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5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2/860

  刘副主席:“民主德国深度参与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航天和卫星工程,证明你们走在了世界科技的最前沿,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快速、坚定地前进。”
  唐华:“其实我们的光学工业也是在苏联和蔡司的专家的亲手培训下,才有这么大的进步。昂纳克秘书长,我们安排了天津的参观日程,刚好可以赶上即将出厂的第一枚风云二号A卫星。而且,可以看到正在组装的风云一号C,也就是‘德星’。”
  二战之后,德国分家。东德和西德相比,领土小、人口少,工业基础也不如西德强。所以在国际舞台各种竞争中,东德输多赢少。这时候来个提气的事情对东德很重要,哪怕是很明显的形象工程。
  后来苏联的“国际宇航员计划”,送东德宇航员上太空,成功入轨那天东德是全国放假、万人空巷。1961年如果东德在天上有一颗自己产权的3吨多的气象卫星在运转,那造成的“提气效应”应该是不亚于宇航员计划的。
  所以中方向东德提出这一建议的时候,乌布利希主席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而且东德买卫星没花钱,一颗风云二号卫星的造价有30%是光学系统,德国供应了四颗卫星的光学系统,算下来中国还要再付一些钱给东德。
  但是气象卫星系统运转起来的时候,是不分你我的,四颗低轨道卫星可以保证地球大部分地区在24小时内至少会有一颗风云二号经过、拍摄云图,这样才能做有效的气象预报。
  所以东德“买卫星”这事,形象工程的成分很大。但也有实际的利益:在气象卫星体系建立起来后,德国区域的气象信息免费提供;如果气象卫星体系向西方国家出售气象信息,东德有分成。
  刘副主席:“1月初,我们第一枚卫星风云二号A就要发射了,这次发射具有很重大的意义,是中国与民主德国科技合作的典范。”
  昂纳克:“真遗憾,我那时候应该已经回国了,不过丢勒同志以及技术专家团会一直在中国,他们能在现场看到火箭升空。”
  ……
  在天津卫星制造厂,昂纳克看到了风云二号A、B、C三颗星,其中风云二号A已经在准备打包,过两天就要出厂往太原去了。
  隔壁的天津火箭厂,昂纳克看到的长征-3号首枚火箭也是准备打包状态,不过火箭厂在火箭箭体上喷涂的中德两国国旗让昂纳克看了很满意。
  昂纳克去天津火箭厂的时候只看到了长征-3,东风-5早5天前已经打包运往乌梁素海了。这枚东风-5要打一次高弹道飞行测试,从乌梁素海打往新疆。这既是东风-5的阶段性试射,也是为长征-3火箭测试第一级和第二级发动机。
  不过,让昂纳克一行最震惊的是在天津卫星厂测试车间看到的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验证样机。
  样机没有照相系统也没有数据传输系统,说白了就是一个“前进三号”通用卫星平台加上了太阳能电池和机电控制系统。但它能在悬吊的状态下,“吱吱”地轻微自传,同时卫星上的太阳能电池、光学镜头孔也随之做小的调整,像是个有智慧的机械生命。
  “风云二号与风云三号构成一个大系统,才是气象卫星体系的终极状态。在同步静止轨道上运行的气象卫星能无间隔地连续观察同一片地区,它与低轨道卫星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完备的气象信息搜集体系。”
  风云三号的光学系统也交给了蔡司。风云三号是从35800公里的高度看地面,风云二号才几百公里,所以风云三号的镜头组都是长焦炮筒,做起来难度比风云二号高。
  不过风云三号的发射也没这么快,能送4吨多的载荷上同步轨道的火箭,还没研制出来呢。
  ……
  乌梁素海。
  又一次弹道导弹试射任务。
  和以往的试射不同,这次虽然打的是弹道导弹,但导弹试验基地的1、2、3、4号发射塔架全都没用上。
  在发射中心旁边的一块空地,一辆苏制重型拖车拉着一枚白色的、长约12米的导弹沿公路而来,在公路旁边的一处刷上了十字的指定位置,拖车开下公路,拖车后跟着的另一辆重卡也开下公路,在硬地面组合工作,很快导弹就被竖立起来。
  “中导最后发展成了这个样子,”乌梁素海基地司令员老孙说,“一辆大卡车拉着到处跑,跑着跑着往路边一戳,竖起导弹就打。打完收摊,又在公路上继续跑。”
  付先辉:“这样跑来跑去,美国的导弹就不知道该炸哪了,这叫做提高核战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孙司令员:“你们工程国防部特种军事工程局还挖了好多洞,这也是提高生存能力的吧。”
  “是给这些大卡车平时隐藏用的。”付先辉想了想说道,“我们特种工程局要成为新成立的导弹部队的一部分了。”
  “你们打洞的也加入导弹部队了?”孙司令员惊讶道,“那我们以后可是同军种的了,我们是导弹部队的实验基地,你们是导弹部队的打洞军。”
  付先辉:……
  东风-4的发射准备很快,竖起后不到20分钟,指挥中心就进入了倒计时状态——如果不是首次试射要校准和检测很多参数,还会更快。
  “4,3,2,1,发射!”
  固体推进剂发动机喷出烈焰,与橘红色带点黑烟的液体推进剂尾焰不同,东风-4的尾焰近乎是一团白色发光的火焰,只在边缘有些泛黄。导弹很快升上天空,白色泛黄的尾焰后面拖着的是浓白色的尾烟迹。
  付先辉:“这就发射成功了?”
  “成功了。等酒泉那边的观测数据吧,”孙司令员说,“我们还是看看拖车和重卡怎么收摊。听说啊,这东风-4正式装备部队的时候,拖车和重卡要合二为一。”
  “我知道,我给这些部队挖洞库的嘛。就是现在有一个麻烦,不管是拖车还是以后的转运发射车,暂时都得从苏联进口。”
  “我们导弹都造得出来了,结果发射车自己造不了?”
  “……还真是这样。听说,国家给洛阳最初制定的计划是5年之内搞定,但后来计委又补充了一封通知,如果技术困难太大,8年完成也可以……”
第34章
袁隆平陷入沉思……
  北京农业大学。
  中国工程院农学部“籼型杂交水稻协作项目组”科研成果报告(庆功)会及杂交水稻推广种植会议。
  唐华可算见到了本时代的袁隆平……
  除了袁隆平,陆续来到北京的还有裴新澍、张先程、林令霦,一大队研究员和调查员,再加上最近一直呆在北京,在农大客串讲课和搞科研的丁颖。
  “20年代,美国农学家琼斯首先提出了水稻的杂交理论。然后日本马上依据这个理论,在国内做了水稻杂交实验,没有增产迹象。我1933年在南路稻作育种场试验出了中山一号,也没有增产效应。55年开始的杂交水稻大协作,我这个老头子只是个协调和带头人,百分之八十的科研突破都是这些年轻人完成的。”
  72岁的丁颖是项目组的组长,他表示杂交水稻的成功是团队协作的结果,自己占着表彰名单的头号有些不合适。
  邓子飞:“杂交水稻的突破是团队协作的成果,最多的时候五六支调查队,还有分布在各省的水稻试验基地,这是一个很大的团队,您既是中国研究水稻杂交的第一人,也是团队协作的总组长,您是当之无愧的。”
  张先程:“实际上,杂交水稻的关键节点突破,野败稻种,就是丁老亲自担任调查队队长的时候发现的。”
  邓子飞:“在杂交水稻研制成功之后,就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工作,而推广首先是要获得足够多的稻种,这方面需要农学部拟定一个计划,然后农村工作部予以配合,就是说,现在水稻杂交这个战场,农村工作部听你们的指挥。”
  唐华:“在推广之前,先说一下推广稻种的选择,这两天我和丁老也商量过了。今年我们同时获得了两种可明显增产的杂交水稻稻种,分别是第一基地的籼-1和第二基地的籼-2。在今年下半年,你们两个基地分别再次试种了自己的杂交水稻,对吧。”
  张先程:“是的,第二次试种依然有明显的增产效应,此外我们还测试了水稻的各种特性,抗旱、抗涝、抗倒伏、抗病、抗虫等方面。”
  唐华:“我看了两个基地对各自稻种的测试报告,第二基地袁隆平的籼-2水稻增产幅度特别高,一号基地的籼-1增产幅度略低,但是抗病能力比较强。杂交水稻在两三年后普遍推广的话,首先种植它的农民可能是对水稻特性不太熟悉的……”
  邓子飞:“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应该优先推广那个增产幅度略低,但是抗病能力强的籼-1稻种。”
  唐华:“我和丁老在前几天讨论之后,也是这么认为的。张先程,你们海南要建立稻种基地了,尽快扩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产量,争取三到四季之后,可以输出第一批稻种。袁隆平……”
  袁隆平:“……”
  “袁研究员,你们第二基地在籼-2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产量幅度更高,同时也具有抗病虫害等其他特性的新一代稻种。”
  裴新澍:“唐院长,邓部长,现在三系杂交法基本获得成功,我觉得下一代的稻种可以尝试从三系杂交向两系杂交的方向发展。”
  丁颖:“两系法我们在1958年讨论过,两系法稻种的生产只需不育系和恢复系,比三系杂交法的育种效率高,推广更快,但现在还在等待切入点。”
  袁隆平:“就是要找到一种可在不育到可育之间育性转换的稻种。这可能要我们去田野调查发现,也可能是从现有的不育系当中培育出来。”
  唐华:“按照现在的基因理论,如果一个稻种细胞核内有隐性的不育基因,在一切外界环境的作用下激活,它就可在不育和可育之间切换,比如最简单的一种环境变化就是夏季和深秋这两种季节的温度差异。”
  丁颖:“那还是照原先三系法研制的路子,各基地并行研究。海南基地今后两年可能要忙着建立稻种基地,但也尽量抽出人手和时间研究研究,还有云南的第三基地,61年也建立起来可以工作了。”
  ……
  “袁隆平?”
  会议进入稻种基地所需的农田征地、建设、拨款、运输等环节,邓子飞在说丁颖在听,袁隆平自个儿点上了一支烟,左手夹着烟右手拿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唐华就探身过去问了一句:“呵,烟瘾不小啊。”
  “干干农活累了,歇息的时候抽支烟舒服点,”袁隆平说,“还有晚上写报告熬夜,也得抽烟,烟瘾就这么抽起来了,暂时是没法戒掉啦。”
  嗯,让你戒烟可难了,唐华暂时也不指望。想想钟南山亲自出马劝老袁戒烟,他都能回头给钟南山的手机发个网页段子“论抽烟的十大好处”。
  “正好,我这有点好烟,古巴的,”唐华把切·格瓦拉送的古巴雪茄带来了,两个大木盒,“前阵子那个古巴领导人来访,送了我两盒,我又不抽烟,归你了。”
  “哦,古巴雪茄?”袁隆平接过木盒,打开看,果然是一根根的圆筒,打开圆筒,闻了闻扁长的雪茄,“很高级的样子。”
  唐华:“雪茄很大,一支可以抽很长的时间。有的人一天抽一支就够了。”
  “天天抽我可不舍得,”袁隆平说,“那得是逢年过节或者有喜事的时候抽一支。”
  袁隆平说完这话,脑子里想起前天丁颖对他说的话,猛然意识到了什么,开始在雪茄盒上下左右看来看去,在印着的西班牙文里面找年份月份的阿拉伯数字。
  “最长保质期10年,在四年之内使用风味最佳。”
  “……四年……”
  袁隆平陷入沉思。
  ……
  哈瓦那。
  菲德尔·卡斯特罗访问苏联和东欧国家,切·格瓦拉访问中国、印尼、越南,绕了半个地球,一个多月的出访周期,现在陆续回到了古巴。
  苏联给古巴军援的速度简直是神速,卡斯特罗在哈瓦那下飞机的时候,从列宁格勒开出的军火船已经到了半路,上面有80辆T-34-85和40辆SU-100。
  古巴革命军第一个坦克旅的装备就这么到位了。
  中国的军援速度也没慢多少,108毫米火箭炮和40毫米火箭筒正在陆续朝大连港集中,到数了就会发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2/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