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6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2/860

  薛木桥:“低么?不低。你再看看这里。”
  薛木桥翻到二普报告“人口年龄构成”那里,指着中间的几行数字:
  “上一次的人口普查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出生于1936年到1939年的人口,活到1953年的人明显偏少。1959到1961这三年,新进入生育年龄的主力是这一代人,这代人数量少,育龄妇女总数没那么多,考察这一代人的平均出生率,数字还是正常的。”
  唐华明白了。
  “日本鬼子打进来,大人都九死一生,小孩子夭折的太多了。”
  李复春补充了一句。
  总理:“和1953年相比,全国人口总数增长了18.8%,年均增长率1.74%,如果还按这个速度增长,1974年全国人口会达到8.5亿,农业的压力还是很大。”
  邓子飞:“63年粮食产量增速达到了10%,从2.2亿吨到2.41亿吨,而且今年还会有5%左右的增长,就现在来看,今后10年,农业产量的增长可以继续供应增长的人口,但20年后就不好说了。”
  唐华:“63年等于是报复式增长,毕竟前几年粮食产量长期停滞。不过,今后农业发展的潜力应该还是很大,杂交水稻在逐年普及、化肥农药供应量也会持续增长。”
  邓子飞:“但愿如此吧……”
  ……
  武武汉。
  彭士禄、黄旭华与核潜艇的设计团队在船台的边上,注视着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城一号”第二次下水。
  为什么是第二次……
  1962年开工的长城一号艇,1964年2月下水,这是第一次。
  下水后的长城一号在武船的码头舾装。舾装工作全面铺开后,不断发现潜艇艇体和动力系统在建造中出了一些缺陷,这些缺陷有的是能在舾装码头修补的,有的不能。
  然后还能怎样呢,只好在1964年4月,把长城一号又倒退回船台……1
  虽然核潜艇项目是严格保密的,但这件事一出来,有相关权限的船舶系统、工业系统高层全都知道了。
  牧野茂从上海发邮件,首先批评了长城一号的总建造师在工作中存在问题,核潜艇建造的工人、工程师团队事前没有做详细周到的培训,肯定有的工人一顺手就按柴电潜艇的法子去搞了。
  然后牧野茂批评了核潜艇的设计团队,要他们以后更频繁地到造船厂现场去跟进建造,不断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北京的刘鼐也批示,说核潜艇不但是船舶局,而且是机械工业部制造过的最庞大复杂也最特殊的机器,出现一些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但要善于从挫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同时掌握避免挫折的方法,不断增加核潜艇的设计和建造水平。
  唐华看到报告是哭笑不得,没想到武船初试手,cos的竟然是科钦造船厂。
  还好这事儿除开武船自己,全国只有不到100个人知道。
  “首先要表扬武船的舾装工作,在每个舾装单项开始前都严格检测与该系统有关的潜艇建造质量,这就让建造问题消灭在了船厂内,而不是留到试航时甚至交付部队后再解决。”
  “核潜艇是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从常规潜艇到核潜艇的过渡是艰难的,但也是武船必须走出的一步。你们不但一定要跨过这道坎,将来可能还要当‘老师’,指导大连或是别的造船厂建造核潜艇或核动力舰艇。”
  “美国和苏联的第一艘核潜艇都是验证性质很强的试验艇,我们迈出第一步的起点比较高,是具备实战能力、并且综合性能相当强的多用途核潜艇,压在你们身上的担子比之前预计的更重。”
  “船舶工业局、工业部门应对你们的工作有更多的支持,你们在工作中如遇到意料之外的困难,也请及时提出。”
  “你们除尽快修复长城一号的建造问题外,希望能重新考虑和修订建造时的工艺、流程和标准,永久性地提高武船的建造水平。此外,还需注意同时对建造中的长城二号进行同样的审核和检测。”
  邮件发出后,黄旭华和彭士禄回信,说我们会加倍努力的,同时还请唐华在有空的时候到武船考察,给他们的工作提意见建议。
  这……
  唐华是马上要坐火车南下,而且路过武汉,但是日程没安排在武汉下车考察的时间。而且核潜艇……唐华相信彭士禄黄旭华能把这工作干好。
  ……
  国庆阅兵结束后,10月7日,天津港开出一艘6500吨的特种运输船。船上是一枚长征-3K4运载火箭。
  这是运往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的第二枚火箭,第一枚是8月底启程的长征-3。
  乘气垫船横渡琼州海峡,离文昌的码头还有几公里,唐华和钱学森就看见了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的发射设施。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的一号发射塔已经完工交付,在过去几个月主要是做反反复复的检验和测试工作。
  航天发射中心可不只是一座发射塔,还有火箭的组装塔——文昌的火箭组装是垂直组装,组装车间和发射塔差不多高。还有发射塔的导流系统,以及埋设在地下的燃料库、加注系统、通风系统、检测系统……
  “这是一艘液氧运输船,我们靠岸的时候可得离它远一点。”钱学森说。
  唐华:“液氧,液氢,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哪个都危险。所以氧化剂码头和推进剂码头是分开的,而且相互距离很远。至于我们,我们应该是直接去文昌县城。”
  钱学森:“如果海南岛能建立航天级的液氢液氧生产厂就好了。肼和四氧化二氮就算了,这两个的生产污染也很大。”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的火箭码头、氧化剂码头、推进剂码头都离发射塔不远,或者说发射塔离海不远。
  火箭码头有重型轨道系统,足以把巨型火箭的组件从码头一步到位运送到组装车间。氧化剂和推进剂码头外表看不出什么,但在地下埋设了复杂的燃料输送管路。
  唐华:“长征-3还有3天才发射,长3捆5天之后抵达码头,正好有点时间,我去看看人。”
  钱学森:“去看在海南岛休养的罗帅?”
  唐华:“罗帅是要看的,杂交水稻基地也要去看看。”
  ……
  三亚,中国工程院农学部杂交水稻第一基地。
  第一基地现在既是杂交水稻的技术研究基地,也是杂交种子培育基地。种子基地现在一望无际,杂交籼稻种子每年从三亚运出,运往广州,或是沿珠江溯江而上运到沿江各地,还有开往福州、厦门、上海的种子船。
  “唐部长”“唐院长。”
  唐华:“丁老,您慢点……不用出来迎接。您坚持要从北京来水稻基地工作,这里条件不好,平时多注意身体,而且千万别摔着。”
  丁颖:“这里条件比前几年好多啦。条件真未必差,海南水好、空气好,这不,好多北方同志和苏联同志冬天都来海南岛过冬呢。”
  唐华:“对了,袁隆平他们呢?”
  “他们都在试验田呢,就是籼优二号那边。”
  四年前,1960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杂交水稻会议上,唐华送给袁隆平一盒切·格瓦拉带的古巴雪茄,袁隆平事后问唐华,是不是让他在四年内培育出改进版的三系法水稻,10年内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
  唐华认真地跟袁隆平说没有这回事,雪茄是古巴老弟带来的,他顺手转送,不是打哑谜。
  现在……1964年10月。基本上是四年。咳。
  怎么就这么巧呢。
  ……
  道路两旁栽着整齐的两行苦楝树,走到尽头,大路消失。田埂,土路,稻香。耳边有风吹稻叶的的沙沙声,以及……悠扬的小提琴。
  唐华四下看看,张先程在苦楝树下躺着,草帽遮住脸,看样子是刚在稻田里干了一番累趴了,腿上的泥都没洗。
  再远一点,稻田中间,袁隆平端着小提琴,一曲《我的祖国》正拉到中间部分,看得出来,他和水稻都陶醉在音乐中。
  一曲拉完,袁隆平睁开眼睛。
  “在稻田中央拉小提琴,是不是能让水稻增产呀?”唐华问了一句。
  袁隆平点点头。唐华:……
  “杂交水稻像一首歌曲,它的基因就像音乐的音符,我们把它的基因调换位置,从一个琴盒装到另一个琴盒……就这样把水稻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唐华:“如果不只是调换位置,而是拆分成一个一个的音符,再重新组合起来……”
  袁隆平:“那会是什么?”
  唐华:“这个……晚点我们在会议上再说吧。上次见你还是两年多以前了。”
  袁隆平:“是啊,也是在海南岛,不过那时候籼优二号还没育出来。现在这一片就是籼优二号,上一季粗测,产量高于籼优一,抗病虫害能力全面加强。这一季是二次测试。四年之期,刚好。”
  唐华:“谢谢你这四年的工作,全国人民都要谢谢你。”
  “这是我们该做的。……我小时候也挨过饿啊。所以那时候我就想,怎么样才能让全中国的人都吃饱饭。这几年,做的这些工作,如果能让大家碗里的饭多一些,那我这一辈子就有价值了。”
  唐华:“今天我带了吉他,我们就一起给籼优二号开场音乐会吧。”
  袁隆平:“那种插电插头的不要,太吵了。”
  唐华:“……当然不是,我带的是民谣吉他。”
  ……
  “唐院长!”“唐院长!隆平,”
  裴新澍一路小跑过来,在田边上气不接下气。唐华把手指头伸到嘴边“嘘”了一声。不是怕吵着禾苗,是张先程还在歇息呢。
  唐华:“什么事快说,还有,小点声。”
  裴新澍递给唐华一张纸,“诺贝尔!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来自中国的三位科学家:唐华、赵忠尧、钱三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2/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