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1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8/470

  吴世恭还点出了自己是勋贵之后的身份,暗示了自己的勋贵家族与大明帝国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表达了自己对于大明帝国的忠心耿耿。
  吴世恭打得这些感情牌,当然不会是奢望秦公公这些政治老手会相信什么友谊,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崇祯皇帝和秦公公他们认为,自己其实是想早日回京城享福,回阳武侯府全家团聚的。
  因此,如果崇祯皇帝把吴世恭他们这些汝宁军的武官给撤了职,吴世恭他们将会正中下怀。而在这样的欲擒故纵以后,使得崇祯皇帝最多处罚汝宁军一下,最终还是要把吴世恭他们留在了汝宁府本地。
  接着吴世恭在信中就详细地介绍了河南本地和农民造反军的情况。而这部分内容吴世恭就写得相当详细了。反正是实话实说,不夸张、不修饰、不遗漏,就是要告诉秦公公河南的真实情况。
  当然,吴世恭重点突出了河南遍地流民、满是抛荒的情况,也描述了河南盗贼横行的状况。之所以突出这一点,就是要让崇祯皇帝和秦公公他们了解到,河南的百姓其实已经和盗贼不分了,他们之间的身份随时会进行转变,所以汝宁军抓获那些本地百姓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他们加入到农民造反军中去。
  然后吴世恭向秦公公介绍了一下汝宁军的情况。反正是先叹苦经,重点指出了河南四年旱灾,而河南兵备道衙门几年没下发军饷的事实。
  但是吴世恭也表示了很理解朝廷财政的紧张,因此就表决心,汝宁军将要克服这样的困难,咬紧牙关为着大明帝国鞠躬尽瘁。
  吴世恭还介绍了,李禄的叶县营和赵铭的归德卫,已经和吴世恭的汝宁军实现了三位一体的联盟。他们将共同指挥,同进退,保障这些驻守地的安宁。不过由于此次汝州大捷的损失太大,汝宁军在短时间内也没有能力主动出击了。所以敬请崇祯皇帝和朝廷的理解。因为汝宁军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汝州大捷的胜利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最后,吴世恭向朝廷建议道:要剿灭流窜不定的农民造反军,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区域防守加全场紧逼。
  这方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各个地方武官的驻守地分为各自的区域,而那些地方武官将保证自己的驻守地的安全,防止着农民造反军的进入。
  而朝廷将建立一支围剿兵团,跟随着农民造反军不断围剿,也不用想着一战定胜负,就是不断骚扰战斗,让农民造反军得不到喘息的机会。这样长此以往,农民造反军活动的区域将会越来越小,他们的人员和给养又得不到补充,虽然围剿的时间和花销可能大一些,但是可以一劳永逸地剿灭农民造反军。
  吴世恭当然不仅仅自己写了这封私信,他还派人到矿监叶忠那里陈述利害,要他也给他的靠山王承恩去信。
  吴世恭答应叶忠:虽然叶忠的南阳铁矿由于受到农民造反军和他们遗留下来的盗匪的威胁,而不得不停工了,但是吴世恭还是保证叶县的私铁矿每年对叶忠的分红。
  除此之外,吴世恭还与叶忠分析了一下,南阳铁矿的停产,很可能让内廷把叶忠给召回京城。那么叶忠为了矿监的位置而送出去的重礼,不都是打了水漂吗?
  吴世恭让叶忠主动向崇祯皇帝和内廷提出:不畏艰难万苦,留在吴世恭的汝宁军中作为监军。那样的话,汝宁军有了好处叶忠也少不了,而且汝宁军也不会强求叶忠上战场。
  叶忠一听以后,觉得是豁然开朗。当时在农民造反军渡过黄河威胁到了南阳的时候,叶忠之所以不逃到南阳府城,而是逃到了叶县,正是因为他知道李禄和吴世恭的汝宁军战斗力强悍啊!而事后也证明了他的眼光很准。
  而安全以后,叶忠也为自己的前途犯愁呢。而吴世恭现在给他指出一条担任汝宁军监军的道路,这使得他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叶忠知道自己主动放弃油水很足的矿监,却去担任有着危险的监军,这种要求崇祯皇帝和内廷不会不准。而且自己那种勇于任事的态度,还可能博得崇祯皇帝的欣赏呢。所以叶忠立刻与吴世恭是一拍即合。
  于是,叶忠也给王承恩写了封私信。除了表达出愿意成为汝宁军监军的意愿以外,叶忠还汇报了他所看到的汝宁军表现。
  也都是实话实说,其中还有些指责汝宁军抓人抢财的语言。可是叶忠也分析了汝宁军坚壁清野的原因。最后指出了那也是无奈之举。
  最后,叶忠还描绘了汝宁军撤回时伤残兵丁的惨象。由此暗示了,既然汝宁军在汝州大捷中受到了这么大的伤亡,那么汝宁军就算是虚报了一些战功,但他们与农民造反军死战的过程总是真实的。所以多少也是有些功劳的。
  
  第390章
三项法令
  
  私信传递出去以后,京城里会出什么风云波澜反正吴世恭也无能为力了。目前他要抓紧时间,稳固他的大后方,准备着为将来更艰巨的战斗积蓄力量。
  刚过完年,在崇祯七年的正月七日,吴世恭就派人给汝宁府知府关可颂送了一张帖子,要求关可颂在正月十三日集合知府衙门所有的官员。而吴世恭到时候要亲自拜访,商议紧急军情。
  关可颂接到这帖子以后,着实是愣了半天。这也太可气了。什么时候一名都司可以用命令的口气来召集文官了呢?
  不过关可颂也知道汝宁军这些人都是愣头青,平时文武之间是从来不接触,而接触的时候也从来不讲规矩。看看当时,就是一名汝宁军的总旗都敢在知府衙门门口殴打门子,所以关可颂也对吴世恭的这种态度是见怪不怪了。
  而且现在也确实是农民造反军在河南境内猖獗的时候,虽然最近听说农民造反军远离了汝宁府,可说不定还有什么新的情况发生呢?于是,关可颂还是忍住了一口气,派出自己的家人,在正月十三日,把那些节日里归家休息的官员都叫到了衙门,准备着与吴世恭的商议。
  正月十三日的清晨,竹韵在房中为吴世恭穿戴着官袍。吴世恭的手很不老实,不断地在竹韵的身上占着便宜。
  竹韵“嘻嘻”地笑着,躲到了吴世恭的身后,为吴世恭整理着后襟,说道:“姑爷……老爷你太坏了,手就知道乱摸,奴婢都不能够把您的官袍弄整齐了。”
  吴世恭也终于不顽皮了,由着竹韵整理,笑着说道:“现在你的母亲裘嬷嬷也回京城了,所以你们不想照着规矩叫也可以。老爷、姑爷和夫君什么的,你们爱叫什么由着自己的心意吧,我是不会在意的。不过,在场合里,还是要照着规矩叫啊?”
  “这不太好吧!”竹韵犹豫道,“过几天馨姐姐她们回来以后,看到宅子里这个样子,会不会怪罪奴婢没管好内宅啊?”
  “馨儿巴不得是那样呢!”吴世恭取笑道,“你没看到当时裘嬷嬷硬要她改口叫我老爷的时候,她那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呢。反正如果馨儿她要硬来,姑爷我就做主了,以后的内宅就一直归你管,气死她!哈哈哈——!”
  “咯咯咯——!”竹韵也大笑了起来,笑过一阵后,竹韵接着说道:“这奴婢可不敢啊!惹得姑爷内宅不宁,那可是奴婢的大罪哦!”
  竹韵说这话的时候眼波流转,显得是分外抚媚,吴世恭的咸猪手又忍不住摸了过去。看到了吴世恭的官袍已经收拾好了,竹韵连忙是笑着跳开,娇笑道:“姑爷!您今日里心情很不错啊?”
  吴世恭点点头说道:“当然!姑爷我今天就要把汝宁府抓在手里。不过,小蹄子你别躲啊!”
  竹韵是飞奔着逃出了屋子。看到天色已经不早,吴世恭也就不再和自己的小妾调笑了,安步走出了自己的宅子。
  韩实立刻把人来疯牵到了吴世恭的身前。吴世恭跳上马,信步向着汝宁府城走去。这时候,吴世恭看到身边陪同的邓启帆好象心事很重,就问道:“邓先生,有什么烦心事吗?”
  邓启帆一看四周,都是陶辛率领的吴世恭的亲兵,不惧被外人听见,于是小声地对吴世恭说道:“大人,您今天要和关知府谈的事那是太险,万一被朝中所知,可能会掀起惊涛骇浪。依学生所看,还是缓一缓再说,有些事不用太急。”
  吴世恭其实早就拿定了主意,他摇摇头说道:“等不及了。要是等到汝宁府和归德府发生了民变以后再实行,那么可能已经是来不及了。这次我也是铁了心,就算是关知府不答应,我也要强行把这几条法令推行下去。”
  “这次汝州之战,永利叔带着我们汝宁军近七成以上的兵力,与陕匪小部作战,就差点打得是十分狼狈。通过询问抓来的俘虏,这次出现的也就是张献忠和罗汝才,根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角色(吴世恭因为不知道历史,所以根本不知道张献忠和罗汝才在明末的赫赫威名,所以吴世恭也就当他们是小角色了)。”
  “如果这次来的是高迎祥和李自成怎么办?他们的实力可是大大高于张献忠和罗汝才的(吴世恭在这里又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了,不过名气响确实好混啊)。那我们的汝宁军还挡得住吗?”
  “居安思危,我们就是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不仅不能够添乱子,而且要能够给我们汝宁军供粮、供人。所以,那几条法令的执行是迫在眉睫。今天关知府那里,他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说实话,他如果不答应的话,那么我们汝宁军就是用刀子也要逼他拿出官印来了。”
  “当然,邓先生所虑也是,这事一旦传了出去,肯定对我们相当不利。可是相对于我们汝宁军的将来,冒这些险是值得的,我们的道理也可以讲得通。不过,最好还是让关知府主动配合吧。要不然,我为什么今天要和他去谈一谈呢?”
  见到了吴世恭主意已定,邓启帆也就不再相劝了。
  吴世恭来到知府衙门以后,知府关可颂和知府衙门的全部官员早就来齐了。关可颂的准备很充分,他竟然把附郭的知县和相邻两个县城的知县也都叫了过来。
  一行人行礼互贺新年以后,所有人都落了座。关可颂一捋胡须,问道:“吴都司今日来找本官和众位同僚,是所为何事啊?”
  “知府大人!众位大人!”吴世恭拱手团了一圈是相当客气,可是接下来的话他就一点儿也不客气了,“本官待会儿说的话很重要,希望众位大人不要打断,有什么疑问等到本官的话说完以后再问。”
  大堂里落座的官员立刻惊讶地瞪起了金鱼眼,这个吴都司说话也太不客气了吧。还好,在座的所有官员的涵养功夫都很到位,他们都皱着眉头仔细地听着吴世恭要说的话。
  可接下来吴世恭的话让他们更为吃惊了,有一位知县惊讶地已经忍不住要打断吴世恭了,可他被吴世恭怒叱了回去,而知府关可颂却不断拉扯着自己的胡须,一言不发地等着吴世恭讲完。看到自己的知府大人是这种态度,所以其他的官员也就沉默不语了。
  其实吴世恭所说的就是三项法令。就是可以完全控制住汝宁府的法令。
  第一项是《禁流令》。《禁流令》的核心内容就是禁止汝宁府境内一切流民,严格执行明朝的路引制度。如果还有流民,一律逮捕罚做苦役。如有抵抗一律格杀勿论。
  当然《禁流令》的难点是如何安排那些流民,不过这和后面一个法令有关。吴世恭要执行《禁流令》的目的就是,防止一切的不安定因素,防止农民造反军振臂一呼的可能性。
  第二项法令就是《禁荒令》。《禁荒令》是和《禁流令》相辅相成的。核心内容就是禁止在汝宁府境内一切抛荒的行为。
  在开春以后,如果还有抛荒,无论是自耕农和官宦人家的土地,一律收归官府,也就是汝宁军代为管理。汝宁军将只支付一些象征性的地租,之后就把抓来的流民安置在那些抛荒的土地上开垦劳作。
  第三项法令就是《禁盗令》。顾名思义,从字面上就可以得知,《禁盗令》就是禁止在汝宁府中有任何的匪盗行为。汝宁军将对一切匪盗进行零容忍的围剿,而且是格杀勿论毫不手软。
  但是《禁盗令》还有一个要点,那就是严格执行保甲制度。在其中,甚至有些变态的规定。比如无意收留流窜的匪徒的保甲,照样是全保甲治罪;比如汝宁府内,所有的人家不得养鸟,连只金丝雀都不可以养。汝宁军这么做就是要防备通过信鸽传递汝宁府内的一切消息。
  而且,《禁盗令》还规定了,在三年之内到汝宁府居住的一切居民,都要监视居住。这规定也防止了外来的暗探打探汝宁军的消息。
  知府关可颂静静地听完了吴世恭所说的三个法令。他也明白,如果按照吴世恭所说的去做,那么汝宁府确实可以境内安宁了。
  可是这三项法令该如何执行呢?强行执行的话,一定会造成民怨极大。《禁流令》和《禁盗令》倒还好说,那个民怨也只是老百姓的民怨,关可颂自问是问题不大。
  可《禁荒令》面对的又是谁呢?肯定是那些土地多,觉得在灾年招收佃农耕种得不偿失的官宦大地主啦!如果强行收归官府,那可就热闹了。关可颂自觉自己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
  当然,按照明朝的体制,知府也确实有着在自己的府内发布法令的权力。那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荒唐法令照样可以发布。
  而今天关可颂也看出来了,吴世恭之所以要找自己这些人商议,无非要通过自己发布这三项法令。于是等到了吴世恭说完,关可颂就酝酿了一下说辞,就想婉转地拒绝《禁荒令》的执行,但也留给吴世恭一个面子,准备同意《禁流令》和《禁盗令》的执行了。
  
  第391章
强制执行
  
  汝宁知府关可颂语气和缓地劝说道:“吴都司,现正逢大灾之年,多事之秋,百姓流离失所,正是本官教化无力之过。为果腹,百姓流窜各地或为一粥糜,或聚盗成匪。本官为此愧对皇上和朝廷诸位大人之信任。”
  “本应开仓赈灾,全力抗灾,可无奈陕匪犯境,府中官仓也着实见底。虽说本官还是以为府中流民尽为良民,要以安抚为主。但吴都司所虑也是,毕竟陕匪在府外窥视,府中之流民一受煽惑,极易发生不可收拾之事。所以《禁流令》、《禁盗令》虽为恶法,本官也不再惜自身之羽,担待个酷吏之名答应吴都司了。”
  “可《禁荒令》着实不行。吴都司虽为安置流民之好意,但夺私产田地,让官府何异于匪盗?吴都司别急!本官也知汝宁营此次汝州出征辛苦,本官也愿意召集府中士绅,为汝宁营募集一些犒劳,望吴都司三思!”
  关可颂的话说得相当客气,为了让吴世恭收回《禁荒令》,他甚至愿意为吴世恭募集一批军饷粮草。应该说官场上也应该互给面子,吴世恭也应该见好就收了。
  可是吴世恭的出发点不是那么一点点的军饷粮草,他要的是对汝宁府的全控制。而控制汝宁府最大的难题就是安置那些流民。如果没有田地安置他们,只是在道路上把那些流民们赶走,那完全就是治标不治本的事。而这三项法令也是相辅相成的,完全是缺一不可,所以吴世恭也绝对不会答应任何缺斤少两的行为的。
  不过关可颂说的客气,吴世恭也礼尚往来,他也客气地劝说道:“府台大人见谅,《禁荒令》并不是要谋夺抛荒的田地,也是在这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法令。一旦形势好转,《禁荒令》也将马上废除。府台大人和各位大人并不用担心。”
  “而各地耕读乡绅之家,抛荒的田地本无所出。而有着聚拢的流民开沟渠、挖河道,掘井挑担的,田地中总有些收获。所以这些耕读乡绅之家,多少总有些所得。而流民安于耕种,一方面可以果腹,另一方面难以产生变乱。至于官府,也可以从那些收获中获取一些,无论是汝宁营的军饷粮草,还是地方上的修建城池和抗灾赈民,多少也总会有些弥补。此乃三利之事啊!望府台大人明鉴!”
  吴世恭重点指出了在实行《禁荒令》以后,汝宁军是不会吃独食的,希望用利益来拉拢关可颂这些汝宁府的官员。
  见到吴世恭态度坚定,关可颂也觉得难以劝说了,因为如果他与吴世恭发生直接的争执,那么事后回旋的余地就很小了。而这时候,就应该有位马前卒站出来了。
  附郭的那名王知县向吴世恭一拱手,说道:“吴都司所想固然美妙。但其也为武人所想,并不知政务执行之难,窃以为,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吴世恭一听到王知县不客气的话,就皱起了眉头,不过他还是不动声色地问道:“王知县,本官的《禁荒令》有何不妥吗?”
  “本县承认吴都司提出之《禁荒令》用心甚善,也承认吴都司三利之语有理。可本县不说是饱读诗书,可历代史书还是略翻一二的。为何从上古至今,就没有一人提出与《禁荒令》类似之法令呢?难道历代大贤、名臣想不出今日一武夫所想吗?”
  “非也!朝廷法令再好,也需底层小吏执行。残害百姓之举,也多为小吏所为。如果《禁荒令》颁布以后,吴都司怎么保证无残害百姓之举?怎么保证无侵占粮田之事?怎么保证无欺上瞒下所为?怎么保证无上下勾结所事?因此,此令虽好,无非是水中花,镜中月之令罢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8/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