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大国工业)(校对)第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488

  相对于如日中天的日本,中国却仍身处泥沼中艰难挣扎。面对发达的西方世界,超英赶美成为一句笑话,唯一能够让国人骄傲的,仅仅是能够吃透国外先进技术,做到国产化,就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了。
  超过日本?
  敢说这话的人,不是在做政治报告,就是在说胡话。
  杜炜逸看着很精明的一个人,肯定不是说胡话,那么他让人宣扬的技术比日本人还强,显然是为了推销产品,而有意识地讨好国人。
  宣传嘛,可以理解。
  此刻,他们看着杜炜逸,脸上带着宽容的笑容,打算随便他说什么,他们都认可。就像家里的老人,从不戳穿小孩子吹的牛皮一样。
  杜炜逸不懂他们的心理活动,以为领导真的重视,情绪亢奋,立即滔滔不绝解说起来:“电动自行车,从结构上讲,就是为自行车安装上一套电机驱动装置,使其可以自动行走,减轻骑车人的体力消耗……”
  市委众领导看着眼前的样车,纷纷点头。
  电动自行车的结构,一眼便知,确实很简单。与普通自行车相比,无非是多了一个电机、电池,同时在把手上安装了一个控制系统。
  在他们看来,这样简单的东西,根本算不上高科技。
  搞不好,随便一个第三世界国家都能搞出来。至于美国、欧洲、日本,那就更不用说了,简直就是举手之劳。
  杜炜逸不察,仍在继续讲解:“正如各位领导所见,电动自行车最核心的部件,就是电机和电池这两部分。但是,也就是这两部分,却难倒了全世界的科学家。为什么?因为他们做不出来……”
  “等等,”有领导截住他的话,问道,“你是说美国、日本,做不出来你们这种电机、电池?”
  其他领导失笑地轻轻摇头,不予置否。
  他们觉得何必跟一个小孩较真,杜炜逸说是,那就是呗。你一个堂堂市委领导,跟他争什么输赢。难道以欧美日本科技之发达,还真做不出来?
  太可笑了!
  “没错!”杜炜逸听人质疑,不但不怕,反而斗志昂扬,将所学的谈判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容光焕发道,“日本人做的助力车,最大的缺陷是启动软而慢,它需要不断蓄积电压,然后才能启动。其次,日本的助力车爬坡能力很差,基本上十五度以上的缓坡,助力车就上不去了,只能为骑车人提供少许助力。但我们这电动自行车车,因为采用了新型电机,功率大、启动快、扭力高,加速度快,远远超过了日本!
  至于电池,日本的电池蓄电量非常有限,助力车最大行驶里程不超过十五公里。但是我们研发的新型电池,在全电推动的模式下,保持二十公里持续驱动,足以行驶四十公里以上……”
  太夸张了!
  你吹牛可以,大致吹吹就可以了,重点要放在国产化上,别一个劲说自己比日本人强。这种不顾事实的瞎吹,实在是令人反感。
  难道你觉得我们都是傻子,你说啥我们都信?
  太不尊重领导了!
  听完杜炜逸的话,一群领导不但没有被说服,反而神情不善。有人表面貌似赞赏,心中完全不信;有的似信非信,面带怀疑;有的则根本不信,看杜炜逸的眼神充满凌厉。
  “各位领导似乎不信?”
  杜炜逸为了在市委领导面前争光,可是做了周全准备。他从自己骑的那辆电动自行车车兜里,取下一个真皮的公文包,打开,从里面取出一叠花花绿绿的印刷品,恭敬地递过去:“各位领导请看,这是我们从日本,收集来的助力车宣传单,上面有具体的参数说明。”
  “这是从日本收集来的?”几个感兴趣的领导靠过来,从他手上接过宣传单。
  上面印满了日文,夹杂着少量汉字,但从图片看,样子的确是电动自行车。
  他们看过宣传单上的图片,心中忽然隐隐有种感觉。
  似乎,好像,这日本人做的电动车,怎么没有中华制造的好看呢……
  或许是一些二流厂家生产的吧。
  杜炜逸见他们已经看上了,顺势指着一张张宣传单,解说道:“您手上这款,是雅马哈生产的……,这一款是本田的……,您正看的,是三菱制造的……”
  雅马哈、本田、三菱……
  全都是鼎鼎大名,如雷贯耳的大品牌啊!
  这么有名的大公司,做的电动车就这么普通,你确定不是在逗我?
  几名拿着宣传单在看的领导,脸上一阵青一阵红。
  这现实与想象,咋不一样呢?
第一百二十章
国货的骄傲
  不怪他们会有如此反应。
  日本就这么点面积,能够容纳的大型企业非常有限,机械、电子,基本就被几家大型集团所垄断。
  生产电动助力车的这几个大品牌,同时也在生产摩托、汽车。
  商人做产品,目的就是挣钱。
  电动助力车技术再好,再能方便群众生活,可首要一条,不能挤占其他同类质产品的销售空间。
  所以他们之所以研发电动助力车,既有水平不够,无法维持长航时全电推动的技术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不跟自己的主营业务有所区分,将其作为市场进一步细化分支的构思。
  在这种设想下,电动助力车基本上采用了和普通自行车完全一致的外观。
  说穿了,就是一辆挂了电机的单车。
  这样的设计,在让消费者很容易接受的同时,也不会产生出替代摩托、汽车的想法。
  但是中华制造推出的这几款电动自行车,则是大范围的改头换面:为了保证安全,承重钢架变粗了;为了稳定,加宽了轮胎;外加了塑料外壳的大幅仪表盘;车把前方大灯;为了安装电池,拉长了车身;前后轮碟式刹车……
  哪怕是最接近于普通自行车的款式,将两者摆在一起,也能发现非常明显的区别。
  更别说摩托款式的电动车,区别更明显。
  这就是设计理念的不同。
  日本的助力车,是作为自行车的升级替代品,设计尽量贴近于自行车外形,以与摩托、汽车区隔开来,使之不致抢占这两种更赚钱产品的市场。
  中华制造生产的电动车,目的却很简单,就是要推出一款适合城市居民的代步工具。
  至于它是否会抢占摩托车、汽车的市场,谁在乎!
  能抢过来更好!
  故此它的设计,就尽可能与自行车有所不同,让它显得比自行车档次更高,更美观,更具有科技感。
  一边竭力压抑,一边尽可能张扬,放在一起比较,自然是中华制造的电动自行车更具美感。
  这种分析,杜炜逸当然不可能说。
  他就按照白云天暗地里的指点,死揪着对方的技术参数来说,对比双方的技术差距。
  日方的助力车:非全电推动,费力;启动缓慢,加速时逐渐提速;时速十五公里,与自行车相当;最大行驶里程不超过二十公里,通常只有十几公里;爬坡能力不能大于十五度。
  中华制造的电动自行车:全电推动;启动快,从零加速到最高速只需要三秒钟;即时变速;时速被限制为最大二十公里,若需要可以加以提升,配备大功率电机、电池,最大时速可达到五十公里以上;充电一次最大行驶里程,视配备的电池不同,最低三十五公里,最高可达六十公里;三十度以上的斜坡,一冲即上,最大爬坡坡度不超过四十五度……
  一项项比较下来,日本的助力车可以说任何技术参数,都是惨败!
  领导们虽然心有成见,但面对白纸黑字,他们也只能从起初的“绝对不信”,变得将信将疑,再到后来“无话可说”,手里死死捏着宣传单,久久不发一言。
  这怎么可能!
  这怎么可能!
  国产货,居然打败了日本原装货。
  这难道是天方夜谭?
  他们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可事实就摆在眼前,他们不信也不行!
  “杜先生,俗话说,口说无凭,我可以实际骑一下吗?”
  见到一众领导全都哑口无言,眼中疑惑、迷茫、惊喜而又不敢相信的复杂神情,陈乐文跳了出来。
  对对!
  实际试一下。
  众位领导迅速从震撼中清醒过来,立即明白到自己刚才由于冲击过大,有些魔怔了。
  这种情况,他们见得多了。
  很多国企,明明技术不行,可是却吹上了天,报上来的数据别说世界领先,简直是举世无双。
  可等到上级部门派去考察团,实际检验就发现,根本是吹牛。
  实际数据,连他们报上来的零头都不到。
  完全是为了厂领导博取政绩,篡改数据的结果。
  别看这个港商吹得好听,谁知道他们的电动自行车,能不能达到他们说的那个程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4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