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3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3/860

  虽然1954年中央就开始将核算体制转化为人民币新币,但53版(第二套)人民币是1953年定版、1954年开印、1955年初才供应全国并逐渐兑换收回旧币的。
  所以唐华现在才第一次拿到第二套人民币的真钱。
  桌上一沓5元的“大团结”、一沓3元的“井冈山”、2元的“宝塔山”、一元的“天安门”……
  没有10元的。
  虽然10元钞票设计出来了,但总会计师和财政部李部长认为暂时用不着这么大面值的钞票,5元就够了。
  因为人民币旧币最大面额也就一张5万元。
  “你怎么一下取了这么多钱出来呀,”周璇说,“都快两万块了。”
  是取得挺多的,银行柜台里都轰动了,还好是让警卫员进去取的。
  唐华:“就是想看看一堆人民币堆成小山是什么样子。这些钱大额的过两天再存回去,小额的就放家里,徐阿姨买菜什么的慢慢用吧。”
  53版人民币发行,中国的币值总算是回复到正常国家水准了。这套人民币会一直用很久,期间只有更换印刷版型,不会再发行新币种来替代旧币种了。
  尤其是这套人民币中的几种分币,直到21世纪都还可以流通。
  53版人民币让老百姓重新找回了“钱很值钱”的感觉,但是因为各地交通和信息传递不畅,旧币一直到60年代末,都还是可以用于支付的,只是银行不会再往外出旧币。
  ……
  四川,广安。
  离广安县城五十里,广安县恒升区供销社龙台乡分社的老陈一大早就动起来,往自行车后座抬了四袋尿素,用带子绑得结结实实,推车出门。
  “老陈!这么早急着去干啥子?”
  老陈回头对老婆解释:“送化肥!五队今天要给他们送十六袋,我和小刘上午一趟,中午回来,下午再送一趟。记得给我煮午饭!”
  “就不能少跑一趟?屋后的地还没种呢。”
  “婆娘话怎么这么多。你看现在惊蛰都过了,不把最后一个队的化肥送出去,上级就要骂娘了!”
  “供销社”是供销合作社的简称,是遍布农村的贸易点和经济合作组织。1950年,供销社体系建立。1955年,大部分地区做到了一个县城至少一个百货公司,供销社和代销点正在逐渐普及到每个乡镇和农村。在许多地方,供销社和代销点几乎是农村唯一的商品买卖场所。
  不要说供销社代表了农村商品交换极度不发达,在供销社之前,很多农村地区连代销点和供销社这样的商铺都没有。
  自然经济时代的农村,最低限度,可以只需要两种商品:盐和铁。其他的商品,要么不是必须品,要么可以男耕女织自己解决。
  铁又是很耐用的消费品,一把锄头几十年年都未必能磨秃,消耗性的必须天天使用的商品只有盐。
  所以为啥古代盐税是王朝的命根子,因为只有这种东西是人人都要消费的、而且绝大多数地方不生产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得来的。
  现在的供销社至少比盐摊子还多了些针线布头、脸盆毛巾牙刷、还有卖得很便宜的锄头铁犁食盐。
  当然还有化肥。
  现在化肥不是自由售卖而是定向供应。先完成合作化初级社的、组织得最好的社/生产队优先供应化肥。
  即使排定了这样的优先顺序,重庆这大半年产的三万多吨化肥也是远远供不应求的。只能在四川省内点缀地使用一些。
  ……
  老陈和小刘的自行车一路下坡,到第5生产队时,看见稻田里已经有农民和耕牛在忙碌了。
  “这就是乡书记说的尿素。”老陈说,“就是尿的精华,一斤尿素顶10斤农家肥。不信你闻闻这化肥,是不是一股浓浓的尿骚味?”
  村支书老孙:“这尿素真的是尿做的?我试试看。”
  老孙打开一袋尿素,捻起一小撮放进嘴里。
  “啊扑哎!……没错,是真尿。”
  老陈:“嘿,你能分出来真假?以前尝过?”
  ……
  “这尿素,最先用的是用作底肥,每亩地用3斤,翻地之前把尿素和草木灰拌在一起,如果还有猪牛粪那也拌在一起,扬到田里。翻地的时候千万不能浅翻,要翻个五六寸的样子。翻得浅了,肥就跑了。”
  老孙:“知道知道,和以前差不多,深翻。”
  “翻地后追撒两斤,泡田前再追撒3斤,注意,从翻地到泡田插秧时间不能超过10天,要不然肥也会跑。”
  老孙:“知道知道,和以前差不多。”
  “插秧以后返青,返青以后分蘖,分蘖的时候,每亩用5到7斤尿素,均匀撒到田里。要保证田里至少有一寸水,而且撒完追肥以后田里四五天都得有水。然后是扬花续肥……老孙,你别光点头啊,叫个会写字的过来,把我说的话记下来啊。”
  ……
  每亩水稻施用化肥在0到10公斤的时候,每公斤化肥可增产10~12公斤粮食。施用第10~第20公斤化肥时是1:10左右。
  再往上就有一些递减,增产效应没那么高了。
  就现在化肥的紧缺情况,还远到不了滥用氮肥的程度。
  氮肥磷肥钾肥,氮肥用量最大。磷肥现在很多矿藏都可以生产,只是时间问题和物流问题。钾肥可用草木灰凑合,不过未来还是需要建设钾肥厂。
  1955年的春季,在重庆、长沙、吉林、郑州、南京附近,都活跃着氮肥的物流运输系统。火车、卡车,运到供销社后改驴车牛车马车自行车,将一袋袋的尿素送到生产队。
  唯一的遗憾是没法给所有的化肥用户印制使用说明——地区不同,作物种类不同,而且气候不同耕作时间表也不同,太难统一了,只能分地区来,由当地阅读说明之后传达和抄写。
  老陈和小刘空车骑回乡里的时候,两人看见路边远远的地方,一群人在野地里工作。
  “他们是在做啥子?”老陈问小刘。
  “工程队,说是要在这里找天然气。”
  “天然气?就是用竹管接出来煮盐的那东西?我们这里好像没有盐井吧。”
  小刘:“我也不太清楚,或许天然气还能用来干别的呢。”
  ……
  1955年3月,四川征集的第一批义务兵新兵从重庆前往武汉。
  长江码头上,新兵列队准备登船,岸上锣鼓喧天,重庆市政府群众自发前来送别,欢送这批娃儿前往全国各地。
  1949年到1954年,中国实行的其实是志愿兵役制——虽然军队工资没和国家工人、干部挂钩,但确实不是全国普遍征召体制,而是自愿报名。
  这两年虽然解放军在大裁军,但部队中二十五六岁的老战士也越来越多了。
  1954年11月到1955年2月底,基于人口普查的数据,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征兵。从3月1日起,这些确定入伍的新兵就开始计算服役期了。
  征兵现场只能用人山人海来形容。除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对于农村人家,当兵国家包吃穿住,每月发几块钱津贴,也是极有诱惑力的待遇。
  实行义务兵役制,可以使国家有足够的预备兵员,可以使人人有机会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而改变过去把服兵役的义务长期地集中在一部分人身上的情况。
  对于国家来说,从农村把这些十八岁左右的青年带出来,三年后他们复原时,就有了良好的纪律训练和协作精神,有了基本的文化素质(这时候征兵是可以不识字的,到了部队再扫盲),对工业和大机器有了基本的认识。复原军人是新建工厂企业最好用的工人,从50年代起就是这样。
第81章
四部一会建筑群
  “五月份计委要搬办公楼,肯定会有一段时间我们的工作部分停摆。现在是三月下旬,今天召集各位开会就是要抓紧时间,把一些大件的工作安排下去,不要让办公楼搬迁影响各地和各部门的生产。”
  国家计委主任(从主席改主任了)邓子飞主持会议。
  计委首先讨论的是小钢厂开工的问题。
  去年北戴河会议,决定全国第一期开工15个小型钢铁厂,1955年开工30个。
  到1954年12月31日有15个小型钢铁厂开工,到1955年3月1日,两个月内又开工了9个。
  小型钢铁厂开工最多的是河北。这里离钢铁厂主要使用的机械产地不远,河北煤炭和铁矿都有,而且华北平原交通比较方便,现在一共有9个小型钢铁厂在开工,其中3个已经投入运营(含廊坊的样板厂)。
  除了8座小型钢铁厂,华北地区还有3个矿山建立了选矿烧结厂,均与铁路相连,是小钢铁厂铁矿的主供应站。
  目前开工的24个小钢铁厂,有9个在华北、2个在山西、1个在陕西、长江流域8个、2个在东北、1个在广东、1个在内蒙。
  从华北的小型钢铁厂投入运营的速度看,这种企业的建设周期还是蛮短的,最快可以在7~8个月内完成建设。
  小钢厂之后是大钢厂。
  两年建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952年重点工程是武钢,1954年包钢开工,现在该拟定包钢建成后的运营计划了。
  首先是原编制的9万职工的计划,唐华一刀下去还剩75000人。
  总会计师:“武钢现在已经开始部分运转,事实证明现在武钢6万5千人的编制工人和合同工总数是完全能满足生产和发展需求的,原先制定的10万人规模过于悲观了。”
  总会计师用的是“悲观”两个字。
  “现在地方上很多干部和领导对于不熟悉的领域会有一种手足无措的心态。以前从来没有办过钢铁厂,还是百万吨级的大型钢铁厂,这要是没建起来,或者建起来了运转不起来,辜负了中央的重托,他害怕。一害怕就想用增加人的办法,保证这事不出岔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3/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