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5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9/860

  李强:“所以,我们是应该测试一下,以氧化铁做基质的、这种厚度的涂层,对哪种波段的雷达吸收效果最好,对哪种波段的雷达吸收效果最不好?”
  唐华:“是啊。恐怕我们得复制这种涂料的配方,然后在我们自己的某种飞机上刷漆,做几个测试。另外就是,除了氧化铁,还有氧化铝或者说陶瓷微粒、钛氧化物……这些配方,我们可能都要试一试。”
  ……
  中南海。
  “此次对缅甸的访问,基本拿到了我们想要的东西,领空通过秘密协定。在中国需要时,缅甸向我们开放缅北和缅西北领空。哼,其实就他们那筛子一样的防空雷达网,其实我们不跟他们打招呼,保山和丽江起飞飞机越境飞到印度东部,他们也未必能发现。”
  彭老总从缅甸归来,做访问成果的汇报。
  主席:“不打招呼那就是偷越缅甸领空了,今后在外交方面会有被动,我们不给别国落下这种口实。为此和缅甸签署协议,用一些条件做交换,对以后的外交工作是有好处的。”
  彭总:“交换条件是老项主谈的,我开口说话少。不过,吴努一开口就提出要中国援助他几套防空导弹,呵,想象力太过于丰富了。防空导弹这种东西,他们会玩吗。”
  “所以我们还是要划好底线,他们开口要东西,我们就和他还价,”总理说,“外交谈判的正常状态嘛。防空导弹,最先进的型号我们是不给的,但一些旧型号我们是可以对外提供了,只是缅甸现在拿给我们的好处,还交换不了防空导弹而已。”
  ……
  吉隆坡。
  鉴于做不成阴阳人了,赫脱只能和陈老总就事论事,想办法消除中美现在剑拔弩张的局面。
  1949年以来,中美积累的冤仇,好像……还挺大的。
  首先是抗美援朝,中国牺牲了近10万志愿军,当然美国也没好到哪里去,阵亡七万多。
  然后是台湾战役,这算是中国主动发起的战役,二话不说把美国在台湾海峡巡航的舰队锤了,在台湾的美军顾问团也有伤亡。
  但这两件事都是没法堂而皇之地谈判说条件的。
  抗美援朝出动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台湾战役,美国军舰的确是巡弋在台湾海峡,中国的腹地,辩论起来陈老总绝对有一百个理由说必须打掉你的舰队。
  美国能说的就是,中国名义上继承了李代总统的民国,那么中华民国历年向美国借款10亿多美元,你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要继承。中华民国时期美国在中国还有一些资产被没收归国有了,也得给个说法。
  “良好的商业信誉是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必要前提,”赫脱谈到商业,就滔滔不绝起来,“毕竟是蒋介石和财政部长宋子文亲笔签下的借款文书,这笔借款的谈判还是顾维钧大使谈成的,真巧,顾维钧先生现在也在华盛顿,行使着中国驻美大使的职责,我说的没错吧?”
  陈老总:“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是浅显的道理,但是借钱也是要借而有道的。”
  赫脱:“您跑题了,只要借款合同的程序合法,那么它就是一部需要遵守的商业贷款合同。”
  陈老总:“我话还没说完呐。什么叫借而有道呢?首先不能以胁迫和欺诈的手段订立借款合同,这个叫强借;其次不能买通或串通中国这边的高层,签下明显有背公理正义的合同。美国借给蒋介石10亿美元,蒋介石转身用这笔钱打内战,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伤亡和苦难,给国家带来重大损失,这难道不是有背公理正义吗?”
  赫脱:“这是蒋介石个人的问题,1948年中美大借款合同里说得很清楚,这笔借款用于挽救中国经济,恢复中国的交通、通信、工业,并购买粮食化肥等物资改善民生。关于民生借款蒋介石被用作军事一事,美国不担负责任。美国政府只对美国本国的事务负责。”
  陈老总:“你们本国国内做的事情,我现在倒有话要问你了。”
  赫脱:“?”
  “1955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未经许可,仿制中国DJ-1对讲机,侵犯我国持有的的7项技术专利,这些专利都已在欧美进行注册备案;1956年,波音公司电子电路部未经许可,仿制中国的T51计算机及晶体管,侵犯19项技术专利和设计专利;195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也非法仿制我国持有专利的晶体管,我们已对美国无线电公司提起了诉讼,1957年,雷声公司非法仿制我国计算机显示器,正在诉讼。还有,1957年,胜利唱片公司旗下艺人未经授权,非法翻唱两首中国歌曲……”
第221章
吉隆坡马拉松
  天眼一号的第一个返回舱的胶卷冲印出来时,第二个返回舱也成功着陆了。
  天眼一号带了6个独立的返回式胶卷舱,每个舱最大可容纳160张胶片,但第一颗星装填的胶片是80张。由于它的镜头是专门设计的,只适合用来在远地点拍地球全景照,所以这段时间它就不紧不慢,一卷一卷地拍世界风光。
  第二个返回舱的拍摄点在中国上空,第三个返回舱的拍摄点在欧洲上空。三个返回舱的胶卷分别给苏联、中国、东德用来上杂志封面和报纸头版。
  第四个返回舱的胶卷是拍摄北美上空的,回收失败——打开返回舱发现里面的胶卷已提前曝光了。第五个返回舱又在北美大陆重新拍了一遍。
  天眼一号每3~4天找准一次轨道拍照和弹出回收舱,等六个回收舱的胶卷拍完,天眼一号的使命就完成了。
  ——这就是胶卷返回式侦察卫星最致命的问题,它的“快门寿命”太少了。6个返回舱最多960张照片,就算是唐华设计的天眼一号的放大版,装12个返回舱,也就是1920张胶片,按1920次快门,胶卷用光了,卫星报废。
  造了个这么昂贵的镜头、照相系统,塞到卫星里,又用300吨重的运载火箭把它打上太空,按960次快门就成了太空垃圾,有点浪费。现在哪台照相机没有几万次十几万次快门寿命的。
  而且如果作为军事侦察用途,返回式侦察卫星即便用最便捷的路径,也得是拍照的四天后总参谋部才拿到照片,战术价值已经比较低了。
  ……
  所以,唐华想要的是高分某某号,或者说“锁眼”11。
  1973年,美国研制锁眼系列侦察卫星的第11个型号,划时代地采用了数码成像、天地数据传输,完全颠覆了以往照相侦察卫星的使用模式。从此以后,照相侦察卫星的隶属单位就从总参谋部地图测绘部门,转到了总参谋部的作战部门。扯到哪里了,在中国,这种卫星一定属于国务院国土资源办公室。
  锁眼-11的数码相机分辨率是800x800像素,也就是64万像素一张照片,高分系列因为摩尔定律的缘故,起步就是4000万像素,接着就到上亿像素了。当然锁眼系列卫星到90年代也搞出了上亿像素的型号。
  以唐华目前手头掌握的技术,第一代数码成像侦察卫星的像素当然是锁眼-11那一档的了,800X800,64万像素,或者比这略好一点。
  数码成像侦察卫星要跨越的技术不只是分辨率这一道槛。
  “唐华,你说的那个终极照相侦察卫星,为什么有11吨重?!”钱学森看着卫星体系的发展规划,“现在在天上拍照的那个天眼一号,才2.1吨多一点,不到2.2吨吧。”
  唐华:“天眼一号的光学口径610毫米,目标星我打算用2.4米口径的光学镜片,焦距也会很长,卫星像个大炮筒。我打算让它达到3米的分辨率,CCD水平提高之后改进型要达到1米的分辨率甚至更小。”
  “特别重的第二个原因,是目标星要长期在轨工作,寿命至少要达到8年,10~15年最好。这8年时间它拍照的时候调整姿态,要启动微小发动机;如果地球某处有突发事件,需要侦察卫星在一两个周期内掠过热点地区上空,卫星要启动推力较大的变轨发动机。”
  “因此,上天的卫星必须带够8年正常使用强度的燃料,这也是很大的一块重量了。”
  钱学森想了想卫星拍出的1米分辨率的照片会是个什么景象,然后说:“唐华,你这是要监控全世界啊。”
  “掌握世界各国动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条件。”
  ……
  “还好,火箭这边,目前规划到的最大的运载火箭,能把十几吨的载荷送上太空。”
  钱学森摆出一个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模型。
  芯级直径3.4米,装4台75吨发动机,总推力300吨。四个助推器直径2.25米,各装1台120吨发动机,起飞的总推力达到780吨,可以把600吨左右的火箭推上天去。
  “这火箭我们估计能把14吨左右的载荷送入近地轨道,本来是打算用来发射载人飞船、月球探测器之类的东西的,”钱学森说,“你的终极照相侦察卫星,只能用它来发射了。但我得先说明明一下,这个火箭要很多年以后才能做出来。”
  唐华:“那就正好了。目标星的光学照相系统,CCD和高速数据处理芯片,各种发动机,姿态调整系统都要新研制,没个几年也搞不定。鉴于这个火箭如此给力,老钱,那我就把卫星设计改一改,往12到14吨的重量上靠?”
  ……
  1959年5月,“蛰伏”了一年多的中国航天重新恢复了热度。先出来暖场的是天眼一号卫星的发射。报纸很早就发布了拜科努尔航天发射中心的照片,火箭外壳刷的苏联、中国、东德三国国旗勾起了大家的兴趣。再看文章介绍,这次是由苏联出火箭、中国出卫星,东德制造了卫星上的照相机,社会主义国家大协作。
  以前的月球号运载火箭发射探月卫星,我国宣传时比较低调,很少提中国在里面参与了什么工作。但这次的侦察卫星基本架构是中国设计的,卫星框架在天津生产,控制和通信系统也是中国的,名字也叫天眼一号,那就有得说了。
  卫星发射成功后,接下来的一个月,新闻又不断跟进,说返回舱成功回收,里面的胶卷信息读取中。再过一个星期,说社会主义阵营获得了第一张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全景照片。
  再过一个星期,《人民日报》的头版被一个大大的地球刷屏了。中国上空的视角,有海洋、白云,白云下面是浅色的大陆,稍微有一点地理知识的读者马上就能认出来这是中国,这是台湾岛,这是海南岛,还有朝鲜半岛、日本,等等。
  照片一看就不是简单的照片,它的四角标着很多小数字,左上角标的是拍摄参数:由天眼一号卫星在远地点6061公里拍摄的,轨道倾角78度,拍摄时间北京时间下午3点。
  这张1959年5月28日的《人民日报》成了全国的收藏热门,许多单位订阅的人民日报,5月28日的这一期发下来之后就“失踪”了,厂长和书记要是晚一天半天看的报纸,就发现头版已经不见了。
  有的读者拿出铅笔钢笔,对照地理书或地理课本上的中国地图,给头版的卫星图手动绘线,画出中国版图。有的读者在地图上努力寻找自己所在的城市大概在哪儿,点上一个点,标出城市名字。然后把这张涂鸦过后的报纸贴在墙上。
  ……
  天眼一号的拍摄照片到处流传,美国表面上很稳,在一次公开集会上,艾森豪威尔还祝贺了苏联在航天方面的成就,但在背后,NASA觉得焦虑感又回来了。
  从太空中拍摄地球不是什么新鲜事,最早是在1944年,德国用一枚V-2做探空火箭,打到100多公里的高空,照相机拍了一张大地照片。这张黑白照片对焦也不太准,但是糊糊的照片还是显示出了大地的弧度。
  1957年以后,苏联的月球号卫星也传回过照片,但那种电传信号还原的照片质量比这一次的差远了。
  美国自己也在做间谍卫星,上个月刚发射过一枚,名字叫发现者二号,它其实并没有带间谍相机,而是验证卫星回收技术。不过美国人的运气不太好,他们的回收技术验证卫星不但比中苏的验证卫星晚一个月发射,而且还失败了,回收舱在返回大气层时偏离预定回收点8300公里。
  这8300公里是啥意思,就是从夏威夷偏到了贝加尔湖……
  苏联内卫部队现在正乐颠颠地把这颗美国卫星的返回舱从远东往莫斯科运呢。
  “刚刚在卡纳维拉尔角,我们的先锋-3A地球磁场探测卫星发射失败,火箭第二级故障,导致火箭和卫星坠落在南大西洋。上周还是在卡纳维拉尔角,‘地球圈’大气密度探测卫星在升空后失联。”
  NASA首任局长凯斯·格伦南向艾森豪威尔汇报近期的动态。
  艾森豪威尔:“苏联和中国在大肆宣传他们的照相卫星,这其实就是间谍卫星,对吗?”
  国防部长尼尔·麦克尔罗伊:“间谍卫星比什么地球磁场探测,大气密度探测卫星有用多了。”
  格伦南:“对,它就是间谍卫星,但是他们的进度很快,超过了我们。NASA也意识到了间谍卫星的重要性……发现者二号失败后,我们必须继续打发现者三号,预定的发射时间是下周,6月3日。”
  ……
  吉隆坡。
  美国国务卿赫脱和中国外交部长陈老总的会谈,在开会前双方预期是谈三到四天,结果持续了一个星期还没出结果。
  对于全世界的政治圈子,中美的高层会谈是比东西两大阵营的太空竞赛更值得关注的事情。各国高层政要基本都默认了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世界的五个扛把子,中国在扛把子中间的排名,要么是美苏英中法,要么是美苏英法中,中国在第四或第五位。
  对于这次会谈,日本媒体起了个唬人的名字《クアラルンプール決戦》(吉隆坡决战),欧洲则把这叫做“吉隆坡马拉松”,美国媒体称作“吉隆坡回合”,苏联这边,赫鲁晓夫对中国和美国也走向和解表示十分欢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9/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