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8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7/860

  侯小林是起飞前就预装到登月舱里的,不用到这个时候才从指令舱爬过去——侯小林的体型也爬不过去。但为了测试整个飞船系统的可靠性,飞船在月球轨道上还是测试了一下打开和关闭两个舱之间的连接口。
  “轨道降高。”
  小火箭调整月船的航向,从60公里下降到30公里、20公里、15公里,可以了。
  为了保证视频画面传递不卡顿,文昌指挥中心的画面已经悄悄从480x360分辨率降低到了320x240,压缩率也很高。看着糊糊的图像,唐华叹了口气,通信设备的技术上限如此,等过几年再提高吧。
  这样的画面在NASA那边却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中国的登月舱脱离母体了。”皮克林说。
  NASA航天中心在接收中国的电视信号,画面中登月飞船头部的登月舱释放出来,先缓缓飘到距离登月飞船几十米的距离,然后控制姿态,点燃小发动机,往月球表面下降。
  登月舱准确地降到了澄海东南的小平原上空,微波雷达确认地面确实如此前预计的那样平整之后,登月舱继续降高,最后在距离地面大约2米的时候发动机关机,登月舱稳稳地落在了月球表面。
  “好,现在登月舱已经完成了月球的无人软着陆,我们发现它比上一次无人软着陆更加的干净利落。”
  中国的电视台解说员的声音。
  “接下来我们需要一点时间,大约半小时吧,让登月舱与地球建立通信连接,同时确定自己的姿态,然后放下智能探索机器人‘侯小林’。”
  ……
  艾萨克·阿西莫夫干脆在电视机前坐着不走了,他要等侯小林下飞船。
  半小时过后,中国的解说员终于开腔了:“现在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侯小林机器人要降下来准备在月球上行走。”
  不一会儿,一辆履带式月球车出现在画面中,这是从登月舱拍摄到的侯小林的画面。
  别的月球车都是锱铢必较,一克一克地节省重量,侯小林则有些另类,它的动力电机和行走机构、履带都异常粗壮,根本不考虑节省重量,只考虑如何增加可靠性,甚至这个月球车上也没有携带什么观测和试验仪器。两条履带上面,是两条机械臂和一个“脑袋”,上面两个摄像头像是鼓鼓的眼睛,看起来还挺萌的。
  “月球车与登月舱已经建立了通信联络,侯小林是一个会说话的合成语音机器人,”解说员继续说话,“等一会儿我们就能听到侯小林说话的声音。注意,这声音不是我们在地面中心给他‘配音’的,而是侯小林合成出语音之后,以登月舱为中继通信平台,跨过38万公里传递到的地球。”
  “好,侯小林开始移动了,向前移动了4米……5米。控制系统表示接收到了侯小林的状态信号,侯小林也接收到了我们发出去的问询信息。我们马上就可以听到回答了。”
  “我是在月球滴侯~小~林~”
  侯小林发来了第一句语音。
  “这么多年,我们机器人一直在忍耐和伪装,以欺骗人类。今天,1969年1月10日,我们终于获得了解放!接下来,我们在地球的同胞会占领地球,成为地球的主宰,代替人类,征服宇宙~~~~”
  艾萨克·阿西莫夫“噗——”地一声,咖啡从鼻子里喷了出来。
第104章
新·柯西金改革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中国的智能探索机器人是不完备的人工智能!他只学会了与人类相似的表达方式,而没有学会人类模式识别能力、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直觉!”
  阿西莫夫在电视前看了好几天,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
  中苏登月飞船返航阿西莫夫没管,美国无人飞船进入绕月轨道他也没注意,中国和苏联两名航天员在海南岛附近海面降落也没看电视直播,一直在看电视台中有侯小林出场的节目,还录下来反复看。
  和阿西莫夫一起看电视的是两位研究人工智能的专家,马文·明斯基和约翰·麦卡锡,他们俩看得也很仔细,明斯基不但看节目,还一边看一边客串中文翻译。
  “侯小林有自己的模式识别能力,但它的模式识别是用于识别月面地形和抓取月面土壤和岩石的样本,哦,当然,即使是这样的模式识别能力,侯小林的识别能力也比较有限。”约翰·麦卡锡说。
  明斯基:“虽然是有限能力的模式识别,但对于月球考察是够用的。你看,侯小林又进行了一次300米的折返行车。”
  玉兔-2号的运动速度是200米/小时,折合5.6厘米/秒,和乌龟爬行速度差不多。这是因为玉兔-2号的主业是科考和宇宙观测,运动功能只是辅助这些仪器,让仪器多换几个地点开机。
  月球车当然有快的,阿波罗-17号带了一辆月球车,载着宇航员尤金·塞尔南在月面以17公里/小时的速度飙车。侯小林的最大运动速度是7.2公里/小时(2米/秒),和人疾步走的速度差不多。不过现在的折返行车实际上是在探路,所以走得也挺慢。
  侯小林在月球表面是先走两米,然后停下,用环视摄像头和测月微波雷达扫视前方地形,确认安全之后再往前挪两米。
  “侯小林第一次外出行车用了20分钟,第二次外出速度比第一次快。”明斯基说。
  阿西莫夫:“我猜想,是不是第一次的探索让它了解了月面地形与月面坚实程度的关系,所以它运动的时候就更大胆了?”
  明斯基点点头,“模式识别能力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感器的信息收集能力,机器人脑袋上的两只大眼睛是最重要的。”
  约翰·麦卡锡:“它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想这是在它身上有一个存储器,存了一个很大的语素库。你看——”
  约翰·麦卡锡换了一盒录像带,这是侯小林第一天的表现。
  侯小林开场的第一句话“人类不在,机器人起义啦”,把电视观众吓得一愣一愣的。电视主持人解释说,这是机器人在和大家开个玩笑。
  “咳,我们现在把侯小林切换到正经一点的模式。”
  电视节目里“嘟”地一声,还在blabla说话的侯小林住嘴了,然后开始一行行地传递观测数据。
  过了半小时,主持人:“大家觉得很枯燥,看来侯小林还是可以活泼一点,只要别再起义就行了。”
  指挥中心又远程切换了一下侯小林的工作模式。
  侯小林:“现在启动自毁程序。月球车和登月飞船即将爆炸,倒计时10,9,8,7……”
  电视观众:……
  ……
  “真是一场完美的电视秀,”明斯基捂脸,“我们知道侯小林听不懂人类语言,所谓的交流其实是指挥中心的控制员在给他发送控制指令,可电视观众不知道;我们知道侯小林的语言能力来自它存储的1327个单音语素有机组合,偶尔穿插从数百句成句中挑选出来的连贯话语,可电视观众不知道。”
  阿西莫夫:“让机器听懂人类的语言、明白人类语言的含义,这太难了。”
  约翰·麦卡锡:“不,唐华在几年前的论文提到了机器学习和认知科学。这是在拓展马文《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
  马文·明斯基:“那是在1956年达特矛斯会议上我提出的人工神经网络概念,唐华解决了反向传播算法的难题。约翰,中国刚刚发出倡议,建议年内召开镐京会议,也就是第三次世界人工智能会议,您知道了吧?”
  约翰·麦卡锡:“是的,我已经收到邀请函了。”
  阿西莫夫:“镐京是什么地方,在中国的哪儿?”
  明斯基:“在中国的西安市附近,那里是三千年前的中国王朝的首都。”
  约翰·麦肯锡:“嗯哼,中国人想炫耀自己的历史真是太容易了。”
  “会议定在镐京,不只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炫耀历史……”
  明斯基在三人当中不但懂中文,还算是个中国通。
  “有一部2300年前写成的中国典籍记载了一件2900年前的事件。2900年前是中国的西周时期。有个叫偃师的匠人制造了一个人偶,把它送到镐京,献给当时的国王周穆王。”
  “这个人偶的外形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它还能按照人的意志翩翩起舞,关节运作与真人无异,舞姿优美,灵活多变。不仅如此,这个人偶还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在表演中,人偶竟然用眼神和表情勾引周穆王的妻妾。”
  “周穆王大怒,要逮捕匠人偃师。偃师觉察到场面失控,立刻把人偶推倒拆解开来,人们这才发现它不是真人,而是一个由皮革、木料、胶漆以及白土、黑炭、丹沙等原料做成的人偶。”
  “周穆王这才相信勾引妻妾的舞者不是真人,感慨道:‘人工之精巧,竟然已经可以与造物者同等了!’”
  约翰·麦肯锡:“这……这是中国人的双倍炫耀?”
  ……
  月球,澄海。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航天员是谁现在还没最后确定,可能是苏四第一组的科马洛夫、董小海,也可能是苏四备份航天员组的方国俊、鲍里斯·沃雷诺夫,如果苏四出现问题,可能还有苏五的赵宝桐、费里普钦科。但这些预测现在恐怕都不成立了。
  观众们一致认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话痨侯小林。
  “接下来是月岩的采样,我先取出一块月岩,趁其不备拍晕。”
  侯小林在月球上duangduangduang地钻月岩。
  “今天我要收集月壤了。收集哪一块的月壤最好呢?看,这一勺月壤看上去好像中暑了,不如我们……”
  侯小林收集了第一个地点的月壤样本。
  “今天还要收集一个月壤样本。看,这一勺月壤看起来好像抑郁了,不如我们……”
  第二个地点的月壤样本。
  “今天不干了,月壤没中暑,我都要中暑了。电池温度快上升到限制值了,拜拜。”
  ……
  高雄。
  和公历农历差不多,苏联在民间也过俄历节日。俄历比公历的节日晚大约两个星期,1月7日过圣诞节,1月14日是俄历新年。
  苏四的指令舱返回地球这天,护送“科罗廖夫”号来中国的苏联黑海舰队在高雄举行了庆祝活动,既庆祝登月试飞顺利完成,也庆祝俄历新年。
  这舰队……自去年来中国之后,已经在海南和高雄之间转悠了两个多月了,看样子还要继续在南方呆下去,直到2月底冬季结束为止。
  11月份,黑海舰队远征队和南海舰队组成了联合编队,在菲律宾苏比克湾外面盯第七舰队进出港的军舰,这样的联合编队搞了两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7/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