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4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6/470

  “辛苦你们了!”看着过来的士兵那副惨样,余继努力地咽下了一口唾沫,润了润发干的喉咙。
  “没办法!这草原上的白灾一起,根本就没法行车。所以这次就不能给你们运炮了。不过带过来三百杆火铳、万人敌和一窝蜂各百只,对守城也不无助益。”楚格接着说道。
  “太好了!”一旁的傅胜喜笑颜开,“宁远那吴贼一走,把所有的火炮都带走了。连安放在城头上,搬运不动的将军炮都毁去了,咱们的火器正缺。有着楚大人送来的这批东西,可以好好的对付鞑子了。”
  可是叶超突然问道:“楚大人!敢问一句:下一批补给什么时候送到?能不能送来火炮?”
  楚格笑着摇了摇头:“开春以后,地上翻浆,更不能走大车了。再说,为了这次出其不意,我们飞马镇都是在元旦阅兵以后,直接出城护送姚统领他们过来的。还好,虽然天冷难以行走,但鞑子也都窝在老窝里,我们这一路上走得还算是顺利。就是回去……,其实也没什么,没有了马队、驼队碍手脚,就可以好好地和鞑子干上一仗了。”
  “真的不能过来?”叶超立刻皱起了眉头。
  虽然这话有些责怪的意思,但楚格也没有计较,他笑着解释道:“这次我过来之前,皇上要我捎句话给你们:你们只要坚持到六月底,局势就会有变。”
  “这话是什么意思?”一旁的众人都听得是一头雾水,心直口快的傅胜就首先发问道。
  楚格笑着摇摇头:“我也不知!但此话就你等知晓即可,千万不得外传。”
  看到楚格说的是神神秘秘,众人交换了一下疑惑的眼神,也就不再发问了。其实楚格并不是完全不知道大平军将要采取的军事行动,毕竟飞马镇也要参加那军事行动,总有些准备工作需要做。不过现在还没正式宣布,楚格也不好多说什么,生怕会误导余继等人。
  不过就是楚格不说,余继等人多少也猜到一些什么。无非就是要攻打山海关。而万一清军出兵救援,宁远、镇远这两城也肯定要被清军围困。
  于是余继就问道:“此次楚统领到底送来多少粮?”
  楚格苦笑了一声,答道:“一千四百多石。这骆驼和马胃口都大,我们回去的粮草还要带上,所以就少了一些。”
  余继就扳着手指算了一下,点点头道:“省着点用,够用八个月的。不过再拖下去可就要杀马了。最多也就是一、两个月的时间。这话你可要带到皇上那里。拜托!拜托!”
  一旁的叶超插话道:“鞑子也不一定会来围城吧!开春道路不好走,他们同样难以派大军过来。再说,他们的兵丁平日里都要耕种的,难道他们今年就想要绝收?”
  “叶大人!”哈丹巴特尔连忙解释道,“那女真这次入关,又抢了这么多的人口。有着这些奴隶耕种,女真的生产无大碍的。倒是咱们,要随时防着山海关和北面的鞑子。他们可是随时会出兵的,绝不能掉以轻心。”
  听了这话,楚格就问道:“难道姚统领带过来了一个协,兵力还不足吗?”
  余继笑了笑,答道:“兵总是越多越好。不过我能保证,就凭着这些人马,起码能守住一城。就是城外的人都已经好几万了。万一鞑子大军开到,城外的那些军堡肯定挡不住鞑子。虽说这些人中,是有些人让人不放心,可其余的人……?哎——!可惜了。”
  楚格想了一下,说道:“那就这样吧!单身来投靠的男丁,我全部带回。拖家带口的,带走家中一人。父子、兄弟俩个的,走一留一。这样的话,你又能用上些人手,就是把他们放进城,也能安心些。”
  余继他们顿时眼都一亮。余继笑道:“怪不得他们都叫你‘小诸葛’,这主意就是妙。那要做内间的,总是单人来投。你这一带走,剩下的人就掀不起风浪来了。甚至我还能募集出几千兵,加入到守城的部队中。就是粮草也能够节省很多。真是一举数得啊!”
  ……
  
  第916章
山东乱局
  
  穹源元年元旦,飞马镇在参加完开国大典的阅兵式后,立刻整军从居庸关出关,护送一个协的援军和粮草补给等物资,至辽东宁远、镇远两城。
  因为此次行动出其不意,这一路并未遇敌,只是北地极寒、积雪盈尺,造成驼、马等大批倒毙,也造成了相当多士兵冻伤。
  而在归来时,飞马镇更是带回近万逃亡而来的辽东军民。这使得宁远、镇远两城基本消弭了内间作乱的威胁,让辽东的余继等人,能集中全部军力防备清军的来袭。
  这次护送行动,也极大地鼓舞了镇远、宁远这两城军民的士气。这让他们相信:吴世恭绝不会抛弃他们。也使得两城军民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但也是这次护送行动,立刻让满清方面警惕了起来,他们也将调集大军,要尽快地把宁远、镇远这两城拔除。
  至此,围绕着山海关、宁远、镇远的二城一关大战正式拉开了序幕。而这场集中了清军和大平军主力的大战,就贯穿了整个穹源元年。
  为了获得此次大战的胜利,大平军把大多数的精锐都调了上去。而且在兵源补充、粮草补给、军械供应等方面,完全倾斜至此条战线,甚至都不惜牺牲掉其他几路大平军的后勤供应。
  先不提此场大战。因为让吴世恭等人完全跌破眼镜的是,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支持的,兵力又不足的其他几路大平军,先是让山西的大顺军主力崩溃,再是将四川的大西军歼灭,连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大枭雄也相继授首。
  而这一场场出乎意料的大捷,完全给了吴世恭等人以极大的惊喜。没想到到了最后,连南明都很快土崩瓦解了。所有人都没想到,主战场的敌军还未解决,可次要战场上的敌军却相继覆灭。真是人生无处不惊喜啊!
  最后来说说南明战场吧!
  当穹源元年元旦,吴世恭登基的时候,他所控制地盘上的治安,可以说是相当混乱,境内盗匪横行。整个北直隶、山西、山东以及河南、湖广的大部分地区,除了一些重要的城池,乡野间简直就是一副无政府状态。小股盗匪多如牛毛,有几股势力较大的匪盗,甚至都敢攻打县城,根本无惧于大平朝廷的威严和大平军的铁拳,真的是把“吴屠夫”的外号当成耳旁风一样了。
  不过形成这样状态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大顺军和清军肆虐整个大明朝的中北部,造成了原大明基层官府都被摧毁和瘫痪;连番大战影响了耕种,造成了中北部的饥荒;大量的溃兵散至民间,落草为寇;一些忠于前明的官绅组织的抵抗军;邪教横行;归降于大平朝的军队军纪败坏,平日里行事犹如匪盗;汝宁军崛起速度太快,许多非河南官绅百姓根本不知道吴世恭的威名;对于大平朝是否能够延续下去,有着很大的怀疑等。
  因此,此时的大平军,他们即与大顺、大西、南明和清军同时开战,又要在内部剿匪治安,有种以一独战天下群雄的感觉。
  对此窘境,大平朝也只能采取逐步肃清的方法。因为投降过来的杂牌军队军纪太差,让他们剿匪其实就是逼民为匪。于是大平朝就采取编练一支,再放出一支的方法,所以一开始投入到剿匪的兵力并不多。
  可是随着《大赦令》、《招贤令》等法令的颁布,再加上大平朝官员体系的建立,吴世恭又下拨了一部分赈灾银粮,匪盗横行的局面就很快得到了控制。
  而到了穹源元年五、六月间,征西军剿灭大顺、大西,先后斩杀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消息传遍天下以后,许多地区的匪盗竟然都是骤然不见。许多盗匪都是藏好了兵器,躲入了民间,偃旗息鼓了起来,使人感到宛若神明降临。
  随之,《禁荒令》等三项法令得到了严格的实行,中北部地区也建立起了大批的屯田庄子,所有的流民都得到了安置和管理,甚至还在屯田庄子中,逐渐编练了近百万护庄队。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平朝内部的治安终于得到了基本稳固。
  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有一个地区依然是群匪纷立,而那个地区就是——山东。
  在历朝历代中,山东历来是造反的“重灾区”。宋朝时有着水泊梁山、金朝时反金、元朝反元、明朝反明,反正是谁当权,山东人民就造反谁。
  这是因为历朝统治者对山东确实压榨太狠,比如明朝就在山东实行马政。还有就是白莲教及其变种的邪教横行。就是时至今日,还有要电话号码的呢。
  自从明末以来,山东一省地方性的农民造反就连绵不断,明朝官府的统治其实已经很不稳固。等到清军进入山东以后,当地的很多百姓都开始武装抵抗。而等到清军撤出以后,这些武装农民又同官绅势力作对了起来。许多地区都被这些造反的队伍给实际控制了。
  而此时山东巡抚颜继祖和山东总兵刘泽清急于向大平朝归顺,他们也无心治理地方。等到他们入京归顺大平朝以后,山东地方的官府更是处于一种群龙无首的状态。
  不过更令人费解的是,南明弘光朝野却是忙于“继统”风波,没工夫理会接收山东地区,因此,这里的匪乱也有种愈演愈烈的架势。而且其中的势力混杂,互相争斗,暂时形成了一种权利真空状态。
  在穹源元年新年前后,靠近北直隶的冠县在大顺县令逃跑后,有土贼裴守政、马瑞恒、刘桐相等蜂起;原明朝设置在登州的防抚曾化龙也掌握部分兵力,盘踞地方;正月间,灵山卫义军张大雅、张千出、韩继本,高密县义军单之赏、张宇等部围攻胶州;二月,熊正恩等统兵(一个镇一万五千人马)击退贼军,解胶州之围。昌邑县土豪李好贤率众向曾化龙投降,张大雅、张千出被擒杀。可是,曾化龙得知大平军占领京畿以后,却丢下防守地区,同胶州知州郭文祥一道航海南逃。胶东地区处于无政府状态。大平军在二月下旬轻而易举地接管了该地。
  
  第917章
自掘坟墓
  
  随后,熊正恩部开始大发神威,将这一地区的民匪,胶州韩继本,高密单之赏、张宇,即墨黄宗贤、周六、丘尚佐、王尔玺,平度搭毛、翟五和尚、张广等部先后一一扫灭。
  可是在这年五月,又发生了青州之变。一支原属大顺军的部队,在与西撤的大顺军主力失去联络后,在旗鼓赵应元和投降了大顺政权的原明官员杨王休率领下,辗转地来到青州。在五月二十九日晨,以入城拜会为名,乘机夺门而入。
  接着,赵应元派步卒上城头摆垛,自己则带着骑兵直入城中的知府衙门。而由大平朝廷任命的青州知府却以为赵应元是率部前来归降,突然看到兵将持刀露刃蜂拥而进,猝不及防之下被斩杀。
  而赵应元的收复青州,并不是为了重建大顺地方政权。他自己声称:只是要扶立明朝一人。于是他就扶衡王坐殿。而此时的衡王却是已经归顺大平,所以惟恐赵应元拥戴复明将召来杀身之祸。当衡王被拥立之后,他每日只知涕哭,眼肿如桃。标准的扶不起的刘阿斗!
  而当熊正恩带兵赶到时,早已降平的原明青州守备李士元献计智取,他同青州城内的官绅暗中互通,进入青州城内充当说客。在游说中,李士元对赵应元威胁利诱,劝他转投大平朝,并答应赵应元:不诛杀一人,并封给赵应元以爵位。
  赵应元果然上当,带了甲士数百名出城同熊正恩等会面,双方钻刀歃血对天起誓。当天晚上,赵应元在府城北门的瞻辰楼设筵,大张酒乐。大平军则按李士元等约定的计划,伏兵城外。席间炮声突发,李士元、韩昭宣和随从当场击杀赵应元、杨王休,赵军大乱。大平军拥入城中,格杀衡王全家并招降余党,青州之变随即平定。
  而吴世恭得知此消息后,勃然大怒。他下圣旨,怒斥熊正恩等人。并谕令天下大平诸军:要严格执行《大赦令》,竭力维护大平朝廷的信誉,绝不能再搞什么权宜之计。
  之后,吴世恭派人访寻赵应元所遗妾、子各一人,送至京城,授伯爵,赐府邸重金。以此来弥补熊正恩之过错。
  可是熊正恩此举也是被逼无奈。他的兵力有限,山东地方的造反也是此起彼伏。而此时北面冈萨雷斯、黄定的水师陆战队,正准备着渡海的朝鲜攻略。而迟明则率领着新军一镇和刘泽清遗留的鲁军,也正对南明摆出了一副咄咄逼人的攻势,以此来掩盖大平军对清军的决战。再加上熊正恩的部队也是新编之师,所以直到穹源二年,山东地方才最终被全面肃清。
  而此时南明弘光朝的对外国策就是——借逆平寇。要借助大平朝的力量,抵挡和消灭农民军和清军这两大死敌。并且寄希望于这三者之间来个三败俱伤,能鹬蚌相争,保住南明偏安于江南一偶。
  为此,弘光朝甚至愿意与大平朝和谈,提出:称臣、岁币、抵质、和亲等条件,希望大平朝转移目光,不要把刀锋首先指向南明。
  为此,弘光朝的文臣们甚至都提出了一个理论基础,他们甚至以唐朝平定黄巢起义为题目著书立论,用意就是要借历史经验来说明:唐朝平定像黄巢造反这样大规模的农民造反,光靠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大将还不够,还需要借用李克用的沙陀兵,招降像朱温这类农民军叛徒,才有中兴之望。
  由此可见,弘光朝君臣是把大顺、大西等农民造反军作为了首敌。为了消灭他们,弘光君臣甚至都愿意与满清合作,不要说本为明将的吴世恭了。
  应该说,这套理论在弘光君臣中是相当统一的。就是“主战派”领袖——史可法,他也只是在个人操守上相当高洁,但在基本政策上,却与其他的文臣并没有多大分歧,都是“借逆平寇”方针的赞同决策者。
  甚至连左都御史刘宗周等天下文人领袖,也同样赞同此一国策。他们甚至还认为吴三桂的降清只是权宜之计,要派人北上与吴三桂取得联络,以此来取得尺素劝归的奇效。
  更让人笑掉大牙的是,竟然还有些官员认为:可以用“明室恩义”来感化吴世恭,让吴世恭自愿称臣。这种奇思妙想也就不多加评论了。不过这一话题却在金陵风月界炒得挺红火,不止一位大家,愿意“以身饲虎”,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来完成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此,甚至有好事者组织了一场“选秀”,为诸位大家以壮声势。
  当然,是这些大家傻,还是炒作者傻,还是众人皆傻,或者说都不傻,这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反正这一话题,给当时的金陵城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是该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吗?
  不过,还是有着一些中下层官员有着清醒头脑的。他们认为:当年的南宋,因为有了岳飞、韩世忠等武官显示出了“肌肉”,才能让南宋与金国签定和约。而现在的大平朝正与大顺、大西、清军和南明四面开战,趁此良机,应该积极地进行北伐。如能收复失地,那最好,就算是不能,也能与大平朝签定较为有利的和约,使其顾忌,不敢冒然南侵。
  可是这些官员的见识虽好,但他们的官位实在是太低,根本影响不到弘光朝廷的朝政。再加上朱由崧登上帝位的原因是依靠联络各镇武将,而各镇武将既以“定策”封爵,已无进取之心,朝廷内部的纷争又造成文武大臣顾不上妥善经营北方事务。所以这些建议也就很快被忽略掉了。
  而在此时,史可法等弘光朝廷重臣都是裹足不前,一味死守江南,其实他们的内心是相当怯弱。而弘光朝廷的主要军事支柱如左良玉、高杰、刘良佐等人都是避战先逃的败军之将,而大顺军又被清军和大平军先后击败,各军的强弱也就一眼可知了。
  因此,史可法等人就自以为:最高明的策略就是不越雷池一步,免得“挑衅”大平军,授以南下的口实。然后,卑词逊礼结好于大平朝,维持偏安局面。就是到了此时,弘光君臣还是抱着和谈的幻想,摆出一副谨慎可怜的样子,企图博得大平朝的欢心。
  而这种软弱性,就使得大平朝轻而易举地接管了黄河中下游大批州县。而在这一地区中,许多还亲前明的官绅,却因为得不到弘光朝廷的兵力保护,而被迫归附大平。随着大平朝显示出了强大的军威,再加上一些“良政”相继施行,最终,这些官绅也都转变为大平朝的忠臣良民了。
  也不是没有官绅还对南明抱有希望,有些人甚至拖家带口南迁。可是留在原地的那些官绅,盼不到“王师北定中原”,他们也终于抛弃了幻想。而弘光君臣的短视,也就失去了最后一个把南明延续下去的机会了。
  其实在此时,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除了部队的战斗力,其他的一些,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对大平朝、大顺政权或者满清,都占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它控制着半壁江山,淮河以南是当时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而且受战乱破坏最小。应该说,如果励精图治,弘光朝廷还是能有一番作为的。
  可是南明的这些军队,都已经蜕化成了将领维护和扩张私利的工具。他们怯于公战,勇于私斗;遇敌望风而逃,视民如俎上之肉。
  正因为兵不可用,所以弘光朝廷兵将虽多,却麕集于江淮地区追欢逐乐,毫无进取之意。而督师大学士史可法和他节制的各镇武将为了掩盖内心的怯弱,就只能在粮饷问题上大做文章

  当时,弘光朝廷规定:每镇额兵三万,每年供应米二十万石、银四十万两,由于当时一石米约值银一两,所以也可以说是一镇岁饷六十万,四镇合计每年二百四十万。
  这军饷发放确实已经是够大方了。可是为了笼络各镇武官,在短短四个月内,在各镇武将的一片哭穷威胁之下,弘光朝廷竟然发放了相当于一年半的银饷,应当说十分丰裕了。更何况在立镇之初,弘光朝廷还把江北一部分地方的屯粮、商税等收入也拨给各镇。真是财源滚滚来啊!江南也真够富裕的。
  而总督各镇武将的史可法,他虽然为官廉洁,也很勤勉,对于各镇的兵额和应发、已领饷数也是相当清楚,更是对各镇武将的搜括地方、荼毒百姓也是心中有数。可是在他的奏疏中,竟然也同各镇唱一个调子,危言耸听,以此来骗要粮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6/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