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最狠暴君(校对)第1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338

  读书人的事儿,怎么能叫暖床呢?那叫红袖添香夜读书!
  只是那金国娘们儿生性狂野,那些先生们怕是降不住吧?
  只是眼看着都要走到学堂了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忍不住有些头疼的祝家大郎干脆把问题抛给了管家:“你说,老爷我是该去给那些先生们弄几个金国娘们儿呢,还是该去弄几个西夏娘们儿?”
  “西夏已经成了甘肃布政使司,你敢去抓一个试试?至于金国的,肯定也不成。”
  祝府的管家还没来得及回话,祝家大郎却听到了一个一辈子都不敢或忘的声音。
  无视了天上扬扬洒洒的雪花,赵桓手中轻摇着折扇,笑道:“你当老祖宗攻略西域,就是为了西域那几斤葡萄干?”
  唰的一声收起折扇,赵桓止住了想要行礼的祝家大郎,笑道:“行了,多的话朕就不说了,你自己慢慢琢磨。朕今天就是来看看这庄子上的学堂,顺便给娃子们送些东西。”
  ……
  “钦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墨子》、《韩非子》、《算经》各一百五十三册,钦赐当今官家御笔亲著《奇趣图说》、《物理》、《化学》各一百五十三册,钦赐文房四宝一百五十三套,弁甲一百五十三套,制式刀剑各一百五十三柄。”
  礼部以及开封府派过来的官员们一脸懵逼,被分配到祝家庄子学堂的先生们也一脸懵逼。包括祝家庄庄主祝家大郎同样一脸懵逼。
  只不过,礼部和开封府的那些官员以及学堂的先生们懵逼,是因为赵桓根本就不按套路出牌,赏赐的东西有些不对劲——
  你说官家要赏赐四书五经就赏赐四书五经,现在赏赐了四书加诗经是什么意思?剩下那四经呢?就算官家任性胡来,非要加上一门《算经》也行,可是那《墨子》和《韩非子》这种学说又算怎么回事儿?
  还有那个什么《奇趣图说》和《物理》、《化学》又是怎么回事儿?刀剑?弁甲?官家你敢不敢更任性一些,干脆把制式的弓弩也给他们呗?
  至于祝家大郎也懵逼,是因为赵桓赏赐的这些东西,数目上有些不对劲:“官家,是不是太多了些?庄子上该进学读书的娃子一共才七十五个,多出来的那些……”
  “你说只有七十五个要进学的娃子,是只算了男娃儿,没有算女娃儿吧?”
  赵桓笑了一声道:“男娃儿能读书,女娃儿自然也能读书。算上庄子上的女娃,就正好是一百五十三个娃子,朕赏赐下来的这些东西,正好。”
  “女娃儿也要读书?”
  祝家大郎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忍不住瞪着一双牛眼,傻乎乎的问道:“不是向来只有那些达官贵人家里的千金小姐才读书的?这庄子上的野丫头……”
  “朕现在给她们读书的机会。”
  赵桓笑道:“正所谓门当户对,庄子里的男娃们读了书,以后娶媳妇的时候要娶什么样儿的媳妇?你让他们娶一个大字不识仨的农家姑娘,他们还愿意么?哪怕退一步说,就算他们愿意,可是女子出嫁之后要相夫教子,不识字,如何教子?”
  祝家大郎被赵桓的问题问得有些傻眼。
  凭心而论,祝家大郎觉得官家这话说的没毛病,可是仔细想想,却又感觉有些说不出的怪异——
  如果那些女娃儿都读了书,她们还愿意嫁给村里的那些野小子?万一都想要飞上枝头变凤凰,起了想要入宫去当娘娘的心思可怎么办?
  都说这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可要是全都纳进宫了,这皇帝家的葱还够剥的吗?庄子上的那些男娃儿又该上哪儿娶媳妇去?
  一想到这里,祝家大郎就忍不住有些头疼。
  就在祝家大郎正在胡思乱想的时候,赵桓却是缓步登上了学堂前的台阶,扫视了台阶上的一众先生,然后深深的揖了一礼。
第163章
运气都用在投胎上了
  双倍懵逼。
  那些被礼部安排到祝家庄子担任先生的读书人或许没什么感觉,但是礼部和开封府的那些官员们却很清楚,当今官家还是第一次向别人施这么大的礼。
  尤其是这个被施礼的对象之中,还包含自己——当初在朝堂上,官家是怎么对待上皇的?就连拱拱手的礼节都懒得做,更别说像现在这样深深地环揖一礼了。
  “朕有一言,望诸位先生与学子们静听:”
  直起身子后,赵桓无视了台阶下方那些官员和读书人们各种懵逼的表情,说道:“历朝历代之中,八百年国运者,惟周。四百年国运者,惟汉。余者多不足三百年之数。我大宋立国至今,已百六十年。以人喻国,今日之大宋,几称老人矣。
  老人常思既往,少年常思将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世界,则大宋雄于世界。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将一篇《少年中国说》改的乱七八糟之后,赵桓又向着在场的那些先生们拱了拱手,高声道:“朕不敏,亦尝诵《师说》,今后教导少年之事,全在诸位先生矣。
  朕曾说过,开封府城墙可塌,官衙可倒,惟学校不可出事。今日,朕便再加一条:凡学校之先生,见官不拜,见朕不跪,着为永例,后世子孙帝王皆不得改!”
  继续懵逼。
  祝家大郎有些想不通。仅仅就是一个庄子上的幼学就如此大动干戈,至于么?
  还有,自古来就没听说过哪家书院让女娃子进学读书的,能读得起书的女娃,哪个不是大家闺秀千金小姐?如今连一个庄子上的野丫头都要读书,而且不进学还不行——
  赵桓不仅承诺由内帑来承担娃娃们所有伙食和书本、衣服,而且还特意规定,家里只要有一个适龄娃子不进学,后果就是赋税要比别人多交一倍,两个娃子不进学就是两倍。
  祝家大郎觉得官家一定是吃饱了撑的才会做出这种决定。
  然而对于没有读过五卷屠龙秘术却当过几十年皇帝赵桓来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赵桓的心里很清楚,其实所谓帝王之术就是怎么玩弄人心,所谓的治世之道,其实就是在保证老百姓能吃饱饭的同时打开阶层流通——
  很明显,军功是一条打开阶层流通的路,让天下人都有书读同样也是一条打开阶层流转的路。
  有了今天这一番作态,祝家庄子的学堂能不能出几个有用的人才,赵桓不知道。然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今天这些事情的传开,教书先生这个职业会忽然间变得高大上起来,而天下间那些正在读书的,想要读书的,想要送孩子读书的,这些人会怎么想?
  就跟那些享受着永不加赋这个好处的百姓一样,如果换个皇帝,大家伙儿还能在学堂享受到学费全免,书本由皇帝的内帑承担,除此外一年两身衣服,每天两顿餐食而且顿顿有肉的般待遇么?
  士农工商,士是除了皇帝之外最好的阶层,再怎么家财万贯的豪商巨富,在面对着一个有功名在身的士人时,天然就处于下风,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那些已经成为“士”,过上了好日子的人会拼命维护这些阶层的存在。现在有让自家子孙后代成为“士”的希望,天下间的百姓就不会允许任何人打破这个希望,
  尤其是对于中原堂口的百姓来说就更是如此。自己苦一些累一些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只要能让子孙后代有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哪怕是拿命换都值!
  或者说的再直白一些——有背叛阶级的人,却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除非赵桓倒行逆施到让天下人都活不下去,否则的话,这些看见希望的百姓绝对不会背叛永不加赋,更不会背叛自家孩子能读书的机会!
  ……
  祝大壮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事实上,任凭哪个三十好几的汉子带着媳妇一起坐在学堂里,心里都会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尤其是还要像娃娃们一样跟着先生摇头晃脑的背诵“天地玄黄”和子曰诗云之类的典籍——
  按照开封府的说法,家里的娃子还不满七岁,不到进学的年龄,但是像自己这样儿的睁眼瞎,无论男女,都得老老实实的到学堂里跟着读书识字。
  当然,像自己这样儿的只有晚上才能去学堂里面跟着先生读书识字,因为白天要干活做工,学堂还要让那些七岁到十来岁的娃子们读书,给自己这些人使用的时间只有一个时辰。
  而且跟那些娃娃们不同,那些娃子们有官府发给的书本典籍,不仅能在学校里面学习,还能带回家去接着读,据说这些书是官府发给他们的,以后也不再收回了。而自己这些人却只能两个人凑在一起学习一本书,还不让带出学校。
  那些娃子们有官府发给的纸张练字,虽然纸用完了之后要自己买,可是价格也便宜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而自己这些人就只能用自带的小木棍和沙盘练习写字,而且每天学习完后还得把沙盘带回去,把学堂里面的卫生打扫干净,不允许留下一粒沙子,要不然就会被先生教训。
  即便如此,当自己用小木棍沙盘上歪歪扭扭的写出来祝大壮这三个字的时候,再苦再累都没哭过的祝大壮依旧忍不住落了泪。
  祝大壮有时候也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命好命不好。
  说自己的命好吧,自己明显没有娃子们的命好,不光没赶上读书不要钱的好时候,饿死爹娘的年景还都让自己赶上了。没能进学读书的结果就是自己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可是要说自己的命不好,官家又给了自己这些人读书识字的机会,从爷爷辈开始就没听说过的好事儿就这么落在了自己的头上。
  莫不是就像官家说的那样儿,自己把所有的运气都用在投胎成大宋百姓上面了?
  而且在跟着先生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之后,祝大壮又发现了一个很要命的问题。
第164章
抢夺话语权
  原本没有读书识字的时候,祝大壮的生活基本上就是两点一线,每天除了下地耕种,就是回家吃饭睡觉,偶尔剩下那么点儿精力,也都用在跟媳妇创造下一代上了,连近在咫尺的开封府都没去过几次。
  可是自打进了所谓的“夜校”开始读书,而且家中的娃子也被官府通知,要在明年进入堂读书之后,祝大壮感觉一切都变了。
  冥冥之中,似乎有个声音在告诉自己,尽管自己现在还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还不能算得上真正的饱读诗书,可是自己现在好歹也识得百十个字了,是时候该买份报纸看看了,顺便再多学些东西,省得以后还不如自家的娃子。
  除了这种不知道打哪儿产生的想要买报纸回来学习的冲动之外,祝大壮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自己的胸膛中就好像烧起了一股火,总有一种想要把命交给官家的冲动,似乎不这样儿,就不足以报答官家大恩。
  祝大壮揣着说不清楚是羞愧还是什么样儿的感觉,把心里的话跟自家婆娘说了之后,换来的却是自家婆娘的嘲笑。
  “也就是你才这么傻!”
  祝大壮的媳妇拍了祝大壮一巴掌,笑着道:“听说人家皇帝耕地都是用的金锄头,东宫娘娘天天烙葱油饼,还专门让西宫娘娘剥好葱,人家要你的命干啥?”
  “那咋就不用了?”
  祝大壮梗着脖子道:“皇帝总是好打仗的,等他打仗的时候,俺就去从军,这是先生说的过,叫什么士为知己者死?”
  只是说完之后,祝大壮又忍不住有些泄气,叹了一声道:“算了,俺也就是想想罢了。庄子学堂里分来的那个教头你知道吧,别看他只有一只胳膊,可是俺听老爷说,那教头以前也曾做过步军都头,是打过虎的好汉。
  可是就这般的好汉,现在也只能来庄子上当个教头,似俺这般的又蠢又笨的,估计禁军也看不上俺。”
  祝大壮的媳妇却没有依言睡下,反而翻了个身子,瞧着祝大壮道:“要俺说,禁军瞧不上你是正常的,瞧得上你才是日头打西边儿出来。可是啊,你要觉得咱们家欠了官家太多,俺倒是有个法子,既能让你报答官家的大恩大德,还能让咱们家落下些好处?”
  听自家媳妇这么一说,原本已经打起了哈欠的祝大壮顿时精神了,问道:“什么法子?你快些说,莫要在这里卖什么官司。”
  “瞧你那傻样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