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大国工业)(校对)第3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5/488

  “好了好了,哭啥!周围这么多人,让别人看笑话?!”他用水杯在硬座车厢桌子上用力敲了敲,示意她们母女俩克制一点,别招来旁人围观。
  早班的火车,车上的人大多还在睡觉,只在刚才两人哭泣时,有人好奇地站起来朝这边探头探脑,瞧了几眼,见没热闹可看,又坐下继续睡觉去了。
  对过的硬座上,几个一看就是打工仔的青壮或趴或仰靠,还有一人钻到了地板下,和衣而卧,都睡得正香,没有理会这边的状况。
  看没人关注,连兵伟探过头,低声问道:“你打那针,管用不?”
  连馥颖苍白的皮肤,泛起几许晕红:“医生说三针见效,另外还给我开了些消炎的药。”
  “能断根不?”连妻紧张道。
  连馥颖茫然地摇摇头,凄然道:“我也不知道!”
  泪水,又涌出了眼眶。
  连妻紧紧地抱着女儿,不敢大声哭,只是将头贴靠在她肩头,泪水很快就浸湿了一大片。
  连兵伟十指死死地掐着大腿,关键处都发白,要很用力才能发出变调的声音,安慰女儿道:“没事!没事的!有啥我们一家扛,不是啥大事,我们能挺过去!”
  车窗外,灯火辉煌的车站已变成一点微弱的光点,两侧是一栋栋漆黑的楼房,偶尔会有几间房间还亮着灯。
  远处城市的上空,泛着一圈红光。
  一家人居住了几十年的城市,正在缓慢而坚决地从他们视线中,彻底地消失。
  “我们以后就不回来了?”连妻好容易收住了眼泪,不舍地询问道。
  “谁说的?家里的房子还在呢,怎么可能不回来,我们只是出去几年。等你们的病都治好了,我们也攒了点钱,一家人再回来!”连兵伟抽抽嘴角,勉强笑笑。
  “其实我们没必要去国外,听说现在在粤省那边,三五百的工作也是很好找的。”连妻还是有些留恋。
  “不去粤省,听说那边很乱,啥人都有!”
  连兵伟坚决道:“徳汶那边就不一样,那是一个岛。而且看报纸,中华制造是在那边建一个钢铁厂,招的人都是住在一起,有人管理,就像是在我们原来单位一样。周围都是一个单位的人,又有领导管,简单得多。”
  “爸,我们直接过去,人家肯要?”连馥颖有些担心,觉得老爸这个决定太匆忙了,回信都没有,就一头撞上去了,万一人家不收怎么办。
  “中华制造那么钢铁厂,这次要的人可多。看他们的招聘广告,除了生产岗位,还有几百个其他的岗位,起码要招几千上万人!”连兵伟第一次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而且其他人都是写信,等回音,我们直接过去,他们总不好赶人吧?就算去不了力波,能在他们公司找一个扫地的活都行——听说他们的工资可高,一个清洁工都有五六百工资!”
  “这么高?那我们家只要有一个人被录取,就能养活全家了!”连妻听到这么高的工资,惊呼道。
  连馥颖还是觉得太冒险,但这是老爸做的决定,她又刚犯了错,也不敢质疑,只能听之任之。
  反正,大不了中华制造不收,再去粤省好了。
  “我也是这么想的,”连兵伟表情轻松下来,看看女儿,又变得凝重起来,“而且,报纸上都登过好多次了,他们职工医院的水平很高,也许馥颖、不,是你妈,你妈的病肯定能治好……”
  连馥颖听懂了父亲话里的意思,想到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自己却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视线又变得模糊起来。
  “要得!要得!我们就去苏城!”
  连妻却是大喜,一把搂住女儿,心痛地连声应承。
第四百一十四章
好大一个难民营
  火车一路东行,车上的人下得少、上得多,很快就变得拥挤起来,到处都是各种包袱、被褥,车厢的空气也变得浑浊起来,汗味、脚臭等混成一片,让人欲呕。
  中间还过了一次江,继续东行了半天,总算到达了苏城。
  “前方到站苏城火车站,请要下车的旅客做好准备。待火车到站,乘务员放下踏板以后,再依次下车,不要拥挤……”
  车厢广播中,响起了列车播音员的声音。
  “到站了到站来,快把东西收拾好,行李拿下来!”
  “老三,动作快点!”
  “还在吃吃吃!马上就到站了还吃!赶快拿去倒了!”一个带着孩子出来打工的父亲,夺过小孩口中的方便面盒,就朝厕所挤过去,准备丢掉。
  小孩子哇地一声,就哭了起来。
  连兵伟一家,愕然地看到,几乎小半个车厢的人,在广播过后都动了起来,飞快地整理着杂物、收拾行装,作出了下车的准备。
  “没事,没事,应该是到苏城打工的!这两年苏城工业搞得好,工作机会多,他们应该是来打工的。”
  连兵伟不等妻子女儿询问,就安慰道。
  连馥颖想想,认可地点点头。
  粤省是改革开放最早的地方,十几年过去,到处都是港台商人、还有当地乡镇企业开办的成衣厂、纺织厂、玩具厂,用工需求量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农村打工者,奔赴粤省赚钱补贴家里。
  打工仔这个词,就是从粤省传到内地的。
  东海市虽然依然是国内经济第一发达的大城市,但在之前并未得到多少国家扶持,更没有政策上的照顾,发展步伐明显赶不过羊城。
  甚至又被超越的趋势。
  这些年,东海一直在内部挖潜、产业调整,加上东海人对外地人的歧视,外来打工者很少。
  倒是苏城,先后开办了新加坡工业园、计算机工业园两个大型工业园,依托新加坡资本、管理,以及中华制造的技术支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国外厂商入驻。
  纯平显像管技术,就先后引来了两家美资、五家日资、三家韩资,以及一家新加坡彩电生产企业入驻。加上给他们做配套的企业,新加坡工业园已经有了数十家企业,吸收本地及外来打工者达十万以上。
  计算机工业园,则主要是吸收的国内企业,大多为军工企业。他们主要是给中华制造做配套,生产机箱、键盘、鼠标、电源、元器件,以及更初级的塑料、小型冶金、线材、冷却风扇、USB接口等企业,如今也有二三十家之多。
  不过他们的工人,有很多是原厂分流的下岗工人,主要是自身减负,及为母厂创收。
  只是照顾到当地政府情绪,吸纳了少量苏城下岗工人,并不接收外地打工者。
  以两大工业园为依托,加上各种配套、外围工厂,苏城的下岗再就业进行的很顺利,多次受到省委省府的表扬。
  原来的书记,也成功荣升为副省长,分管工业工作。
  如今在长三角一带,苏城成为少数扭转经济下滑,并开始快速回升的地区,也成为全国打工者在除粤省之外,又一个打工的目的地之一。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经济亮点,苏城也屡次成为报刊媒体报道的对象,即便是连家,也耳濡目染了不少。
  所以看到这么多打工者,在这里下车,的确不算奇怪。
  连兵伟一家人,背上包裹,跟着人流下了车,听着周围南腔北调、但主要是江南口音的交谈声,完全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终于有了背井离乡的真实感,一时站在站台上,茫然不知该往何处去。
  一家人相互靠拢了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减轻他们对这个陌生城市的恐惧。
  连到一个国内的陌生城市,他们都感觉如此害怕,能够适应更加遥远的徳汶吗?
  他们不知道。
  出了火车站,连兵伟连续询问了好几个人,可是他们一家浓重口音的普通话,以及对方的本地话,都让双方无法明白对方在讲什么,完全是鸡同鸭讲。
  直到找到一位广场维持秩序的警察,连兵伟拿出那份印着中华制造招工广告的报纸,对方才知道了他们的意图。
  好在对方人挺好,对照着苏城地图,用笔给他们仔细画出了路线,并将沿途换乘的公交线路、站点,也详细圈了出来。
  千恩万谢,一家人来到附近的公交总站。
  在站台,他们发现这里有许多人在等待同一辆公交车,看他们随身大包小包的行李,应该是来打工的。不过这些人穿着虽然简朴,但看上去像是城里人,并不是农民工。
  连兵伟一家有些狐疑,只是他们心中藏着有事,并不想多事,看了两眼就躲到了一边。
  等车的时候,又来了几个乘客,同样是大包小包、城里人穿着。
  疑惑间,司机准备发车了。
  收起满腹疑虑,连兵伟一家随着候车的人群挤上了车,在最后面找了座。
  和他们一同上车的一群人,在找到位置以后,两个三四十岁的中青年站起来,用北方口音的普通话向司机大声道:“师傅,待会儿到了广济南路,麻烦提醒一声,我们要下车!”
  “知道,知道!是去中华制造是吧?”司机用软软的当地口音普通话,习以为常地回答道。
  “您知道?”车上许多人都惊喜地叫了起来。
  “那当然!这些天,每天都有好多人去中华制造,他们都是在广济南路下车,然后换乘217路。你一问我就知道了!”司机笑着发动了公交车,缓缓驶出车站。
  连兵伟一家坐在最后,听着前面对话,都是一惊。
  原来这些人,都和他们一样,是去中华制造应聘的下岗职工,难怪穿得还可以,不像是普通的农民工。
  显然和连兵伟同样想法的人,并非少数。
  起码车上这二十来人,就差不多有一小半是这样的。
  连兵伟一家,心中顿生一股紧迫感,对于此行是否能够达成目标,也怀疑了起来。
  车上颇有几个喜欢交际的,在他们串联下,一行准备去中华制造碰碰运气的人很快就相互认识了,彼此报了来自何方、原来在哪个单位工作等等基本情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5/4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