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4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4/860

  总理:“今天是7月21日,这股洪峰在山东境内要流好几天,27到28日进入渤海。这一个星期就是考验你们的关键时刻。”
  赵建明:“胜利油田刚刚向我们报告,油田区域附近的黄河入海河道已经加固加高完毕,油田职工正驾驶着所有汽车和可用的工程机械,参与到了从张盖到滨州河段的加固和加高工程中。”
  “26军负责的聊城河段已按最大洪峰量做了加高加固,目前正和当地军民一道严防黄河大堤。”
  总理面前的山东省地图像是在进行一场大战役,沿着黄河插满了小旗子,有的代表野战军,有的代表省军区部队,有的代表民兵和动员的工人农民。
  河南兰考到聊城主力是26军,从聊城到济南是山东省军区部队,从济南到滨州是一个高炮师和空军地空导弹旅派出的数百名战士,从滨州到黄河入海口是胜利油田职工和滨州预备役师。
  以部队为主力骨干,山东的75万干部、工人、农民对黄河来了一次人海战术,就是要把黄河关在河道里让它乖乖出海。
  ……
  郑州。
  7月19、20日,流经花园口的水量持续下降,到21日已经是19700立方米/秒,虽然还是平时黄河水量的好几倍,但黄河大堤既然扛过了22000的洪峰,在几十万人的严防死守下,正在弱化的黄河洪流已经不是河南的大患了。
  “主席,你在黄河边上,我也在黄河边上,我前面三千米是济西黄河大堤,我身后就是济南市。”
  总理接通了从济南到郑州主席专列的电话。
  “对黄河洪水的总决战,现在打完了第一阶段,”主席说,“第二阶段,就要看你们山东战场了。”
  总理:“山东的同志们已经与敌人的先头部队交火了,我们在东平湖阻击了敌人,但是主力大决战还在后头。”
  ……
  孙口黄河大堤。
  按时间算,现在过孙口的洪峰是7月17日经过花园口的那一股。
  黄河愈往下游,水量会增加,但是黄河河道也会稍微变宽。不过,总有一些河段,宽度并没有比河南段大多少,这些河段就是最考验黄河大堤的牢固程度和通过能力的时候。
  这里有一个内凹的浅U形曲段,这意味着黄河水会猛烈冲击这里的大堤,大洪峰经过的时候,最容易溃坝。
  空降兵第一师三团的二十辆旧卡车就沉在这里。装满碎石的卡车开进黄河里,又用钢索串起来防止其中一辆两辆被冲走,这就在大堤内侧又增加了一道防止水流冲击的屏障。
  大堤上满是空降兵、民兵战士,人人铁锹不离手,警惕地注视着黄河浪一下、一下地拍打着汽车阵列。
  东平湖陈山口。
  7月17日的洪峰经过陈山口时,水闸打开,黄河水沿着口子倒流入东平湖。
  虽然宋朝时这里是八百里梁山泊,但现在的东平湖只是个一百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的中型湖泊。它只在21、22、23日三天开闸滞留黄河水,对应花园口7月17、18、19三天的洪峰。之后东平湖就满了,除非决定炸开第二滞洪区,否则24日起东平湖的使命就结束了。
  ……
  7月23日,黄河洪峰进入济南。
  黄河济南段的北店子,河道窄、弯道多,河床高、堤防矮,是黄河山东段的一处薄弱点。然而,北店子黄河大堤的右岸就是济南,左岸则是齐河县古城。
  从7月10日到7月20日,山东省军区部队与超过10万的济南居民,把北店子黄河大堤的左岸、右岸都加高了两米,河流弯道易受冲击的地方,则在大堤内侧插入铁板、水泥板,甚至村民家里的门板。
  即便这样,7月24日还是出现了一次意外情况。这一天,黄河中出现了一棵上游漂下来的长度超过10米的大柳树,在洪峰的裹挟下猛烈撞击北店子黄河大堤的右岸。堤岸用来防护的门板都被撞松、冲走了几块。
  10分钟后,沿背河巡逻的巡查队发现了大堤一处渗水点,已经浸湿了一片草丛。巡查队飞速跑上大堤报告,接着又用对讲机报告济南的指挥部。
  大堤上三名年轻人腰间拴上麻绳,沉到汹涌的黄河水里,在门板被大柳树撞飞的那一段大堤反复摸索,终于找到了碗口大小的漏洞,万幸的是洞口还没有塌陷,他们塞上柳枕,墩上几麻袋土,总算是排除了一次可能发生的管涌险情。
  7月25日晚上10点,洪峰接近滨州。
  夜晚是最难熬的时刻,防守面积大,视线又不好——大堤上没有电。绝大部分工段都是用汽灯照明。相隔几十米放一盏,亮度还行,但常常因风刮雨淋而熄灭。
  黄河附近所有村庄的壮劳力都上了大堤,各村的老幼晚上也睡不好,每两三户人家就要安排一个老人守夜,万一黄河决堤了还能招呼全村人立刻转移。
  ……
  “郑州段黄河水位继续回落;伊、洛、沁河和三门峡干流区间降雨基本停止,未来7天不会再有强降水;郑州-开封一带26日至30日为晴天,31日有阵雨;山东地区7月27日有局部小雨,28至30日为晴天。只要洪峰顺利入渤海,我们这一关就过去了。”
  涂长旺向水利部报告未来几天的情况。
  傅作义:“谢谢你,涂局长。这一次的黄河大水,气象预报台立下了首功。”
  山东方面一步一人,盯着黄河洪峰入海,现在已经过了油田,几个小时之后,第一股洪水就会奔入渤海。
  7月26日晚,胜利油田。
  以张盖的油田总部为中心,胜利油田现在有了一片铁塔与磕头机组成的森林。
  就现在的中国国内,胜利油田的石油产量占了总产量的一半。如果胜利油田被洪水冲毁,第二年国家可能就要多进口很多石油。
  正因为如此,胜利油田所在区域的黄河大堤是最早加固的,用的材料也最坚实,粗钢筋、钢管、大面积的钢板,甚至还有速凝水泥,全都招呼到了黄河大堤上。
  油田的载重卡车基本都调去运输加固大堤的材料了,但油田的磕头机还在持续抽油,源源不断地供应山东乃至河北的石化工厂。
  利用高大的钻井塔,油田工人组织了好几个瞭望点,昼夜不停地用望远镜监视河面,从全局掌握黄河洪峰入海的情况。
  “洪水已经到了汀罗。”钻井塔的瞭望报告。
  “汀罗正常。”“河口区正常!”
  洪水到了河口,这里没有大堤了,但也不用人管了。
  黄河口是一大片的沼泽湿地,也是一片面积在不断增加的土地。黄河水在这里散开、浸漫,泥沙逐渐沉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上百平方公里的海域变成沼泽,沼泽再变成陆地。
  7月27日晨,第一个洪峰入海,1958年的黄河抗洪,准备期10天,抗洪14天,现在进入收官阶段。
第187章
我们创造了奇迹
  “这真是一条魔鬼般的河,夏天几场暴雨,整个流域都瑟瑟发抖。如果这条河是在我们国家,我想两岸的居民早在三百年前就已移民逃离了。”
  斯塔格和涂长旺走在郑州的黄河大堤南岸,过去几天他只是从望远镜里远眺黄河大堤,今天走到跟前,才感受到黄河的真实模样。
  十几米的土堤,有些区域覆盖着草木,有些是裸露的泥土。裸露的堤坝材质丰富多彩,有一些夹层看得出来有石块,有一些夹层的土质紧致看得出来夯实过,有一些土层则相对松软。如果有可能将黄河大堤纵剖开来,就可能发现从宋元时期到民国历次施工的遗迹。
  黄河就是这样,河床变高了就加高堤岸,洪水来袭,大堤垮了修、修了垮,河道崩溃改道就在新河道两岸筑起堤坝。补丁撂补丁,千百年就是这么撑过来的。
  涂长旺:“这是我们的母亲河,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耕作和居住。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在这片土地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人不能抛弃自己的家园。”
  斯塔格也只能摇摇头,叹了口气。
  涂长旺:“斯塔格先生,您到中国观摩和考察,出手相助,修正了我们的气象预报模型,而且向我们提供了之前缺失的海洋地理历史参数,对黄淮地区气象预报体系准确度的提升帮助非常大。中国气象局和全国人民都对您的工作表示感谢。”
  “这是一个气象学家的职业原则。我很喜欢你们的工作方式,”斯塔格说,“以及你们的计算机系统,虽然我一直没见到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这是什么?”
  一行人沿着大堤下面的土路走了一会儿,这里是一支部队的堤上指挥部。指挥部是两顶敞开的帐篷,其中一顶帐篷有天线。指挥部不时有解放军指战员进进出出,在指挥部旁边,矗立着四根有四五米高的旗杆,上面挂着的红旗在风中飘扬。
  斯塔格指着的,就是这四面红旗。
  涂长旺:“这个啊,小章,你来向斯塔格先生介绍吧。”
  同行的章基嘉兼职当斯塔格的翻译,他上前一步,指着旗帜对斯塔格说道:
  “长津湖猛虎团。死鹰岭阻击英雄连。议政府穿插大功二连。高雄解放先锋营。”
  “驻扎在这里的部队是26军59师的部队,在1950年11至12月,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东线战场,也叫长津湖战役中,59师夜间突袭美军驻守的下碣隅里,抓住了战役的关键点,使美军陆战一师完全被分割,其中59师175团率先冲入下碣隅里敌阵,获‘长津湖猛虎团’称号。”
  “还是在长津湖战役中,176团一连在死鹰岭阻击美军,全连战至仅剩9人,阵地不失,阻止了陆战一师5、7团向下碣隅里靠近,获得死鹰岭阻击英雄连的称号。”
  “在第五次战役中,177团二连在攻占东豆川之后快速穿插议政府,使当面的美韩军陷入混乱,为解放议政府和汉城立下了大功。”
  “在台湾战役中,175团一营全体挂乘两栖坦克,夜间翻山穿越密林地带,撼动了国民党军的台南-高雄防御体系,获‘高雄解放先锋营’称号。”
  ……
  “这就是那支在朝鲜一战震撼世界的军队……”斯塔格仰视大堤上的旗帜,“很荣幸,我是和这样一支军队并肩向前。但是……这也是你们的工作吗?”
  斯塔格这句话指的不是抢险救灾。他的脸已经转向了另一边,在离他们一两里的地方,一群身穿军装的战士和普通着装的农民一起在田里忙碌。
  涂长旺:“是的,这也是解放军的工作。从7月6日到28日,半个河南的青壮年都把守在黄河两岸,没有时间打理农田。现在危险解除了,地里的农活如果不抓紧时间做完,会耽误农时的。”
  ……
  7月27、28、29、30日,此次黄河的高量洪峰逐渐排入渤海。7月31日,在胜利油田的钻井塔顶,瞭望员用肉眼就能看得出来过境的黄河水比前几天有明显减少了。
  1958年的黄河特大洪水,就这样缓缓谢幕,退出历史舞台。
  “自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两千多年中,黄河决口泛滥的年份有543年,总计决溢1590次,大改道五次,灾害之惨烈,史不绝书。”
  “1933年的黄河大水灾,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黄河下游漫溢31处,决口73处,共104处。受灾66个县,受灾人口364万,死亡1.8万余人。”
  “自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黄河已经安度了11个伏秋大汛,没有发生决口泛滥,今年的特大洪峰,最大洪峰流量22300立方米每秒,特大洪水总水量达60亿立方米。”
  “但是今年我们战胜了特大洪水,两岸没有分洪,没有决口,保证了两省农业丰收。这是在国家气象局的精确计算之下、在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与同样英勇的抢险抗灾群众的奋战之下,我国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4/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