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6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0/860

  10月18日,美国空军一通操作,第二架U-2F又偷偷钻进了古巴上空。这次拍到的照片更多,专家组除了SS-4,还辨认出了SS-5(R-14)中/远程弹道导弹。
  这种导弹射程3700公里,这就不是覆盖华盛顿和纽约了,美国本土全都在SS-5导弹的射程内,没有一座大中城市能幸免,除非总统躲到阿拉斯加。但阿拉斯加可就在苏联本土发射的SS-5导弹的射程内了。
  10月19日晚上,肯尼迪、副总统约翰逊、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全都在五角大楼的办公室,等着专家组的分析结果。
  20日凌晨,专家组确认了SS-5的存在,这和之前莫斯科安插的间谍送回来的情报相互印证。而且,照片上发现的SS-4发射架多达13部,13枚导弹在发射架上就位,竖直指向天空。
  肯尼迪:“卡赞巴赫,请立刻向执行委员会询问,美国海军对古巴执行海上封锁的法律基础,最快可以多快走完流程?”
  美国参议员军事委员会在1小时内回复司法部副部长:你现在就可以和麦克纳马拉共同签发命令,让美国海军进入临战状态!
  莫斯科。
  “华盛顿新闻媒体已经报道了,美国海军已经全面动员,‘埃塞克斯’号航母战斗群从大西洋中部转向西,他们刚好可以截住7号运输船队。”
  格里布科夫大将说。
  赫鲁晓夫:“我们随7号运输船队开向古巴的,还有一支出访舰队,是吗?”
  格里布科夫:“是的,但只有2艘火炮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美国的航母战斗群有1艘航母和12艘水面舰,在东海岸,还有26艘水面舰可以在24小时内进入封锁海域。”
  苏联总参谋部之前就统计过一个数字,在大西洋上,美国海军有180艘军舰可以立即投入封锁和作战。而在1960年10月,突入到大西洋深处的苏联军舰一共就6艘:2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
  赫鲁晓夫一时无语。
  格里布科夫:“需要召见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吗?”
  赫鲁晓夫摆摆手:“现在暂时不需要。”
  ……
  10月21日,莫斯科的赫鲁晓夫、华盛顿的肯尼迪,此时两人都有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下,只是彼此不知道对方也是一样的紧张而已。
  在这一天,美国在古巴上空惹出一件大事。
  鉴于U-2在24000米高空拍摄的照片仍然不够清晰,美国空军提出,用RF-8侦察机低空突防,进行近距离拍照。在两三百米距离拍摄的照片,清晰度可以让普通民众和参议员也能确信古巴真的存在弹道导弹。
  确实是有一些议员和记者编辑不太相信美国政府放出的远距离拍摄的导弹照片。
  F-8“十字军战士”战斗机改装的侦察机飞不了多高,但是能飞得很低,在地形雷达的支持下基本上可以贴地飞行。
  21日中午,两架RF-8从危地马拉的空军基地起飞,在古巴岛外绕圈飞的P-2反潜巡逻机打开主动干扰器做掩护,RF-8保持不到两百米的飞行高度和800公里/小时的速度,窜入古巴西部地区。
  然而,RF-8进入古巴50秒钟,也就是侵入内陆40公里后,机上的雷达告警器就滴滴滴狂叫。接着,好几枚红旗-4防空导弹从两个方向飞来。说好的P-2飞机帮打主动电子干扰呢?
  P-2装的大型主动干扰机都没用,RF-8上的小功率干扰机、雷达干扰箔条,那自然也没什么明显的效果。
  两架RF-8,其中一架运气比较好,拉起高度拼命机动甩脱导弹,又重新进入低空掠飞状态,不要命似的朝外海奔去,脱逃成功。
  另一架RF-8被击落,飞行员跳伞后被抓获。
  “召集所有报纸的主编,”肯尼迪说,“不许报道此事,至少72小时之内不许报道。”
  ……
  10月22日,隐瞒了RF-8被击落的消息,肯尼迪发表电视讲话。
  “古巴向任何西半球国家发射的任何核导弹,都视为苏联对美国的攻击,这是美国的政策。我宣布对古巴进行彻底的海空封锁,直到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核导弹为止。”
  加拿大总理约翰·迪芬贝克、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西德总理阿登纳尔、法国和秘书长美洲国家组织表态支持美国的立场。
  中国和苏联在同一立场,谴责美国的海上封锁。
  赫鲁晓夫宣布不接受封锁,苏联外交部宣布,在古巴布署的导弹完全是出于防御的目的。
  但是中苏的谴责只是口头谴责,182艘美国军舰、3艘委内瑞拉驱逐舰、1艘危地马拉军舰、2艘加拿大军舰才是绝对力量。
  苏联只有4艘军舰和几艘潜艇,在古巴停泊的那些潜艇,港外已经有美国驱逐舰在活动,一出海就会被全程跟踪。
  10月24日,苏联开得最快的运输船接近美国海军设定的离古巴海岸800海里的封锁线。
  “埃塞克斯”号航母起飞的战斗机和攻击机飞临苏联运输船上空,航母的舰载机保持跟踪,在海面上,“纽波特纽斯”号巡洋舰带着11艘驱逐舰摆开阵势迎头拦截。
  但打头的苏联货船“布加勒斯特”号根本不理会美国军舰的警告,都不带转弯一直朝古巴开去。美国军舰没有总统的直接命令不许开火,放弃了对布号的拦截。
  24日的较量,苏联竟然先得一分。
  ……
  南沙群岛,南子岛。
  到1962年,南沙群岛我军的驻军是四大岛四小岛,都是不用填海的天然岛屿。50年代的时候南沙还没被周边瓜分完毕,所以中国用不着地图编辑器把暗礁生扩成岛——地图编辑器可是重氪玩家才能玩得起的装备。
  但是,即便占了四大岛四小岛,南沙还有几十个岛礁处于空白状态。
  南子岛面积0.13平方公里,在过去几年,陆续有一些南越渔民在南子岛搭建房屋,作为捕鱼时的暂时落脚点。1961年,看这里渔民很多,南越就派出一艘登陆舰,在这里派了20多个驻军,主要工作是向渔民收税。
  10月25日凌晨,南子岛上响起巨大的引擎轰鸣,衣冠不整的南越驻军走出棚屋,看见两架卡-15直升机已从天上降落,机上跳下十几名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战士。
  “这里是中国所属的岛屿,你们擅自闯入并且驻军,是背约入侵行为!鉴于双方未发生武力对抗行动,我们给你们24小时时间,收拾行李,和平地撤出南子岛!”
  在距离南子岛几百米的海上,01型护卫舰“佛山”号处于临战状态,两门100毫米舰炮瞄着岛上的越南军营。更近的海面,3艘冲锋舟装载着30多人的部队,马上就要登上南子岛了。
  唐华觉得好像没什么借助古巴导弹危机捞便宜的地方,但是粟裕觉得还有。甭管这是大便宜还是小便宜,先让南海舰队占了再说。
第78章
横跳在世界大战的边缘
  纽约,联合国总部。
  联合国安理会今天的特别会议,气氛异常沉闷。
  5个常任理事国和6个非常任理事国在场的代表当然都不是新手,就算不用眼睛,鼻子一嗅都能感觉到这里的气场不对,巨大的能量聚集在会桌上方,只要一粒火星就能迸发出惊天动地的爆炸。
  “对于苏联代表此前声称的,在古巴部署的武器都为防御性的说法,我国对此表示不认同。”
  美国代表展示上次U-2拍摄的照片,一枚一枚竖起的SS-4导弹,以及导弹旁边被识别为核弹头维护保养库房的建筑。
  “请问苏联代表,射程2000公里的核导弹,也是用于防御的吗?古巴打算在纽约和华盛顿上空执行他们的国土防御战略吗?”
  苏联代表:“是的,这些导弹用于古巴的防御。”
  “呵,”美国代表被苏联代表的强词夺理逗笑了,“荒谬。”
  中国代表:“我想提醒美国代表,贵国主张的北美防御圈向两洋外延的距离达3000公里,所以请不要对古巴的防御圈纵深采用双重的标准。”
  美国代表:“……”
  其他国家代表:“……”
  正如以往总结的规律,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的会议上是不会受到制裁的。
  美国和英国发起“苏联从古巴撤军”的议案,6个非常任理事国依次投票,智利、爱尔兰、委内瑞拉赞成,加纳弃权,罗马尼亚、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反对。
  常任理事国,英美法赞成,苏联中国反对。流拍。
  安理会的会议是10月25日晚召开的,在前一天,苏联“布加勒斯特”号货船大摇大摆地穿过封锁线进入古巴,五角大楼非常震惊。25日这天,参议院、白宫和参联会终于给足了授权,现在苏联货船如果再闯入封锁海域,美国海军可以开火和强行临检,甚至扣船。
  ……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观众,在我的下方方就是海军和俄国人对峙的现场,摄像,把镜头对准那儿!”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主持人道吉坐在一架租来的水上飞机舷上,自己绑着安全带,把舷门打开,狂风把道吉的头发吹成了一团乱草。
  在摄像镜头中,一连串的美国军舰排成横队:威特克号、大卫·塞勒斯号、麦咖啡号、利里号在追一艘苏联潜艇,约翰·皮尔斯号、斯坦内克号正在强行逼停一艘货船,杜威号、麦克多诺号、尤金·格林号、基林号远远盯着一艘苏联巡洋舰。
  埃塞克斯号航母在这些军舰后面40公里的地方,它旁边是2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
  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视摄像头下,苏联租用的“马克卢拉”号货船尝试闯关。
  约翰·皮尔斯号在200米距离发了3次信号,“马克卢拉”号还在继续开。“砰砰砰砰砰砰”,厄利空机关炮的一梭子炮弹射在货船前方。
  货船后面的苏联巡洋舰想加速前插掩护货船,4艘美国军舰上来卡住了它的航行方向。
  看着约翰·皮尔斯号两座主炮塔瞄准了自己的驾驶舱,“马克卢拉”号终于屈服了。
  10月26日,美国海军首次对苏联租用的货船进行海上逼停和临检,在“马克卢拉”号上上下下搜查了半个小时,确认没有武器弹药后放其离开。
  ……
  26日的海上逼停,美国海军其实是故意挑一艘预判没有搭载导弹的货船临检,给双方留一丝斡旋的余地。
  过去的一周对美国普通人来说是灾难一般的日子。纽约、底特律、芝加哥、洛杉矶、西雅图,所有的商店和超市生活用品遭到疯抢,清早上货架的货物不到中午就全部售空。
  对国际时事稍有一点了解的美国人,在城外居住的回到自己家中瑟瑟发抖,在城中心公寓居住的打工族开车出城漫无目的地在公路乱跑,或是在野外搭帐篷自己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0/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