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大国工业)(校对)第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488

  随着他胳膊大力挥落,慷慨激昂的结束词,马向阳等一干厂领导一起用力鼓掌。
  只是,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一丁点笑容。
  袁处长这番话,明确向他们传达了总公司的态度,没有给他们任何幻想的空间:军转民,势在必行!
  一三七四五厂,没有可能再重获军工订单,势必要从军工队伍中被淘汰!
  只是企业未来到底是被裁撤,还是合并,或者是自谋出路,亦或是跟海外投资者成立合资企业,由企业自行选择。
  但除非是自己在市场经济中杀出一条血路,生存下来,否则一三七四五厂这个名字,都将成为过去!
  残酷的现实,就摆在他们面前!
  他们必须丢掉幻想,认真地面对这次,有可能决定企业未来生死的考察。
第九十五章
非战之罪
  马书记挤出一丝笑容,邀请袁处长一行人,先去厂办大楼休息。
  白云天凑到袁处长身边,低声说了两句。
  “港商方面,希望先在厂里走走看看,你们意下如何?”袁处长脸上又恢复了笑容,笑呵呵地看着马书记,问道。
  “没问题,没问题!”
  袁处长传达的信息,打破了一三七四五厂最后的侥幸,马书记在面对白云天、杜炜逸等人的时候,脸上的笑容真诚了许多,带着他们拾步而行,热心地向他们介绍厂里的情况,耐心地回答白云天等人提出的问题。
  在军工系统中,航仪厂不算太大,但也不绝非小厂。
  全厂一共有三千多名员工,可以归类于大厂行列,仅比机床、发动机、飞机厂等动辄上万、数万人的超大型国企,稍小一点。
  因为是在郊区,所以厂区规模很大。
  厂区占地总计两百一十九亩,在这片四面环水的地块中,占据了大半的面积。
  其东西宽三百零五米,南北长四百七十九米,是一个南北向的长方块。这个面积,基本相当于市区内,一整个街区的面积,非常大。
  厂内格局和大多数军工企业类似,前面是家属区,后方是工作区。
  家属区种了很多树,不少树木已经有几十上百年的树龄,枝繁叶茂,走在其中,像是进了一个公园,而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厂家属区。
  像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国企一样,一三七四五厂也是搞的大而全、小而全这一套。
  厂内有自己的工人俱乐部,有一座小型的厂区医院,有幼儿园、小学、初中,有游泳池,还有自己的派出所、保卫处,甚至有一个装备着高炮、高射机枪的民兵防空连。
  因为是军工企业,家属区与工厂区之间,有围墙相隔。从家属区进入厂区,需要经过一道铁门。
  而铁门前,甚至有荷枪实弹的现役军人把守。
  只是由于厂区停产已久,厂内只有相关的设备,不再存在需要保密的地方。除了几个存放航空仪表的仓库不许进入,其他厂房、车间,都任由他们参观。
  一三七四五厂,内部有三个分厂、十四个车间,有自己的电冶车间,可以自己精炼仪器仪表所用的合金材料。有自己的热处理车间,热处理设备比商机厂那座简易热处理炉强不知多少倍,一点也不比专业的齿轮厂、刃具厂的热处理水平差。
  并且,厂内除了厂部的技术科,还有一所独立的研究所。研究所拥有一支三十余人的研究队伍,全部都是大学理工科毕业,其中所长还是五十年代从清华大学分配过来,具有相当的技术实力。
  杜炜逸不懂技术,一路走马观花。
  白云天却仔细向马书记询问厂里的各种设备,型号、数量、加工参数,然后与脑子里,吸收的制造史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确认航仪厂的加工制造能力。
  据马书记介绍,仪器仪表属于精密制造业,且军用航空仪器仪表的特殊要求,厂里的设备,除了少量用于初加工的通用机床,其他全部是专门制造的特殊设备。
  其制造精度,基本达到了国内的先进水平,仅比个别军工顶尖企业略逊一筹。
  而且由于仪器仪表的制造精度要求极高,所以厂里有多名八级工,车工、磨工、热处理工各有一名八级技工,同时还有七八个七级工,六级工更是多达四五十人之多。
  就算是最普通的车间工人,最差都是五级工!
  赚到了,赚到了!
  白云天听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差点就要掩饰不住对这家厂的觊觎之色。
  在他看来,这家厂简直是太牛了!
  最棒的制造设备,最好的技工,结合起来发挥好了,能做出不逊于国外最先进的设备——少量制造的话。
  企业之所以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纯粹是企业领导不会经营,不知道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寻找到适销对路的产品,更不会营销。
  此非战之罪,完全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当然,也不能怪这些厂领导。
  几十年来,他们习惯了按照上级意图生产,基本上已经失去了洞察市场需求的观察力。
  突然取消订单,无异于不给救生圈,直接扔到水里,让他们学着游泳。
  一三七四五厂起码还没有淹死,而是游起来了。
  他们至少曾经找到了一个产品,仿造了日本的录音机,获得了一口喘息之机。只可惜他们在暂时活下来之后,仍摆脱不了旧有的痼疾,没有清醒认识到军工生产与民品生产的区别,一味提倡高质量,堆高了成本,又不懂得产品外观设计,才重又跌入困境。
  他们不缺技术力量,只缺一个合格的统帅而已!
  而白云天,认为自己,就是这时代当之无愧最优秀的统帅!
  如果把这个厂拿到手,只要有一到两年的积累时间,他的许多设想,便可以借此得以实现。
  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就是一个最好的机会!
  这么大个工厂,内部又有那么多车间,白云天又一边走一边问,全部看完下来,用了足足两个多小时。
  袁处长拒绝了厂领导的好意,全程陪着他们,走了两个多小时,走得满头都是大汗。
  这也体现了总公司,对于推动此次合作的决心!
  资源要整合,当然要切割那些不赚钱,反而需要不断投入的不良资产。
  对于总公司而言,除了极个别特别重要的企业,其他万人以下的中小企业,都属于不良资产,巴不得全部丢出去,然后无重一身轻,可以甩开包袱大步前行。
  难得有一个港商,愿意来接包袱,袁处长接到的命令,就是务必促成此次合资——哪怕吃点亏都行!
  回到厂部办公楼,在三楼会议室坐下,他当仁不让坐主席,一三七四五厂领导、杜炜逸白云天所代表的投资商,隔着椭圆形会议桌,相对而坐。
  一副正规的谈判架势。
  “下面我代表兵器工业总公司,主持这次合资洽谈会。在会议开始之前,我再转达一下总公司领导的意见:军转民,是军工转型的必走之路,公司领导全力支持。我也代表我个人,预祝此次会议取得圆满成果!下面洽谈会正式开始!”
  听到这开幕词,马书记等人一脸苦涩,杜炜逸、白云天却是满面春风。
第九十六章
僵局
  周英祥慢慢地向厂区走去。
  家属区与工厂区之间的隔离门处,站岗的军人仍尽忠职守,把守着后面静悄悄的厂区。
  但当他走进去的时候,对方并没有检查他的工作证,只是目送着他,佝偻着背,慢吞吞绕过横杆,向着总厂走去。
  周英祥,一三七四五厂唯一一名八级车工。
  厂里中生代、新生代的车工,百分之六十都是他教出来的。八名七级工里面,有三名都是他的徒弟。厂里最年轻的青工,面对他,要叫师爷。
  他的脸,就是出入的工作证。
  周英祥来到精工车间,取出钥匙打开大门。
  尽管高大的厂房,足有四层楼高,上下开有两层玻璃窗用于透光,但没有开灯的车间里,光线仍显不足,略微有些阴暗。
  一排排机床,就像是潜伏的怪兽,露出狰狞的棱角。
  周英祥目光转动,缓缓地从第一排,一直看到另一头的最后一排。
  这里的每一台机床,他都铭记在心。
  哪些是从其他厂购入的,那些是厂里自制的。购入的时间他能具体到天,自制的设备通过正式验收他能精确到小时,一点一滴,就像是演电影一般,在他脑海中浮现出来,没有丝毫的模糊。
  他沿着生产通道,缓缓走到正对大门,西北角的那台车床前站定,久久地凝视着它。浑浊的眼睛中,所流露出来的神情,比看自己妻子更加温柔。
  比起周边的车床,这台车床体型更加硕大,横卧在地面,就如同一条猛兽之王。
  他清晰地记得,这台车床是五三年七月二日进的厂。
  车床是从东北万里迢迢运过来的,在此之前,它曾在国党的火炮厂工作过。更早的时候,它在伪满洲国的军工厂里。再早的时候,它还曾在张作霖的军工厂里,发出机器的轰鸣,飞速地运转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4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