生也三五成群的赶往皇城门前。
兀鲁伯来到大明也快一年了,大部分时间他都泡在书院之中,以他的勤奋和聪慧,也很快在天文学上取得相当深的造诣,所以哪怕他是西域人,但也用自己的才学获得了别人的尊重。
这天兀鲁伯和往常一样,泡在图书馆中阅读着与天文有关的书籍,看到天色将晚时,他也准备收拾东西回家,不过却被几个好友冲过来,然后拉着他就往皇城的方向赶去。
第七百三十一章
电的实用(下)
“关兄,你们到底要带我去哪啊?”兀鲁伯被几个好友拉着出了书院,但他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这时也开口问道。
“吴兄你不要天天只知道看书,书院里外事情也要关心一下,今天可是电力正式使用的日子,这可是足以载入青史的一刻,咱们必须去看看!”前面拉着兀鲁伯的高个年轻人回道。
兀鲁伯入乡随俗,也给自己取了一个汉姓,他名字的第一个发音为“兀”,与“吴”的发音相近,于是他就给自己改姓为吴,名字依然是鲁伯,这样也便于别人记忆。
“电力?那是什么?”兀鲁伯听到关兄的解释却一脸不解的问道,他虽然已经在书院学习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但主要精力都放在天文学上,顶多就是再去听一听算学方面的课,对其它的科目根本没怎么留意,所以对电力也一无所知。
对于兀鲁伯的表现,前面的关兄等人也都毫不意外,不仅仅是因为兀鲁伯是西域人,而是书院里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许多人都只关心自己专精的一科,对其它科目几乎一无所知,兀鲁伯在其中也并不显眼。
于是关兄也耐心的给兀鲁伯讲解了一下电是什么,而且还拿闪电做例子,这让兀鲁伯也大为震惊的道:“书院里竟然有人研究这么危险的东西?”
在兀鲁伯心中,闪电根本就是天地之威,甚至在许多神话中被视为天神的武器,带给人的只有毁灭,所以他也根本想不到竟然有人会去研究闪电。
“书院里研究的并不怎么危险,因为电的威力好像是和电压有关,闪电的电压极高,所以可以把人电为飞灰,但书院研究的电压还是比较安全的,一般只要注意一下,并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前面的关兄相当博学,再次耐心的解释道。
“吴兄,你就别再问了,等咱们到了皇城那边,你一看就知道了!”这时又有人扭过头笑着开口道。
兀鲁伯一听也觉得有道理,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自己对这个所谓的电力没有任何的概念,关兄他们解释再多,他也想象不出来,所以还不如亲眼看一看。
这时已经是黄昏时分,放在平时,街道上应该都是匆匆忙忙往家里赶的百姓,但今天却有些不一样,不少数都和兀鲁伯他们一样,脚步匆匆的往皇城那边走去,甚至还有人拖家带口的往前走,就像是赶集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本来北城是有宵禁的,但今天为了让百姓欣赏到电灯,所以朱允熥在张贴皇榜时,也把北城的宵禁也解除了。
事实上朱允熥早就想把宵禁给彻底解除了,但这件事在朝堂上的阻力很大,甚至有大臣说,宋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京城解除了宵禁,导致武备松弛,所以才会被金人轻易的攻破京城。
虽然上面的话显然是狗屁不通,但大臣们的反对却是真的,朱允熥也不想因为这件事而和大臣的闹的太僵,所以只能想了个折中的办法,于是就有了南城开放宵禁,而北城宵禁依然如故,不过在一些特定的日子,比如元宵节还是会解除宵禁的。
大街上人流如织,自然也吸引了不少的商贩前来做生意,使得整个北城竟然有了几分元宵节的气氛,而且越是靠近皇城,街道上的人就越多,甚至有点挤不过去的感觉。
兀鲁伯他们出了书院就租了辆马车,不过刚走就一半就走不动了,无奈之下他们也只能下车步行,但就算是步行,因为人太多而导致速度很慢,照这个速度,估计等他们到了广场都已经半夜了。
不过拉着兀鲁伯的那位关兄却是北京城的土著,对京城的道路十分熟悉,眼看着大路过不去,他带着众人直接钻进小巷子,七拐八拐的,最后把所有人都转晕了,但却让他们顺利的来到皇城前面的广场。
只是广场上却已经是人山人海,特别是靠近那根石柱附近,更是挤的水泄不通,兀鲁伯他们虽然都是年轻人,但也不敢挤过去,毕竟人实在太多了,要不是有军士维持着秩序,说不定就要发生人踩人的惨剧了。
“咱们还是来晚了,前面根本没有位置了,离这么远咱们根本什么也看不到啊。”关兄旁边一个胖乎乎的青年无奈的道,他个子不高,前面的人又太多,所以把他挡的严严实实。
不过胖青年的话音刚落,旁边的关兄却忽然神秘的对众人指了指旁边,当众人扭头时,却发现旁边有一棵大树,树上已经有几个孩子爬了上去。
“关兄,你不会是想让我们爬树上吧?”有人领会了关兄的意思,当即也一脸无语的道。
“就是,咱们可是读书人,又不是七八岁的顽童,爬到树上可实在不成体统。”这时又有人开口道。
“事急从权,现在挤是挤不过去了,想要看的清楚,就必须登高望远,刚才我看了一下,周围的酒楼二楼全都被占满了,也就只有树上还有位置,你们要是不上我可就上了!”关兄却是个不拘小节的人,说完就走向那棵大树。
兀鲁伯等人看着走向大树的关兄,几人也是面面相觑,最后犹豫了好久,终于还是一咬牙全都跟了过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7/3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