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1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0/860

  唐华:“其实去年我亲自做推销的时候,已经把注意力往这方面引了,但是T51的性能终究是有局限性,而T52不一样,它比T51更适合做行政管理计算机。而且,目前的苏联,科研计算的市场没有行政管理市场大。”
  1950年和1951年,电子信息工业部已经向苏联卖了近300台计算机,往东德卖出去29台。到1951年,唐华发现计算机的月销量开始呈现波峰和波谷循环的状态,他就感觉可能苏联又不少研究所、大学觉得自己买的计算机已经够用了。
  现在计算机的使用方式还是集中管理的机房为主,比如一所大学买一台计算机,单独放一个办公室,甚至可能为这台计算机成立一个部门、配两三名员工来管理它。大学里的老师和研究生如果需要用计算机,先写申请书等分配机时,自己会编程的就用打孔纸带写好代码,不会编程的就把自己要演算的方程和参数写出来,拿到计算机室请编程员帮写程序。到自己的机时时段,计算机就运行自己的程序,等十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拿到要运算的结果。如果你的程序两分钟就运行出结果了,计算机管理员可能还还会骂你多事,这么简单的运算还来麻烦我们。
  也就是说,从校长的角度,他会觉得一所大学有一台计算机就够用了。除非大学比较牛,几个理工科院系都很庞大,大家抢机时把狗脑都打出来了,校长才会决定买第二台。
  总之,现在计算机还不是以后那种公共机房一大片、实验室人手一台的数量级,而是一个稀罕物品。唐华估计三五年之内计算机在苏联高校、研究所里都是这个状态。
  而苏联的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加盟共和国政府……层层叠叠的架构和部门,如果能够形成使用计算机的习惯,那么未来几年计算机的销售都会有稳定的保障。
  邓发:“苏联的政府部门繁多,机构确实非常庞大。”
  唐华:“说起来,我们政务院系统也该少量地配备一些T52了……”
  T52没有汉字系统,只能显示英俄字符,如果要储存汉字,那么得是储存汉字电报码或者唐华和王永俊、小曹交流时用的拼音流。
  但没有汉字有时候也是能进行一些业务处理的,比如用字母缩写代表省和城市,甚至用数字编号——可惜现在邮政区号还没制定出来。比如在计算机里储存这样的信息:PK,1951,G3.35,N2.41,翻译过来就是北京1951年工业产值3.35万亿,农业产值2.41万亿。统计局把各省数据录入之后,用现在上海所编的简单数据统计程序,就可以给各省工农业产值排序、计算总量、计算平均数和增长率等等。
  ……
  “李复礼,还有三天就除夕了,你们确定要装配齐全出海试航吗?”
  “唐部长,不但是我想立刻试航,海军接舰的同志也很积极,所以这事干脆就不拖了。”
  8月份来上海时,2艘“花”级护卫舰的改装工程已近尾声。到12月31、32两艘舰都改装完毕,由船厂工人开出海进行试航。虽然只敢离开海岸二三十公里而且要空军战斗机掩护,但也能完成试航项目。测试改装之后军舰的主机、推进轴、螺旋桨、电机没问题之后,海军就把舰给接了,现在是船厂工程师和海军人员在共同操纵31舰和32舰。
  现在李复礼想做的项目,是测试31舰和32舰上反舰导弹配用的对海搜索、火控雷达。
  雷达在改装的时候已经装好了,舰上的导弹火控计算机是由北京所、北京电子厂生产的,1月份刚刚运到上海,还躺在上海计算机所的库房里头。
  唐华:“既然这样,那计算机所就配合你们的工作,明天就装火控计算机。”
  挂掉李复礼的电话,唐华用电话呼叫王守珏让他从楼上下来。
  “船舶工业局要马上进行舰载导弹的雷达、火控计算机的海试。明天我们一起去,给他们装火控计算机。”
  在华东海军的码头,唐华和王守珏看到了一前一后停泊在泊位上的31舰和32舰。
  两舰改装之后新刷了油漆,全身上下焕然一新,至少看起来颜值不错。
  “高司令员,”趁火控计算机卸车搬运这段时间,唐华对华东军区第四舰队司令员高志荣说道,“整个系统的定型时间比空舰型还晚2个月,大概是1952年11月,到8月份31舰才会安装导弹,到渤海担任导弹试验舰,11~12月,两艘舰才会都装上实弹。你们这边进度加快了,可导弹还在乌梁素海试射着呢。可能过段时间,你们雷达和火控计算机都装配齐全了,但就是要在码头歇半年等导弹来。”
  “我们提前一点,这样第一次海试雷达或者整个系统有什么缺陷,还有时间慢慢调整。”
  说起来……有点道理。舰载雷达是挺复杂的。
  陆基雷达都是装在固定平台上,红旗-1导弹系统在工作的时候也是停车状态。军舰可没法停下来。或者说,军舰就算停着,在海波的作用下它还是会周期性地左右摇晃。
  这一晃可就把问题弄复杂了。
  如国军舰在做正负三度的横摇,那舰载雷达发射出去的雷达波也会与预定的扫描方向有正负三度的误差。然后接收回波的时候也是这个误差,如果是在探测飞机,那探测到的目标高度可能就有几百米甚至一两公里的误差。
  如果是对海搜索的舰载雷达,那更好玩,如果不加波束稳定,那有些时候雷达波是照海水的,到时候屏幕一会儿有军舰信号,一会儿是一片雪花。而且探测到的敌舰方位也不准。
  解决稳定器的问题,杭州雷达所的舰载雷达改装小组大概花了8个月吧。希望是真的解决了。
  “这个雷达对大型海上目标的探测距离是45公里,不过前提是目标的桅杆和上层建筑很高,矗立在我们的视野内。”唐华和王守珏加上计算机所的三名研究人员,很快就装好了31舰火控雷达与火控计算机的连线,“……要进行海上测试的话,就用这个打印机,往导弹传输的数据由这个打印机输出,等拿到输出结果之后进行验算,看是否获得了正确的数据。”
  ……
  1952年1月25日,31舰和22舰(一艘起义的日降海防舰)凌晨启航,从黄浦江开到长江,出海之后折向北航行,大约在启东附近的海面进行试验。
  31舰和22舰都是慢船,以11~12节的龟速慢慢往试验区爬,抵达预定地点已经是上午10点。
  第一代反舰导弹威力不大,射程也短。图-2在3000米空射的射程大概36公里,舰射版射程30公里——所以中段制导也是可以不要的。这样可以让图-2射完导弹就掉头跑。
  火控雷达的职责就是跟踪锁定敌舰,让火控计算机计算出敌舰的距离和航速,这和红旗-1有点相似,但反舰导弹要演算的参数比防空导弹简单,毕竟战斗发生在二维平面上。
  不过反舰导弹的火控雷达还要算一个数据,就是提前量。假设20秒钟后发射导弹,加上导弹飞行某个距离所花的时间(这个距离由雷达的测距功能给出),那么在这段时间内,敌舰会移动到哪一点得算出来,给装订参数,这样反舰导弹发射之后就直奔那个点飞去。由于导弹射程只有30多公里而导弹速度有800公里/小时,在导弹发射后这两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敌舰再怎么扭屁股,他也不会离开预定点太远,反正会在导弹末制导头的探测范围内。
  但如果雷达跟踪锁定的时候,计算误差太大或者根本就是采用了错误的参数,那导弹就白打了。
  这天上午,4架米格-15在试验海区上空护航,1架图-2观测机在3000米高度监控,高司令员在31舰上,王守珏在启动附近的岸上用对讲机与31舰联系。
  第一次测试,31舰和22舰距离25公里,31舰的搜索雷达早就发现了22舰,接到进入跟踪锁定状态的指令后,长照22舰发射连续波,很快火控计算机开始运作,输出一条长长的纸带。
  第二次,两艘舰换了一下舰首指向,再变换了一下距离,现在是22公里。也顺利进入跟踪锁定状态。
  第三次,31舰进入跟踪锁定状态后,大约半分钟,把目标跟丢了……
  “跟丢了目标?这是什么意思?”王守珏在对讲机里问高司令员。
  “我们重新搜索寻找目标,正在重新进行跟踪锁定。”“……第二次跟踪正常……”
  第四次……
  “9次测试,2次跟丢目标需要倒回搜索模式重来,这是什么原因?”在计算机所坐镇的唐华听了王守珏的汇报不解地问道,“这套系统和红旗-1是有技术渊源的,红旗-1天上乱飞的时速九百多的飞机都能顺利锁定。”
  王守珏:“这应该是31舰上的雷达的问题。我们推测,是雷达的稳定装置有时候工作不太正常,没能时刻纠正舰艇的纵摇和横摇,所以有时候军舰做出超常规的摇动,雷达的连续波就没打到目标舰身上,就跟丢了。”
  “如果能够确定故障是由这个原因产生的那最好,现在可以叫杭州所的同志来一趟上海,看看是怎么回事。”
  看来试验做得早果然不是坏事,能早一点发现故障和缺陷,就能有充裕的时间把bug修好。
  只是杭州雷达所舰载雷达项目的小组,这年是过不好了……
第204章
随便聊天
  “荣老板,我先说一句,今天我们如果讨论正事,必须以老马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讨论基础,有这个做前提,聊起来比较合拍,你看怎么样?”
  “唐先生,马克思的书我确是读过一些,但我们两个身家千万的人在一起聊这个,那岂不是两句话就聊死了?”
  唐华和荣益仁在无锡喝了个茶,道别时约好年后在上海一聚。然后荣老板过了元宵就真的全家来上海找唐华串门。
  解放后不久,陈市长为了给荣家个定心丸,特地应邀去荣家吃了顿家宴。饭桌上陈市长谈笑风生,聊聊天拉拉家常,虽然国家大事一句话没提,但陈毅全家老小来赴宴本身就是一个姿态,这就够了。
  今天的家宴……其实唐华管不到上海的纺织工业,所以唐华觉得荣老板颠儿过来聊天不是抱大腿,应该还是想探探口风。49年陈市长给上海的民族资本一个定心丸——你们只要遵纪守法,国家不会抄你们的家。但这是现在,以后呢?过个三年、五年之后会怎么样?
  但是从理论上说,唐华现在啥都不知道。所以今天也是单纯的聊天。家宴的厨子也和上次一样,请的淮阳系莫氏三兄弟。
  唐华:“所以从我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出的结论,对你现在纠结的事情更有参考意义。”
  荣益仁:“要是赞同剩余价值理论,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我的两千多亿身家,都是源自于纺纱工、面粉工、各个工厂工人的劳动,我只给他们维持生活的工资,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我揣到了兜里。那么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我应该把这个千亿商业帝国交给国家,因为剩余价值本身是属于人民的。”
  唐华:“我们先说说以前的事……比如说十年前,你名下只有申新一厂和申新二厂的时候。这两个工厂赚到的钱,你拿了之后是去做什么的?”
  荣益仁:“一大家子的生活用度,还贷款,开新厂。”
  唐华:“总之你这10年,把申新一厂和申新二厂纺织工人的剩余价值拿到自己手里,分出一部分自己生活用度,分出一部分剩余价值给银行——其实银行是另一个与你分享工人剩余价值的资本家,此外还让你名下多出来了申新3、4、5、6、7、8、9厂。嗯,申新还只是你名下的纱厂的序列号……那么,一个国有企业比如现在的鞍钢,他的工人在劳动,在创造价值,那随着工人的劳动,鞍钢会怎么发展?”
  荣益仁:“鞍钢啊。现在国家工业化程度很低,钢铁工业今后肯定要大力发展,鞍钢要修新的高炉,继续扩大钢铁产量,所以……你的意思是说,鞍钢工人的剩余价值也不是全发给工人的?”
  唐华:“是,也不是。如果只从工人的个体来看,工资只是他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被国家拿走了。但从整体来看,国家从这个工人身上拿走了剩余价值,会用于其他的工人或农民。比如国家现在有鞍钢,以后要建武钢——武汉钢铁公司,还有北京,天津,唐山,石家庄,保定,郑州……可能都要建立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就连鞍钢自己,正如你刚才说的,会建新的高炉。钱用在这些地方,钢铁工人本人是不能直接享受到的,毕竟高炉不能吃也不能穿,可能工人都搞不清楚武钢在哪儿。但建起来一个钢铁厂,就有几万农民变成工人,他们每个人获得了更多的生产资料,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荣益仁:“如此说来,我把申新从一个厂变成九个厂,其实也和国家的国有企业发展思路一样了?”
  唐华:“如果一个行业还有发展的空间时是这样,资本家会竭尽全力把剩余价值投入扩大再生产。而且你和国家之间还真的可以直接做比较。比如你赚了1亿元,8000万用来扩大生产,两千万做生活用度,那你的扩大再生产率是80%,要是你家少雇佣两个佣人,说不定能提高到85%。”
  荣益仁:“所以国家?”
  唐华:“国家也会有浪费和损耗。前几天刘青山和张子善刚刚被枪毙了,你应该知道……在国家内部这种人不可能为零,只能说努力发现一个抓一个,让这些老鼠扒掉的财富少于一个比例值。除此之外,还有冗员、人浮于事、官僚、形式主义、……”
  荣益仁眼睛发亮,他似乎找到了突破点:“如果剩余价值在我手里时,而且我使用它们的效率高于国家?”
  唐华:“那国家就会允许这种私营经济存在。私营企业如果把绝大部分的资金用于国内的扩大再生产,也一样提高国家的工业化率;剩余价值在你手里被浪费得更少,反过来还能刺-激国有企业改进自己,提高效率。不过到那时候,就意味着你的钱不是自己的,你没法完全自由地花掉它。然后你就会感叹‘一个人每月赚三五百万是最幸福的,挣三五十亿就很难受’,这个钱已经不是你的了,你没法花了,你拿回来之后又得去做事情。”
  荣益仁哈哈大笑。笑罢说道:“如果中国的未来是这个样子,那可能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了。”
  唐华也笑,但没有回话。
  “我也不是穷奢极欲之徒,我有作为企业家的理想。”荣益仁说,“这个理想就如你刚才说的,把工厂做到最好,效率最高,产业规模扩大得最快,而且我可以让我的工人工资不低于国有企业的水平。”
  唐华:“我说的是一个远期的理想。如果我们朝这个方向努力,这种社会可能在几十年后出现;如果特别努力,或许能在二三十年后出现吧。但是现在不行。现在,私营企业业主还是应该把自己的产业全部交给国家。”
  荣益仁:……
  画了一张这么漂亮的蓝图,然后一句话又打回到原点是什么意思。
  唐华:“因为现在国家的力量还太弱。只有国有资产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才可以让私营企业跟着国家的步调走。这个优势地位不是说国企与民企的总资本之比,而是绝对的优势。国有企业必须站在技术的最前列,必须能为全国劳动人口的半数——不是那几千万工人,而是几亿劳动人口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并且还有扩大的余地。此外,国家还必须具有强大的控制能力,至少要能够阻止大型私营企业主将资产转移到国外。”
  说上面“几百万,几十亿”这句话的那个人,他的知识和理智告诉他这是对的,但他的情感让他觉得难受。可能偶尔他私下里情感会战胜理智,但没用。如果你不理智,国家会让你理智。
  荣益仁:“所以现在国家需要把所有的私营经济、民族资本全部收为国有,然后让国有企业一直快速发展,到几十年后全国实现基本的工业化并且国有企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那时候私营经济才可以复生,国有经济和私营经济形成互补互促的关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0/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