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7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0/860

  不过,即便是做样子,这也给了大家希望,觉得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继续维持和平状态的。冷战就冷战吧,也就神经紧张一点而已,要是发展成为热战,那大家可都得蹲在地下室吃压缩干粮了。
  这就是5月29日SLAT-1谈判能够开启的背景。
  ……
  “截至1965年初,美国的核弹头数量超过3万枚。近年来,美国核武器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潜射的弹道导弹携带的核弹头、新型陆基洲际导弹核弹头。核航弹相对而言发展比较迟缓,但XB-70项目有可能使得战略轰炸机再度复活,核航弹在XB-70时代是否会再度复兴也不得而知。”
  “苏联的核弹头数量一直笼罩在铁幕之中,本研究所对苏联核弹头数量经过了多年的跟踪和推测,但仍未能搞清楚精确的数字。但可以估计,1965年1月,苏联的核弹头数量在6千到7千枚之间。”
  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旁征博引,有官方消息用官方消息,没官方消息用道听途说(开源资料),估测了五大常任理事国的核弹头数量。
  和平研究所认为英国有大约350枚核弹,中国有200~300枚,法国有50~60枚。但是英国的核弹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过时的型号,不但体积大,而且是用轰炸机投掷的方式。而中国的核弹头的投掷方式大多是用弹道导弹。
  此外和平研究所还猜测中国的弹道导弹精度很高,理由是中国核试验成功时,中国都已经能发射人造卫星了,而且1960年和1963年中国弹道导弹的海上试射流程也证明了这一点。
  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的《世界核武器》报告还真是高估中国了。
  到现在为止,中国的核弹头没有这么多,洲际导弹一共6枚东风-3A(单弹头)、6枚东风-5(单弹头)、12枚东风-5A(七个分导多弹头),一共96枚战略核弹头。加上刚造出来还没入井的3枚东风-5A,也就刚刚过百。
  战术核弹头是30枚东风-4中导、30枚核巡航导弹,这些都是单弹头,以及核航弹1枚。
  弹道导弹发射的核弹126枚,巡航导弹30枚,航弹1枚,核弹头总数157枚。
  说到那1枚核航弹……那就是1960年首次核试验而定型的2.5吨重的LD-1裂变弹,仅此一枚,限量版。空军留着它,大概是刘业楼要拿这枚LD-1当吉祥物。
  在英国伦敦,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哈罗德·威尔逊看到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的报告后大吃一惊。
  “我们有这么多枚核弹了!为什么我之前都不知道!”威尔逊说。
  秘书:“首相先生……”
  英国首相看到斯德哥尔摩NGO的报告才知道自己国家有多少枚核弹头……
  威尔逊:“这没什么奇怪的。我说,英国的核弹头是不是太多了一点?”
  秘书:“相比美国和苏联,英国的核武器规模很小很小。”
  威尔逊:“可是有三百多枚!三百多!该死,我应该参加上周的维也纳会议的,拆掉一两百枚核弹,来换取一些利益。”
  ……
  由于英国拒绝参加维也纳会议,所以中国也不参加,SLAT-1的谈判就只有美国和苏联在谈。
  不过本来英国和中国对世界核弹头总数就没多大影响。英国是议会不拨钱,中国是当初计划就定好了核武器保持低速生产,从铀钚的产量到核弹头制造,都是小规模的生产链条。2
  在钚核心小型化之后,中国生产堆的产钚量可以支持每年制造50枚核弹头,但制定的生产计划是一年40枚,多余的钚储存起来。
  气体扩散厂的产能除供应产钚堆,还在制造核潜艇反应堆堆芯,这大概是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高估中国核弹头数量的重要原因:他们低估了中国核潜艇的生产计划。
  1965年6月,第二艘核潜艇“长城二号”从武汉顺流而下,准备出海。两个月前,第一艘核潜艇“长城一号”抵达葫芦岛开始近海试航。
  因建造质量下水两次的“长城一号”,现在终于把艇上的各系统、各零件调整好了,而且对“长城一号”的检查和改进经验体现到了“长城二号”的建造过程中。
  在1965年上半年,本来稍稍平静下来的东海和黄海,美国飞机和美国军舰又频频出现了。
  “发现一架美军巡逻机。”
  “巡逻机型号确认,P-3巡逻机。”
  从大连附近起飞的运-6(安-12国产型)预警机在黄海巡逻,雷达屏幕上显示一架P-3“猎户座”巡逻机从韩国飞过来,就要从朝鲜半岛-山东半岛岬角进入黄海北部。
  运-6预警机向基地汇报情况后,很快基地发来新的指令:
  “引导空军战斗机进行海上堵截,禁止P-3进入渤海。”
  渤海水很浅,但是长城一号的一阶段试航就是在水面或者潜望镜深度航行,渤海是没问题的。出到黄海,那可能就会被美军飞机围观了。
  ……
  中国的核潜艇突然出现在长江口,这一点美国海军其实不感到奇怪,凡是建立起核武器工业体系的国家肯定能造各种各样的反应堆:实验堆,生产堆,石墨堆、重水堆……设计一个核潜艇反应堆没什么奇怪的。
  4月份长城一号开出长江口后,是以水面航行状态贴着中国海岸线往北转移,但第七舰队的飞机还是找上门来,虽然不敢进12海里领海线,但一架美军侦察机贴在领海线边缘,从空中拍了几十张照片后扬长而去。
  “照片并不太清晰,而且,我们只能看见它的水面部分,所以……”美国海军对这艘新出现的核潜艇了解得不多,目前全靠侦察机怕拍的这一叠照片。
  “我们只能从它的水线长来估算它的全长,而它的水线常本来也是估算的,所以,它的长度大约是90到120米。艇艏位置很低平,说明它是水滴形或钝圆形艇艏。”
  第七舰队司令保罗·布雷克本中将眯着眼仔细分辨照片中那团模糊的影子,但最后还是放弃了,暂且相信技术分析小组的估测吧。
  “所以,这么大的潜艇,没有理由是常规潜艇,而应该是一艘核潜艇?”保罗·布雷克本问。
  “我们一直认为中国存在核潜艇计划,这从他们几年前那艘水滴形柴电潜艇就可确认。那艘潜艇,很显然,是中国的‘大青花鱼’。”
  保罗·布雷克本:“……说得好。”
  中国造了核潜艇。造就造吧。对我的影响大概是——再过两年,我指挥的第七舰队下辖的核潜艇数量会变多。
第138章
国家计委内网的跟贴王
  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虽然开谈了,但也不要指望一两年能谈成。原历史位面的SLAT-1谈判用了三年时间,尼克松前后被勃列日涅夫啵了三次,美国和苏联才算签下第一阶段的协议。
  SLAT-1对美国和苏联都是破天荒头一遭,而且是很大的事情。
  条约如果签署,谁有多少枚核弹肯定不能是本国元首张口说个数字就算,要由联合国出面建立条约执委会。如同80年代以后的美苏,派到苏联的执委会委员有进入苏联核工厂的通行证;派到美国的委员也有权限查看美国的核武器。
  这种事情……随便想一想,美国和苏联都觉得不太好接受。
  苏联现在有6700枚核弹,其中近一半是最近三年制造的。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苏联的核弹头年增加量终于突破了一千枚,不过到现在为止,苏联的核弹头数也只相当于美国的四分之一。
  鉴于谈判之前双方的基调是“苏联暂停发射激光反导卫星”“美国暂停核扩军并裁减了部分核武器”,苏联在马拉松式的谈判过程中,还会继续一年一千多的速度制造核弹。
  核弹头是必须要造的,否则苏联每年生产大几十枚的洲际导弹,拿什么做战斗部。
  维也纳的谈判第一回合只用了3天,美国和苏联达成的一致一共三条:
  第一条是“美国和苏联都觉得,有必要限制一下核武库的数量了”
  第二条是“在美苏核武器保持平衡并逐步衰减的基础上,太空非军事化是可以谈的”
  第三条是“反弹道导弹导弹就是远程核导弹,应该限制发展”。
  现在要拦截洲际导弹,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核弹头防空导弹。这种防空导弹射程肯定不近,末段飞行速度很快,射高也很高,只要稍微改一下引信,让它发射出去依惯性飞行、下落、低空爆炸,就是一枚射程不低于4000公里的远程核导弹。
  ……
  维也纳会议散场,约翰逊总统心有余悸地回到美国,发誓下次谈判一定让麦克纳马拉或者腊斯克来谈,自己打死也不参加了。
  在奥地利北边,东东德的电视直播正在带领一场全民狂欢。
  德累斯顿市以东50公里的小镇维尔滕,东德自己的“德累斯顿航天发射中心”所有单位全部就绪。在25米高的发射塔,竖立一枚RK-1运载火箭。
  刚刚这枚火箭加注完燃料,三级火箭的六个加注管路撤下,其中四氧化二氮的加注口隐隐有红色的烟雾飘出,不过两三分钟后就看不见了。
  燃料加注管路撤下,然后是火箭的固定装置撤下。
  “fünf
vier
drei
zwei
eins,”德语的倒计时,数到1然后就是“Start!”
  RK-1——德国复刻的长征一号拖着火焰冉冉升起,在高空转向东南,它其实在一开始转向的时候就飞出东德国境,进入捷克斯洛伐克了。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雷达站、匈牙利的佩奇雷达站、保加利亚的索菲亚雷达站帮东德的运载火箭做轨迹跟踪,大概能管1200公里左右,再继续飞的话,就只能靠无线电测控了。
  除了雷达监控要邻国帮忙,还有第一级火箭的坠落区——欧洲可不比中国西北,更不比大洋,下面城镇密布,第一级火箭和整流罩坠落,如果砸坏了东西,那是得赔钱的。
  还好,发射之后匈牙利报告,火箭的第一级坠落在一大片小麦地里,没砸着人。整流罩一片落在匈牙利的森林里,另一片砸中了一个谷仓。
  RK-1火箭飞出雷达和无线电测控范围,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就是最紧张的等待时间。
  “哎,其实要是苏联同志把他们的航天测量船开出来一两艘,在印度洋多设一个点,那就没什么悬念了。”
  在德累斯顿发射中心,周林定说。
  不过其实也不用太担心,长征-1/东风-2本来就以皮实可靠著称,不仅是长征-1两发两成,战略火箭部队成军以来的历次训练试射,东风-2也没出过事。
  ……
  “回来了!‘人民一号’回来了!”
  无线电监控站收到卫星发回的无线电信号,很显然,这颗卫星绕地球一周,又回来了!当然,重返时已经到了英国上空,但是德国的无线电监测站仍然可以收到信号。
  航天发射中心的控制室,所有的德国人和中国人都在使劲鼓掌。
  1965年6月6日,东德发射了自己的人造卫星“人民一号”,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用自己的运载火箭发射卫星升空的国家。
  “‘人民一号’卫星质量185公斤,在当前各国发射的第一枚人造卫星中,民主德国的首星是质量最大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0/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