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3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8/860

  “如果过会儿苏联又答应援助我们搞原子弹了呢?”
  “那没有关系,化工局和重机局会继续推进这两个东西的研究,”唐华说,“如果说有变化就是可以拿着苏联给的实物或者图纸来研究,中间略微跳过几步,但最终得形成研究更新的能力。”
  ……
  既然小曹到了上海,那下一步工作就可以动身了。
  从上海铁路到武汉,从武汉乘船到重庆。
  武汉到重庆的水路比较考验耐心,这个年代最快的船也要三天四夜。
  “1904年清政府就计划修筑川汉铁路,因为这条路的集资问题还引发了保路运动,”小曹说,“然而清朝灭亡后,民国几十年,川汉铁路只铲了铲草皮。我们的交通建设得加快了。”
  唐华:“1904年的清朝低估了川汉铁路的难度,或者说,清朝的统治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川汉铁路意味着什么。1913到1915年詹天佑真正进行工程勘测,他给出的规划图就能看出来川汉铁路是多大的一个工程。”
  1904年1月,四川总督锡良奏准设立“官办川汉铁路公司”,开始搞民间集资。现在看来,设立这个公司集资修路,有点像21世纪的某些画大饼集资诈骗案。
  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逃亡海外,可算是能有一个比较靠谱的专业人士来设计川汉铁路了。从1913年9月到1915年,詹天佑出任北洋政府的铁路督办,他发现必须绕过万县,宜昌秭归段也得改线,路上的几个超长隧道超出了当时的工程能力,只能绕大弯,而且坡度高达3.7%,几乎是铁路线路的极限。在一些地方詹天佑甚至不得不使出他修京张铁路时发明的之字形线路来减缓坡度。
  詹天佑给出的路线设计图可以说“满含对大自然的敬畏”。
  第一次勘测的线路詹天佑并不满意,他还想进行第二次复勘,但1919年詹天佑病逝,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川汉铁路的原规划线路中,成都到重庆的川渝铁路1953年通车了,这段有一半是在成都平原上,不难。
  重庆到宜昌的宜万铁路、宜昌到武汉的汉宜铁路,到21世纪第二个10年才修通,这还是因为刘志军这个疯子的推进才啃下来的。
  听了唐华的解释,小曹也有点惆怅:“长江航道是一条慢速货物运输线路,如果需要更快一些的货运或者运输人员,还是得有一条铁路。”
  “这条铁路等于打通三峡,”唐华说,“地形困难,地质复杂,不但山多,还有溶岩地貌。……等未来技术的发展吧,用人类的蛮力来解决大自然的蛮力。”
  ……
  成都,青羊区。
  “唐部长,我们其实主要工作是仿制发动机,发动机仿制出来之后顺便造了一架飞机。”
  成都飞机制造厂&成都发动机制造厂的跑道上停着一架图-2。看得出来飞机这段时间经常飞,轮胎和舷梯都一副用久了的模样。实际上这架飞机半小时前刚进行过一次试飞,5分钟前才落地。
  更稀奇的是,这架图-2现在是三引擎发动机,左右机翼的两具活塞螺旋桨推进器之外,飞机腹部挂着一台小喷气发动机。
  这是1953年初中国和英国秘密贸易的成果,罗罗-布里斯托尔“毒蛇”小涡喷的仿制版。
  “今年2月,苏援设备和引英设备的合体调试完毕,奥林匹斯发动机和毒蛇发动机我们都拿到了一些技术资料,但奥林匹斯的设计有些棘手,我们首先试着造毒蛇的样机。112A厂沈飞已经占了涡喷-1的序号,我们这个就叫涡喷-2。”
  1954年9月,涡喷-2地面试车通过。10月,成飞把生产出来的涡喷-2焊在图-2腹部上天试飞。——其实这时候涡喷-2还没有经历地面长时试车。
  但总的来说效果还不错,地面试车测得最大推力1.22吨,虽然还没做完长时试车,但前后几十小时的试验涡喷-2都能正常运行。小毛病是有,比如一开始的油路断路,后来修复了;接近最大推力时发动机振动问题,也解决了。又不是喷零件这种事故,小设计缺陷总是能克服的。
  在涡喷-2试制时,屠基达就在暗中设计一款喷气式教练机。唐华现在回过头,就能看到机库大棚中的那架小飞机。
  ——这不是双发版的歼教-1么?
  原来的歼教-1装1台米格-15比斯上用的涡喷的缩小版,最大推力1.65吨,现在这架飞机装2台涡喷-2,总推力2.44吨。
  钝圆的流线型头部,两侧进气。纵列双人座舱唐华看着特眼熟,这肯定是从米格-15教练机上拆过来用的。平直机翼,尾翼和垂尾看起来更像是放大版的拉-11而不是米格-15的样式。不过气动外形方面屠基达既然敢于这么设计,那肯定是在哈工程做过风洞试验,成飞现在也有静力试验设备。
  “南昌飞机厂正在制造初教-5,”唐华说,“你这个飞机如果批量生产的话,大概是定位为中/高级教练机。”
  屠基达:“我可没想这么远,现在只是努力让成飞的设计队伍动起来,甭管设计出来的飞机性能好不好,有设计经验之后做进一步的工作就顺利多了。”
  唐华:“这个想法很对。……这个飞机只要能飞起来,再平稳落地,就说明设计团队过了第一关。而且很不错,如果你们这次试飞成功,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升上天空。”
  双发版的歼教-1被牵引车拉出机库,在跑道就位。十几个地勤人员围着歼教-1忙碌,飞行员上飞机之后逐项试操纵功能,每试验一项就由地勤人员反馈飞行员是否正常。这其实在昨天和今天上午已经进行过全套检查,但起飞前还要检查一次。
  成都飞机联合体——飞机厂、发动机厂和设计所——在1952年时还没被列入开工建设的日程,正常应该在二五计划后期开始兴建。不过中英的秘密贸易既然已经来了,那总不能让这些设备放在仓库里生锈,唐华要做的就是顺水推舟,在中国的腹地再造一个战斗机(歼击机)设计生产基地。
  现在的成飞除了少数屠基达这样的从哈飞、沈飞抽调过来的人员,其他一大半都是新手。有的是初出茅庐的理工科毕业生,有的刚刚脱下军装转业,有的其实以前是修飞机的和修坦克的。其中的主任设计师屠基达今年才27岁,1950年从上海交大毕业。
  “起飞之后一切操作求稳,加速要缓,爬升要缓,转弯也要平缓,”走到飞机旁,屠基达最后一次嘱咐试飞员,“发现机械故障不要慌,确信自己找到了真正的故障原因,然后做出补救。完成必要的试飞项目之后即可返回。”
  “飞机空中转向的时候,转弯圈外沿那台发动机可能会工作不正常,”唐华说,“如果空中单发停车不要急,一台发动机也掉不下去,改直飞之后尝试空中重启。”
  地勤人员撤离,发动机启动,尾部喷出两团火焰,飞机在跑道上前进、加速,轮胎离地。
  ——不知道这算笨鸟先飞还是后发先至,112A厂在有板有眼地落实米格-17的全套生产线的时候,成都平原的这个简陋的飞机厂,把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送上了天。
  不过要说生产联合体,此时还是沈飞的完成度更高。成都只有发动机生产线和一个飞机制造作坊,并不具备批量生产任何飞机的能力。
  “刚才我是看到发动机的左右进气口,所以猜测发动机在飞机状态改变的时候会出一些状况。”飞机升上天之后,唐华说。
  屠基达:“是……飞机表面存在的附面层紊流,进入发动机之后捣的鬼?”
  唐华点点头,“米格-15、15比斯、米格-17都是机头进气设计,不会遇到这种问题。歼教-1是两侧进气,空气流经机头再到侧面,表面产生的紊流直接进入进气道。如果气流一直是稳定的,顶多也就是发动机涡轮转子受力不均匀的问题,但如果是在转向或做其他的机动动作,那就不一定了。”
  屠基达:“这个问题是得解决……进气道不能埋在机身里,要和机身隔开。不过,要稍微增加一点重量了。”
  两人谈天之时,歼教-1就完成了第一次飞行——也就是在机场旁边飞一飞,转个大弯就降落,前后不到15分钟。不过就在转弯时,飞行员报告还真遭遇了一次左发停机,好在空中重启成功了。
第68章
遇到了出乎意料的人
  为了赶成飞歼教-1的首飞,唐华在重庆上岸就直奔成都,看完首飞、安排成飞未来发展方向,之后再返回重庆继续做事。
  “小曹,你在苏北考察了一个月的农村,今天我们也去农村转转。”
  唐华和小曹没到重庆,车就拐到了岔路,开了两三个小时,最后大概在重庆到泸州之间的一处山村下车。
  “这地方属于沙坝乡,离重庆大约80公里,”当地县政府来了一个干事当向导,他告诉两人,“这还是直线距离。公路距离……不知道,那个村其实不通公路。”
  两辆车开到没路的地方,再翻过一座山头,一行人这才看见一个山间的村子。
  “小曹,这里和你去的苏北农村比起来,都有什么区别?”
  “山多,地少。另外,……村子的房子看起来比苏北还破。”
  “苏北到底还是平原地区,交通也比这儿方便,”唐华说,“看县政府的统计,这个黄家冲去年人口1816人,有水田880亩,坡旱地763亩,总共耕地是1643亩,人均9分地。苏北那些农村人均耕地大概是多少?”
  小曹:“人均一般2到4亩,但有部分耕地轻盐碱化,当年分田和现在搞合作社的时候都尽量好田孬田搭配比例。”
  唐华:“即使只用畜力,一个劳动力也可以耕种10亩地。”
  “还能放宽一点。只要有牛,15亩也能忙得过来,而且种得还算细致的。当然北方收割季节雨水少,拉的时间可以比较长,比四川有利。”
  “但这个村子,就算老人和儿童不下地干活,每个劳动力也只需耕种2亩地,”唐华说,“至于苏北那边,人均2亩就是每个劳动力耕种4亩到5亩的地而已。”
  小曹:“是呀,现在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土地都跟不上人口的数量。52、53年,苏北就有土地兼并的现象了,我们政府没有禁止土地买卖嘛。手里有余钱的人从其他农民手里买地,他就算买到比人均高两三倍的地,也是自耕自种,不雇工就不是地主,没人管得着他。如果不搞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过几年就会饿死人。”
  看来小曹到苏北农村,考察得挺仔细的。
  ……
  “今年的工业产值增长率,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又是20%以上,可能是在22~23%之间,”唐华说,“在国家计委看企业动态,有时候会觉得发展得太快了,心里发慌怕翻车;但到农村看一看,又觉得这个发展速度不快,甚至还想快一点,因为这事真的很急。”
  1953年全国人口6亿,也就是在这一年,统计全国农村人口每年的货币收入是8.6元。还有非货币性收入,就是自己种的米、菜等等口粮,折算价值几十块上百块都有可能,但每个人一年到头挣的票子,就是8块6毛钱。
  这点钱要买盐买布,买农具买洋油——想多了,煤油灯那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才点的,平时根本用不起。
  现在全国人均耕地比21世纪要多,人均2亩多的样子,但存在着东三省、新疆这样的地多人少的地区。西南人口密集的山区省份,耕地向来就少,像黄家冲这样的情况很普遍。
  唐华:“人均9分地,打下来的粮食留够口粮,留够种子,交了公粮,剩下几十斤,卖了5块钱,这5块就是全年的收入了。黄家冲人均0.9亩地,在这一带的村子里是偏少,但也还有更少的。”
  小曹:“发展农业确实刻不容缓,除了兴修水利、开垦耕地,更关键的是建立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
  唐华:“化肥、农药和农机,这仨产业都加上,占用的工业人口不会超过一千万人,就可以为全国的耕地提供足够的农药化肥。但是,我们现在谈的不是把一千万农民弄进城去生产化肥农药,而是四亿,把四亿人从农村人口变成从事工业或其他产业的城市人口。”
  小曹:“……我明白你刚才说的‘很急’是什么意思了。”
  农村穷,农村苦,这是真的。
  有人说都怪工农剪刀差搞得,这是片面的。
  六十斤稻谷卖五块钱,是有点儿刻意压低农产品价格,那不剪刀差了,涨价行了吧?涨一倍。
  农民年收入10块钱。
  再涨?翻到三倍?
  农民年收入15块钱。
  够干啥的。然而这时候你抬头看看四周,我亲爱滴达瓦里希,粮食价格上涨300%啊,全国怕是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所以关键原因还是:一个可以耕种10亩地的劳动力,现在只耕种2亩地(生产资料供应不足),他80%的生产力被封印了。
  这些假设还都是建立在畜力耕种的前提下,如果以机械化农业为标杆,那更夸张,这个劳动力98%的生产力被封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8/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