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4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3/860

  “这些点……一共15个,大概可以算是15个剧本必备转折……”
  最后,当唐华为了说明影片的兴奋点,在白板上写矩阵公式时,来看试映的VIP观众们:
  土狗瘫痪表情.jpg
  VIP观众约有一半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厂的,另一半是中宣部、中宣部电影处的。
  唐部长这一定是故意难为我了,写个电影剧本还要学线性代数么?
  玩笑归玩笑,唐华讲的剧本套路其实不难理解,就是与他们以前所想的电影艺术有亿点点差别。
  “所以呢,《宋景诗》的剧本就这样改完啦。众所周知,我是搞科学的,不是搞艺术的,就是用设计机器的方法来设计这两个小时的电影剧情。”
  ……
  《宋景诗》的拷贝正由汽车火车各种交通工具送往各个城市,上映日期大概就是后世的贺岁档——但现在一部电影的上映期很长,能从元旦假期一直放到正月十五,火爆的电影有可能会半年之后拷贝的使用率还处于高位。原因无他,电影年产量太少。
  至于3D放映机和电影院发给观众的偏振3D眼镜,在拍电影这9个月的时间,已经在几个城市布置好了。反正总共就5座城市8座电影院……
  从辽东半岛演习回来,唐华的正常工作节奏就恢复了,日常上班、下班以及等待《宋景诗》上映。元旦前两天,还没等到电影开映,倒是等来了从乌梁素海回来的钱学森。
  “唐部长,在乌梁素海一共有三个事情。第一,12月21日,冬至日那天用探空火箭对大气层电离层进行了第二次观测;第二,我用DF-1导弹带300公斤战斗部打到了850公里射程;第三,虽然用DF-1打出了850公里的射程,但是弹着点有点偏,误差43公里。”
  “等等,660公里射程的东风-1你打出了850公里射程?”唐华叫到,“你打了一发钱……不对,助推-滑翔弹道的测试弹?!”
  钱学森两手一摊:“今年数控加工中心到位,高强钢构件的精密加工不是什么难事;大气层边界的水漂弹空气动力模型做过风洞测试,我也用大型机进行了演算。所以,从49年起我一直在琢磨的滑翔弹道,就初步具备做测试的条件了。”
  ……
  时间回到7天前,12月22日,乌梁素海导弹试验基地。
  “乌拉特中旗跟踪雷达站工作正常。”
  “巴彦淖尔跟踪雷达站工作正常。”
  “阿拉善跟踪雷达站工作正常。”
  “和楚达巴跟踪雷达站工作正常。”
  “酒泉跟踪雷达站工作正常。”
  “红柳泉跟踪雷达站工作正常。”
  7月份试射TK-3和DF-1,激活了从乌梁素海到张掖的四个跟踪雷达站。这次的跟踪雷达站略有不同,六个雷达站连起来,是从乌梁素海到酒泉西北方,一条长1000公里的走廊地带。
  发射架上,一枚DF-1弹道导弹已在八小时前起竖,并在半小时前完成了燃料的加注。外观上看,这确实就是一枚普通的DF-1导弹,但它的战斗部不再是一坨炸药,而是两片可打开并抛弃的整流罩,里面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滑翔体。
  “5,4,3,2,1,发射!”
  老张喊出发射命令,DF-1喷出橘红的火焰升上天空。
  在冲出大气层后,整流罩分离脱落。
  在大气层外,火箭发动机继续燃烧了一小段时间,燃料耗尽,三角形滑翔体与导弹弹体分离。
  由于没有空气,分离后的滑翔体和弹体一前一后相隔不远在太空中按惯性(抛物线)弹道飞向目标。不过弹体在重入大气层时由于空气阻力会迅速与滑翔体拉开距离烧毁。
  重入大气层也是绰号“水漂弹”的滑翔体发威的时候。
  一般来说,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近似于一条抛物线,发射之后飞上一百多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太空,然后再一头扎下来。
  如果把圆锥体的弹头改成锐角三角形的滑翔体,具备产生升力的条件,它从太空扎下来的时候,在20~100公里的大气层就不是一头扎下去,而是会被大气层“托”起来,从100公里缓慢滑翔降高。如果托得特别给力,滑翔体升回100公里以上的太空了,就是钱学森弹道的变体“桑格尔弹道”。滑翔体从100公里高度到20公里高度,速度从6~7马赫到3马赫,20公里3马赫就可以打开弹载雷达了,当然也可以直接扎到地上。
  这就是水漂弹的第一个优点,导弹射程升一档。近导变中导,中导变远导,远导变洲际。
  水漂弹的第二个优点,再入大气层的时候弹道飘忽难以预测。
  但是这有时候也是缺点——搞不好的话,自己人也没法预测这枚水漂弹会飞到哪。
  12月22日的导弹试射就是这样翻车的。
  从乌拉特中旗到和楚达巴,跟踪雷达站都显示导弹的弹道一切正常。在和楚达巴附近,导弹再入大气层,然后被托起来。这附近的牧民当天晚上都看见了天上神迹一样的炫光。
  但就是这次托起,和楚达巴、酒泉跟踪雷达站都发现,被托起来的导弹滑翔体飞歪了。
  滑翔体从100公里下降到50公里,进入平流层的顶端,这时候的飞行轨迹更歪了。雷达继续跟踪扫描,滑翔体从50公里到20公里高度时,连肉眼都可以看到这货方向是偏的。最后落到地面,偏离弹着点43公里。搜寻部队花了两个小时才找到地上的导弹残骸。
  ……
  “很明显,采用助推-滑翔弹道时,惯性制导系统无法有效地定位导弹自身的位置,无论机电陀螺还是激光陀螺都不行,”唐华说,“滑翔阶段导弹变向频率过高、震颤过于剧烈,超出了任何惯性制导系统的承受极限,即使惯导系统不罢工,频繁的变向也使得惯导系统的累积误差大大超标。”
  “这次测试是过于激进了,”钱学森说,“不仅是惯性制导系统承受不住,我猜测滑翔体的气动舵面在第一次打水漂的时候就故障失效了。”
  “助推-滑翔弹道能实用化,前提条件是在再入段抛弃惯导系统,采用另一种制导方式。”
  唐华找了张纸,画了条圆弧地平线,在上空点了几个点以及正在太空飞行的导弹,然后把导弹和几个点用线连起来,“卫星导航系统。”
  “导弹在大气层20到50公里高度时表面有电离层黑障,无法收发电磁波,但在这之前和之后的一小段时间窗口,可以利用卫星三角定位确定自己的位置和速度,再用弹上计算机比对预定航迹,确定误差范围,解算出修正航线所需的气动舵面角度。如果操纵指令正确的话,就可以将航线纠正过来。”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前提条件了,弹上不但要装备计算机,而且必须是配备超高速数字处理芯片,才能让滑翔体在太空-大气层飞行的这段很短的时间里,完成自身定位、航迹比对和操控指令计算功能。”
  钱学森:“看来这两个前提条件都不好达到。卫星导航系统尤其困难。”
  唐华:“其实,后一个条件也一样困难。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计算量,数字处理芯片的主频可能要达到G赫兹,至少也要800兆赫兹。还必须是耐高温抗辐射的专业封装芯片……斗胆预计一下,电子信息工业能在20到25年之内做到这一步,就很不错了。”
  ……
  鉴于水漂弹第一发打得离题万里,这个项目就先冻结起来了。
  等卫星导航系统成型,水漂弹也就是能做到对地面固定目标进行核打击。当然,水漂弹的弹道不是一般的飘忽,而且末端反复修正,精度惊人,能准确地把核弹喂到对方硬目标头顶。
  要实现精确命中移动目标,那就是T-ASBM了,这一套大体系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完成。
  “DF-2导弹的火箭发动机现在进度怎么样?”唐华觉得还是关注一下传统路线的弹道导弹。
  “造出来了一个概念样机,可能1月底2月初送到承德试验,”钱学森说,“实际上我对这个概念样机的理论参数不是特别满意,如果可能的话,明年发动机小组还要做一次重新设计。”
  唐华:“还有三天就到1956年了。”
  钱学森:“按计划,1957年7月东风-2全状态试飞,时间是留了余量的。现在我主要考虑的是东风-2和东风-3的第一级发动机,在某个时间段可能要同时进行研制和测试。东风-3的技术规格又提高了一截,技术跨度大,提前做工作,万一中途遇到瓶颈也有充裕的时间克服。”
  唐华:“的确是这样。东风-3既是远导,可能也要作为第一枚运载火箭的原型,这个研制进度要是拖延了,那航天和导弹的全盘计划都会被拖后。”
  DF-2是两级液体火箭,第二级借用DF-1的42吨推力火箭发动机,第一级是新研制的65吨左右推力的发动机。DF-3的概貌也规划出来了,两级液体火箭,因为全弹重量剧增,第一级火箭发动机可能要达到100甚至120吨,还是一泵四喷的“一台”发动机。
  鉴于现在导弹/火箭这条线的进度略快,原子弹爆炸时DF-3大概已经服役了,DF-2就成了一种真·过渡型号。最终唐华想大规模生产部署的不是DF-2,而是一种射程也是1500到2000公里、固体推进剂、机动发射、高精确度的第二代中导。
  ……
  12月27日,钱学森带着被摔成八瓣的DF-1滑翔体回北京后,乌梁素海导弹试验基地就暂时被空军防空第一旅占用了。今后三个月,这里都是防空第一旅的试射和训练场。
  按照抗美援朝时定下来的装备划分,野战机动式近程、中程防空系统隶属于于陆军/海军陆战队,以高射炮兵师的方式与小口径高炮混编;远程防空系统隶属于空军,以空军防空旅为单位进行编制。
  一长列军列在乌梁素海火车站停下,平板车上装着的重型卡车、拖车一辆接一辆开下来。最后,拖斗和S75防空导弹也被放下车皮,与重型拖车组合在一起。
  S75比S25防空导弹短一点儿,但全长也达到了10.6米,瘦倒是瘦很多。
  又尖又长的导弹从头部到末尾的助推器,一共装了4组弹翼,这让S75导弹看起来特别精神——当然4组弹翼只是卖相好而已,从实用性角度出发,这么多的弹翼说明导弹的飞行初段稳定性先天不足,只好用沉重的大面积弹翼来弥补。
  “你知道刘司令员把这导弹叫做什么吗?”基地总指挥张逢意大校问带着全旅来试验场的旅长。
  “不知道哇,最近一年,一直是常副司令员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老张:“刘司令员说,这导弹专克RB57,可以叫它‘堪培拉之友’。”
第109章
U-2快出来了
  空军防空第一旅接收红旗-3(S75)导弹之后,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高空靶机。
  1950年底空军用拖曳滑翔机当红旗-1的靶机,红旗-2导弹试射时做了一款升限11000米的遥控靶机。红旗-4试射时配用的新靶机升限15000米,这是拿米格-15的涡喷发动机做动力的,价格还比较贵。
  问题是红旗-3的最大拦截高度是25000米。
  这还是基本型,苏联在做一个叫做V-750VN的改进型导弹,如果配用这种弹,最大拦截高度能到27000米。
  防空第一旅从1月到3月,训练的科目有导弹系统机动、展开收起、基本操作,实弹打靶就只有三个科目:1500米低空打靶(红旗-3最低拦截高度就是1500米,再低导弹可能打不准)、6000~8000米中高空打靶和15000米高空打靶。
  1956年中还能打两架18000米靶机,这是从苏联进口的超高空靶机——苏联导弹部队这会儿也只能用18000米的靶机打靶。
  鉴于RB-57“堪培拉”的最大平飞高度是18200米,苏联空军和防空军都认为,打18000米的靶是够用了的。至于S75导弹打25000米高度,那只是为了预防万一。甚至防空军还放出这样的话:“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飞到20000米的侦察机”。
  甚至苏联现在的主流防空雷达,波束的上射角度就被限制了,在30公里距离上,探测19800米高度的飞机就是雷达波上射的上限,20公里距离上限变成13200米。
  至于中国这边,杭州/南京雷达所从来就不认为19800米是上限,雷达所正为引入数字移相器来让雷达自由达到大上射角而挠头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3/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