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4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1/860

  汉斯·休塔特是听他在莫斯科工作的朋友汉斯·施密特说,中国现在估计在发展导弹,如果能到中国工作肯定能干回老本行,所以在餐厅见着个中国人就上去搭讪,搭讪次数多了,就遇上了钱学森。汉斯·施密特就是唐华在解决S25导弹制导系统问题时遇到的电子元器件工程师。
  汉斯·休塔特还有个朋友叫汉斯·舒尔茨,二战时是V-1导弹的车间技工,战后在基辅的火箭研究所试验车间制造苏联的初代巡航导弹。
  汉斯·舒尔茨在V-1导弹车间还有两个朋友,做合金加工的工程师的汉斯·卡恩和做管路工艺的汉斯·塞巴斯蒂安,这两人战后被苏联请去搞弹道导弹和火箭,1954年苏联觉得已经把他们的技术都学到了,接着上马研制的洲际核导弹又过于敏感,就把德国人统统辞退回家。
  美国和苏联掳走的是一大批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中国去晚了好几年,就只能捡漏,总共捡了1个高级工程师、3个工程师和1个技工,高级工程师汉斯·休塔特还是他上战场送死之前安慰式晋升的。
  所以,分辨这五个人的名字有点复杂,这么说吧,分别是(伪)高级工程师汉斯·休塔特、电子元器件工程师汉斯·施密特、V-1车间技工汉斯·舒尔茨、合金加工工程师汉斯·卡恩、管路工艺工程师汉斯·塞巴斯蒂安。
  “车间现场管理的第一条是整理,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消除掉。第二条,定位,把留下来的必要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并放置整齐加以标识。”
  2车间新添了1名正式操作员,汉斯·塞巴斯蒂安正向他培训车间工作的基本规则。
  “这是你的工作台。这是你工作时所需的5件工具和1个水杯。这六样物品是必要物品,因此留在工作台上,分别摆在这儿、这儿、这儿,这就是定位。”
  “定位的意思是,当你使用完某一件工具或物品时,必须看见物品回到原位,你的工作才算完成,而不是对机件进行了加工你的工作就完成了。物品没有归位,比如这个位置没有看见钳子,那么机件就必须在你这儿,不可以传递到下一个工作台去。”
  ……
  钱学森几人换鞋、套上白大褂进入车间,但也只能在车间的指定区域行走,按生产规程,参观者是不能靠近工作台和流水线的。
  “实施6S之后,火箭厂的制造质量确实大大提高了,”任新民说,“火箭和火箭发动机这种复杂度极高的机器,从工厂交付出去的产品可以说几乎没有瑕疵。”
  钱学森:“确实,今年连打了4发TK-3探空火箭,成功率是100%。”
  屠守锷:“65吨发动机在方案修改之后秒比冲增加7%,推力提到了67吨,新火箭发动机拿到承德试验一次成功。120吨发动机的第一台样机在去承德的路上,看看下周传回来的报告吧。”
  钱学森:“今天碰头主要说的就是67吨发动机和65吨发动机之间的不同。推力增加2吨当然是好事,但是也意味着火箭点火时的加速度增加了0.05个g,所以,DF-2弹上的所有分系统、分系统的零件,都要重新进行考核,看看在增加0.05个g时是否工作正常。”
  姚桐斌:“都增加了0.05个g,超重的变化量最大的就是火箭箭体了。但是,在设计时箭体强度留了足够的余量,就目前的情况,我这边认为火箭箭体不需要额外加强。”
  屠守锷:“我这边是一二级连接处和分离设备,这方面我需要回去重新进行计算。”
  ……
  在计算机前,钱学森再次审阅了DF-2导弹的技术设计。
  发动机重新设计后,海平面比冲238秒,海平面推力65.6千牛(67吨),一泵四燃烧室,氧化剂为红烟硝酸,燃料为航空煤油。
  DF-2导弹直径1.65米,全长20米,重42吨。原先估计射程为2000公里,发动机设计方案重新调整,又综合了导弹各个分系统的调整结果,钱学森用计算机重新演算弹道,得出的结果是射程可能会达到2250公里。
  但现在还没到试出最大射程的时候。7月份的试射只验证火箭发动机,然后逐步往上加设备,1957年才是全弹试射,然后1957年7月做导弹的全状态试射。
  ……
  莫斯科。
  代表团抵达后兵分三路,刘副主席前往克里姆林宫——赫鲁晓夫想尽快会晤中国同志。
  唐华先去国家计委,然后可能是与苏联国家计委、苏联外贸部一起继续谈核工业引进事宜。
  王永俊前往苏军总参谋部。
  去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王永俊身穿低调的将官常服,和他见面的苏联少将安东诺夫也是这样。在互相介绍时,王永俊自我介绍是通信部副部长,安东诺夫的任职部门也是一个很含混的“通信数学部”。
  “从1952年起,美军换装C52型密码机,首先是从朝鲜半岛部队开始;1954年,美军和北约各国武装力量全面完成了C52密码机的换装,当然M-209密码机也还有国家继续使用,主要是一些依附于美国的小国军队。总之当前破解C52密码机是我们的重点。”
  安东诺夫先说他所在的“通信数学部”的重点工作。
  这应该是中苏两国军方密级最高的军事会议,在场的只有4人:总参谋长索科洛夫斯基元帅、王永俊、安东诺夫和一名翻译。翻译肩膀上挂的军衔居然是上校。
  王永俊:“确实是这样。C52密码机我们1952年初在朝鲜战争首次遇到,经过多方情报比对,确定了C52密码机的结构,我记得当时贵方也提供了C52密码机结构的情报,这是很重要的参考。从那以后,经过十几天的尝试和测试,我们完成了对C52的唯密文破解,继续保持对美军集团军以下级电报的即时破译。”
  安东诺夫:!?
  索科洛夫斯基:“你们在1952年上半年就攻破了C52密码机,哦,你还有一个隐含的信息是说,你们在这之前早就攻破了M-209密码机?”
  王永俊:“是的。M-209密码机的破解程序、C52密码机的破解程序这次我都带来了。不过,在华军事顾问团的同志提及,你们也对M-209和C52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并且在近年也采用了计算机辅助?”
  安东诺夫:“是的,在计算机程序辅助下,我们攻破了C52,在获得3000字密文的前提下,获得密钥大约需要24小时到96小时。”
  王永俊:“你们使用的是哪一种计算机?”
  安东诺夫:“24小时到96小时,指的是使用T55M中型机破解所花的时间。”
  果然,苏联总参谋部在获得计算机后也会尝试用计算机对密码机的密文进行破解。不过,看来苏联同志的程序设计经验没有王永俊那么丰富。T55M虽然是个中型机,但运算速度已经达到或略超过了TC52的水平,24到96个小时有点儿慢。
  王永俊:“我们最初使用的是比较原始的计算机,但最近也是在T55M上运行破解程序。我们对C52的唯密文破解时间是6到8小时,对M-209的唯密文破解时间是1小时以内,对恩尼格玛密码机的破解时间也是1小时以内,对增转子的改进型恩尼格玛密码机的破解时间是2到3小时。”
  增加2个转子的改进型恩尼格玛密码机,就是苏军现在用的密码机。这种密码机也提供给了我军使用,因为王永俊和北京计算机所的加密计算机还没最后投产,所以这东西现在还装备了有一百多台……
  ……
  很快,王永俊就使用T55M计算机完成了一次对改进型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唯密文破解。面对破解速度比自己快4~10倍的破解程序,安东诺夫沉默了。
  第二天早上继续开会,昨天下午没来的索科洛夫斯基知道改进型恩尼格玛密码机在计算机程序面前不堪一击,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
  苏军这个通信数学部其实自己也是大概知道改进型恩尼格玛机的加密强度是不如C52的,但是通信数学部不研究在计算机上破解它的方法,所以苏联军方并不知道破解改进型恩尼格玛机要花多少时间。
  “作为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议的一部分,四种常见密码机的破解程序从现在起就授权你们使用了,”王永俊说,“如果西方国家制造出新的密码机,那么就设计新的破解程序,关于破解密码机的数学机制,有我撰写的两篇论文,此前一直未公开发表,这次也一并提供。”
  索科洛夫斯基元帅心情依旧非常沉重。
  “德累斯顿计算机失窃事件之后,美国在计算机领域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是吗?”索科洛夫斯基问。
  安东诺夫:“是的,1955年美国计算机技术出现了一次飞跃,他们仿制了那台失窃的计算机。”
  王永俊:“计算机发明和成熟,标志着古典密码体系的死亡,但加密和解密之间的战斗永不会停止。事实上,在计算机时代,加密仍然比解密容易。”
  安东诺夫:“您是说,设计出一种专用的计算机,用计算机的运算来获得密文?”
  王永俊点头:“我们正在研制这样的一种机器,它加密的密文,用这台T55M计算机来破解,大约要花……400年。”
第127章
原子弹1961-1962首爆
  加密计算机的研制如果溯源,最早是1952年底成立的预研小组。1953年抗美援朝和台湾战役结束,王永俊返回北京,加密计算机的研制正式启动。1954年1月华罗庚加入研制小组,半年之后,老王和老华提出非对称加密的概念。
  从王永俊加入到现在,整整三年了。一台加密计算机研制了三年……还差个小尾巴。
  进度慢不是因为计算机技术方面卡壳,而是王永俊对加密算法有近乎完美主义的要求。他首先是个顶级的密码破解专家,有三年的计算机破解密码经验,他来设计加密计算机,那很显然就是要绕过所有可能被抓住把柄的领域,让外人无从下手,即使用计算机破解也休想得逞。
  王永俊对加密计算机的性能要求,唐华当然支持了。不但唐华支持,李刻农和总理知道后也完全支持,而且还亲自过问加密计算机的技术研发进度。
  ……
  列宁格勒。
  王永俊和苏联总参“通信数学部”的会谈持续了几天,听说已经扩展成密码破译技术的学术交流会,苏联也把压箱底的技术拿出来交流,王永俊也有不小的收获。
  唐华这些天就去了趟列宁格勒。
  在列宁格勒造船厂的干船坞,一万九千吨的“勒拿”号破冰船躺在里面,船身上下搭了不少脚手架,电焊的弧光此起彼伏。在干船坞附近的舾装码头,一艘体型更大的破冰船“鄂毕”号和一万四千吨的重型运输舰“合作”号甲板上的建筑拆掉了不少,岸边的重型吊机正在给两艘船更换零件。
  这是苏联第二次南极远征舰队的三艘成员,正在造船厂做最后的改装,预定五个月后出发。
  “1955年,我们向南极派出了米哈伊尔·索莫夫率领的第一远征舰队,1956年1月5日,舰队在南极洲法尔湾登陆,亚历山大·古塞夫率队登陆南极海岸,在南极洲建立科考站。2月13日,米尔尼站建成。”
  苏联的南极科考项目由苏联科学院主持,苏联海军协作。苏联科学院南极远征项目秘书马克西莫夫和唐华在造船厂外聊苏联的南极科考计划。
  马克西莫夫:“第一远征舰队建立了米尔尼站之后,我们立即组织的第二远征舰队。时间很紧,但不能不去。……第一远征队‘七月’号运输舰和米尔尼站被困,我们必须赶去救援。”
  唐华:……
  苏联第一远征舰队由两艘破冰船“鄂毕”号、“勒拿”号、运输舰“七月”号组成。三艘船进入南极洲周边海域,靠岸卸货,然后——“七月”号被冻上了。
  两艘破冰船试图靠近“七月”号,用自己的破冰首把“七月”号附近的冰层啃开,但事实证明这办不到,只能靠近“七月”号几十米最近20米,但无法帮“七月”号把四周越积越高的冰凌清理干净。
  两艘破冰船的补给也不多,看情况不对,赶紧返航,5月份抵达列宁格勒,然后马上进船坞维修改装,准备11月份带上“合作”号运输舰出航。
  6月份是北半球的夏天、南半球的冬天,米尔尼站和被困的“七月”号上的船员在零下几十度的南极洲,都锁在保温住舱里吃干粮,偶尔天气好的时候能出去打两只企鹅改善生活……
  唐华:“马克西莫夫同志,我记得苏联科学院的南极科考计划,最终目的是要在地磁南极点建立一个科考站。”
  马克西莫夫:“正是如此,而且,我们不会因为第一次远征的意外而改变计划。第二远征舰队就携带了建立新科考站的器材,在救援‘七月’号的同时,第二远征舰队继续上陆,以米尔尼站为起点,继续深入南极洲大陆,在距离米尔尼370公里处建第一个站,然后继续深入,抵达地磁南极。但是,这就涉及到米尔尼站和新站之间的通信问题。”
  唐华:“靠近地磁南极,无线电通信设备干扰很严重,但如果针对地磁场区域做抗干扰设计,那么无线电通信是可以保证的。甚至可以乐观地估计,不仅莫尔斯码电报可以正常工作,甚至可以用加大功率的通信器材进行语音通信。有线通信考虑过吗?”
  “考虑过,但是370公里的通信电缆是很大的重量,第二次远征舰队不一定能够携带这些设备和电缆。”
  唐华:“那么远距离抗干扰通信系统可以交给中国,我们可以安排在10月1日前送抵列宁格勒。”
  在南极洲沿海的米尔尼站、深入南极洲内陆的共青团员站、建在地磁南极点的沃斯托克站,苏联南极科考从1955年开始,基本在几波远征舰队之内就搭建了自己的南极科考站体系。
  唐华:“另一个事,南极科考站的能源供应是依靠柴油发电机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1/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