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狠暴君(校对)第1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338

  然后就出现了赵桓死活想不明白的一幕:
  白江口之战,四万两千多倭奴,一千余艘战船,被仅有战船一百三十余艘的一万三千唐军教做人,举国陷入恐惧,几乎动摇国本。
  然而也正是这场大败,居然激起了倭国选派“遣唐使”的热情,在全部一共19批“遣唐使”中,白江口之战后就占了14批!
  更谜的是,一个是真有脸再派遣使唐,而被咬了一口的大唐居然还特么真就敢继续接收遣唐使然后不遗余力的教导!
  这是什么样儿的精神?
  这特么就是拿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知识去喂狗!
  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倭国没有从大唐学去这些宝贵的技术知识,当时还是奴隶社会的倭国想要进化到封建社会并且学会筑城造船,需要的时间绝不可能只有短短两百来年的时间!也更不可能靠着学去的筑城手段硬拖元军拖到“神风”降临!
  当然,李二那家子为何谜之宠溺倭国是他们老李家的事儿,可是赵桓跟倭国还有新仇!
第148章
跟倭国的新仇旧恨(2)
  孟子曾经说过,“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如果再说得严重些就是“人不自强,斯招辱矣。”
  换算成没文化的沙雕网友们也能理解的说法就是:如果一个人自己不要脸,那就别指望别人给面子。要是一直甘当咸鱼,那就得做好早晚被人打脸的心理准备。
  同样的,这个道理放在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国家上面也完全适用。
  把美国良心想跟Tiktok还有华为海尔等企业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孟子他老人家说的简直就是真理!
  说白了,天天抗议谴责并不能换来和平,跪地乞降也未必能够苟活。
  但是大宋那些谜之一样沙雕的皇帝,还有那些所谓饱读诗书实则内硬外怂的读书人显然没能好好领会孟子他老人家的至理名言——
  大唐在白江口之战把倭国按在地上摩擦,结果是倭国在后面的两百多年里疯狂跪舔大唐,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发条“大唐之凋弊具载矣,更告不朝之问,终停入唐之人。”
  而在大宋立国之后,倭国却再没有派遣过“遣宋使”,恰恰相反的是,宋朝皇帝往往都亲自接见并赏赐丰厚礼物给那些通过各种渠道来到大宋的倭国僧侣,并且对他们在中国的礼佛活动给予多方关照。
  元丰元年,倭国僧仲回搭乘宋朝商人孙忠的商船回国,宋神宗得到报告后专门让孙忠携带“国牒”及赏赐的礼物递交倭国朝廷,因公文中有“回赐”的字样,倭国朝廷反应冷淡。
  两年后,没有得到任何反馈的宋神宗居然再次让宋朝商人黄逢借经商之机带“国牒”赴倭,而倭国朝廷在连续五次召开公卿会议商议对策之后依旧决定“冷处理”。
  在倭国《大宰府天满宫史料》等史籍中,“大宋牒状到来”等字样多次出现,据梳理,北宋时除宋太祖、宋英宗和宋钦宗外,其他皇帝均以各种形式向倭国朝廷及有关方面发送过文牒,但倭国的态度一直相当冷谈。
  简单点说,就是大宋的那些怂蛋皇帝们可着劲儿的用热脸去贴倭国的冷屁股,然而倭国却是百般嫌弃,或许是嫌弃他们长得不好看,又或者是嫌弃他们的脸蛋不够贴合屁股的形状。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倭国上下能把苏东坡当成神却把大宋朝廷当坨屎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根本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因为当时中原的政局,也不是因为倭国自认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已经超越了中国,更不是因为宋朝不肯接受“遣宋使”。
  究其根本原因,其实就只有四个字:
  弱者无友!
  在倭国的平安时代和镰仓幕府时代,是倭国武家政权兴起和发展的阶段,采取“脱宋”的对外策略有其国内政治以及地缘战略的考虑,但从根本上说,倭国之所以不把大宋朝廷当回事儿,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宋朝本身!
  有一句名言叫“弱国无外交”,虽然其出处“难以具体考证”,但这句话却包含了颠扑不破的真理——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越强,其外交活动越容易开展,在国际舞台上的朋友也越多,而弱国刚好相反,宋朝对倭国关系上的尴尬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诞生了四大发明其中三项,“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朝廷财政收入创造了历代峰值,人口达到8000万的大宋并不够强!
  大宋的富有其实只是因为其统计混乱所造成的表面富有,在挑战面前一味退让,一次又一次的岁币和议和,其实已经意味着大宋主动放弃了东亚怪物房扛把子的江湖地位。
  所以,倭国才敢不把大宋当回事儿,所以,倭国才敢出台禁止国民出海的“渡海制”、限制购买中原货物的“禁购令”和限制中原商人商船来前往倭国次数的“定年纪”。
  但是不管怎么说,大宋再怎么操蛋,那也是自己的国家,现在自己是大宋的皇帝,倭国不给大宋面子,自然就等于不给赵桓面子。
  不给面子,就等于打了上辈子曾经车翻全世界,这辈子正准备车翻全世界的绝世帝王赵桓的脸。
  这就是新仇。
  更别说还有上上辈子的老仇。
  老仇,旧恨,再加上现在的新仇,尤其是在一旦涉及五十五个VIP就很容易招来河蟹神兽降维打击的情况下,赵桓觉得还是弄死倭国比较划算。
  然后,问题就回到点最初的原点——
  想要跨海远征倭国,就必须得有足够牛逼的水师,而想要打造一支能够车翻全世界的水师,就离不开能够跨海远航的战船。
  而大宋的战船却被赵吉翔那个沙雕给烧了!
  现在想要重新打造一支无敌的舰队,除了原本的图纸之外,还需要足够数量的钱和人手。如果想要对战舰进行进一步的改进,需要的可就不仅仅是钱和人手的问题了——
  对于赵桓来说钱不是问题,只要上皇赵吉翔还没有挂掉,自己就有一个源源不断的小金库能取钱。人手同样也不是问题,因为大宋最不缺的就是人。
  问题是想要玩多铆蒸钢,不仅需要有足够数量的大匠,还需要足够多的科研人员。
  偏偏大宋的这些读书人们都被惯坏了——
  当初赵大自己得位不正,不得已才演了一出“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把戏,其实就跟刘野猪自己都不相信什么“独尊儒术”的屁话一样,赵大该杀读书人的时候也一样杀,从来也没手软过。
  然而操蛋的是,就跟独尊儒术成了真的独尊儒术一样,与士大夫共天下也成了真正的与士大夫共天下,宋真宗赵恒那个沙雕能说出“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名言,《神童诗》更是正大光明的喊出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屁话。
  然后,大宋的读书人就废的差不多了。
  让大宋的这些读书人去研究什么子曰诗云,那肯定个个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可要是让这些人去研究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那就只能呵呵了。
  “所以,朕就是个劳苦命。”
第149章
朕,比之桀纣如何?
  一想到大宋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赵桓心里就不舒坦。
  赵桓心里一不舒坦,就想着给大宋那些被惯坏了的读书人们找乐子——
  朱重八曾经把孟子赶出了文庙,又废了姜子牙的武圣之位,改封关羽关云长为武圣,赵桓觉得朱重八能干的事情,自己未必就不能依样画葫芦。
  所以,等到朝堂上的大佬们说完了正事儿,御史喷子们也例行公事一般狂喷了一通之后,赵桓便笑眯眯的对殿中群臣道:“朕觉得姜尚不配武圣之称,故而已经遣人去毁了姜尚的武圣像,废其武圣之位,改封关羽关云长为武圣。”
  赵桓的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
  姜子牙,河内汲人,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曾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之后被姬昌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辅佐姬昌建立霸业。
  周武王即位后,姜子牙被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封国于齐,后又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历代皇帝也都对姜子牙推崇备至,被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
  可是现在,真宗皇帝曾经追谥过的“武圣”,武举时要拜的武圣人,当今官家不仅说废就废掉了,居然还派人毁掉了姜尚的武圣像?
  “官家三思!”
  现在这般局面,即便李纲身为赵桓手下天字号龙腿子也不得不站了出来,躬身拜道:“且不说历朝历代都对太公望推崇有加,便是我大宋真宗皇帝,也曾追谥为武圣,如今官家……”
  这不仅仅是毁不毁武圣像,是否改封武圣的事情了,这是当今官家连真宗皇帝都没当回事儿——
  可以想象的是,今天的事情一旦传开,那些恨官家恨得牙根都痒痒的儒林士子和乡间士绅们该有多激动!
  不敬圣人!
  不敬祖宗!
  不尊礼法!
  倒行逆施!
  狂悖独行!
  几乎是刹那之间,李纲便想好了诸多能够弹劾赵桓的理由,而那些御史言官们也已经跃跃欲试的想要站出来了。
  “有个疑问,埋在朕的心里已经很久了。”
  赵桓却选择了一个舒服些的姿势斜靠在龙椅上,说道:“自武王伐纣之后,太公望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后世亦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我朝真宗时追谥昭烈。
  据《吕氏春秋·首时》所载,太公望,河内汲人也。由此而可知,太公望食殷粟,饮殷水,一身所学也尽是得自于殷商。所以,朕想知道,太公望因何而弃殷而就周,又因何而奉武王伐纣?”
  赵桓的话音刚刚落下,朝谏大夫严承宣便愤然站了出来,躬身拜道:“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不用贵戚旧臣、登用小人,听妇人言,妲己之言是从,信有命在天而荒废祭祀,刑罚严酷,有炮烙之法,太公望奉周而伐纣,正应天命!”
  赵桓点了点头,嗯了一声道:“所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乃逆天而行,当不得君子之称。
  朕不敬圣人,擅改祖制,征伐无度,天下人便该不思匡扶社稷,该奉有德者而居之,先诛朕这无道昏君,再废了这大宋国号,诸卿以为然否?”
  严承宣一愣,继而又梗着脖子拜道:“陛下焉可自比于桀、纣?”
  赵桓却轻轻笑了一声,说道:“朕虽不好酗酒,然则极好美食,非精细之食不吃。朕亦不好用贵戚旧臣,好用有才有德之人。朕信天命,朕亦荒废祭祀。
  朕虽无炮烙之刑,然朕动辄诛人九族。朕好征伐,每征必筑京观,完颜宗瀚与李乾顺前车之鉴不远,无数亡魂夜夜哀嚎。”
  说完之后,赵桓又冷笑一声,反问道:“朕之残暴,虽桀、纣可比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