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1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860

  送走MGB的军官,唐华整个人瘫在沙发上。
  玩脱了,现在回不去了……
  这次来苏联,开激光物理会只是明面上的原因,唐华决定来,是因为要卖T51计算机,以及想从苏联这儿搞中高空防空导弹。
  唐华当然知道苏联在搞S-25“金雕”防空导弹,也知道S-25现在正在难产。要是不难产,苏联不着急求人,估计中国还弄不到这种导弹呢。
  这个时代的导弹,不管是防空还是反舰,不管美国、苏联还是英国法国,研制过程中如果掉了链子,十有七八是计算机或微电子器件的原因。要么是计算机系统可靠性不过关,要么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缺陷,或者没有计算机系统用超复杂的机电电路来实现某些运算功能,导致系统复杂度超高故障率下不来。
  1949年唐华介入590工程的时候,发现最初苏联人就是用极其复杂的机电系统来让导弹红外信号捕捉目标之后发出正确的控制指令。最后唐华是用部分机电电路、部分真空管模拟计算电路来实现的。
  因此独家掌握晶体管小型化计算机技术的中国,应该有很大概率能够解决S-25导弹遇到的技术难题。
  来苏联前唐华就设想好了,由唐华牵头,北京计算机所、北京通信电子所与第一特别局建立协作关系,双方共享信息,共同解决S-25导弹目前遇到的难题,争取能按斯大林同志给的期限把这导弹搞出来。这样首先是朝鲜战场上,可以从超低空到万米高空建立一个无死角覆盖的地空导弹网;其次双方协作和共享可以让国内获得中远程防空导弹设计的一些技术资料,说不定过几年就可以成立导弹研究所自己单干了。
  谈好协作的事情之后,唐华就回国重启防空导弹火控计算机项目组,已经研制过红旗-1导弹火控计算机的北京两所,做这个应该是驾轻就熟。
  然而唯一的漏算是低估了苏联人的谨慎程度,他们不相信在北京的由中国组建的研究所,哪怕唐华和中央都做了保证。
  明明这种导弹是准备交给中国用,而且是第一时间试用的啊。不过话说回来,研制过程中的技术资料和数据,有时候使用这种武器的国家和军队也未必掌握。
  于是现在就回不了国了。电子信息工业局的事儿倒还小,朝鲜那边又该打起来了吧。
  还有,今年春节也过不成了。春节是2月6号,现在离春节还有14天时间。14天怎么也搞不完的。发完电报到四台定制版向量机运到莫斯科,至少就要4天呢。
  一想到这个,唐华更郁闷了。
  拿出酒杯倒点摩尔多瓦产的科里克瓦,在这栋给他这个通讯院士配的别墅边喝边踱步,但半杯酒喝完,唐华还是找不到什么办法,先看看S-25导弹项目的现状再说。
  ……
  “这是邮寄给我妻子的歌曲和曲谱。”唐华把一卷录音带交给MGB军官,再带一封信,“你们检查的时候用什么机器播放?”
  “对此我并不清楚,以前从来没有做过这种检查。”MGB军官说。
  “不许抄袭我的歌,否则我会向斯大林同志告状的。”
  MGB军官:……
  第一特别局。
  “‘金雕’现在项目的进展程度,还有历次试射的靶场报告,现在可以提供给我了吗?”唐华问。
  “金雕”项目的总师是来自共产国际工厂的总工程师,在项目组里面,唐华还看见了两个德国人,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参与过“瀑布”防空导弹研制的纳粹工程师。这两人是自愿留下在苏联搞防空导弹的,而且已经加入了东德国籍。
  在第一特别局,唐华也第一次看见了S-25防空导弹的实体。
  真大,真特么的大……
  S-75(红旗-2)在唐华看来就已经十分傻大笨粗了,弹长10米,重2.3吨,最大射程才40公里。
  S-25导弹全长12米,重3吨,射程也是40公里……
  战斗部重量居然有320公斤,比很多反舰导弹的装药还要多,要是用来反舰的话,4000吨的军舰吃一发S-25估计都跪了。更夸张的是,S-25还有第二种战斗部,1万吨当量的核弹头。
  这东西竖起来有三层多接近四层楼高,横着放基本没有卡车的车斗能装下,都是用专用拖车带着的。导弹尖头细身,弹后部四片X形的大尾翼,头部四片小控制翼面。气动外形也没什么不正常的。而且,S-25导弹1955年装备部队,虽然后来S-75,S-125、S-200陆续服役,但S-25居然一直用到1982年才被S-300导弹替换掉,说明它的设计应该是没有致命缺陷的。
  “第一和第二次靶场测试的报告都在这里,”总师说,“还有高速摄影纪录。”
  在第一特别局的靶场试验分析实验室,唐华看到了用高速摄影机拍摄的导弹试射全程跟踪影像。
  说是高速摄影机,其实也就是120帧/秒,可以比正常速度放慢五倍。但在这个时代,几乎就是顶级的特种摄像设备了,如果估计得没错,商业电影圈包括好莱坞和奥运会,都要在七八年后才有条件购置使用这种级别的高速摄影机。
  更不用说这套高速摄影机还有简易的自动跟踪系统,能让飞行中的导弹始终处于屏幕的中央。这是为导弹和武器试验特别定制的机器。
  唐华忍不住先问了个题外话:“这种高速摄影机要多少钱?”
  “四万四千卢布一台,倒不是特别贵。”总师说道,“就是胶卷的价钱比较难以忍受,高感光度胶片的价钱是普通胶片的十倍……”
  唐华:那算了……
  唐华看文字版的试射报告,第一次靶场试验打了10发,第二次靶场试验打了12发。
  第一次的10发有6发失控,第二次12发有8发失控。
  这是全体西伯利亚种土豆的节奏啊……
  现在第三特别局的人已经分组出动,第一组找控制舵面和机电系统的单位撕,第二组找弹上无线电指令接收系统的单位撕,看看问题是不是出在别人身上。
  但以苏联机电装备大粗重但可靠性高的传统,大概率这两个单位是没问题的。
  接下来看高速摄影纪录片,看到第二枚导弹时,唐华发现个大问题。
  这导弹飞到一半,折断了?
  这导弹也太差劲了吧。
  重看,速度放慢5倍。嗯,S-25导弹飞出去,大约10秒,发动机推进剂快烧光的时候,断成了两截。放慢10倍再看,是从弹主翼前折断的。
  把22枚导弹的试射纪录片全看了一遍,有4枚导弹中间折断或解体。三枚弹是从弹主翼前折断成两截,有一枚弹就比较奇怪了,是从导弹靠前大概是脖子的部位折断的。
  “由于导弹中途解体的概率达到了接近20%,因此我们考虑加强弹体结构,使其能承受更大的震动或加速度。”总师说。
  要么是用更厚的承力结构弹体外壳,要么是在弹体外壳焊几根加强筋。不过这样一来,导弹就更大更重了。
  更大更重不是关键,唐华愁的是:这可不是计算机或微电子系统掉的链子,而是导弹的机械部件出了问题。这就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什么时候能解决掉这个问题时间不可控。
  “为什么单单这四枚导弹出现了折断现象,而其他18枚导弹正常飞完了全程呢?”唐华问道,“总师同志,我建议我们再看一遍22枚弹的试射纪录。”
第122章
伏尔加河畔的秘密基地
  赵忠尧和钱三强开完会在莫斯科又呆了几天,现在也终于启程回国了。还是螺旋桨客机一路跳着回去的,赶着回家过年嘛。
  激光物理会议成果不小,虽然老赵的论文审来审去又被苏联科学院砍了一些内容,但激光的理论、激光器原理的内容都保留了。老赵和老钱胸口闪闪发亮的勋章也别上了。现在科学院在讨论要不要接纳两人做外籍通讯院士。当然这些都是虚名,实际的好处是苏联支持清华物理系和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实验室的建设,一大批精密复杂的物理研究仪器已在路上。此外苏联自己在筹备高能激光研发部门。
  这一切都结束后,老钱老赵回家过年,就剩唐华一个人在莫斯科等定制版向量机。计算机所表示就算连轴加班也要三到四天才能攒出四台向量机,交付之后,转运再空运也得两天多。
  喝着普京同款的摩尔多瓦红酒,看看S-25导弹的靶场试射纪录片,现在不是向量机要六天才能到货的问题,而是S-25导弹还能不能抢救过来。
  当然是说在短时间内抢救回来。如果算长期,这导弹肯定能搞定,无非是东打个补丁西打个补丁,补丁不灵还可以把某些设计图推倒重来。
  但这样就赶不上抗美援朝了。不能立即定型然后火速用于朝鲜战场的武器,我帮苏联搞有何用……
  唐华昨天还琢磨能不能从国内拉个人过来一起陪绑,不对,是社会主义过年大加班。
  现在唐华最想从国内叫过来支援的人不是计算机所火控计算机的组长张爵,而是陆孝彭。
  张爵能做的唐华都可以搞定,无论软件硬件。说起来张爵还算是自己的徒弟……
  陆孝彭是航空专家,在研制红旗-1时,是将空气动力学与计算机程序关联起来的关键人物。老陆设计过各种不同的航空器,而且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接触过喷气式飞机、对高亚音速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特征有了解的人。老陆也粗通火控计算机的程序开发技巧,火控计算机软硬件的最后一次调整,就是老陆参与改进的。
  况且,陆孝彭已经来过一次苏联,在米高扬设计局学习/实习过。
  不过第三特别局当即就表示,不方便再从国内叫人参与项目,唐华只能罢手。
  其实第三特别局的“金雕”项目组内有航空专家,也有空气动力学专家,但脑电波暂时还没和唐华调到同一频道。
  用了一个白天的时间,唐华又将22枚导弹的试射纪录片全部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他在试射记录报告的边角把每一枚导弹试射中做的机动动作、信号流也记了下来。
  光添加在试射记录里唐华觉得还不够,干脆再搞来一张纸,画上xy坐标系,x坐标是时间,y坐标……先设为高度吧。
  唐华现在十分怀念Matlab,有这东西在的话这些都是几秒钟的事。
  xy坐标系设好,就把22枚导弹的参数标记上去,变成22条歪七扭八的折线,其中18条黑线,就是导弹没断掉的,4条红线,导弹解体的。
  时间-高度坐标没看出任何异常。时间-速度坐标没有意义,S-25导弹发动机又不能调节推力,所有试射的导弹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量几乎都是一致的。
  速度之后是加速度。加速度?
  唐盲好像找到了华点……
  然而,10分钟之后,时间-控制指令坐标分析完毕,唐华丧气地发现,好像并没有什么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规律。22条折线还是歪七扭八,断掉的那4枚导弹并没有比其他18枚导弹更夸张。不过唐华现在仍然觉得刚才的灵光一现是正确的方向。唯一缺的是陆孝彭,啊不,需要找第三特别局的空气动力学专家伊里伊奇。
  “伊里伊奇,我需要计算出这22枚导弹在执行这些控制指令的时候,飞行状态的变化量以及加速度。”
  伊里伊奇摸摸自己稀疏的头发,拿起笔来就开始在草稿纸上演算。
  “喂,第三特别局不是有计算机的吗?”唐华问。
  “如果你对数值精度要求不高的话,手算就够了。”伊里伊奇嘴里说着,手一直没停,说完话的时候已经列好方程在演算第一枚导弹的参数了。
  唐华耐心等伊里伊奇算完22枚导弹的飞行状态,全部结果得出来之后,唐华似乎发现了有价值的东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