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6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6/860

  “我第一直觉是音障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后面应该是某个分系统疏漏了。”
  唐华:“如果是这样,那就退回到设计阶段重新排查解决隐患就行。”
  钱学森:“现在最挠头的是,四个助推器飞走了,应该是落在四个地方,主箭体在另一个地方,这回收残骸可得耐心等了。”
  唐华:“不是什么大事。现在苏联在改进和加强8K7系列,美国在加强宇宙神火箭,我们长征三号加捆绑的构型比他们俩都大,如果明年能首飞能成功,世界最大的运载火箭记录就是它了。既然是世界最强火箭,研制的时候多一点波折也是正常的。”
  太原。
  “什么世界最强火箭,多一点波折正常啊,”任新民一脸的郁闷,“唐部长这话是在安慰我们,千万不要因此心安理得。中国的计算机每年的型号都是世界最强,但是啥时候掉过链子?我们别自我陶醉了,在回收残骸的同时,设计团队也重新进行结构计算,最好是能找出缺陷来。”
  屠守锷:“那我现在就回设计院吧。”
  ……
  房山,中科院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别尔乌辛和库尔恰托夫第一次进入中国核武器的设计总院,当然他们没有参观全部的设计单位和实验设施,只是去了一趟研究院里的计算中心。
  在计算中心,库尔恰托夫看到了这里的天河一号,也听彭恒武简要介绍了目前虚拟核爆方向的研究进展。
  现在库尔恰托夫基本相信可以用虚拟核爆方式进行原子弹的工程验证。如果中国和苏联都可以在虚拟空间完成核试验,那么在国际上呼吁全面禁止核试验,对美国、英国和法国进行施压,就会带来非常主动的效果。
  “如果美国也掌握了计算机虚拟核爆技术,那么是不是双方又回到同一起跑线了?”别尔乌辛问。
  唐华:“理论上是这样。但是,美国获得这一级别的超级计算机……可能还要花10年到20年时间。不过,如果他们研制出了可进行虚拟核爆的超级计算机,那么接下来的步骤就会非常快,毕竟他们做的核试验次数太多,累计了海量的一手试验数据。”
  库尔恰托夫:“我重新设想了一下路线图,如果我们掌握了该类核武器的基本数据和规律,计算机虚拟核爆大概是可以对同一大类的核武器进行虚拟测试。但是,如果在禁止核试验后,未来核弹的设计团队有琢磨出了全新的类别,我就不确定旧有的算法能够100%准确地模拟出来了。”
  唐华点头,库尔恰托夫说的这个问题确实存在。
  库尔恰托夫和彭恒武就核爆参数的问题展开了交流,唐华和别尔乌辛则聊一些关于核项目管理的事情。
  “原子弹和氢弹的技术,苏共中央认为,在与中国交流的时候不需要隐瞒什么了,”别尔乌辛说,“今天我们参观了中国的核研究院,在合适的时候,我们会邀请中国的核专家回访苏联科学院的同类机构。”
  唐华:“那就最好不过了。”
  别尔乌辛摸摸胡子,走路的方向稍微拐了一下,出门奔偏僻的角落去了。
  “唐部长,”别尔乌辛说,“我和你一样,既参与了核项目的管理,也是国家计委委员。……上个月,国家计委的农业计划和农业数据统计部门,被要求从数据库中删去全苏维埃玉米播种和收成的数据统计。”
  唐华:“被上级要求的?”
  别尔乌辛:“当然是上级,最上面的上级。”
  最上面的上级,那就是赫鲁晓夫喽。
  唐华:“咳……”
  别尔乌辛:“1959年和1960年,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获得的农业数据里面,玉米的播种面积巨大,但是收成非常糟糕,但其中过半的耕地,玉米苗甚至都没长到30厘米就冻死了。赫鲁晓夫看到统计数据之后非常震怒,然后,他要求修改数据。”
  唐华:“……”
  “而且,今年春天,赫鲁晓夫仍旧在公开场合大力提倡玉米种植,鼓吹苏联要以玉米和青玉米杆作为牛饲料,大力发展畜牧业,让苏联肉类的供应量赶上美国。”
  “我们有领先美国10到20年的超级计算机,却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唐华:“或许……这几年苏联和中国国家计委的信息化建设给人的意识带来了一个误区,觉得只靠科学技术,只靠计算机能够解决一切的问题,其实不是。计算机能解决很大一部分问题,但前提是人不出问题。”
  库尔恰托夫:“人确实是最关键的因素。所以我也想问一下,中国的国家计委有没有这样的问题……”
  唐华:“我们也一直在注意和提防这种情况的出现。但是我们的情况可能比您说的稍好一些,因为我们‘最上面的上级’是可信的。”
  ……
  “这个赫鲁晓夫同志啊,啧……”
  总理只能摇头。
  李复春也摇头。
  “这怎么可以?怎么可以?”主席说,“实事求是,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基本立场和研究方法,也是我们的基本路线!背离了这一原则,他还搞什么社会主义哟。”
  总理:“这对苏联农业是一个很坏的作用,而且,开了这个口子,不正之风还可能蔓延到其他领域。”
  主席:“我要写一篇文章,说一说这个事情,就让人民日报发出去好了。一是我们要警惕自身出现这种现象,二是也要对苏联同志讲一讲,这样做不对。”
  “主席,我们是要做一个预防,内部展开自我批评,但是对苏联那边,是不是一定要点名批评赫鲁晓夫呢?”
  “主席,我的意见是,还是应该说。批评与自我批评都要有,我们也不能看着他们犯错误。”
  “我们是友党,但是毕竟不是苏共啊,外人指出他们的问题,如果他们内部并没有意识到这是问题,那可能就比较尴尬……”
  ……
  苏联那边的事情,唐华回来就如实告诉了主席,然后就有了上面开会那乱哄哄的一幕。
  这就很让人纠结,不但主席纠结,总理,刘副主席,李复春,总会计师也都很纠结。
  这次会议商议了很久,主席最后是同意退一步,要写文章,要对内强调实事求是、强调自我批评、做预防性敲打;也要说一句‘苏联也一样不该出现这种事’,但是不点赫鲁晓夫的名。
  ……
  六月,离开北京,唐华在石家庄下火车,一行人两辆吉普车往太原去。
  春旱持续到六月的夏初,今年华北又是一个旱季。河北到太原的公路两侧,小米和麦田很多长得都不太健康,但这些作物还在挣扎地活着。走一两公里,就能看见在给农田灌溉的农民,有的在引水渠旁分水,有的直接挑水用瓢浇灌,还有少数公社居然打了机井抽水灌溉。
  “今年的天时还是很差啊。”唐华感慨了一句。
  “我老家去年就吃了半年洋芋,”秘书说,“春天雪化之后就没下过雨,越冬的麦苗眼看着枯死了。之后就只能补种土豆了。”
  太原航天发射中心,在控制中心附近新设了一块场地,摆放从三百公里外拉回来的火箭残骸。
  任新民一直在太原等回收残骸,钱学森比唐华早一周到这,唐华来的时候,四个扭曲破碎的助推器已经全部找回来,主火箭箭体的零件也堆了一堆,部队正在试图拼凑复原。
  唐华:“怎么样?故障原因有眉目了吗?”
  任新民:“早着呢,还有三卡车残骸在路上,全寻回来之后,我们要一个螺丝钉一个螺丝钉地排查。”
第47章
两弹一星到两弹一艇
  “外交部门传递回国内的消息,上个月底,肯尼迪在参众两院的特别会议中宣布,他的政府要全力支持阿波罗计划,目标是10年之内,把人送上月球。中央前几天刚刚知道这个消息。”
  在平遥,唐华、钱学森、航天部门的几个主力,在讨论美国的这个阿波罗计划。
  “聂帅知道了这个消息,但是聂帅不打算采取什么全系统回京开会之类的应对措施,”唐华说,“肯尼迪说美国要登月,那就让美国去做,我们的计划不做改变。”
  钱学森:“他们4月底刚刚把人送上亚轨道,阿波罗计划对美国来说技术跨度也不小。”
  唐华:“美国现在在执行的是水星计划,第一阶段把人送上亚轨道;第二阶段把单个宇航员送上真正的近地轨道。水星计划对标苏联的东方计划,可苏联在东方计划之后还有日出计划,美国对应的宇宙飞船方案,他们自己现在还拎不太清楚。”
  ……
  “我相信这个民族能够齐聚一心全力以赴达成这个目标,即在1970年以前,人类将乘坐宇宙飞船登陆月球并且安全返回。”
  “没有任何一个航天项目能够超越它对人类的影响,超越它对宇宙远程空间探索的重大作用,也没有一个航天项目开发如此困难而且花费如此昂贵……”
  在美国国会,肯尼迪的计划引起了满场喝彩——虽然议员老爷们觉得这个计划花的钱是个天文数字,但是登月一旦成功,前景实在太诱人了:
  如果5000年后人类文明仍在延续,5000年后的人类要写一本人类简史,20世纪很可能只有两件事是值得在历史书里记载的:
  最重大的事件是阿波罗登月,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地球之外的另一个星球。和这件事相比次要一些、但也值得写进历史书的事件,是尤里·加加林进入太空空。
  究竟是哪个国家把人类送上月球,虽然“只是一项荣誉”,但这个荣誉头衔的分量实在太大,让人不得不抢。
  前几年NASA成立时,就有公司在设计单台推力700吨的F1发动机了,土星5号不是大十几倍,是比“阿特拉斯”火箭大20倍的怪物。
  明年美国会研制阿特拉斯/宇宙神火箭的后继——“泰坦”/大力神,3米多的直径,没有捆绑助推器,运载能力也就长征-3号的水平。
  除了大力神,美国还有德尔塔火箭、土星-1火箭两个系列已经发射了或者正准备发射,但即便是最大的500多吨的土星-1火箭,长征-3K4超过它也是没问题的。
  然后到1966年,美国的运载火箭从这些中小型号突然跳到土星-5。
  “美国如果要登月,在水星计划之后他们就得设计超大型火箭了,”钱学森说,“我最近一年都在设想登月的情况,这个火箭,怕是得比他们的“阿特拉斯”火箭大十几倍。”
  唐华:“老钱,你居然自己在构想登月飞船?”
  ……
  怕了怕了。
  钱学森不但很详细地构想了他眼中的登月火箭和登月飞船,还把这个东西写进了他的书《星际航行概论》中。
  本位面的《星际航行概论》内容更加天马行空,但是前几章因为涉及了长征-2、长征-3,这些已经存在的、需要数据保密的运载火箭,所以反而没法公开出版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6/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