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1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860

  “我们可以立即制定交替掩护和撤退的计划。”
  “为什么?”李奇微扫视了一眼在坐的参谋,又重复道,“为什么?1944年冬,在阿登森林,美国军队只后撤了110公里。现在第8集团军已经后撤了300公里,还有人建议我们再撤100公里。在阿登森林,我们面对的是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的虎王坦克。在朝鲜,你们见过中国军队开坦克作战吗?哪怕一辆?”
  沉默片刻,参谋长说道:“中国军队没有坦克,但是中国军队有步兵。他们的步兵是我所见过的最完美的步兵……无论是战术还是武器。”
  “中国步兵训练有素,作战技艺精湛,善用自己手中的每一样武器,特别擅长于夜战。伪装技术卓越,侦察员的侦察能力出类拔萃。山地行动能力强悍,富于欺诈手段。”
  “中国军队常常避开大路,利用山岭,丘陵作为接近路,他们总是插入我纵深发起攻击。”
  “在师团级规模,中国部队擅长使用口袋战术,当我军进攻时,中国军队总是引诱我们进入倒V字的阵形中,从两侧实施攻击,口袋收口,一夜之间我们的部队就被他们包围。在温井、云山、楚山的战斗中,我们都陷入了这种口袋战术。”
  “将军,中国军队是没有坦克,没有自行火炮,空中也没有战斗机。但如果你认为中国步兵是拿着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特别落后的武器与我们作战,那就大错特错了。”
  说了一大通,参谋长仍意犹未尽,走到作战室的一角,那里堆放着一些物品。
  “这是最近两个月历次战斗中,我们好不容易从俘虏和死亡的士兵身上收集到的中国步兵的武器。”
  参谋长先拿起一支50式半自动步枪。
  “这支半自动步枪,它使用的是短步枪弹,威力比M1卡宾枪大得多,但后坐力却比加兰德小得多。需要注意的是,情报部门告诉我,它的原型是苏联的SKS步枪,但枪上的标志却表明这是中国大连的仿制品,中国现在能够制造半自动步枪。”
  “这是中国步兵班装备的轻机枪,和半自动步枪一样,也是以一种苏联轻机枪为原型,也是中国大连生产的仿制品。我太爱这种轻机枪了,整整100发的圆形弹链盒,使用的是与半自动步枪相同的中等威力步枪弹。如果我是自动步枪手,我一定会把20发弹匣的BAR扔了,捡起一挺这种轻机枪使用,如果捡得到的话。”
  “步枪和轻机枪并不算什么,将军,这才是让我和我的参谋部感到惶然的武器。”参谋长拿起一支40火的发射器。“有的士兵把它叫做中国的巴祖卡,有的则叫他中国的铁拳,实际上,都不是,或者都是。我们给它起了一个正式的学名:火箭推进无后坐力榴弹发射器。”
  “火箭推进无后坐力榴弹发射器,RPG?”李奇微问。
  “是的,这是个拗口的名称。它是铁拳和巴祖卡的结合体。火箭弹射出时,类似铁拳的无后坐力原理,火箭弹飞出去四十米左右,弹上的小型火箭发动机点火,推动火箭弹继续前进。不必担心灼伤射手,而且火箭发动机的燃烧时间可以很长,这种火箭弹的射程达到一千五百米,当然在这个距离上无法命中坦克,但可以当作小型迫击炮使用。另外,根据我们的士兵们的体验,最喜欢RPG的地方是它的发射器很小——因为口径只有40毫米——所以背着RPG就像背着一支BAR一样轻松。”
  “不仅是RPG,看见这枚火箭弹了吗?这种神奇的火箭弹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不需要定向管,点火就能射出去,尽管精度稍差一些。在东线和西线的战斗中,中国军队都大量使用它。”
  “接下来是这个,像是个缩小的SCR-536。然而,这不是SCR-536,这是中国军队的SCR-300。我们做过测试,它的通信距离甚至比SCR-300还要远一些。”
  “手榴弹……背囊……压缩干粮……轻盈的棉大衣……”
  参谋长一件一件地展示志愿军的武器和装备。
  “总之,我不认为中国军队是一支技术落后装备简陋的军队。它们舍弃了重型武器,很可能仅仅是因为没有制空权。在不使用重型装备的前提下,他们将自己步兵的装备水平提高到了这个时代的极致。极致的战术素养和极致的装备,所以我把他们叫做完美的步兵。”
  李奇微不作声,低下头自己翻检了一编志愿军的装备。
  在朝鲜和欧洲冬季作战时,李奇微对士兵手中有没有手套特别上心,现在他也一眼就发现了,这堆单兵装备里是有手套的。
  李奇微拿起50式半自动步枪,摸索着拉了几下枪栓。枪上的汉字铭牌他虽然看不懂,但如同天书的字符在李奇微看来十分刺眼。李奇微继续摸索50半的各个零件,居然自己尝试着把刺刀展开了。
  “这种燧发枪时代样式的刺刀,也是中国军队的秘密武器吗?”
  参谋长摊摊手:“是他们的标志性武器,威力有多大还不清楚,但据说我们的士兵吃过它的亏。”
  李奇微将50半扔回去,皱着的眉头拧得更紧了。
  “我知道我不会得到增援部队,也清楚此时要在汉江以北地区坚守阵地是极端困难的。但是,现在第8集团军不允许再撤退了。我要参谋部拟定一个作战方案,在两天之后停止撤退,原地整理部队,之后发动有限的反击。反击持续3到4天,尽量多地夺回战场的空间。如果中国军队再度发动进攻,我们就利用这些夺回来的空间,与中国军队保持接触,晚上后撤、白天有限反击,以每天20公里左右的速度缓缓退却,5~7天后,中国军队就会停止进攻。”
  “中国的步兵确实很优秀,但他们所有的粮食和弹药补给都在肩膀上,只能持续作战这么长的时间。当他们的粮食和弹药耗尽之后,就只能选择撤退。”
  李奇微决定,不能让自己的部队全部撤回釜山一带,不仅因为釜山防御圈已不存在,还因为这会造成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在过去的十几天,李奇微已经抓住了志愿军后勤供应的短板,现在,就要利用志愿军的这一弱点,通过小反击来稳住阵脚。到2月初,美步40师和45师抵达釜山,就继续用这种反击套路,逐渐把控制线往北移动。只要在自己任上,能够收复一些地区,那么它在军内和政界的声望就会明显上升,甚至可让自己的军衔和职位再晋升一档。
第112章
野战炮兵计算机
  唐华的吉普车又一次开进军委大院,这一次不是去总参,而是在另一栋楼前停下。
  司机和秘书一起使劲把一个大铁箱子从车上抬下来,下车的唐华则上下打量这栋既不高外表也平平无奇的楼。
  这里是解放军炮兵司令部。1950年8月才成立的。
  炮兵司令部的组建,意味着炮兵成为解放军陆军的一个兵种。到后来它成了“第一炮兵”,而“第二炮兵”就不是兵种了,而是与海陆空并列的第四个军种。
  50年8月炮兵司令部成立的时候,全军一共就4个炮兵师,其中3个还马上被派到朝鲜参战,此外就是几十个老破小火炮的炮兵团。现在短短几个月过去,在苏联的帮助下,已组建和正在筹建的炮兵师数量已突破两位数,估计再过不久,就要超越日军全盛时期的重炮兵规模了。
  “苏参谋长你好。”
  “唐部长,你好啊。”炮兵司令部参谋长苏进在门口迎接唐华。虽然唐华现在做的东西有一多半是秘密项目,但在军内尤其是军委总部里头,唐华“科学大王”的名头已经传开了。“唐部长,陈司令员已经从四川回来了,一会儿他也要来看这个野战炮兵计算机的演示。”
  “是吗,那可太好了。”唐华回道,“陈司令员也来看计算机演示,那我们得好好表现,可不能掉链子。对了,冯科长前天就回吉林了,说是那边炮兵训练的事情太多,他得赶回部队,所以不能一起来找你了。”
  “这样啊。小冯是我在四野炮纵时候的营长……他既然这么忙,那就以后有机会再见面吧。”
  炮兵计算机的研制,得拉个熟悉炮兵业务的干部来做顾问,唐华在长春下车之后,就去东北炮兵训练基地拉了个人回北京。
  现在的炮兵司令部是领导全军炮兵部队的业务部门,同时又是炮兵直属部队、院校和科研试验、后勤保障单位的领导机关,负责归口管理全军的炮兵业务。10月底,唐华就和苏进搭上了线。东野炮纵司令员出身的苏进,对大口径远程炮比其他几个野战军都要熟悉得多,听了唐华画的野战炮兵计算机的‘饼’立刻就来了兴趣。当时司令员陈锡连还在重庆市委、川东军区司令员的职位脱不开身,就由苏进拍板同意搞这个计算机。
  现在是1月初,所以这个炮兵计算机的研制周期也就两个多月吧……和T50、T51相比,炮兵计算机不算太复杂,况且还有FADAC这个现成的参考品。
  “这就是PJX-1炮兵计算机,是一种小型晶体管数字式计算机。”在参谋部准备的房间,唐华指着这个大铁箱子对苏进和陈司令员介绍计算机的情况。“全重是……八十五公斤,是有点沉。但是上次苏参谋长跟我说了,炮兵用的计算机要有一定的防护能力,所以这个计算机的外壳是钢板做的,能防子弹和炮弹破片。内部的晶体管和电路也做了防震设计。使用的电源可以直接使用交流电,耗电量大约是1千瓦。一般来说,最好把这个计算机装在吉普车上,这样不用费力去搬动它,吉普车上的发电机也能顺便给它供电。如果没有摩托化车辆,用驮马运输携带,那么除了计算之外,还要再驮一台小型发电机。”
  陈锡连司令员走过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放在桌案上的大铁箱子。唐华走过来,扭动铁箱子的卡扣,然后用力往上掀开了铁箱子的半个面。现在,PJX-1的操纵和显示面板全露出来了,中间部位是一个数字键盘,数字键盘旁边还分布着几个写了中文字样的圆形按钮,左边是一个方形的小灯显示板阵列。上方则是一长排16位的7段段码屏。
  “一支炮兵部队,观察员相当于他的眼睛,火炮是他的拳脚,射击指挥机构则是他的头脑。远程火炮弹丸在空中飞行时,求解它的弹道是一个复杂的立体几何问题,而且天气、海拔、气压、温度、湿度、弹丸种类都会影响弹道,他们彼此之间还会相互影响,这就让炮兵指挥机构的计算工作量变得非常繁重。PJX-1计算机可以为身管火炮、重迫击炮、火箭炮自动计算和显示射击数据,错误率为零,而且再复杂的计算,也能在几秒钟之内获得正确的结果。”
  陈司令员这时候也看清了,面板上数字键盘旁边分布着的按钮,分别写着天气、海拔、气压、温度、湿度、弹种等等字样。
  “天气、海拔、气压,这些参数苏参谋长之前告诉我了。火炮种类已经刷成了日式100毫米加农炮,弹种是普通榴弹。温度和湿度,苏参谋长说,现在没有这个数据……但以后的火炮,尤其是苏联重炮,是会有这个参数的,我就先预留这几个按钮在这里。”
  PJX-1当前的状态只计算一种火炮的弹道,如果要换给其他火炮使用,比如从122榴弹炮团换给105榴弹炮团使用,要刷机。不刷机搞一机兼容制也是可以的,但第一这样会重很多,第二,PJX-1的内存只有8KB……
  “唐部长,参谋小组就位了,那我们开始对比比赛?”苏进问。
  唐华点点头。苏进拿出三张纸,一组参数,一式三份,递给唐华和隔壁的炮兵参谋小组各一张。
  参谋小组就紧张地工作起来,先在图板和地图上标出位置情况,参看射表,算出距离以及非标准气象和弹道的影响的近似值,再用这些数据使火炮获得射角和方位角。算出这两个数字之后通知炮兵调整火炮,完毕之后才能开炮。
  这里头的计算包括三角函数的运算和微分方程的数值解,这俩都不是好算的工作。三角函数可以翻查手册,微分方程就只能人肉,顶多借助一下计算尺。
  而且,如果再考虑海拔差、气压、温度等奇奇怪怪的参数,那计算量又得嗖嗖地往上涨。
  唐华就是看了一眼纸上的参数,用数字键盘输入几行数据,按了周围的两个按钮,得出了结果。这个时候,隔壁参谋小组还在查三角函数表。
  苏进和陈锡连就在唐华身后,他们开始还看着手表计时,但唐华用了不到1分钟就搞定输入、计算,这手表计时也没意义了。
  “陈司令员,这左边的小灯显示板阵列是存储现成数据用的,比如现在我计算得出的这个结果,炮兵按这个参数射击了,接下来要切换火力打别的,但再过一会,又要按第一个参数打几轮,那么就可以把存储结果重新调出来。或者,我们的炮兵团的火炮按营布置在几个地方,那么我们可以给每个营各自做计算,计算出三个结果分别存储起来,在需要全团齐射的时候,依次读取这三个参数,用步话机对讲机给三个炮兵营发送指令同时开火。”
  隔壁的参谋小组还在算数……
  陈司令员觉得这个对比测试没多大必要了。
  “把这台计算机带到沈阳,组织一次炮兵团演习吧。”
  ……
  电子信息工业部,北京计算机所。
  在炮兵司令部把PJX-1交给了苏进,这个计算机就算是“卖”出去了。
  PJX-1加上步话机,基本上可以把重炮兵的反应速度和平均精度提高一个时代了吧。
  原来的越南战争,美军其实就是靠FADAC,愣是用一个步兵营的守军,就把围攻溪山的两个越军师打跪。
  自己做了个PJX-1,也得给计算机所的新生代研究人员分配任务,现在红旗-1低空防空导弹的火控计算机已经没他们什么事了。
  “现在火控计算机的研究小组要一分为二,因为现在有两个并行的项目。”唐华说,“第一个项目是向量计算机,防空导弹的火控计算机就等于是向量机的原型,你们在它的基础上,按照设计要求继续往前推进就好。第二个项目是对舰导弹的火控计算机,啊这可能比红旗-1的火控计算机简单一点,对舰导弹在大部分飞行阶段可以认为是二维平面上运动的导弹,而防空导弹不同,它是三维机动的。”
  计算机所的研究人员顿时活跃起来,因为他们其实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做研制开发了,火控计算机的初版型号研制出来后,就全是查bug和修补的过程,既耗时间又感觉很乏味。
  “第三个项目,还是计算机所和通信电子所合作的项目,新对讲机。”
  “新对讲机?”张爵虽然被定为向量机的研制组长,可还是忍不住插嘴,“现在这个D-1对讲机不用得挺好的吗,世界最小的对讲机,就算美国人也得两三年才能赶上。”
  “小是足够小了,暂时不用再缩小。”唐华笑笑,说道,“D-2对讲机和体积和重量和D-1大致保持一致,但要实现防偷听功能。用频域置换技术,详情看我发给第三组的技术资料。”
  ……
  12月从吉林回来顺便去大连的时候,唐华专门找了在那里蹲点解决志愿军通信装备问题的王征。
  “王部长,如果步话机、对讲机能做到美军无法同频偷听,那么战术上的意义会有多大?”
  “那就神奇了。前线部队用对讲机的时候就不用编暗语了,所有战术布置都等于是秘密的了。你不知道啊,现在各个军都在到处找潮州的兵来做通信兵……”
  “哈哈,是吗。我现在有一个想法,能让美军几乎无法偷听我们的对讲机,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可以偷听,那就是我们有对讲机被美军完整地缴获了。”
  通信部部长王征陷入沉思。
  在他思考时,唐华又补充说:“这种对讲机是独一份,如果美军没有获得和我们一模一样的对讲机,那他肯定无法偷听。如果缴获了一台完整的对讲机,那还有最后一道保险。这种对讲机是要输入一串6个数字之后,才能和我们部队的其他对讲机正常通信的。如果我们每隔两三天更换一次6位数字的密码,那美军还要费一些周折。”
  “让用对讲机的战士准备一枚光荣弹!”王征说,“不是炸自己,要是快被俘了,就把手榴弹和对讲机绑一块儿炸掉,这样行不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