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大国工业)(校对)第4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7/488

  都没有!
  那这项的得分就是零!
  再来,工大的学生中出过院士吗?参加过国际比赛并获奖吗?在教授指导下参与过哪些重大科研项目、发表过哪些重要论文?培养出多少博士、硕士?
  也没有!
  好吧,这一项得分又是零!
  然后是学校建设,别看中华制造花了上百亿来打造工大,实验室建设得也不逊于重点实验室,但它挂的是重点实验室的牌子吗?它从事了哪些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同样没有!
  得分依然为零!
  学校刊物得分零!出版颇具影响力的科技书籍得分零!不是国家重点高校建设项目,也不是省级,就连市级、县级都不是!
  零分!
  工大展开过国际交流吗?学生们去过哪些国家的知名学府交换留学?在对方学校获得过哪些奖项?
  没有,零分!
  学生毕业后被哪些国家重点企业录用,担任了什么样的重要职务,是否为本单位技术骨干,为企业做出过哪些重要贡献,单位对其评价如何?
  没有,零分!
  ……
  一条条看下来,工大的得分惨不忍睹,几乎就没有一项能过及格线。
  这样一所学校,凭什么名列985之列!
  李副部长已经后悔之极。
  当初有大批人发对工大参与985评选,他便是其中之一。并且因为态度坚决、地位最高,自动成为反对力量的领军代表,匆忙搞了这么一套评选标准出来,为的就是将工大拒绝在985门外。
  但现在,他后悔了,非常后悔。
  这样一所可能是寄托了中国未来教育界、科技界希望的顶尖名校,如果不能成为985,那才是真正的笑话,也会让985这块牌子变得黯然失色,失去最基础的公信力。
  于情于理,无论从个人名誉到国家未来来说,他都不应阻挡,也不能阻挡。
  当初要不急着推出这套标准就好了,光靠中华制造、白云天的名头,就能让国家为其开一个特例。
  但现在标准已经出来,还对外公开了,明确要求其他高校在申请前仔细对照标准评判是否够格。这时再突然让一个完全不够格的工大通过,那必然在整个高校系统都引来一片大哗,教育部也会信誉扫地。
  李副部长现在是进退两难。
  早知道就不来当这个考察团团长了,还以为可以撕掉工大的画皮,结果真正丢掉的,却是他这张老脸。
  丢脸也就罢了,几十岁的人,丢就丢吧。
  关键是怎么解决这个悖论!
  他沉默了良久,就在郎司长快等不下去,准备直接了当说明来意的时候,李副部长突然开口了:“工大的教学质量我们有目共睹,说他们不够格,那全国就没有一所高校能够合格。所以关于它的申请,我准备向国内提交一份详细的报告,然后提请在党委会讨论,让工大作为特例,通过资质考察!”
  郎司长目瞪口呆:“可是这样的话……”
  他被李副部长的话吓住了。
  要知道,当初力主拒绝工大的就是他,匆忙组织编撰了这些标准的也是他,靠个人力量迅速通过这套标准的也是他。
  现在作为最坚决的反对者,突然摇身一变成为最坚定的支持者。这种立场改变,在官僚体系中是最忌讳的,对他的个人威望可说是摧毁性的打击,以后在部里还怎么服众?
  “李部长,我觉得还是汇集考察团所有成员意见,然后出一份报告就可以了。您可以在报告上署名,也可以不署名,以考察团的名义发回部里,这样是最好的解决办法。”郎司长好心地劝道。
  以考察团全体成员名义提交报告,虽然对李副部长个人也有一定负面影响,但他完全可以坦然承认自己在不了解情况下,做出了错误决定,认个错就过去了,谁也不会就此揪着不放。
  毕竟做工作哪能不出错。
  不出错的人,都是不做事的人,李副部长是从基层教师岗位一步步走上来的,谁都相信他的人品,谁也不会说什么闲话。
  “不!是我的错,就该我来承担!”李副部长挺直了有些佝偻的身子,从容道,“直到现在,我也认为制定这样一套标准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拿出一套足以让所有人都认可的标准,将那些鱼目混珠的家伙挡在985之外,别让他们毁了名校这块牌子。
  但我也承认,这次我是看走了眼。
  工大绝绝对对具备了成为国内顶级理工科学校的资格,而且我个人认为,它的教学能力还应该在清华北大之前。但我也认为,鉴于工大建成时间太短,并未从事过任何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所以对国家贡献不如清华北大等其他985学校。因此,它可以列入985名单,但排名应该是在最后一名,只有等他们对国家做出了足够的贡献,再逐步提升排名。
  到时候,哪怕是名列第一,我也举双手赞成!
  不过不论我对工大有什么个人看法,也不能抹杀它对培养我国急缺的未来科研人才的重要价值。
  所以,我会以个人名义,向部里提交一份完整的报告,阐明我的想法,并以教育部副部长的名义,申请展开特许工大成为985学校的资格审定!”
  他说话的语速不快,声音不高,但非常清晰。望着郎司长的眼神,也格外坦诚平静“李部长!”
  郎司长望着眼前令人尊敬的老者,一时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才好。
  就在这时,一阵电话铃声打破了书房的宁静。
  李副部长眉毛一挑,疑惑怎么会有人打电话过来,他抓起沙发旁茶几上的电话,用沉稳地声音说道:“我是李成义,请问你是哪位?”
  随即,他表情一愣:“白总?这么晚了您有什么事?”
  话筒中似乎隐约传来白云天的声音,只是话筒的密封性很好,郎司长听不清楚。
  就在他猜测白云天这么晚打电话给李副部长的原因时,就见见面以后,一直都是从容不迫的李副部长忽然脸色大变,失声道:“什么?你已经成了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
  郎司长眼睛一鼓,差点从眼眶滚落。
  这在玩什么花样,白云天怎么就变成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了?
  电话并未结束,李副部长腾一下从沙发里站起来,声音变得极其高亢:“不光你,还有李莲、华新等十几名工大兼职教授,也被中科院或工程院特批,成为了院士?并且还有三十几名工大兼职教授,也已经递交了申请,并被列入考察名单,成为了中科院、工程院预备院士?
  这么说,工大已经有十几名院士级专家?未来院士级专家数量甚至有可能超过五十人!”
  郎司长目瞪口呆,这次他是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李副部长还紧抓着电话,声音都颤抖了:“你们已经以工大名义,向中科院、科技部、交通部、水利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航空航天、教育部等十几个部委提交了数千件科技发明资料,请求参与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奖项的评选,并申报了上百人名单的青年科学家、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评选资格?”
  还能这样操作?
  纵然沙发很宽很软,吃惊过度的郎司长还是感觉太滑太窄,一不小心,就从沙发上滑了下来,坐到了地板上。
第五百三十五章
谁的使命
  “这,这都是他们提交的技术清单?”
  科技部部长冷锋看着技术目录上那一行行标题,和简略的说明、技术参数,感觉这本目录是如此的沉重,以至于双手都在微微颤抖。
  中华制造这次以工大名义,提交上给科技部、信息产业部、航空航天、电力、交通等各个部委的技术资料,总共涉及到八十几个学科、上百个专业方向、上千项技术发明及创新,足足两千多个具体运用项目。
  据说还有相当部分保密资料,是直接提交给了国防科工委,否则这本目录还会更重。
  如此庞大的技术资料,可不是普通技术刊物上那些用来充数的论文,每一份都有极高的技术含量。
  光看目录中材料部分就一目了然:
  粉末冶金概论及工艺要点;
  稀土元素提炼技术;
  高端制造业关键材料选择计算公式;
  飞机蒙皮用高强度纤维材料制备技术;
  含铂钛合金工艺详解及铱钽涂层钛阳极的具体分析;
  高遮光性光刻胶制备工艺;
  ……
  从许多基础材料到装备制造、电子、化学、航空航天,林林总总,光是材料部分就有多达上百份配方、详细制备工艺说明。
  这些材料,如果是国内自己慢慢研究,少说也要投入上百亿研究经费,动用数万科研工作者、专业人员,花费数年、十数年的时间才能有所收获。
  现在,就这样轻飘飘地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只要将这些技术拿到手,验证确认以后,再运用到实际生产,只需三到五年,国内在材料科技上的进步,就将为整个工业、科研生产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还只是材料部分。
  其他的上千件技术成果,涵盖了电子元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设备、船用特种厚轧钢板、船用螺旋桨静音设计、机上数据链、宽频带卫星通讯、超高压电力输送、高效太阳能板制造、数据交换通讯、工业控制等各个方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7/4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