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1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0/860

  但是在朝鲜,即将发起反击的63军189师知道自己在做啥。
  189师要为63军、也为整个19兵团挣面子。
  1951年4月入朝,5月1日参战,眼看轮战的半年之期要过,作为第二番轮战兵团,19兵团的三个军可能在元旦前就要轮调回国让第三番的兵团顶上了。
  然而这半年,19兵团还没打过一个漂亮仗。
  出糗的仗倒是有。
  5月1日凌晨,第五次战役打响,19兵团在东线发动进攻,因为初次入朝加上不熟悉战法的变化,5月1日到5月2日,19兵团被志司骂惨了。
  该白天突进的时候萎缩不进,被批评后赶紧起身赶路被美军一顿炸,一个师部都吃了炸弹。
  对讲机配备到排,但有很多基层指战员不熟悉对讲机的使用,或者不爱用对讲机干脆一关了事,进攻的时候师部几个小时联系不上团部,团又对手下的连失去控制,气得叶挺在志司骂“我对东线美军的动向都比对19兵团的动向清楚!”
  当然这话不是在电话里骂的,是在0号室里吐槽——不可以告诉别人志司对美军的动向这么清楚。
  结果就是,5月2日,美步40师、美步45师一顿操作,从华川向南退回了春川,退却的这两天,这两个美军师没有一个营被全歼。
  19兵团被批评之后决定雄起,然后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在杨口郡遇上了不知进退不知道诈败的朝鲜人民军……
  明明可以包一个大饺子的,最后成了击溃战,击溃的还是南朝鲜部队。
  这和19兵团的战斗素养无关,只能说太霉运了。
  第五次战役打完,双方战线开始稳定下来,热战变少,晃晃悠悠间,一转眼时间已是10月。10月可总算看见联合国军又大打出手,一个在中线的加平方向,一个在东线的麟蹄郡方向。63军就在东线这一片。
  战前,人民军占着杨口郡,南朝鲜军和美步7师占着麟蹄郡,两个小城间绵延十几公里的群山,则是双方对半分。
  10月6日,美国空军来空袭,美国空军溜了,南朝鲜军在美军和南朝鲜重炮支援下,爬山来攻了。人民军寸土不让,乒乒乓乓阻击了半个月。
  半个月之后美步7师亲自下场,死伤四百多人,可算是往前突了三公里多,加把油再往前突三公里,就可以威胁到杨口郡。
  不过,志愿军早就看上了美军的这个突出部。
  “成武,这一仗虽小,但对今后志愿军的作战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彭总要通了19兵团司令部的电话,“整个战线即将进入阵地战阶段,双方小规模浅纵深的争夺是以后的常态。63军必须打好这一仗,不仅要把失去的山头夺回来,还要赚回7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战线拉平。同时63军还要注意战斗伤亡,歼敌要干脆利落,不能蛮冲猛打。”
  杨司令员:“明白!19兵团不会辜负志司的希望!”
第191章
文字改革与信息化委员会
  “文字改革与信息化委员会”。
  其实1949年10月就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顾名思义,只是个研究性质的协会,没有行政能量。
  因为唐华在政协秀场,啊不,政协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了电子信息工业部打算启动汉字的计算机化,而繁体字在低分辨率点阵显示时有不少字很难辨认,1952年才成立的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提前搞起来了,名字也变成了现在的“文字改革与信息化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的工作有点多,整理整理,在未来5年大概要做这几件事:
  完成《汉字简化方案》;
  挑选出使用频率最高的六七千个常用汉字,作为第一个汉字字符集的基础;
  制定新的汉语拼音方案;
  制作常用汉字的点阵字模集;
  制作可用于印刷业的楷、隶、行、宋、仿宋等汉字字体矢量字模集。在制作完成上述基本字体矢量字模集的基础上,制作书法名家的矢量字模集。
  但文字委员会的第一场会完全跑偏了,参会的诸位大佬们又开始了汉字究竟要不要拼音化的争论,这应该是政协会议的会前讨论时间太短意犹未尽导致的。
  唐华:……
  都是因为唐华搞出来的事,第二次汉字拼音化浪潮和第三次汉字拼音化浪潮叠加在一起,这太艰难了。
  近代以来中国有过三次汉字拼音化的浪潮。
  第一次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
  那时候支持汉字拼音化的文人有小部分是跪族,但更多的人是认真的。比如鲁迅就赞同过拼音化。
  这些名人大家支持汉字拼音化的理由只有一个:更利于扫盲和普及国民教育。
  学汉字,全日制小学6年也就认识1500个汉字。西方用字母文字,三个月会读,六个月会写,成了。
  国家从中古进入近代民族社会的前提是大部分国民有民族认同感,民族认同感的前提是民众知晓民族文化,也就是得识字。一个人流着中国血,不识中国字,你要让他知道中华民族是什么,爱国主义是什么,那就有点难。“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下村去给老百姓苦口婆心宣讲道理不能成为常态。
  不过,旧中国就算搞拼音化也没法普及国民教育,民国不但搞不起6年国民教育,甚至6个月国民教育也普及不起,那拼音化不拼音化有什么区别。
  第二次汉字拼音化浪潮是50年代,建国初期。
  其实还是那一批文人,虽然老了,但觉得新中国成立,这回该可以搞国民教育了吧,我来帮国家降低教育成本。
  国家经过权衡利弊,最后只用了保守的简化汉字方案,然后用巨量人力物力资源普及6年制国民教育。汉字难学是吧?看我大力出奇迹。
  不过还是留了个尾巴,在文字改革方案后面附带了一句流毒很广的话“汉字的最终发展方向是拼音化,汉字简化是汉字拼音化道路的第一步”。
  第三次汉字拼音化浪潮是80年代初期,原因就是计算机。
  这第三次,表面原因是因为汉卡,本质原因是因为摩尔定律,汉字进入计算机系统的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不过在现在这个时空,市面上销售的计算机存储容量50K,又遇到了一群精神矍铄的大叔大伯新文化运动健将,这一关可不好过。
  唐华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一样,坚决否决搞拼音化,并且保证两年之后计算机的存储容量会是现在的100倍。
  最终第一场会议还是投票出了决议,汉字走简化字的道路降低学习难度就行,拼音化就不必了。
  ……
  将汉字从危险的边缘拉回来,唐华接着还有一堆关于字的事。
  简化汉字和挑选六七千个常用汉字看起来是一先一后的顺序,但为了加快速度赶上两年之后的新计算机系统,所以这两件事同步进行了。一边依据古体字、俗字、行草写法和1936年民国的汉字简化表,对汉字进行简化,一边挑选最常用的汉字,挑选出来先放着,等简化汉字完成之后一替换就成。当然,如果简化汉字的时候把一些字形合并了,那么常用汉字表还是会有变化,会少几个字。
  简化汉字则是出一批,就交给唐华一批,要用这些简化后的字形做点阵字模集。华为的小组在完成英俄字符集和英俄字模集之后,就有一拨人要北上建立华为北京研究所,明年初就要开张,第一个项目就是做汉字的点阵字模集。
  不过,对唐华的六七千个常用汉字的说法,有人表示太多了。
  叶圣陶:“我刚才搞懂了计算机存储汉字的道理。……六七千个常用汉字是不是太多了?我搞了很多年基础教育,我发现只要掌握1500个汉字,人们就可以应付绝大部分的日常文字工作了。如果你们确实有困难,可以先做一个1500汉字的基本汉字集合。”
  唐华:“叶老,别这样……嗯,这样说吧,使用计算机的人,目前以及未来好几年,可能都是受过高等教育或中专教育的人,他们使用计算机完成的工作,肯定不会是像小学毕业生那么简单。六七千个汉字的集合,目的就是要能够保证理工科学生在完成他的本科学业和硕士学业时,计算机里可显示的这六七千个汉字仍旧是够用的。”
  叶圣陶:“唐院士,照这么说,计算机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使用的机器?”
  唐华:“最近几年可能是这样,但计算机未来会越来越便宜,数量也越来越多。大概二十年后,计算机就会成为一件很普通的日常工具。那时候计算机的使用也更简便,不一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能掌握,普通人也可以使用。”
  季羡林:“刚才你说的是理工科的本科生和硕士生,那么文科的大学生是不是就和计算机没关系了?”
  唐华:“……这个,回答和上一句一样,只是最近几年。而且文字改革协会之前也有过倡议书,在法律专业、会计专业都不提倡用复杂深奥的字,另外政府公文和公告也是一样的,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科专业都不能使用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而且,季教授,我保证五年之内计算机将可以容纳得下三万多字的汉字全字库。”
  季羡林获得了基本满意的回答,不过还是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我这个东方语言系的教授,看来是要暂时被你忽略喽。”
  唐华也笑着说:“而且我肯定不会成立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的制作小组,要想开发这些语言文字的字模,让那些国家自己搞。”
  季羡林:“说起来,像印度土耳其伊朗这种国家,他们全国上下估计都没有一个人知道什么是计算机,怎么搞?到时候不但梵文、巴利文这种古文字无法传承,现在正用着的印地语,也要被计算机排除在外。”
  唐华:“那他们就被信息化时代的第一列火车抛弃了。很遗憾,也有点残酷,但这是……历史必然。”
  ……
  季羡林的话提醒唐华得把控计算机硬件研发和汉字系统研发的进度,这两头的研发时间最好统一起来,不要互相拖后腿。
  马上要问世的T52计算机有CRT显示器,T53预定1953年2月推出,来不及装汉字系统了,所以应该是T54,1954年2月。
  到时候T54计算机加上480X320分辨率的CRT显示器,可选16点阵或24点阵汉字系统,达不到出版水平,但打印公文的需求可以满足。点阵字体本来就和针式打印机是绝配。说起来T54计算机现在还在犹豫是上集成电路还是用高频晶体管,或许到时候会开发两种版本,一种藏起来一种外卖。
  T53没有汉字系统,那么就加入图形系统?1M硬盘?这两种新功能新硬件貌似都很有诱惑力,到时候看哪个技术更成熟、生产成本更让人满意吧。
  至于5年之后也就是T56计算机,32000字字库或许会作为排版计算机/文科僧/文科叫兽计算机的选装软件,但这不是关键。
  最关键的事情,是1956年2月之前搞出激光照排和激光打印系统来。要不然,用大字库+矢量字模集来干啥用呢。
  虽然几种标准矢量字体和特色字体是要在汉字简化方案、常用汉字表出台之后才开始的工作,但委员会的委员和特邀顾问们对这个工作可是感兴趣得很。虽然要从事在16点阵和24点阵的图上画出几千个汉字这种辛苦的工作,画出来之后还要由几位书法名家一起品评这个字写得好不好、要不要调整一下,但书法家们已经自觉开始写楷书和自己的特色字体了。
  这些工作倒是可以随时并行,比如沈尹默和启功现在就已经自觉拿起毛笔在一张一张的方块纸上写汉字。当然离矢量字体的开发还早,这些写好的(每个人)几千张方块纸就暂时在档案柜里放着。唐华知道有些事是得提前做,晚了就来不及了……比如齐白石老先生(1864-1957)。
  ……
  “吴老,这么快第一版常用汉字表就出来了?”
  唐华拿着厚厚一叠纸,很是意外。
  “这只是我们几个人碰头商议后出的第一份草稿,”吴玉章说,“草稿当然不是定稿,草稿出来之后要多找些人,在尽量大的范围内进行讨论,讨论会还要多开几次,增订修删,到时候最终版变动几十个字上百个字都有可能。”
  唐华随便翻了翻,当然都是繁体字,但上面也标记了是代表哪几个异体字,以及选这个字的基本理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0/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