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4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3/860

  杜勒斯:“美国在航天和弹道导弹方面的投入远远多于苏联,除非发生意外,否则苏联不会领先美国。”
  卡贝尔:“国务卿先生,这正是我要抱怨的地方。现在美国一共有三个军种在研制运载火箭和卫星:我们空军坚持使用阿特拉斯洲际导弹作为载具发射大型卫星,可总统认为这样发射卫星太晚,最近反而频繁支持美国海军的维京探空火箭计划。除此之外,美国陆军那群农民居然自己研制了弹道导弹,然后用这种导弹做亚轨道飞行试射,结果发射三次失败了两次,毫无悬念。”
  杜勒斯:“每个军种都直接向总统负责,因此各个军种都能获得一些资源,这是美国的国情,虽然不合理但必须习惯。”
  卡贝尔无言以对,起身离开。这时候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噢,今天早餐时候看报纸得到的消息:中国人也宣布加入太空竞赛了。”
  “以中国人的种族特质,他们一定不是是想发射卫星,而是试图击落我们的卫星。”杜勒斯随口抖了个机灵,“但是,恐怕到那时候我们的第一枚卫星已经在太空中旧得不像样了。”
第157章
好像丢了什么东西
  “从今天开始,卫星厂就正式开工了,诸位就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团队。”
  天津卫星厂的布局和天津火箭厂格外相似,原汁原味的破败乡村小学风格。大门和天津火箭厂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块白漆为底的木板,黑漆写着“天津卫星厂”五个大字,往传达室的墙上一钉,完事。
  不但大门特别低调,天津卫星厂里头的建筑厂房更加破——现在只是把地圈起来而已,厂房还是一片荒草地,测试车间是刚铲掉草皮的白地——草皮是三天前卫星厂宣布开工建设后,这两天部队工程兵们的劳动成果。
  厂房要空白至少半年,第一批卫星要借天津火箭厂的车间生产,以后再慢慢盖厂房和添置专用机床,现在加紧施工的是两个测试车间。
  唐华在卫星厂唯一的可用建筑——一座小礼拜堂里宣布卫星厂和卫星研制团队成立。
  “吕溪风,你是计量组,卫星设计阶段做的每一次调整更改,你负责跟进统计总质量和重心等参数。”
  “杨家溪,你带框架组。”
  “朱光亚,朱教授,”唐华看了两眼后世的真·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辐射组,提供卫星在太空的防辐射解决方案。”
  “赵复方,太阳能系统小组,你从长春来的,拿了资料之后还是回长春王大衍院士那边,以后电报和网络联系。”
  “王希季,我已经从钱主任那边把你拐过来了,我和你,再在计算机所和通信电子所的协助下,设计卫星内核。”
  ……
  在天津卫星厂开了个短会,然后,七八个小组十几个人就分头做自己的事情去了——天津卫星厂现在啥都没有,三个月后再来此地集合。
  天津到北京的公路——104国道,建国以后已是第二次翻修。这次翻新之后104国道平、直、宽,感觉再进步一点点就可以封闭起来当高速公路了。
  “104国道这次翻新,用的是国产的水泥和钢材,”唐华对王希季说,“还有胜利油田的沥青。这样一修起来,北京天津之间都不太愿意坐火车了,上车下车转来转去,太慢。”
  王希季:“去年底江苏好几个城市之间的公路也升级成沥青路面了。然后调到北京,河北的建设不如江苏上海,不过我所看到的摊子铺得很大。”
  唐华:“和西方工业国家比差距还不小呢。如果看全国范围,西南西北又和东部差别很大。”
  王希季:“是啊,留学的时候我就强烈感觉到这种差距。”
  “王工,你是47年去的弗吉尼亚理工学院?”
  “对,在那上了一年预科,48年才正式入学,”王希季说,“不过硕士我两年就念完了,50年一毕业就赶紧回国,算是把读预科这多出的一年给补回来了。”
  唐华:“我45年11月离开的美国,不过在军事学院读书的时候,也经常到弗州理工校园里去转悠。”
  王希季:“对这肯定是的,美国名校的图书馆估计你都逛遍了。”
  唐华笑笑不说话了。
  穿越前的自己都被编排出这么多段子来,算了,江湖传说就让它成江湖传说吧,反正也没人查证得清楚。现在要是唐华说自己那时候没去大学泡图书馆蹭课,而是整天开着车在美国东部旅行泡吧看歌剧,估计根本没人相信。
  ……
  国防部高级技术研究院,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研究中心。
  “第一枚运载火箭是三级液体燃料,全长从20米增加到24.8米,长度的增加会导致飞行震颤比东风-2更剧烈,所以力学计算要重做一遍。”
  钱学森这边,也在重新分配工作。
  “控制系统要做好修改参数的准备,至于什么时候写入新的参数,节点是……9月15号,第三级火箭测试的时候。”
  “历次探空火箭测得的太空数据,已经整理好发唐部长那里了吧?”钱学森又问任新民。
  “上午已经送过去了。”
  唐华和朱光亚正在分拣装满一辆小推车的技术资料。
  “老钱这两三年,大大小小居然打了83枚探空火箭,”朱光亚说,“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再分昼夜,基本覆盖很全了。这下就好了,太空辐射基础数值的数据应该是没问题了。”
  唐华:“要不我说现在弹和箭两头,运载火箭/弹道导弹这一块进度特别快呢。本来我的计划是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时候,我们有两千公里的中导可用,现在看来,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时候,我们的远导已经服役了,洲际导弹可能都在试发动机了。”
  朱光亚:“主要是核弹从理论到实际设计,需要的步骤比较多,而且不好并行工作。比如上一步骤要测中子密度,那就必须得测出准确数字了,才能设计核弹的中子源。另外,原子科学研究院也在承担其他工业部门的研发任务,比如给石油勘探部门设计中子辐射探油仪器。”
  说到石油勘探,唐华突然想起,自己好久没见到黄汲清了。上次好像是55年底56年初,送老黄出行探索辽河油田。
  “石油勘探,黄汲清委员在东北做石油勘探做了快两年了,先在辽河中下游找了个油田,后来转到上游松辽那边去了,”唐华说,“你们的中子探测仪是提供给黄委员的队伍使用的吗?”
  “做的第一批就是送往松辽平原那边的,应该是吧。”
  ……
  黑龙江西部,哈尔滨到安达县的公路。
  路虎在土石公路上疾驰,黄汲清在副驾驶位,看看窗外,又伸出手看时间。
  “这才下午两点,天怎么就跟黄昏似的。”
  “黄委员,是天要下大雨了,你看这云,又厚又低。”司机是本地人,对这天气很熟悉了。
  黄汲清:“上周,7月23到25号才连下了三天暴雨,今天又来大雨。”
  不知不觉,黄汲清已经在东北转了近两年。从1955年12月到1956年9月,在辽阳一带花了9个月勘探辽河油田,去年10月移师辽河上游,在黑龙江西部和吉林西北部勘探石油,一晃眼又是10个月。
  松辽平原以往黄汲清研究过,但是没有辽河油田那里研究得透彻,因此初到黑龙江,他掌握的地质资料比上一次还少。
  松辽平原也是一个陆相沉积的盆地,不但李四光和黄汲清知道,甚至二战时日本也知道。但是,日本人从20世纪初到二战,在松辽平原找了整整30年,挖到过一些有荧光反应的泥页岩,但没有发现值得开采的油田。
  黄汲清拿到了一部分日本在东北石油勘探的资料,这次又带了一部地震车,啊不对,声波反射地层分析车,先花了一个月让地震车对大片地区进行简单地层分析。分析结果其实很乐观,但又太乐观了——好多地方的地震回波都显示可能含油,但又不是典型的油田回波。
  这究竟问题出在哪呢?黄汲清花了三个月,结合资料、震波分析和地表物探的蛛丝马迹,选出了四个可能有希望的区域,1957年1月2日,请石油总局的勘探队来开始试打钻井。
  和上次一样,还是带来了4套钻井机械,黄汲清选择的区域是高台子镇、任民镇之间的地区。一个多月后,第一批钻井的采样提上来,证实了黄汲清的推断:这里是电法高的隆起区,地下存在一个背斜构造。
  如果大区域显示这里可能富集油气,又有背斜构造,那就很可能在这里打出油来。勘探队再把中子探测仪从油井井口塞下去,但很遗憾,油井井眼半径500米之内没有油田。
  认定这里有背斜构造,也不是说钻下去就一定冒油,还要看钻井的位置,毕竟一个含油背斜也要看位置,有的位置打下去就是不冒油。
  从1月到现在,一转眼又打了三批,现在是第9~第12口井了……
  ……
  为防止汽车淤陷,黄汲清刚过桥就让司机把车停在桥旁边的晒谷场,然后和司机徒步三百多米走到松嫩-10井下面。还在路上走着,天上就掉起了粗大的雨点,两人赶紧一路小跑,跑进挨着钻井的工棚。
  “黄委员,”松嫩-10的队长说,“7月28日,10井在钻深1100米时停钻取芯201.77米,发现了含油层。”
  黄汲清在工棚一角搜寻取出来的长长短短的岩心,找到了两段在含油显示层采的岩心。
  “我就是为这个从哈尔滨过来的,这个岩心的显示很好,”黄汲清说,“接下来这两天你们的行动呢?”
  “7月31日恢复正常钻探,但这口井打得不太好,”队长说,“在800多米的时候打斜了,开始的斜率是4.7度,现在斜率是5.3度。我估计呀,这口井钻到1800米,也就可以结束了,再往下钻,井眼在地下都弯成麻花了。”
  “你们不用钻到1800米,”黄汲清用脚踢踢标志着1280的数字的岩心,“含油层在这里出现,而且显示出很高的富集度,如果地下有油的话,它应该在1400米到1500米,再打一会儿就该到了。”
  队长:“黄委员,我们现在已经钻到1410,不,1420米了。”
  “是吗?也对,你们都又钻了一天多了,那就应该有东西出来了。”黄汲清抄起雨伞就要出工棚,“带我去循环泥浆池。”
  “黄委员,黄老,雨太大了,我给您找一件雨衣……”
  ……
  钻井正在工作,泥浆池水雾腾腾,既有抽出来的泥浆拍起的泥点,也有天上暴雨的雨点。
  不过,再仔细看看,就发现从井眼里抽出来的泥浆还有别的东西。不是钻头打碎的岩石碎屑,而是灰褐色的液体。
  黄汲清:“已经带出了原油。松嫩-10井现在可以停钻试油。”
  队长看得也惊讶不已:“上午还没有呢,可能是要下暴雨,泥浆池附近的人都躲起来了,所以没有人及时发现。”
  既然决定试油,那就先停止高压泵向井下泵泥浆,改注清水,然后排干井筒里的清水,这个过程要持续一个多小时。在大雨中,黄汲清就穿雨衣打着伞站在钻井下面,看钻井工人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操作。
  “什么声音这么大?”黄汲清问。
  “海浪声……水声,啊呀,肯定是上游那个土坝溃了,”队长说,“这下不好,洪水要漫上来了。”
  黄汲清:“钻井离河三百多米呢,地势也高出五六米,我就不信它能漫上来。我们继续干。”
  队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3/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