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8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4/860

  “气象部门修正了天气预报,16号台风带来的降雨会比上一次的估计长5个小时,所以9月17日傍晚的发射窗口没有了。”文昌指挥中心,天气预报科长向北京汇报。
  钱学森:“17日傍晚的窗口没有了,下一个是18日上午9到11时,确信降雨只比原预计的延长5个小时吗?”
  “现在气象部门做的是72小时天气预报,准确度很高。”
  钱学森:“那就按这个窗口做准备,推迟14个小时。”
  ……
  9月18日晨。
  在文昌的航天员中心,三名航天员胡占孜、格奥尔基·绍宁、瓦列里·库巴索夫做好了一切准备,走出休息室。
  1号发射塔高高矗立的长征-15涂着“中国航天”的字样。几个小时后,这枚火箭就要把这三名航天员送往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了。
  “我这天一直在网上看学生们对这次航天发射的讨论呢,”唐华在电视会议室对钱学森说,“中国制造的运载火箭首次把人类送入环绕月球的轨道,这个成就应该是至今以来人类对月球探索所取得的最大成就了。”
  钱学森:“这也是按计划做的安排,没有什么其他的考虑。如果一切都是按正常流程,把人送上月球表面的那枚火箭是苏联制造的苏四,这也不用讲究太多,就这样得了。”
  唐华:“其实我最关心的是苏三,如果1月初我有空的话,应该会去文昌亲眼看着苏三带着智能机器人升空。”
  钱学森:“这几个月,智能机器人的智商又有什么进展了吗?”
  唐华:“没有。但是我给它加了语音系统,能依据探月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大概准确地用合成语音报告问题。对了,这个机器人的源语音是我找侯宝林录下来的。”
  钱学森:“……”
  ……
  9时25分,长征-15发射。火箭从文昌升空,越过南海,越过菲律宾,越过马来群岛,在印尼上空一次成功完成了变轨。奔月飞船绕地球一周之后,第三级发动机点火,胡占孜、绍宁、库巴索夫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近距离探访月球之行。
  “第三级火箭关机成功。”“第三级火箭脱离成功。”
  “飞船入轨正常。”“飞船飞行状态正常。”
  现在,月船四号飞船已经达到了11.2公里/秒的第二宇宙速度。在第三级火箭点火时,飞船已经精确校准了飞行方向,接下来的三天,月船四号就会按照预定轨道奔向月球。在临近月球时视情况点燃轨道修正发动机,泊入绕月轨道,在月球附近转圈。
  长征-15“中二”箭是在土星-5号SA-503之后发射的,NASA的SA-503箭把发射进度归零了,此时只能眼睁睁看着长征-15一步一步地完成载人登月计划的各步骤测试。
  而且,让NASA和CIA的分析员郁闷的是,这一次长征-15的发射和上一次一样,第一级的27台发动机全部正常工作,一台故障停机的都没有。
  ……
  “NASA的发言人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国有完全的把握在六十年代结束前将宇航员送到月球表面,并且安全返回。”
  “当时在场的一名记者问道,美国的载人登月如果是在中国与苏联之后才成功的,那么这一成就有多大的意义?”
  “发言人非常流利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他表示这并不重要,因为肯尼迪总统在1961年的演讲中,就只宣称美国要登上月球,而没有肯定美国一定要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国家。”
  “现在,苏联和中国发射的第四枚月球级火箭就要接近他们的目的地了。虽然白宫不太乐意,但也没有禁止,所以哥伦比亚购买了中国电视台的转播权限,厄,其实并没有花多少钱,近乎于白送。”
  主持人在电视摄像头前侃侃而谈。
  “现在,就让我们把画面切换到888美元买来的中国电视视频信号吧。”
  航天员胡占孜通过舷窗,看到外面的月球已经占满了几乎整个视野,月球上崎岖的地貌、一个又一个的环形山让人想起饱经战火的不毛之地。
  “这真是从未看过的景象。”胡占孜说。
  库巴索夫:“应该把这一切记录下来。”
  胡占孜“飞船的视频系统会全都记录下来的,但是我还想用照相机拍一张照片。”
  胡占孜取出了事前准备的“海鸥”相机,这相机当然是特制的,而且里面的胶卷也不简单。为了避免在外太空的辐射环境下胶卷自曝,相机还有防辐射袋。
  胡占孜先对着月球表面“咔嚓”“咔嚓”一阵拍,再然后,舷窗出现了地球的身影。
  即便在38公里外,这个人类的家园仍是那么可爱,蓝色的地球海洋和黄褐色的大陆清晰可见,甚至还能看到一团一团的白云。
  “这是人类第一次从38万公里外拍摄自己的故乡吧?”
第92章
民航与大飞机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开饭了。”
  “唉,清华、莫斯科大学所有的学生都兴高采烈,只有你整天郁郁不乐。看来全世界只有你担心朗道。不过这也正常,你手下就他这一个铲屎官。”
  唐华把盛着猫食的浅碗放在这只叫爱因斯坦的黑猫面前,爱因斯坦只是无精打采地瞟了一眼猫食,眼睛还是盯着电视。
  电视在直播太原航天发射中心的实况。发射指挥中心倒计时到0,长征-3K4F喷吐火焰腾空而起,在初秋晴朗的天空划出一道闪光的航迹,火箭钻出大气层,飞向太空,飞向苍穹一号+朗道实验室的空间站组合体。
  “到现在,长征-3K4F的发射宣告胜利完成,神舟飞船已经顺利入轨,预计将在6小时之后与空间站对接。”中央电视台的播报。
  “现在,世界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进入了太空。朗道也是第一个搭乘宇宙飞船升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将在空间站停留31天,在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空间实验室进行有关凝聚态物理的一系列实验。”莫斯科电视台的报道。
  “中国与苏联将世界最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送入了太空。朗道是一名物理学家而不是专业宇航员,而且朗道已经60岁了,是至今为止进入太空的年龄最大的人类。这显示中国对其载人飞船和空间站的可靠性、飞行平稳性拥有绝对的信心。”法国的报道。
  “唐华慷慨地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纪录让给了朗道。……列夫·朗道现在已成为全世界物理学界人士羡慕嫉妒的对象。”
  ……
  咳!
  唐华关掉电视,爱因斯坦总算低头开始吃东西了。
  爱因斯坦还是爱因斯坦,汤姆现在已经是汤姆II世,还是大橘猫,但不是几年前那只。3岁的汤姆II世身强力壮,总是欺负13岁的爱因斯坦,不像以前打得势均力敌。
  朗道的量子物理学是噩梦级的课程,他编的教材本来已经非常艰深了,讲课的时候还经常即兴发挥,量子力学的最新成果理论在黑板上一大片一大片地写,有时候翻译都跟不上他的手速。而且讲着讲着会跳过很多“他觉得”显而易见可以完成推导的步骤。
  一个学期下来,少数能跟上他的思路的学生会觉得物理学真奇妙,大多数学生就是一路跌跌撞撞上完这课的。
  不过,至少这个学期,清华物理系学生是不用受折磨了。
  但是,这个学期物理系大一必修的《普通物理学》,来了一位新老师。
  “同学们好。”
  从美国回中国做学术交流的杨振宁站在讲台上,面对清华学生微笑。
  ……
  国家计委。
  “8月30号下线的波音公司巨型客机,应该要在9月份首飞了。”
  “这个叫波音747的客机,最大起飞重量有330吨,三排座位两个过道,有360个座位,航程超过一万公里。这个起飞重量几乎是伊尔-62的两倍。”
  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召开国产大型航空器发展会议,第五机械工业局(航空工业局)局长周洪波先说世界客机的发展情况。
  “波音747这种飞机,最初美国人的设想是用于国际干线机场之间的跨洲运输,他们追求的目标是每个座位的运营成本比波音707低25%。这个目标提出以后,航空公司都特别欢迎,1966年,波音747的样机都还没影的时候,波音公司就拿到了泛美航空公司的25架订单。”
  “波音747更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1966年这个飞机接受预定的时候,全世界只有4个机场可以满足波音747起降的要求。现在两年过去,能起降波音747的机场增加到17个,看起来三、四年之后,波音747真的可以投入民航运输了。”
  会议室的圆桌中央就有一架波音747的模型,在波音747旁边,还有一架大飞机的模型,从舷窗的大小对比,这也不是个小家伙。
  “除了波音747,美国还在研制一种巨型运输机,C-5‘银河’。我们在和苏联协作研制伊尔-76,但C-5这个运输机,载重量大约是伊尔-76的三倍,可以一次装下两辆M60主战坦克,而伊尔-76载重只有40多吨,原设计方案还不能装坦克,好在伊留申设计局正在改机体,加宽加固,以便搭载坦克或者其他类似重量的工程车辆。”
  刘鼐:“洪波,西飞现在在做的项目,除了协作研制伊尔-76,还有协作研制图-22M也就是轰-8、运-6改中型客机、轰-6的涡喷改涡扇,这些项目没有一个能对标波音747或者C-5的吧?”
  周洪波:“是的。倒不是说中国一定要巨型客机或巨型运输机,但是这两种飞机上面的技术,显示出美国航空工业的底蕴非常深厚,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追赶。”
  唐华:“客机这一方面,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发展状况与我们不同,他们的民用航空用户群体已经下沉到商务出行、普通老百姓偶尔一次的远距离旅行了,因此,西方西的民航科技需求量很大、航线客流量大而且稳定,因此他们的民航公司不但规模大,而且是持续盈利的。这一点,我们暂时还做不到。”
  ……
  中国民航现在还是隶属于空军的民航总局。不但民航总局本身有军事属性,而且实话实说,现在的中国民航,把它叫做中国官航可能更贴切一点。
  民航总局现在只有飞往莫斯科的定期国际航班,飞其他国家是不定期的。
  飞国际航线的飞机主要就是满足外交出访、技术专家和科学家的跨国交流(主要在中国与苏东国家之间)。国内航线也大致如此,反正都不是普通人出行的工具。
  现在民航总局的国际航线有6架伊尔-62,国内航线用着各种杂型号的中小型客机(也有少数图-104),因为现在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无问题,并不缺卢布外汇,因此用进口客机用得心安理得。
  远程客机这种个位数或者十几架的保有量,外购成熟大量生产的型号本来就是成本最低的解决办法。要是自研一种远程客机,只生产几架,用途是搭乘领导人从北京直飞阿尔巴尼亚(绝不能用苏联飞机或仿苏联的飞机),那才是真土豪,因为这种客机的每一架分摊的研发成本、十几万个极小批量零件组织生产的成本,肯定冠绝全球。
  而且,80年代的人不可能开天眼,能够绝对肯定地认为20年后的中国居然发展到年客运量1亿多人次、30年后又增加到6亿人次,真的变成了“民航”而不是“官航”。
  现在唐华有没有预测未来的天眼?……不行,历史改变得太多了,要重新估算了。
  “各位觉得,按现在我们的发展速度,到什么时候,以中国的城市工人家庭,如果爱好旅游的话,他们的收入每年能支持进行一次坐飞机来回的旅游或者探亲?”唐华问。
  刘鼐、周洪波:“厄……”
  “如果我们现在国内发展的势头不被打断的话,大概20年后?差不多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4/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