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860

  简短的会谈结束后,周总理晚上11点半来到苏联大使馆,把罗申大使找了出来,要他向斯大林确认金日成说的是不是真的。第二天凌晨,斯大林回电了:“鉴于国际形势已经改变,我们同意朝鲜人关于实现统一的建议。”,但在电报的最后,斯大林又加了一句:“如果中国同志不同意,则应重新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一句话其实是客套话,表面上说中国同志有否决权,实际上是“反对也没用”,“强烈反对”或者“实质上阻止”又不合时宜。
  首先朝鲜人民军的武器弹药资金都是由苏联提供的,朝鲜也给苏联进贡了25000吨铅。
  其次,解放战争中,我军还得到过朝鲜的援助,包括朝鲜籍士兵和便宜的日系军火。
  第三,中苏同盟关系刚刚签约。
  5月14日,一夜未睡的主席和总理,又见了一次金日成,连同苏联大使罗申也在场,正式表明态度:支持以速战方式解决朝鲜问题。
  “请问你们打算什么时候进行军事行动?”
  “目前初步计划是在7月1日左右。”
  主席和总理互相看了看,沉默。
  “请朝鲜同志务必注意美国态度的变化,”在会谈快结束时,主席又再次强调,“艾奇逊防线将朝鲜半岛划在了美国保卫圈之外,但美国现在在南朝鲜有驻军,美国未必会乖乖退出朝鲜半岛。相反,存在这种可能,那就是美国不仅不撤军,还大规模增加在朝鲜半岛的兵力,甚至与你们进行直接的对抗。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改变斗争策略,保证问题能得到最终解决。”
  不知道金日成听没听进去,反正在北京呆了短短36小时,金日成又坐着专列走了。
  ……
  广州。
  唐华在广州一呆就是两个星期。
  显像管相关的工厂分布在从广州到东莞的一长条区域,购买的设备技术水平还不错,电子枪大概是1948年的最新品的性能。但就是广州这边的动作比较慢,直到1950年3月,才将主要工厂运转起来,然后就出现了不知道该生产什么的困惑。
  来到广州,唐华首先想到的是建立一个工程研究室或者研究所,但是,和在北京和上海不同,广州这边可没那么好搞。
  “广州……不是有个中山大学吗,中山大学我记得是有电机系的吧?”唐华说,“去,把那儿的学生老师一网打尽,都找过来。”
  “唐部长,中山大学我们已经搜刮过一次了,”显像管厂经理说,“只剩下一个老师和十几个学生,其中三个大四学生,其余都逃台逃港找不着了。”
  “而且那三个大四学生也只是学了简单的电机应用,当工程师太勉强了。”副厂长说。
  人才,人才。20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啊。广州没有清华北大,没有上交同济,中山大学以后是个不错的学校,现在远没有那么厉害,尤其是本来就稍显薄弱的工科专业。
  唐华默默地把广州电视电子工程研究所划掉,换成了广州电子设备实验室。
  要是有娴熟的工程设计团队支持,唐华的工作就简单得很,指方向就行了。“你们把这个电视屏幕的圆边做得更有棱角一点,不知道怎么做?改电子枪。”“再做方一点”“我不要它鼓起来,屏幕玻璃要平一点”“直接做成5:4长方形”。
  现在可就得亲自来了。显像管生产线买回来肯定是要开动的,不能把设备搁这儿等一年两年,那太浪费。
  既然雷达屏幕和显示器都暂时没有需求,那就做电视机。
  在最基本的技术开始做革新暂时有点难,先搞点歪门邪道。
  忙活了一星期后,显像管厂组装好了几台电视机拿来做试验。并不是测试播放节目,现在哪都没有电视信号,基本上只有美国、苏联和几个老牌帝国主义开播了电视节目。日本二战前倒是播出过电视节目,战后就全没了,1953年才重开电视信号。
  唐华只是想测试遥控器……
  拿起跟90年代大哥大手机一般大的遥控器,唐华一按开关,电视关掉了。再一按,电视打开了。遥控器一共只有4个键:开/关机,静音,频道上移,频道下移。
  1955年欧根·波利发明了遥控器,其实是一个聚光手电,照在电视机四个角的四块光感板上来控制四种操作。这玩意的缺点是,白天太阳照进房间里,照在电视机上的时候,电视就跟闹鬼似的,开始自动操作。所以第二年有两种新的遥控器出现,一种是阿德勒的超声波谐振遥控器,一种是超短波无线电遥控器。
  唐华果断选择了超短波无线电遥控器。反正都是过渡产品,最终产品是红外线遥控,短波和红外线怎么说也是一条科技树上的。超声波遥控器当时也不是很受欢迎,因为超声波遥控器用的时间长了,经常发出的不是超声波而是人耳可听见的刺耳啸声。
  唐华再把4台电视机分放在4个房间,全部打开。一按遥控器,四个房间的电视全关机了。
  额……
  这就是为什么1956年Zenith生产的第一台遥控电视机选择了阿德勒的超声波遥控器的主要原因。
  低功率红外线一般情况下不会穿墙,但超短波会穿墙啊。
  但这其实也有勉强凑合的解决方案。
  唐华在电视机遥控接收模块和遥控器上都设置了调节档位,从1到8,一共有8档。每调一档,接收模块和遥控器收/发的波长在超短波范围内稍做变化。
  这样就可以错开各台电视和各遥控器发送的电磁波,不会一按按钮就把邻居家的电视给关掉了。当然这需要邻里碰头商量一下,我家电视机在第八档,你家的电视机和遥控器就在第七档。
  至于要是30米范围内有超过8家人购买了电视……
  要不这电视机还是先销往美国吧,那边地儿大,房子盖得稀疏。
  把遥控器的事情搞定,再敲定了电视机的外观等等小设计问题,基本上显像管厂的任务问题不用发愁了。
  “这个电视机厂是由华润的注资建立起来的,虽然股权情况与华润比例一样,但这是个独立的运营实体,一个面向个人用户的电视机生产厂,要有自己的品牌,”唐华说,“由华润而生,那就叫华为吧。为就是有为。”
第31章
TC50超级计算机
  唐华还在鼓捣电视机和遥控器的时候,周璇已经走完预定行程,从香港回来了。
  一部电影10天拍完,还顺带跑两个场,现在的电影业真是不讲究。
  周璇一过境就直奔唐华工作地点,当唐华在华为电视机厂模具车间盯完最后一道工序,准备收工时,周璇和秦助理进厂直奔车间而来,身后还远远跟着十几个跟屁虫。
  “后面这些是什么人,你的歌迷?”唐华看着这阵仗也觉得稀奇,悄悄问周璇。
  “有一些影迷歌迷吧,但一大半是记者。”
  1950到1954年,香港和大陆交流还是很频繁的,不过记者也能跑过界来广州采访报道,这就真不容易。当然唐华知道过边界的时候这些人的来历身份肯定都被审过一遍,什么国民党特务,国军残军什么的早就被拿下了。
  “各位记者先生下午好,”唐华一身浅蓝色车间工作服,脚穿胶鞋,把劳保手套从手上拽下来,向十几个记者&粉丝团们招手,“大老远来一趟,真是辛苦你们了。你们先随便坐,我在干活,还有20分钟才收工呢。”
  “请问,您就是周璇的先生唐华吗?为什么您会出现在石牌呢?”
  “我就是唐华。众所周知,我的本职工作是一个电工,虽然有时候给夫人写一些歌曲,但日常的工作就是在这样的厂里头。”唐华说。
  记者们有的面面相觑,有的一头黑线。
  “唐……唐先生,”一个记者举手说,“不好意思唐先生,我们来之前做过您的功课。您是全国政协委员和重工业部副部长。”
  “你们这些香港记者……”唐华话说了一半,觉得不妥又把后半段噎了回去。顺便也把两尺长的扳手也放下来。“这个,我是电子工业局局长兼副部长,既然是局长,那我肯定就是中国的头号电子工程师了,就是电工嘛。共产党的干部和你们想的不一样,你们《大公报》的老板坐在办公室里每年就拿几十万,出来跑腿的码字的是你们记者。而我们干部不是老板,和普通工人一样,也参加劳动。”
  ……
  唐华成功地把访谈带歪了,从音乐和电影扯到了给他们输出价值观。
  周璇返回广州后,唐华在华为电视机厂的工作也收尾了,接下来要准备从广州回上海,有几个朋友已经从苏联过来了。
  “列别杰夫!安德烈!”
  唐华回到上海,走进计算机室的时候,列别杰夫和安德烈正在拆里面放着的一台T50计算机。
  列别杰夫一行人已经抵达三天了。按照唐华走之前的交待,上海所直接把五个人接到了研究所,然后五人就围着计算机研究所的这台T50转了两天。
  “唐华!这真是太棒了,太棒了,”列别杰夫把拆下来的一个运算单元抱在怀里,还打开了外层的铁壳,里面排成整齐八列的晶体管、分布在队列两侧的电容清晰可见,“我在基辅都没想过一个单元可以做成这样。真的可以流水线生产。”
  唐华打量了一下这台T50,12个运算单元取出来三个,机柜的段码显示屏取下来放在桌子上,上端的显示组件的电路板已被安德烈拆出来抱在怀里,下端的存储器的抽屉也被拉出来了。
  “嘿,这是一台价值50万卢布的机器,达瓦里希。”唐华说。
  “噢,是吗,那好吧,”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安德烈听唐华这么说,赶紧答道,“这两天我们已经把计算机从上到下全部研究清楚了,我们这就给您装好。”
  安德烈把电路板插进机柜上端,熟练地拧上螺丝钉,关上机柜,把段码显示屏放上机柜,使劲卡进固定卡槽,然后再拧上四颗螺丝。列别杰夫也把运算单元外包的圆柱形铁壳重新拧上,插上散热风扇的小马达,然后把组装好的处理单元“蹭”地插进机柜。等三枚“炮弹”插进机柜,再把存储器的抽屉关上,列别杰按按钮开机,一切正常。
  “这台计算机的造价是50万卢布吗?”列别杰夫说,“那看起来似乎不贵。再考虑到T50的运算能力几乎是MESM的两倍,还只占一个大衣柜的空间,我想你们应该向苏联出口一批计算机。”
  唐华当然知道应该出口计算机,实际上,邓发在5月15号已经去苏联带货直播了。
  美国制造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花了48万美元,这是1946年的币值。苏联第一台计算机MESM唐华知道得更清楚,不算基辅电工研究院筹建计算机项目的固定投资,MESM的直接制造成本大约就有90万卢布,唐华在研制过程中提议计算机的几个关键部件生产厂完成生产体系化组织,他在报告里写的预计量产成本也在60~70万卢布的样子。
  50年代,卢布和美元是4卢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12.5万美元一台计算机,不但在苏联,在美国和欧洲也能横扫一切竞争对手。
  关键是,这计算机一台卖12.5万美元,里头有10万美元是利润。
  而且对于国家来说,卖出去一台等于收入外汇12.5万美元。因为收到外汇之后,转头给工人发的工资、购买原料的费用、工厂的经费,这些都是人民币。人民币可以自己印嘛。但卢布咱真的不会印。
  编织磁芯存储器的女工,月薪折合接近10美元。美国编织磁芯存储器的工人,月薪150美元。
  制造计算机处理单元,唐华用的是初小到高小文化的工人(识字+识数),会看懂电路板上的提示,插入正确的管子然后丢给流水线上的下一个人就行,月薪10美元。美国计算机只能由工程师甚至设计人员亲自手动装配,其实装配过程还涉及到设计图纸的最后临时更改。月薪一千到三千美元。
  邓发带了两百多名国内的初级技工去苏联,让他们接受培训,回来时再带一批苏联的高级技工,在东北和华北的重工业区工作或办培训班。邓发带出国的除了两百多名技工,还有一台T50。作为中国工业的展示品,陈列在苏维埃少年宫,供苏联青少年参观。
  唐华当然知道不出两周,少年宫里这台T50就会被苏联科学家和工程师霸占。
  “老列,你现在已经是上海所的副所长了,那我们现在就开始谈下一阶段的工作。”唐华对列别杰夫说。
  “那太好了,我就等着在中国继续开始研制计算机的工作。”列别杰夫说,“在苏联,你说更高,更快,更小,我以为这是科幻文学。现在不是了,这只是一个工程目标。”
  “额……”唐华拿出一卷图纸,“没错,计算机的未来是更高,更快,更小。不过现在,我们要暂时做一个大家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