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1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8/860

  “反应堆外面那个壳子,压力容器。咱们的锅炉厂1954到1955年建成投产,到那个时候国内才算是能建造大尺寸压力容器。大尺寸压力容器……啧,要是能做这个,我肯定先搞十几套合成氨设备出来。”
  ……
  唐华一项一项说下去,最后大家认可了一件事:反应堆的关键零件里面,怕是只有铅屏蔽层国内现在就能制造。其他的部件乐观的要等两三年,不乐观的10年8年。后者唐华没有明说,但对这四人还是表达了争取外援的倾向。
  “邓教授,赵老师,核工程——核武器和核能揽在一起的工程,不是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己就能搞定的,甚至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加上重工业部也不能。首先要等国家基本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其次,咱们要搞原子弹,需要国家、政务院当然也包括重工业部、还有军队一起投入进去,到时候要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才能协调这种事情。咱们现在可以做规划设计和计算,但要马上开工开造,有点儿难。”
  “所以我们现在还是继续纸笔加头脑运动吧。”王淦昌说了一句。
  邓稼先:“好啦,也不全是纸笔,我这儿还有两台大计算机呢。有这两个大家伙以后,我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变了,有事没事先把方程算个数值解再说……”
  ……
  美国新泽西州,皮卡汀尼兵工厂。
  一辆长达26米的重型拖挂式载重汽车排气管冒着黑烟,从皮卡汀尼兵工厂的总装车间开出。这辆车不但又长又大,而且拖挂式车斗形状奇怪,不像是一辆汽车,更像是一节火车的载重车皮。
  拖挂式车斗搭载着一门大炮,炮管看上去有十几米长,两节式炮管的粗壮程度也异常吓人,看上去只要这门炮摆在海边,一炮过去战列舰都能打穿。
  “你们的工作效率很高,只用了三个月,就将口径从240毫米扩到了280毫米。”美国陆军“原子安妮”项目经理对皮卡汀尼兵工厂的总工程师艾格尼斯·伯德特说。
  “首先,感谢上帝;其次,要感谢你们在增加口径的同时增加了拨款;最后,还是要感谢你们,取消了M65火炮的系统重量限制。”艾格尼斯回答项目经理的话。
  “最最后,你应该悼念你的头发,这三个月你的发际线向后移动的速度如同退潮。”项目经理难得地开了句玩笑,“事情由洛斯阿莫斯而起,他们尝试了所有有效的方法,也无法将核弹头放进240毫米口径的炮弹里。因此只好让你们配合洛斯阿莫斯。好在你们成功地把炮造了出来。”
  艾格尼斯:“我还想知道一件事,‘原子安妮’的名字是源于1943年的‘安齐奥·安妮’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陆军参谋长或陆军部长知道,我也只能猜测。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进行火炮发射常规炮弹的试射了吗?”
  绰号“冷战魔炮”的M65原子加农炮,在1952年夏季的某个早晨悄悄走下生产线。
  核大炮和核炮弹是美国为应对冷战局势而研制的东西,打算部署在西欧,专打苏联装甲推进的装甲集群。M65虽然全长26米、炮管长12米多、人根本扛不动280毫米口径的炮弹要用车上自带的液压小吊车装填,但它的确是第一种“便携式”小型核武器。重364公斤的核炮弹里面装填了50公斤高浓缩铀,用的是枪式结构,和扔在日本的“小男孩”结构类似,当量也不高,15000吨TNT。
  ……
  此时,在橡树岭的美军核工厂,第一枚W9核炮弹正在组装。
  在潘太克斯工厂,专用于摧毁地下目标的马克8核弹已经组装好了2枚,准备交付美国空军。马克8核弹已经算是初步减重的原子弹,不是一定需要B-29,A-26攻击机就可以投。马克8是触地延时爆炸,依靠炸弹下落的动能和坚固的外壳,钻入地下几米才会爆炸,能摧毁头顶有27米土层的地下工事。
  但在现在,美国陆军乃至美国军方高层,最期盼的还是W9核炮弹早点试验成功。
  在设计W9核炮弹和M65原子加农炮时,朝鲜战争还未爆发。美国陆军琢磨的是把它部署在联邦德国,八成是莱茵河地区,部署一个战术原子加农炮营,下辖3个连、6门M65炮,8辆运送核炮弹和引信的卡车,一共能带24枚核炮弹。
  而现在……
  艾格尼斯和橡树岭的工厂,都来过一拨不速之客。普通工人只看见三两个西装革履的人走进工厂和车间,但与他们见面的项目经理和总裁知道,这一行人既不是美国政府雇员也不是美军人员,而是艾森豪威尔的竞选团队成员。
  ……
  北京,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所以最近两年,诸位可能还是要忍耐忍耐,”唐华说,“赵老师和钱教授还是回去搞激光,邓教授您独守超算继续做理论计算。老王你……我记得志司找你有新任务吧?”
  王淦昌:“是的,我要与吴恒兴、林传骝赴朝鲜战场,是和防核有关的事情。”
  唐华:“我也在争取去朝鲜一趟。我们这一组人,首先是布置好放射性检测设备,一旦美军在使用小型核武器,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搜集到证据;其次是督查志愿军坑道工事的扛核打击改造,这些坑道工事经过一年多的建设,防炮防空袭能力是不成问题了,但防御核武器和化学武器攻击能力就不一定了,尤其是志愿军手掘的非标准化坑道、隧道。好在鞍钢已经加班加点,生产了新的防护构件,而且正在运往前线,到时候看着他们把每个坑道都改造了才放心。”
  赵忠尧:“美军真有可能在朝鲜战场使用核武器吗?我记得最近这两年,杜鲁门说过两次‘不排除在朝鲜使用核武器’的话,但说完以后自个儿又把话咽下去了。”
  唐华:“美军用战术飞机就可空投的原子弹已经交付使用了,还是个钻地爆炸的工事摧毁型。现在有消息,美军研制的可以用大炮发射的小型原子弹也快搞成了,这东西只要美军急了,是不排除前线滥用滥射的可能,尤其是美国的下一任总统,很可能是一个在二战当过方面军司令的五星上将。”
第228章
停战协议第一条通过
  美利坚合众国1952年大选七月才正式开始,现在是8月,正是民主党候选人史蒂文森占上风。
  总统大选这种事情,拿报纸杂志和广播当资料就可以分析了,唐华在仔细看有没有与历史上不同的地方。
  驴象两党都在7月份才内推出最后的正式参选者。是7月21日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史蒂文森被推出来,杜鲁门惨遭淘汰。杜鲁门虽然签署了第22修正案,总统最多8年,前任挂掉、副总统躺任的任期也算一届任期,但杜鲁门后来又打了个补丁,说第22修正案从他的下一任总统开始才生效,他本人还可以竞选一届。然而杜鲁门兴冲冲跑去党内竞选,在第一个州就惨败。
  史蒂文森踢飞现任总统杜鲁门正式被民主党钦定为候选人,竞选策略也专门和杜鲁门拉开距离。杜鲁门现在执行什么政策,史蒂文森就说他上任绝不这样干。杜鲁门重用麦卡锡,史蒂文森就说他上任就解散麦卡锡的委员会。杜鲁门这总统当得是够失败的。
  共和党那边,7月7日的全国代表大会推举的是艾森豪威尔当候选人。看起来结果平平无奇,但过程着实惊心动魄。
  艾森豪威尔是二战美军的五星上将(元帅),他不仅是名将,而且这个人人缘很好、政治智商高,不像某麦克阿瑟。从二战到五十年代,艾森豪威尔的人生履历几乎没什么黑点,民间声望还特高。但另一方面,艾森豪威尔真的是平民(家境顶多算中产入门线)出身,这让他在共和党内对其他候选人的时候吃亏,比如人气仅次于他的罗伯特·塔夫脱。
  罗伯特·塔夫脱他爹叫威廉·塔夫脱,第27任美国总统(1909-1913)。
  老塔夫脱更神奇的地方在于他当了一届美国总统之后,1921年-1930年还当了9年首席大法官。
  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艾森豪威尔和塔夫脱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艾森豪威尔有庞大的粉丝团,塔夫脱身后有庞大的家族人脉。辩论会上两人激烈交锋互相diss,战至高潮,艾森豪威尔的粉丝团决定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冲上去把塔夫脱的竞选团队打了一顿。这等狂热度和流量明星的粉丝团倒是有几分相似。
  其实打架之前共和党内代表的投票已经投到票箱里去了,把票箱清点出来一唱,是艾森豪威尔战胜了塔夫脱,595票对500票。其他参选者还有沃伦伯爵81票,斯塔森20票,麦克阿瑟10票。
  但会场变成了团战现场这怎么解释?竞选团队披红挂彩回来,塔夫脱这一拨人——不只是他的竞选团队,而是共和党内所有的大家族保守派决定当路人,你艾森豪威尔竞选关我毛事。这等于共和党内讧,超过半数的党内资源不帮艾森豪威尔竞选。
  所以从1952年7月底到9月中旬,在选战造势、竞选宣传和民意调查方面,史蒂文森都把艾森豪威尔按在地上摩擦。直到1952年9月中旬,艾森豪威尔邀请党内竞选时败给他的塔夫脱一起钓鱼。
  ……
  艾森豪威尔:“塔少,你支不支持我做话事人,划掉,做总统?”
  塔夫脱:“艾克,你有这么多人支持,不用我也够了。”
  艾森豪威尔一时气结,用余光四下张望看有没有能搬动起来的石头……
  艾森豪威尔:“塔少,这一次你别参选,全力支持我,如果我当选,下一届我支持你做总统。”
  塔夫脱沉默半晌,最后点点头:“总不能让史蒂文森当选吧。”
  ……
  两人面谈之后达成和解,塔夫脱发表了一个简短的声明,宣布两人关系很好,并预祝艾森豪威尔竞选胜利。艾森豪威尔也让步,答应给塔夫脱的竞选班子里的一些人将来安排惠顾的位置。从此共和党内统一了意见,大家齐心推艾森豪威尔。在一个半月之内,艾森豪威尔的选情逆转,最后大比分战胜史蒂文森。
  “总理,史蒂文森现在在竞选集会上声讨麦卡锡,说麦卡锡是叛徒和内部破坏者,这只是一种竞选时候的说辞,目的是蛊惑民众投他的票。如果他竞选上了,当总统以后未必会这么干。”
  7月17日重启的谈判现在已谈了三个星期,志司和北京这边也三两天开一次会。开会不仅是讨论现在联合国军谈判代表团有什么言辞或者不经意显露出什么细节,现在美军高层的想法、美国高层政策的走向也是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刘副主席:“麦卡锡搞的那一套,我估计美国还要持续下去,他这么高倒不在于真抓到什么苏联间谍,而是这种对内高压的政策可以排除总统和军方不喜欢的人士。不过,美国总统这样换届,确实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的政策连续性比较差。有的可做可不做的政策,这一届总统推行了,下一届他就可能取消。”
  总理:“朝鲜的停战谈判,现在杜鲁门有点想停战,塔夫脱说不应该停战,而艾森豪威尔却说可以考虑达成停战协议。朝鲜停战与否,在美国高层看来,是属于必须执行下去的国策,还是会随着总统换届摇摆?”
  唐华:“仗继续打下去,美国军火商会发财,与军火商有利益关系的一部分高级军官会发财。但美国高层包括总统在内的官僚集团会感觉很难受,美国的普通资本家——也就是那些与军事工业没有直接关联的资本家也会感到难受。美国军方的一般将领也会感到难受,只要我们继续在战场上维持有利的局面,他们的将领阶层会越来越难受。另外,美国军火商中的一部分人,其实也不希望朝鲜战争继续下去。美国正在全球遏制苏联,无论朝鲜半岛是不是在打仗,美国政府都会拨出巨额的资金用于订购军事装备,研发下一代武器。朝鲜的战争相对来说,是在削减核武器和海军经费,在它们背后的核工业、海军造船工业,是无法从朝鲜战争中拿到好处的。”
  刘志坚:“今天志司汇总前线部队的消息,发回的电报里提到了这么个事:上面村西北的375、373高地,我军和美军的阵地最近处相隔不到80米,1952年2月爆发过一次阵地争夺战,到现在已经相安无事了半年。前几天,我军对面的美军阵地提出与志愿军交换生活物资,双方指挥员同意之后,我方和美方在中间地带互换了一些香烟和食品,全程十分平和,没有发生任何意外。”
  刘副主席:“前线士兵对战争厌倦了。”
  唐华:“以后这种事例可能还在发生。美军基层士兵的态度还不会影响高层决策,除非美军发生整营整团的抗命逃亡。但前线美军士兵的这种反战态度对于我们也是个有利因素。”
  总理:“还是回到谈判的细则上来。我方谈判的基准点立场是不会变的,在西线平原地带,我方可以多退几公里,美军可以少退,但一定要退过汉江南岸。最近美方的态度,我看得出来他们很焦灼。”
  唐华:“如果他们内心焦灼,那说明他们刚刚从日本调到朝鲜半岛的步兵第31师并不打算久呆,苏联太平洋舰队和远东部队实力比两年前充实了很多,整个日本只靠一个陆战一师防守,是很不够的。”
  总理:“内心焦灼说明我们提出的条件他们不是不可以接受,只是接受了会有些尴尬。我们还是应该让前方谈判代表团坚持原则,据理力争,把这个长期斗争坚持下去。”
  ……
  下午的会议开完,唐华直接回家。打电话到计算机所问值班的同志王坤和谢希德有没有下班,值班员回答是还在工作,实验室灯还是亮的。
  真来劲,已经熬了4天了。
  然后门口就来了一辆吉普,刚吃完晚饭的唐华又被接回海子里去了。
  “协议第一条是今天下午5时达成的,”刘志坚说,“1952年8月7日下午5时。从熔岩里传递消息到华川花了一些时间,华川到志司、志司再到北京也有些延时。但总算在六点10分收到了电报。”
  “1、确定以双方实际接触线(汉江北平原地区则按照第二及第三段确定之)为军事分界线,并在已签字的停战协议中所具体规定的时间,双方各由此线后退2公里,以建立军事停战期间的非军事地区的原则。
  2、考虑到汉江北平原特殊的地形,为完全分离双方武装力量,避免频繁的战斗,汉江北平原地区整体作为非军事地区,停战协议签署后,双方所有军队、武器、弹药从该地区撤出。
  3、汉江北平原地区的范围为:自汉江-临津江交汇处始,汉江上溯至北汉江清平湖;临津江上溯至高浪辅里河口,再从高浪辅里河口经绀马峰、绀谷、孝村、苏屹邑、上面、清平湖,以上基准点与基准线所围出的区域;
  4、双方小组委员会立即根据前条原则,确定现有接触线,以定之为军事分界线即停战后非军事地区的中线。如在代表团大会批准本协议及上述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地区的具体位置后的30天内,军事停战协议已经签字,则不论双方实际接触线有何变化,该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地区应不再予以变更。
  5、鉴于敌对行动将继续进行至停战协议签字时为止,如在代表团大会批准本协议及上述第四段中所确定的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地区的具体位置后的30天内,军事停战协议尚未签字,则双方小组委员会应在军事停战协议即将签字时,按照双方实际接触线所发生的变化而修正上述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地区,使修正后的军事分界线与军事停战协议即将签字时的双方接触线完全一致,作为军事停战期间的军事分界线。
  6、汉江北平原的非军事区地位,如在代表团大会批准本协议的前30天内,双方谈判代表未提出异议,则该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地区应不再予以变更。”
  停战谈判开始时,双方约定停战协议一共应该包括5条,谈判也就是谈这五条的内容。志司发过来的这六段话总称为第一条。
  晚上的会议比下午人还多,不但主席来了,许久未露面的总司令也出现了。
  每个人都是一字一句细细地看完这六段话,一个字都不敢遗漏。
  当琢磨清楚这封电报所代表的意思后,唐华也和在座各位一样,脸上掩饰不住欣喜的表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8/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