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3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5/860

  “当一辆车消失天际,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为何离去,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
  这天北京也在下雪,唐华弹着钢琴,和周璇一人一句唱这首歌。
  “这首歌你还没起名字呢。”周璇问。
  “名字?”唐华想了想,“《再见,贝利亚》,啊不,《后会无期》。”
  要是跟人说这首歌叫《再见,贝利亚》,2月份在苏联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演出的时候,苏联人可就真的要疯了……
  ……没必要没必要。
  “唐华,你们的访苏代表团真的和我们团一起出发吗?”周璇问,“我们回访的消息都登报纸了,可没看见你们的。”
  “行程不公开的访问,但是会谈和所有工作完成之后会发表一个公报。但这还真是凑巧,我得跟马可吕骥联络联络,你们在莫斯科停留的时间段,我抽空看看你们的演出。”
  周璇:“你是要在亚历山德罗夫红旗歌舞团的歌唱家面前弹你的电吉他吗?”
  唐华:“……哈……哈……”
  周璇参加的是中苏友好文学艺术联合会代表团,是对1953年底苏联文艺代表团访华的回访。
  苏联文艺代表团来中国之后,有一些人就不走了,作为文艺界的“援华专家”留在中国,比如苏联声乐专家普·梅德维捷夫、指挥家巴拉晓夫就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代表团团长吕骥,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副团长马可,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主任。
  马可……不就是在延安一起唱《永远不回头》的F5之一嘛。
  明年志愿军继续从朝鲜撤军,代司令员叶挺归国,是时候集齐在延安五四晚会唱歌的那几位怀旧怀旧了。
第26章
就叫798艺术中心吧
  “喂?是长光光学玻璃科吗?我找赵忠尧,就是北京来的那个赵老师。”
  唐华拨通了电话。长光光学玻璃科的电话应该是与赵忠尧直线距离最近的一部电话,赵老师带一队人去长春转眼就一个多月了,不知道光纤进展如何了。
  “唐华唐部长,光纤一切顺利,应该是说比预料之中还要顺利一点,”赵忠尧说,“现在激光二组的同学们士气很高,长春光电所也很支持,所以我们做决定了,一鼓作气,修一条光纤通信线。”
  “什么?!”唐华惊了,“光纤厂刚刚批下来建设呢!”
  “就用长光现在的光纤实验室。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对实验室重新改造,差不多一天可以制成1公里长的光纤,从长春邮电局到宽城子机场大约是20公里,很快就够了。就是中继站稍微多一点,20公里要20个。”
  20公里20个中继站?唐华发现有哪里不对,迅速心算了一下。
  “一公里才要一个中继站?赵老师,你……把光纤的损耗率又降下来了?”
  “对的,第一炉玻璃的损耗率是21dB每公里,只能说是验证了你的那个理论计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接着我们炼了第二炉玻璃,只是稍有提高,损耗率18.2dB每公里的样子,但是这个证明了长春光电所和大衍思考的改进方向是对的。第三炉玻璃我们多花了一倍的时间,出来以后测试,损耗率降低到了10.45dB每公里。这就好多了。如果是21dB每公里的损耗率,我们差不多要500米就要设一个中继站增强信号,现在1公里一个就可以了。”
  “赵老师,快到元旦了,每年元旦清华物理系主楼的激光晚会……”
  “我当然记得了。清华的激光晚会举办了三年了,也该注入新元素了。今年我们激光二组在长春办元旦晚会,以后呢,就把我们在长春弄的东西带回学校。”
  ……
  “就都用第二炉的玻璃,应该是足够了。第二炉我们就用了一点点,只出了不到500米的光纤,做了个试验就放一边了,还剩下好多呢。”
  周光召在光纤实验室蹦蹦跳跳地工作,长春光电所的王大衍目瞪口呆地看着周光召现在的扮相。
  周光召戴了一头“假发”。很长,白色的假发。
  说假发其实不太确切,这假发有点粗,更像是小辫子,就是铁血战士或者小罗纳尔多那种样子。
  现在,周光召的“假发”在发光……
  既然第二炉玻璃已完成了历史使命,那就物尽其用。激光二组在长光的元旦晚会,主角就是它了。
  既然是舞台炫光用的,那就不用外包层玻璃了,就是要让激光在假发里传输的时候漏光散射。除了发光假发、发光大衣、发光轮廓的帽子,还有一个光纤水幕,这个比较耗材料,都是1.5毫米粗的18.2dB高纯石英玻璃拉出来的玻璃丝或者说玻璃棍,到时候会在长春光学仪器厂的工会活动室布置起来。
  王大衍:“光召啊,你看起来像白毛女。”
  周光召:“是吗?”然后摸摸头顶,找到了头顶的控制器按了一下。
  得,现在是一头红发、发梢闪着红光。
  ……
  唐华谢绝了赵忠尧邀请他到长春参加光纤晚会的建议,放下电话,深吸了一口气。
  查到了中宣部电影处的电话号,唐华拿起电话拨通了。
  “江同志,额,江处长,我是唐华。是有事,不不不,不是要见主席。是这样的,元旦那天,能否让长春电影制片厂派一个拍摄队去长春光学仪器厂。就算是秘密纪录片吧。是他们的元旦晚会,在长春光学仪器厂的工会活动室。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光纤布景的舞台表演。”
  ……
  北京计算机所。
  列别杰夫和他的超算小组上周从上海出发,带着工作资料到北京计算机所。
  这是临时性的,目前只有北京X小组有一条试验性质的芯片生产线,上海芯片厂还得等明年,因此,如果要制作TC54,那干脆还是人来北京比较方便。
  “这么多的电路器件,都被缩微到这片小东西里了?”
  列别杰夫打开的是一张1米X0.8米的X5304芯片图纸,就算图纸这么大,每个元件在图纸上也只占有黄豆大小的地方。
  “计算机……基本元件技术的发展已经超出我的认知了。”列别杰夫说,“当然更超出了普通人的认知。好吧,把计算机硬件和结构的技术手册给我。”
  列别杰夫的工作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和构架,以前在上海的时候他也不需要管那些“炮弹筒”——晶体管搭成的运算单元——的内部结构。
  唐华拿过来一叠资料:“老列啊,这个计算机说超算有些勉强,我并没有尽一切可能实现这台计算机的算力最大化。按以后我们的标准,可能其实只算一台大型机。但是,就算没有做最大化设计,它的运算能力应该也是TC53的三倍。”
  没有做算力最大化设计的另一个原因,是X小组的这条试验生产线突击生产一批X5300系列的芯片,之后就要进行技术升级。谢希德和黄坤已经探讨和研究了技术升级的方式,争取从16微米优化到10微米。这几乎是现在这一套生产线设备的极限,效果是可以把芯片集成度从1000个晶体管提升到2000管。
  芯片生产线大概1月中旬关停升级,生产出来的X5300系列芯片做超算会用掉很多,但还要用芯片来造一些其他的产品,比如少量批产X54通用计算机、工控计算机、向量机等等。
  反正是不能把产出来的这一批芯片全拿去堆超算。
  列别杰夫先看资料的第一册第一页,是一张全系统蓝图,六个机柜和两个控制台。
  不但机柜数量从16个缩到了6个,每个机柜的尺寸也缩小了一半。
  其实从TC50开始,唐华就在模仿西摩·克雷的世界第一台超算CDC6600的结构。现在从晶体管首次进入集成电路领域,但恰好现在又不方便堆太多的处理器,所以CDC6600的大十字或者说大X字布局还是挺好用的。
  至于以后超算要不要变成天河系列那样的摆满书柜的图书馆状,那就看实际需求再说。
  ……
  工业计算机研制小组的实验室也在北京计算机所,另一座楼的地下室。
  在地下室的正中,摆放着一台苏制6H82万能铣床。
  在沈阳第一机床厂投产前,工控计算机研制小组只能用苏联机床来做试验。
  其实按现在国内计算机的技术状况,工业计算机和数控机床一两年前就可以搞定了,但那时候沈一机还是一片工地,没得搞。计算机系统和机床厂的投产时间必须得匹配,不过这样也好,时间稍晚一点,可以用硬件更好的计算机。
  “调过了吗?调好了吗?”
  在地下室角落的计算机前,计算机程序员郎则谦对铣床操作工大声喊道。为避免灰尘损坏计算机,机柜被研究小组藏得很好,覆盖了一张油布,机柜上的气孔也被堵上了。这样计算机散热会差一些,但反正不是长期开机全力运算,应该也没事。
  计算机和一个控制器相连,控制器再和铣床相连。6H82铣床本身也被修改过了,电动机的控制电路和在苏联刚出厂时完全不一样。
  “重新调校过一次了,至于调没调好,要不再试一次吧。”
  听操作工这么说,郎则谦瘪瘪嘴,按下了回车键。
  铣床的马达呼啸吼叫起来,刀具运动,切向新换上去的一块塑料板。地下室一片狼藉,噪声惊人,要不是测试时加工的是塑料板和塑料块而是金属,那噪声可能还会加倍。
  只用了几秒钟,铣床就在塑料板上挖出了一条弧形沟槽。
  “起始坐标这回是对了。”郎则谦和操作工一起观察塑料板,作为测试用的塑料板上面当然预先画好了纵横坐标线,就像表面有一张网格地图。
  上一次试验,铣床下刀的位置不对,大概滞后了半秒。这次看起始位置,应该是对了。
  “这条弧线准确吗?”郎则谦发出疑问。
  “我看不出来,如果有误差,那应该也不大吧。”操作员说。
  郎则谦把塑料板拿走,在工作台找出三角板、曲线板和圆规,“我怎么觉得这不是一条标准的双曲线……果然不是标准的双曲线。然而计算机程序是要机床在上面挖双曲线。”
  操作工:“那岔子出在哪?”
  ……
  朝阳区大山子镇(望京)。
  “大山子现在已经有陆家工厂了,全都是电子信息工业局的。718厂,724厂,751厂,711厂,755厂,798厂是第六家。你要建的第7家工厂厂址在那边,正在施工。不过这第7家工厂派头可不小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5/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