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860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
  今天是6月15日。
  延安大学分部——延安自然科学院,要全体转移了。
  1935年10月,一群衣衫褴褛的战士,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在四面强敌包夹、缺粮少弹的最为困窘的时候,为了培养科学技术干部、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延安为红军战士干部办起了科学培训班。一群群生在大山、长在农村、身上草鞋粗布、手中只有老套筒的战士们,在科学培训班第一次听说了航空母舰、飞机、潜艇,第一次了解到工业化和电力的知识……1939年,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成立,1940年1月改名延安自然科学院,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理工科最高学府,科学培训班的战士们真正走进了高等学堂。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中央做出向东北进军的决策,延安自然科学院、鲁迅艺术学院都派出了大批教员和学生,加入到了挺进东北的队伍。前后总计,有过半数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师生、三分之二的鲁迅艺术学院师生通过海路陆路辗转抵达东北。这也是唐华上课时,自然科学院科学厅没有被挤爆的原因——已经有一大半的学生转移走了。现在,这些先走的校友们已经在东北扎下根来,或扛枪战斗,或在工厂工作,或在根据地继续自己的文艺创作。
  唐华赶到校园时,运送物资设备的大车已准备妥当,自然科学院的学生身背个人物品、行李,也开始一排一排地出营、集中、整队,只待一声令下开拔的时刻。
  “唐老师!”“唐老师!”“唐老师!”
  学生们认出了从远处走来的唐华,都叫了起来。唐华也加快了脚步,几乎是小跑地走到队伍跟前。
  “同学们……”走到学生们面前,唐华想好的很多话突然不知该如何开头。“你们,哪一队是去东北的?”
  “我们。”
  “东北路很远……现在也不像1945年了,你们一路过去,遇到危险时要小心,”唐华说,“抗战时在根据地工作战斗过的同学,要利用自己躲炮楼的战斗经验,安全地带领队伍穿过封锁线,越过公路。到了东北……嗯,东北的冬天很冷。有很多工厂和机器,我们在东北的根据地也有。你们到了东北,要迅速修理机器设备,把这些工厂全都开动起来,源源不断地制造革命斗争需要的武器弹药。之前自然科学院已经有一批学生抵达了东北,你们和他们见面以后,好好配合,一起协作。学过日语的同学,你们的任务特别重,因为许多机器设备是日本生产的。”
  “……”学生们也一时无语,只是看着唐华。
  “哪一队是去晋察冀的?”
  “我们。”“我们。”“我们。”
  “晋察冀的条件特别艰苦。你们到了那里,可能会发现,晋察冀的条件和延安差不多,甚至更差……”唐华说,“如果是这样,你们也不要气馁,不要丧气。过去的两个月,我们学会了仰望星空,但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把眼光从星空向下,看看眼前的路,因为,我们要出发了。在晋察冀,你们要把铁匠铺当兵工厂,用铁锅造枪炮,用土硝做炸药包,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将来我们的大工业,为了向宇宙进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是第一步。”
  唐华走到队伍前头,拍拍第一个学生的肩膀。“书包挺沉……陈荣盛,讲义和笔记都在里面了吧?”
  “唐老师,讲义和笔记都在,特地用油布包好了。”陈荣盛身上,背着一床捆扎好的被子,一兜饭盒茶缸水壶,此外就只有一个硕大的斜挂的书包。
  唐华笑了。“根据地就是我布置给你们的作业。全国解放后,大家再见面时,我要亲自检查作业的!”
  “是!唐老师!”
  “鲁艺的同学们也来了,”唐华看看身后,也聚集了一群送别的学生,“我建议,大家共唱一首歌,既是告别,也是走向未来之路的互相勉励。”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努力学习!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积极工作!
  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
  ……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凯丰作词,吕骥作曲。
第32章
陕北,还是莫斯科
  “国军的密电,”刘副主席走进窑洞,将一叠纸放在桌上,“6月14日蒋介石给程前发的电报,我们从国防部、程前的报务局拿到了两个版本,确认无误。”
  (一)出动豫鄂皖边区外围所有部队,对G军严密封锁,分进合击,将中原地区G军全部歼灭;
  (二)为避免共产党的指责和美方调停人为难,着令武汉行营所属部队,均归郑州绥靖公署指挥出击。
  ……
  看到密电上简短的两句话,主席和总司令脸色十分凝重。国军要对中原解放区下手是早就确认的事实,就在不久前,6月10日,蒋介石就给刘峙发电,要其“严密监视共军活动,待命进攻”。国军进攻的日期,中央也估算出了是在6月底7月初。这封发给程前的密电,是整个情报证据链的最后一环,也证明国军已经为围剿中原解放区开始做实质性的调动。
  “现在的形势已经明朗,”主席说,“中原的部队,现在应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如果国军对中原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那么需要太行山和山东地区的我军南进,配合中原部队突围。”刘副主席说。
  唐华衬衫袖子高高挽起,一直在地图前忙活。参照来电资料,把代表国军动向的蓝色箭头、线段逐个地标上去或者钉上去。插旗子、拔旗子、画线、标箭头,做做四则运算,这就是参谋部参谋的日常。在自动化系统普及和CIC出现之前,干这种事的参谋人员都不会下岗。
  主席和刘副主席来到地图前,对中原解放区现存的区域注视了很久。从1946年初到现在,在国军不断的摩擦蚕食下,中原解放区的面积已经缩水了90%,实际控制区域方圆已不足五十公里了。就在这么窄小的区域内,聚集着中原军区6万人的野战部队和家属,还有四十万老百姓。由于国军的严密封锁,中原军区的给养越来越困难,国军控制了大大小小几乎所有可能运输粮食的通道,解放区派出去的粮食采购人员,很少有能回得去的,绝大部分被国民党特务识破而遭杀害。好在在中原局的运作下,解放区已经提前做了准备,转移伤病员上千人,还化装转移了一大批非军事干部到华北等地。
  “要有一支部队提前向东徉动,”主席说,“做出要向江苏、山东突围的态势,这支部队……一纵一旅吧。剩余的部队,留少量坚守,其余主力分南北两支向西突围。”
  这个布局唐华很熟悉,就是历史上的中原突围的部署方案。
  中原突围我军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但终归没有一支旅以上的部队被打散,最差也剩下个架子跑了出去。而且,中原解放区鏖战几个月,让华北到华中地区的国军一直盯着这儿,没空顾及其他战区,事实上延缓了国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时间。
  “这样一纵一旅的任务最重,也最危险那。”刘副主席说,“希望老皮能撑得住。”
  “刘副主席,其实突围的三路部队,都危险。”唐华说。
  ……
  中原解放区。
  军委发来的电报已收到,中原局、军区旅以上部队主官都聚在一起开会。
  “这就是军委发给我们的电报,”郑书记说,“对突围做了具体的部署。”
  “一纵一旅向东徉动,做出要向江苏、山东突围的态势,掩护主力突围。”
  “李、郑、王率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第2纵队第13旅、第15旅第45团、第359旅和干部旅,向西突围然后转北。初期行动可有皮旅掩护,但越过平汉路后,敌将有重兵堵截和追击。务必注意,与长征时相比,国军的军令、政令相对统一了;装备火力加强了;在果统区域,地方保甲组织建立起来了……鄂西北多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粮食、宿营都很困难,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你部运动至紫荆关以南时可能与胡宗南部遭遇……”
  郑书记念完电报之后,又将电报交给几个负责人传看。老皮拿到电报看完,有点摸不着头脑。我单独一个旅要向东突围,东面可是有近10万国军,这是妥妥的拉仇恨呢。但中央的电报只提点了一句,就再也没有了?反而是向西突围的左路军和右路军,电报里是千叮咛万嘱咐,仿佛主力突围部队更危险一样。
  嗯,他们就是比你更危险。唐华当然知道。老皮是我军排名前3的溜缝专家,吃定了国军机动能力差、反应迟钝的缺点,整个中原突围,皮旅这个作为拉仇恨的弃子的部队,既吸引了国军的注意力,又不断冲破封锁线,当突围成功到安全地带时,7000人的旅还有5000多人。而向西突围的左路军和右路军损失可就大多了。
  ……
  延安,国际联络处。
  卢加科夫在延安一等就是十来天,今天上午,终于收到了来自莫斯科的电报。
  “卢加科夫同志:”
  “由苏联科学院院长谢尔盖·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委托苏联部长会议,现以部长会议的名义指示外交部向你传达任务。苏联科学院拟邀请唐华同志前往莫斯科,请唐华将他在物理学、电磁学和自动控制方面的理论整理成论文或讲稿,在莫斯科的数学部、物理和天文学部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唐华将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入苏联,享有与苏联科学院科研博士相当的待遇与特权。请务必说服唐华,也一并说服中共中央的领导同志。如你能确定日程,立即回电禀报,随后我方会尽快安排你与唐华前往苏联。”
  卢加科夫就知道会是这个结果。上一次是外交人民委员会被唐华点炸了,这一次……肯定是苏联科学院炸了。
  将电报塞进公文包,卢加科夫出门往中共军委大佬们的住处走去。
第33章
听从中央的意见
  “你好,我有紧急的事情要见主席同志。”卢加科夫和翻译站在主席的院子前。
  “对不起,你不能进去,首长正在睡觉呢。”
  卢加科夫看看表,已经过12点了。“那我在这里等一会儿吧。”
  “你们至少要等一个半小时,”警卫员小声说道,“首长早上七点钟才躺下。”
  “什么?!同志,这件事情非常重要,我们想尽快得到准信,从蒙古到延安的飞机现在越来越不好飞了……”
  “什么紧急,什么飞机?小黄,是谁来找我呀?”屋子里,一个浓重的湖南口音在说话。
  主席愤懑地从床上爬起。出到门口,接过翻译递过来的电报的翻译稿看了两眼,原来就头昏脑涨的主席觉得头更大了。
  一点四十分,总司令、叶军长、刘副主席、任书记等人来到了主席的院子。
  “这两个苏联同志,睡觉都不让我睡安稳,12点钟把我叫起来。”主席指指卢加科夫和翻译,“你们都看看电报吧。”
  局委和军委大佬们看完电报,都面无表情一句话不说。
  “苏联科学院看过了,唐华同志在延安大学讲授的理论和好几个公式,此前没有出现在任何地方。”卢加科夫说,“苏联科学院未曾进行过这个方向的研究,而且我们也能确认,美国也没有获得过这样的成果。这是唐华个人的学术发现,而且很显然,他的发现极具价值,如果能够率先实践和应用,那么会极大地促进科技和生产的发展。”
  “一个电报就过来问我们要人,苏联方面又不给我们实质性的帮助,哪有这样的道理。一个人又懂情报又会参谋,以后还能搞工业科技,你以为这样的人随便抓就抓一把么?”主席说,“要不你们把小黄领走好了,也是高个儿帅小伙,大眼睛,英语现在都会说notatall了。”
  “主席,黄晓明是昨天值班的同志,我是李银桥。”警卫员尴尬的小声说。
  “主席同志,”卢加科夫说,“我要动身来这里的时候,刚刚收到一封莫斯科的电报,上级同意派出10个由高级工程师带队的技工小组,以非军人身份,在哈尔滨和大连协助你们维护机器、组织工业生产。”
  “我看,不如把小唐叫过来一起商量吧?”叶军长说。
  “唐华下午不讲课了吗?”任书记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