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3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8/860

  “这次是我们的地勤人员出了幺蛾子,哎,科研口和部队各捅一次篓子。”
  飞机返回,排爆小组上去拆除战斗部引信,然后半天就查清楚了:地勤挂导弹时出了差错。常钱坤把地勤班骂了一顿,重新检查飞机,导弹挂架则要全面更换和检查。
  检查和换新当然不是马上就能搞定的,得给他们48小时。
  “唐部长,你看有必要把空空导弹从地空导弹所分离出来,独立成一个研究所吗?”
  刘鼐问唐华。
  “空空导弹的技术路线与地空/舰空导弹有比较大的差别,”唐华说,“霹雳-1之后,肯定还要继续研制空空导弹系列,看现在这情况,确实可以独立出一个空空所。”
  刘鼐、唐华、朱传千趁这两天时间,琢磨战术导弹研究院下面的编制划分。
  刘鼐和唐华各取了一支八一式狙击步枪背着——在乌梁素海,出户外开小会带支枪,还能顺便打点野黄羊。
  “砰!——”
  等待了好几分钟,终于找着个机会,野羊在草中完全静止了下来。唐华扣动扳机,打中了三百米外那只野羊,而且还不错,弹着点是在心脏部位。
  刘鼐:“还有个事,国防部和一机局还要开次会,讨论手枪弹的选型调整。那年部队的反映是用11.43弹的呼声恒高,于是我们就确定11.43毫米弹作为手枪冲锋枪标准弹药,现在部队又变卦了。”
  唐华:“我好像听说了。……老兵们退伍复原了,新兵蛋子上来了。”
  刘鼐:“不只是新兵,军校出来的二十一二岁的小军官也成批上来了。”
  老八路刘鼐还是最关心枪炮的事。现在机工部的六个机工局,2局到6局的工作刘鼐只是协调和管理,1局搞枪搞炮他是可以亲自过问的。
  全军制式手枪弹的选型,唐华也看过文件而且签了个字。当时唐华就有点怀疑11.43弹会不会劲儿太大了。
  从1951到1953年,部队对用11.43弹的仿M1911A1手枪、仿M3冲锋枪挺满意,1954年起,就开始有基层指战员反映问题。M3冲锋枪反映后坐力偏大、射速低。M1911A1则被集中吐槽后坐力太大,很震手。
  确定11.43弹的时候,志愿军里一大堆百战老兵,娴熟的技战术素质把这些问题都掩盖过去了。现在新战士和新军官上来,这些萌新就感觉玩不转了。
  唐华:“我们们是为部队服务的,部队提出要改,如果意见坚决的话,……那就改喽。手枪、冲锋枪以后在陆军中不是大量装备的枪械了,作为一种边缘化的弹药,更换起来倒也不算麻烦。”
  刘鼐:“撤下11.43,那就选择7.62x25弹了。正好,和苏军的手枪弹药统一了。”
  唐华:“就这么着吧,其实手枪弹以后也不是苏军的主打弹药了。……老刘,英美的9毫米派弹其实也不错的。”
  “9毫米弹确实可以,我用过司登。就是在国内很少,苏联则基本上没有这种弹。”
  ……
  其实,手枪弹虽然在军用枪弹里面会越来越边缘化、少数派,但是警察队伍会用得很广泛。
  让国内生产的手枪弹多样化一点,警察队伍可选的余地也更大一些。
  两天之后,米格-15比斯导弹发射机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全面检查了一次,上天继续试射。
  这次没有出任何问题。两天打了四枚霹雳-1,摧毁了3架靶机,其中准确命中的2枚,另一枚稍有偏离但破片仍然击毁了靶机。
  “试验很成功,但首先,不要忘记这次试射的靶机是没有做任何机动动作的。”
  唐华说,“因此还算不上实战状态下的试射。如果是在实战状态下,命中率可能会有下降。下一阶段我们做实战试射,还要根据结果来调整导弹的飞控。”
  “其次,这次试射四枚导弹,虽然都锁上了空中目标,但是距离最远的一次在1430米锁定,最短的一次在750米。距离偏近是红外导引头的灵敏度还有待继续提高,锁定距离差别很大,这意味着导引头的生产质量或者生产工艺不够稳定。这个问题回去之后112B厂还可以继续提高。”
  ……
  霹雳-1的团队送走,唐华继续在基地呆了两天,钱学森坐着小火车来了。
  这次钱学森来基地,带了两枚TK-3,还带了两枚东风-1。虽然这俩几乎是一种东西,但刷的漆颜色不一样,因此一眼就能看出来。
  “老钱,6月份成功的那一次探空试验,成果的分析报告出来了吗?”
  钱学森:“高空大气采样、高空各频段辐射底值、气流、地磁这些项目都是在第一枚探空火箭里的,也都获得了想要的数据。第二枚火箭的仪器不多,主要是动物损失了,可惜。”
  唐华望望钱学森下车的车厢,看见了一只五花大绑的猴子,还有一个兔子笼。
  “所以,你这次还想在谋杀一只猴子,不,用TK-3打一只猴子上太空?”
第94章
偏离圆心200米
  “这里是基地总指挥部,请报告各自的设备状态。”
  “乌拉特中旗跟踪雷达站工作正常。”
  “巴彦淖尔跟踪雷达站工作正常。”
  “阿拉善跟踪雷达站工作正常。”
  “张掖跟踪雷达站工作正常。”
  “总指挥部收到。”
  唐华满意地放下话筒,把位置让给老张。
  这工作本来应该是火箭试射总指挥来做的,就是旁边的老张。但唐华就是喜欢听一大串的“正常”“XXXX工作正常”语音回报,就把话筒要过来,过了一把瘾。
  1954年,国防部高级技术研究院成立后的第一项工程:构建横越西北-东北的导弹/火箭试验走廊。
  除乌梁素海导弹试验基地外,建设太原基地,用于远程/洲际弹道导弹和航天发射。建设呼伦贝尔试验基地,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射场。弹道导弹溅落区有两个,张掖-酒泉区和新疆阿克苏区。
  从乌梁素海发射的弹道导弹,射程600公里左右的会溅落在张掖一带,射程2000公里的导弹会溅落在新疆阿克苏。再射程再远一点,就要把导弹拖到东北,从呼伦贝尔基地向阿克苏发射,这个距离大概是3500公里。
  射程再远的,那就只能先用高弹道模式做拟真测试发射,最后来一发朝海上发射的全程弹道试射。
  “老钱,东风-1理论计算的射程真的有660公里?”
  唐华问也在总指挥部的钱学森。
  “因为弹体材料和发动机有了一些优化,300公斤战斗部状态下射程从600公里提高到660公里,500公斤战斗部时射程从400公里提高到450公里。6月份发射TK-3的轨道高度数据也间接印证了这个数据是没问题的。就看你的惯导系统工作精度有多高了。”
  唐华:“V-2初期型圆概率偏差8000米,晚期型也只提高到3000米,我们这导弹超越V-2是毫无疑问的。具体一点说,东风-1的圆概率偏差低于1000米是大概率的事。至于极限精度是多少,可能要多打几发试出个实测数据来。”
  ……
  导弹发射场,两枚东风-1近程弹道导弹已经矗立在发射架上。两个发射架相聚350米。每一枚导弹旁边是几辆扁罐卡车,几名身穿全套防化服的战士在按步骤操作,给导弹加注燃料。
  东风-1/TK-3外观极度简洁。尖头、弹体主体部分是标准圆柱体,弹尾四片尾翼,屁股是火箭发动机的四个喷口——严格来说,是一台有四个喷口的火箭发动机。
  导弹长12米,和TK-2探空火箭比只长了一点点,但是几乎粗了一倍,长宽比低至9:1。这让东风-1看起来更有质量感。
  “导弹燃料加注完毕!”
  听到发射场的汇报,总指挥老张接通张掖:“导弹落靶区准备。”
  “张掖落靶区进入战备状态。”
  发射场:“导弹准备就绪!”
  随着老张一声令下,发射场的东风-1尾部喷出红彤彤的火焰,导弹离地升空,缓缓爬高并且加速。
  虽然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是大致恒定的,但导弹因为燃料的飞速消耗,质量不断降低,因此东风-1的加速度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就飞离了乌梁素海实验基地的目视距离。
  现在导弹的参数就全靠雷达测控跟踪来掌握数据了。
  唐华觉得现在可以不看雷达数据。当导弹从视野中消失,他就从总指挥部外的瞭望台走下来,低头看手表。钱学森计算过东风-1从点火到击中目标所需的飞行时间。
  在总指挥部大厅,乌拉特中旗的雷达站目送导弹飞出大气层,然后巴彦淖尔跟踪雷达站接力。在导弹飞行的中段,任何时候都有两部雷达可照射到导弹,总指挥部不断有雷达站传来的语音报告声。
  “张掖雷达站跟踪正常。”“导弹再入大气层,航迹正常。”“导弹溅落,雷达信号消失。”
  导弹飞了660公里,还是落在内蒙古境内。
  敖包特到乌泽木之间的空旷戈壁,这里的落靶区画出了两个大大的同心圆,试验部队一直呆在有厚重混凝土顶盖和6米厚土层的地下掩体之内,只有一个岗楼上有一名哨兵还在外面瞭望。
  两枚导弹一先一后,相隔大约30秒,重重地扎在大漠戈壁之中。岗楼上的哨兵用肉眼就看见了这两枚导弹的轨迹。
  导弹落地就是动员令,试验部队用最快的速度爬楼梯,从掩体上到地面,开出4辆吉普车,在岗楼哨兵的对讲机指引下搜寻坠落的导弹残骸。
  ……
  落靶区的报告传到总指挥部,老张和两名参谋立刻拿出落靶区的地图,依据口头汇报在图上标出两枚导弹的落点。
  第一枚导弹偏离圆心810米,主要是横向偏差。
  第二枚导弹……偏离圆心200米,偏差主要是发生在纵向。
  “果然两发都没超出1000米。”钱学森说。
  唐华:“虽然第二枚弹的精度很吓人,但是今后还是再打几发吧……660公里的射程真的不错。”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8/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