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6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2/860

  但是,对赫鲁晓夫的这一段讲话,唐华觉得这位玉米帝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运导弹过去的时候气势汹汹,宣布撤回导弹的时候姿态太低。
  在苏联与美国各自的声明里面,美国依旧没有说从土耳其和意大利撤除中程导弹的具体时间。这是罗伯特·肯尼迪和多勃雷宁博弈的结果,美国认为自己不能公布明确的时间表,因为这会让土耳其寒心,只私下保证导弹在半年内撤干净。
  这是小事情了,就算不撤都无所谓。
  75枚无井裸奔的陆基中程导弹撤走了,每艘艇装16枚北极星-A1潜射弹道导弹的核潜艇来地中海了。这比陆基导弹更难对付啊。
  1957年11月到1958年11月,美国在一年之内开工了5艘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两年之后全部服役。接着又一口气开工了5艘改进型“伊森·艾伦”级,到1962年10月,已经有4艘交付使用。
  这还只是个开头。现在,在美国的造船厂里,有9艘拉斐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正在建造,9艘全部是1961年开工的。
  1962年呢,1962年美国开工了9艘麦迪逊级,这是拉斐特级的改进型。
  然后是1963年……
  美国的声明提到了不对古巴实施军事入侵,这是肯定要做出承诺的。
  第二条承诺,是向古巴赔款——不是此次导弹危机,而是去年的猪湾入侵,美国向古巴赔款5500万美元,以换取猪湾入侵时被古巴俘虏的1000多个古巴自由军。
  另外美国为此次被击落的RF-8侦察机飞行员再支付200万美元,把人赎回来。
  关塔那摩问题也没有承诺。但是,隔天美国发了一条声明:美国将与日本政府协商,讨论部署在日本的PGM-17雷神导弹今后的去向问题。
  在另外的场合,太平洋舰队司令放出风声:从日本撤出雷神导弹是可以考虑的,但前提是日本必须允许美国的核潜艇进驻。
  ……
  “美国的雷神中程导弹在西太平洋地区部署在两个国家。日本有20枚,菲律宾20到30枚。日本的雷神导弹瞄准的是我们的北方地区、海参崴地区,菲律宾的雷神导弹瞄准我们的中南部地区。”
  “从日本撤走中程导弹,主要原因应是日本民间近年来的持续抗议,与此次古巴导弹危机没有直接的关系,虽然我们对美国在亚太部署核武器进行了坚决的谴责。”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美国撤走了在日本的陆基中程导弹,但美国很明显要在日本驻扎核潜艇,不排除是驻扎弹道导弹核潜艇,他们仍然对我们保持着很大的核威慑力量。”
  刘少农部长简要总结与中国有关的变化。
  萧晋光:“他们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如果是从夏威夷开出来,开到冲绳以东日本本岛以南海域做战备巡逻,单程大约是10天时间,这其实对于核潜艇来说是可以接受的。逼迫日本允许核潜艇进港,可能是弹道导弹核潜艇需要紧急维护,还有就是在这里常驻攻击型核潜艇。”
  刘少农:“美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还打算在菲律宾以东海域战备巡逻,这样就可以替换菲律宾的陆基中程导弹。只是菲律宾民众的反对和抗议还不够强烈,因此美国暂时没这么干。”
  萧晋光:“他们不管是把导弹放在地面上还是潜艇上,也就那样,没什么大不了的,主席早就说过。虽然现在我们手里有原子弹也有氢弹,但话还是一样要说,原子弹最大的威力是它呆在发射架上的时候,真扔出去,它就不值钱了。”
  ……
  “好吧,在我死的时候,我不想让任何人哀悼”
  “我只想让你把我的尸体带回家”
  “这样我就可以轻松地死去,这样我就可以轻松地死去”
  酒吧里,很小的舞台,歌手一头刻意装扮的乱发,眉头紧皱,嘴里叼着一根烟,弹吉他的时候,烟灰一点点地掉在吉他和大腿上,但歌手浑然不觉。
  如此颓丧和悲观的歌词,演唱者和歌曲作者其实只有21岁。
  21岁的鲍勃·迪伦去年从明尼苏达大学退学,专心写歌唱歌。
  1962年,猫王当兵去了,猫王又复员了。当兵回来的猫王专注于拍电影,一大堆烂片,唱歌从摇滚转向流行乐风格。
  鲍勃·迪伦的小女朋友琼·贝兹现在既当歌手也当民权运动组织者。
  在大西洋彼岸,披头士乐队成立两年了,滚石乐队今年刚刚改名叫滚石乐队。
  另一方面,美国的民谣运动、节奏布鲁斯在50年代被麦卡锡打击得服服帖帖,但现在麦卡锡已经死了……所以各种摇滚和商业化民谣看起来有点复苏。
  鲍勃·迪伦的这首《我死的时候》,大概就是冷战时期美国人情绪的写照。尤其是古巴危机让所有人都明白,这个世界的头顶悬着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可能掉下来摧毁自己所熟知的生活。
  电声化摇滚化的音乐开始表达生死存亡、恐惧、抗争。再过上几年,他们表达的情绪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
  “《无地自容》这首歌诞生的故事,只要你自己不说,我是绝对不会说出去的。”
  在火车站,唐华送别朗道。
  获知自己拿了今年的诺贝尔奖,朗道是彻底坐不住了。他催促医疗专家们赶紧开会宣布误诊的事儿,但是医疗组长表示得分步骤来,先是宣布详细的体检与此前的检查结果存在差异,需要开会讨论;过上一两个星期再宣布误诊。
  朗道上火车返回莫斯科的时候,医疗组还在假装开会研讨,大概朗道在西伯利亚上飞驰的时候,会正式宣布误诊。
  朗道:“这故事可千万不能传出去,至少保密到我去瑞典领奖的时候,在此之前不能让诺贝尔委员会那帮人知道。……我带了歌的光盘版、唱片版和磁带版,说实话,让专业歌唱家重录一遍之后,这歌也不是那么难听了。”
  唐华:“……”
  都什么跟什么,我怎么说也是KTV麦霸的水平,这叫难听?
  不过刘炽张罗的那支小乐队,的确有功底,而且把演唱风格拿捏得很到位。
  唐华:“那么,领奖时说什么,打好底稿了吗?”
  “10年前我就在打草稿了,绝对精彩。”
  送别朗道的不止唐华,还有中科院、清华和北大物理系的师生代表。大家还都是祝福朗道注意身体。
  “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把我弄成获奖者之后,他们就只欠一个人的诺贝尔奖了,就是你。要是接下来两三年你也获奖,那个委员会才算是对物理学有点入门。”上了火车,朗道从车窗里对唐华说。
  唐华:“那就让委员会继续犯选择困难症好了,多让他们煎熬几年也未必不是坏事。总之我和中科院工程院都没有兴趣求他们做什么。”
  “你在合适的时候也可以装病。”
  “怎么可能,这个招法只能用一次。我呢……要是需要用什么场外招数的时候,再想个新的吧。”
  ……
  呼伦贝尔。
  这个位于东北的内蒙小城,市区以东40公里的地方,一处山脉脚下突然窜出熊熊烈焰。几秒钟之后,一枚东风-4弹道导弹离开发射架,将深夜的林海照得通亮。
  分导式多弹头抛射系统是安装在东风-5上面的,但是中国是用东风-4来做技术测试,理由很简单,东风-4比东风-5便宜。
  反正东风-4也是有效载荷2.5吨的大家伙,装多弹头抛射系统一点问题没有。
  导弹一直竖直向上飞,快看不见了才稍稍转向。东风-3标准载荷时射程5500公里,在中国内陆试射必然要用高弹道模式。
  随着导弹发射成功的信息传递到整个系统,从呼伦贝尔到新疆西部,沿途的航天测控站都在睁大眼睛看着头顶的太空。
  “导弹一级分离成功。”“导弹二级分离成功。”“导弹位置跟踪正常。”
  “多弹头抛射系统即将启动。5,4,3,2,1……”
  过了几秒,测控站的屏幕上,原先的一个亮点分裂成了好多个。最亮的那个点,是抛射系统的底座,在底座前方,则是好几个聚在一起的亮点。这些小亮点与底座的距离渐渐拉大,而且小亮点之间的间距也在不断变大……
  东北的深夜,在新疆是刚刚入夜。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上空,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景象。
  7条酷似流星亮线在夜空中出现,亮线的起点是天顶,终端在下方,还在不断向地面延伸。这就不是流星了,是流星雨。
  最近几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附近居住的人多少有点习惯了天上突然拉出一条流星轨迹的场面。但是流星雨还是第一次遇到。
第80章
一个新闻记者离开香港
  “七枚分弹头均顺利抛射。1号弹头偏离靶心530米,2号弹头偏离靶心390米,3号弹头偏离靶心660米,4号弹头偏离靶心1120米,5号弹头偏离靶心520米,6号弹头偏离靶心……23240米,7号弹头偏离靶心630米。”
  七枚分弹头,有6枚的落点精度是大致正常的,就是6号弹头……不用问,肯定这枚弹头出毛病了。
  分导式多弹头试射之后两天,命中情况整理完毕,七个弹头的仪器舱以及“巴士”——分导抛射系统都找到了,正从新疆往回运。
  “6号弹头及分导抛射系统是此次试射故障的关键,6号弹头的仪器舱及弹头本体、抛射系统送回北京后尽早展开故障分析,争取下一次测试完全成功。”
  唐华回复这封导弹实验基地的电邮之后,又把邮件转发给了钱学森那边。
  过一会儿,钱学森直接打电话过来了。
  “明年1月的一箭三星发射,技术和这次多弹头试射是相通的,要不要稍稍推后一下长三捆一箭三星的发射,等东风-3的故障原因查明?”
  唐华:“现在是11月2号,东风-3的故障可以在一个月之内查明,之后如果有什么技术缺陷,做调整做改进都是来得及的。这次东风-3的故障是单个弹头的故障,除了6号弹头的偏差很离谱,其余六枚弹头的落点正常,所以大的技术方向不会有问题。”
  钱学森:“那就密切关注故障调查结果吧。哦,今年最后两个月有4次航天发射,密度很大,我下周可能就去天津全程监督了。”
  唐华:“长三捆第二次发射、长征-3号发射红外遥感卫星和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还有什么?”
  “还有一枚长征-2号啊,850公斤的电子侦察卫星。”
  唐华:“我都差点把长征-2这小不点给忘记了。”
  ……
  长三捆——长征-3K4第一次发射,往太空打了一个海洋雷达探测卫星。第二次发射还是一个海洋雷达探测卫星,但是能源系统修改了,除了原先的太阳能供电系统外,还插入一台钱三强他们试制的核电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2/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