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校对)第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860

  这天凌晨,20军军长张翔翼看到温度计已降到零下21℃,目瞪口呆之余也不由得庆幸。在沈阳那会儿,白天气温还在零上,没想到从沈阳出发,平纬度线着往东移动了三百公里,就来了个-21℃的下马威。
  9兵团在山东特地加强过,每个军下辖4个师,接到命令后全兵团有11个师北上——26军78师装备两栖坦克的攻台作战师,不适合带到朝鲜。从集安进入朝鲜的有10个师、12万人。
  指挥部建立起来之后,张翔翼就接到了志司发给兵团部并转军部的电报,2个美军师正在从兴南港向西北攻击前进,现在42军124师正在阻击美军的先头部队,9兵团要继续冒雪前进,待他们进入制定作战区域后,124师就会松开阻击线,将两个美军师放进内陆,然后交给9兵团。
  初入朝鲜、环境陌生、后勤补给线时断时续、美军高强度的空袭、严寒的气候。这场战役对第9兵团,无疑是“开学就大考”的节奏。
  按照朝鲜人民军向导的方法,捧起一把雪胡乱擦擦脚,小战士龇牙咧嘴地钻进了雪窝子。
  “天好冷啊。”
  ……
  50中心。
  “搞清楚了,搞清楚了。”李强的吉普车从一线侦听站返回,一路不停直接开进50中心的车库。一走进超算厅,李强就嚷嚷道,“之前侦听站把侦听频段集中在短波,侦听美军地面部队战术电台的频段,中波就给忽略了。美国军舰上的远程电台多是中波的。现在我已经调整好了,侦听站也能收听中波电报了。”
  “李强,你走的这一天里,我们在兴南方向侦听到了很多个电台的呼号。”王永俊说,“短波的。”
  “还没有解开?是新制式?新密钥?”李强猜道。
  “不是新制式。以前侦听站可能也截获过这些电台群的活动,现在更换密钥了。”王永俊拿起手里的一叠电报纸,“美国佬可真有意思,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用的是同一台密码机,还偏偏使用不同的密钥。按这个状况推算,他们海军陆战队的团级如果有情报,要上报到集团军的陆战队指挥小组,指挥小组把信息再分发给集团军的陆军,陆军再用他们自己的密码发一遍这个电报给陆军的单位,这样情报才能在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间共享……好吧,你美国人不嫌麻烦,那我也不嫌麻烦。”
  王永俊的身后,TC50超级计算机正在全速运转,通风冷却系统“嗡嗡”地转动,将热风排出洞库之外。
  ……
  北京,总参。
  “兴南港在过去24小时,出现大量无线通信迹象!这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通信电台,在元山登陆结束之后海军陆战队更换了M-209的密钥,好在两小时前50中心顺利破解了它。”
  时间紧急,50中心送来的大量破译电报没有经过整理,有师级通信电报,有团级通信电报,甚至还有营级指挥官用车载电台发送的电报。李刻农手、眼加速工作,迅速将电报分门别类,按照级别高低分成三叠。
  “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全体在兴南下了船。”李刻农整理完电报,向主席、聂帅报告,“陆战一师全部三个陆战团都已上岸。陆战5团、陆战7团、第1轻装甲侦察营、第3战斗工兵营马上就要出发向北,他们师部命令,陆战7团要尽快击破当面志愿军防御,在11月10日进占古土里,然后向下碣隅里攻击前进。”
  “美国人东西两线的部署,现在都看得清楚了,”主席指指朝鲜地图,“一路是徐进,一路是急进。两路美军都来者不善那。”
  “当面志愿军是124师。”聂帅敲敲地图上124师的阻击线,“124师已经在和美步7师32团作战。陆战7团加入战斗之后,可能124师要逐步撤退了。那么,9兵团什么时候可以赶到?”
  “9兵团的位置现在这里,”李刻农指给主席和聂帅看,“天气严寒,又有空袭,需要在夜间行军,行进速度快不了。如果124师按预定日期完成阻击,徐徐撤退,美军拜托124师的阻击后按设想的速度推进,那么第9兵团大概会在这里,与陆战一师、美步七师交战。”
  “长津湖。”
第80章
防空导弹即将定型
  柳眉院(北京计算机所)。
  陆孝彭在计算机所看了一天电影胶片,得出了回国后的第一个结论:导弹弹着点偏左上不是导弹的问题,问题出在火控计算机或软件上。接下来的三天,老陆让项目小组把计算机拆开来,一手拿着晶体管计算机的图纸,一手拿着程序代码,逐个检查误差到底出现在底流程的哪个部分。
  火控计算机需要检查的地方大概有三个:硬件、软件、导弹的气动参数。气动参数这就是老陆自己带模型去米高扬的风动测试出来的,他再清楚不过了。硬件和软件……老陆得现学。
  程序不是什么祖传代码,诞生到现在才一个多月。项目小组将研制文档整理整理,挤挤挨挨五页纸就抄下来了,满篇都是0和1和奇怪的符号。老彭是在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做过设计的航空工程师,不过无论在麦克唐纳打工还是在米高扬学习,都没见过设计师抱着个大铁箱子搞设计的。
  哦,现在自己也没在设计飞机,是在设计打飞机的东西……
  “小张,我想是这个地方的数值计算,用的公式不对。”
  老陆指着自己在项目组写的五页代码旁边列出来的一个个公式。在第三页他用黑墨水笔写下了现在用的算法,又用红笔在旁边写了一个新公式。
  “哦,我看懂了,陆老师。”小组长张爵看明白老陆写的公式,把输入机拉了过来,接上火控计算机开始修改。大约半个小时,火控计算机就“刷机”完毕,张爵又把示波器搬了过来,插上测试输入和输出。
  “唐部长,火控计算机我和项目小组重新进行了调整和修订,很可能解决了那个问题。”解决完问题的老陆就在计算机所给唐华打电话。
  “老陆,你叫我唐华就行。是从源头找到问题解决掉了还是在最末做了参数修正?”
  “是源头。导弹迎角变化时的气动升力变化值的计算的问题。”
  “就是只需要改火控计算机,不需要改导弹设计?”唐华听到这个消息也挺高兴,“那太好了。实验室测试通过了?”
  “5分钟前测试通过,圆满解决。……我想问的是,北京是不是还储存着用来打低空气球的试验弹?要不我们把新火控计算机装上,拉去试验场来一发?”
  唐华当然知道陆孝彭现在就想看导弹试射。其实唐华自己也想看看。不过今天不行。
  ……
  “唐华,有色金属工业局做了一份铝工业的建设任务书,你来审阅批复,如果有要调整的地方你就调整,修改之后传递给汪一群。任务书送到我办公室两天了,现在就让秘书把任务书的文件袋送到你那里去。”
  从上海打来的电话,还能有谁,当然是陈副总理兼重工业部部长。
  “是。不过陈副总理,任务书让秘书处来处理不行吗?”
  “这是第一批苏援重点项目之一,所有的项目理论上都要重工业部领导亲自审阅批复。秘书处不能代我签字,你或者刘鼐可以。”
  重工业部另一个副部长兼兵工总局局长刘鼐在大连被40火和108火箭弹的扩产问题缠住,完全无法脱身。
  总会计师在南方无法脱身。总会计师现在,嗯,某种程度上是在代行一部分总理的工作。
  总理在治淮。
  1950年夏,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水灾,洪泽湖以上沿淮干流决口10余处,1300万人流离失所。接着就是政务院第一次治淮会议,主席提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然后是10月份的《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此时此刻,总理正在淮河沿岸的烂泥里,一脚深一脚浅,和水文气象观测的人员一起重新核定淮河的历史水位历史流量。这些工作积累成了后来的苏北灌溉总渠(硬给淮河挖了一个出海口)的基本参考数据。
  这些都是当年唐华从治淮纪念馆里那幅世界名画上看到的场景。
  所以,现在唐华想发牢骚抱怨也说不出口。军工电子科技是要做……其他工业局的事他也必须得担起来。
  打开《铝工业恢复与建设任务书》,这应该是唐华接触的第一个“156项工程”项目报告了。
  其实,“156项工程”一开始并没有被叫做“156项工程”。苏联援助中国基础工业体系建设,从1950年第一批项目启动,中间计划几次更改扩充,到50年代末结束的时候,我们数了数,一共有156项苏援重点项目,于是就用这个作为名字写进了历史书。(其实赣南电站改为成都电站、陕西422厂统计了两次,因此实为154项)。
  1950年主席访苏,原则上就定下来了由苏联帮助我国改建和扩建大型铝厂。这是苏联援助中国建立航空工业这个庞大的体系工程的一部分。首批项目也确定了16个苏联专家设计组,这些设计组在中国完成了20多个重点项目。
  苏联援助的铝工业项目,又包含本溪矾铝矿、吉林碳素厂、张店氧化铝厂、抚顺电解铝厂、哈尔滨101厂(铝材加工)。
  1950年底,苏联派出的铝工业设计组——40多名有色金属专家、冶炼专家已经抵达东北或者在去东北的路上。
  这些项目建成后,中国就有一个基本完整的铝工业体系了。
  现在造红旗-1防空导弹,还得预先买好30吨铝镁合金屯在大连。以后中国需要多少铝都可以自己生产,想想都挺激动。
  唐华看到项目任务书中还有金属镁生产,毕竟航空铝合金大多是铝镁合金。东北是现在中国电力供应最充沛的地区,可以为镁铝这些高耗电的产业提供电力支持。既然电力供应充沛……要不也为将来电解精炼硅预留一个厂区?
  为现在的晶体管提供支持的是在昆山的小型硅锗厂,如果计算机和电子产业还是这么发展下去的话,大概1952~1953年昆山硅锗的产能就会成为整个产业链的瓶颈了。
  于是唐华拿起笔,在任务书上插入一段话,要抚顺方面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并由昆山派出技术专家协同攻关,在抚顺筹备建立大规模的精炼硅生产设施,并为下一步“硅特种提炼工程”做好准备。
  精炼硅和将来的单晶硅都需要大量的电力,分到东北做一部分还是稳妥一些。
  ……
  十三陵导弹试验场。
  唐华、陆孝彭带着试验车队,从北京市区出发,在路上颠了三个小时,又来这里的皇帝坟头放炮仗了。
  唐华的吉普车后面跟着的大卡车,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四个摄影师和他们的摄影器材。现在北影厂其实很一般,此时中国电影的两大扛霸子是上影和长影,北影厂暂时没拍出啥好片子,给导弹试验场拍片也还不错,总算有点事干。
  被借调过来的四个摄影师现在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这工作又神秘又带劲,在他们对世界的认知里面,好像无论中国外国,从来没有这种拖着火焰“biu”地一发,就把老远之外空中飘着的小气球给打爆的武器。另一方面,他们现在全都是国防秘密工程的参与人员,活动不自由了。参与项目之前就查过祖宗三代,加入项目之后天天汇报行踪、汇报接触人员,至于离开北京去外地那想都不要想。
  摄影车后面是导弹系统,发射车、雷达车、弹药装填车全都用油布遮盖得严严实实。
  “气球组,稍等一会,老陆要去你们那里。”唐华用对讲机通知气球组先不要放气球。
  老陆爬上山,在他的指导下,气球组在栓气球的绳子上以2米为间隔,绑上了七八十个红色布带。这可以起到在摄影组拍摄的画面中粗略标定距离的作用,事后看北影厂的胶片回放时,爆炸那一瞬间导弹离气球有多远,偏离距离是多少,就可以用绳子上红色布带划分的节点数来估测。
  “各单位注意,发射倒计时,立即进入掩蔽场所。”
  防空导弹火控雷达对准闪闪发光的浮空气球,片刻之后,停在雷达车旁边三十米的发射车传出雷鸣般的声音,红旗-1防空导弹就同上一次那样,窜上天空朝目标飞去。
  “是不是直接命中了?”从炮队镜里观察,唐华觉得导弹是直接把气球戳穿的。
  “还是要看胶片回放才能确定。不过导弹的偏离量确实不大。”老陆说,“你们上一次试射,我看过胶片,偏离量似乎是比这次要大?”
  “明显比今天这次大,而且固定偏往左上。”唐华说。
  今天就不打超低空杂波背景的气球了四个气球全是山顶释放的低空气球。
  “四发导弹,有三发没有看到明显的偏离,有一发导弹有一些偏离,但没有偏出战斗部的破片杀伤半径。”老陆统计之后得出结论,“这几天对火控计算机软硬件的改进调整,应该是有效的。”
  纪录片观看室。
  “第一发,r为11米,φ是25度,θ是11度。”
  四卷胶卷冲洗出来之后,项目小组直接把拷贝剪开,当幻灯片一样一帧一帧地放出来,然后估测偏离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8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