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4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1/470

  赵敢和陈德都是跟随着当时的征西军攻入陕西的。在得到了吴世恭的命令以后,薛勇的征西军和全大山的四川军就凑出了三千多骑,由赵敢、陈德为主副帅,回援北京城。
  这三千多骑兵集中以后,赵敢、陈德就把他们简单地编队了一下,分为了两个骑兵团。于是他们就一边赶路,一边在路上抓紧时间训练这些骑兵。
  而其中的骑一团,基本上由归顺的明军老骑兵和大顺军的三边骑兵组成,他们的战技就比较出色,主要也由陈德负责来训练。而陈德也采用了老式的骑兵训练方法,特别重视骑兵的单骑训练,对队列训练就放在其次了。
  至于骑二团,则是由汝宁军训练出来的骑兵和一些新骑兵组成,相比较而言,他们的战技就差了一些。于是负责训练的赵敢,就只进行骑兵队列的训练,对单骑的战技训练,就基本上全部放弃了。
  而这也是骑兵新老训练理念的碰撞。在这一路上,赵敢和陈德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再加上俩人又是年轻气盛,所以早就想找个机会决一高下了。
  没想到这支骑兵部队,在路途中恰好遇上清军攻打一个军屯庄子,于是他们就把部队一分为二,就要用战果来比较一下谁对谁错。
  不过现在清军探子才刚跑回去,大部队的过来还需要一些时间。于是赵敢和陈德分别把自己的骑兵团带到一边。接着都下令下马休息,给马喂食,准备接下来要发生的战斗。
  “来了!来了!”在前方观察的哨兵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警告。而远处也扬起了巨大的烟尘。骑一团的许多老兵看了看扬尘,又趴到地上听了一会儿,接着再大声叫道:“鞑子有三、四千人。三、四千人!”
  听了那些老兵的叫声,陈德笑着自言自语道:“人不多,正好可以比试一下。”接着他向远处的赵敢扬了扬手,做出了一个准备开始的动作。而赵敢也挥手回应了一下陈德。
  看到了清军进入了六、七百步,陈德一声呐喊,率领着自己的亲兵率先出击,而骑一团的骑兵也随后跟随了上来。
  赵敢看着陈德迫不及待地出击,他是微微一笑,接着也拿起了挂在脖子上的铜哨吹响,而骑二团就列着骑兵线性队列慢步向前了。
  陈德作战确实相当勇猛。当两军靠近时,他弯弓就射,一箭射中一名清兵的战马脖子。而那中箭的战马是前腿一软,那名清兵就滚落到了马下,接着就被随后而来的清军骑兵踏成了肉泥。
  而冲锋在最前面的骑一团士兵,大多数都掌握着马上射箭的本领,一排齐射飞射而去,把冲在最前面的清兵纷纷射落。
  而清兵也不甘示弱,也使出了马上射箭的绝技。身着精致盔甲的陈德当然是最明显的目标。几枝箭射到他身上的板甲上,发出了“砰砰”声,接着都被弹开了。陈德是一副侥幸的表情,他自言自语道:“皇上做的这盔甲确实不错。”
  接着陈德就放下了弓箭,提起挂在战马旁的大刀,高喊着首先冲进了清军骑兵中。于是这边就陷入到一片混战之中。
  而赵敢则是压着马速,慢慢地靠近冲锋而来的清军。当两军相距五十步时,赵敢的骑二团正好达到了冲刺的速度。冲在最前排的都是汝宁军训练出来的骑兵,他们手持着火铳就是一轮齐射,接着动作熟练地收起了火铳,平举起骑矛,排成整齐的队列开始冲阵。
  而此次前来阻拦的清军,也是以蒙古骑兵为多。见到了骑二团排成了整齐的队列,他们就不敢进行两败俱伤的对撞了。个人战技再高,面对着一堵墙似的骑兵阵列,那完全就是送死。于是他们就纷纷散开,躲避骑二团的正面冲锋了。
  可是这一躲避,就完全把清军的阵形给打散了。面对着横冲直撞的骑二团,这边的清军也是越来越乱。而骑二团也开始分队绞杀零散的清兵了。所以在这边的战斗中,大平军一直维持着人多打人少的局面,清兵被一个个地刺倒,而骑二团的伤亡却是微乎其微。
  眼见着战局是如此一边倒,终于有清兵忍受不了了。随着第一骑的后撤,清兵纷纷向后逃去。很快,这边的清军就被清剿干净了。
  于是赵敢立刻指挥部队,夹击正在与陈德混战的清军背部,于是这支清军也很快被击败了。
  
  第948章
怀来大捷
  
  “赵统领!还是你行。真不知道你们汝宁军的兵是怎么练的,就练了这么几天,就成了强军。”看着士兵们把一匹匹缴获的空战马聚拢起来,陈德心服口服地向赵敢竖起了大拇指。
  其实陈德的岁数也不大,也就是二十出头。所以他看到赵敢率领的骑二团取得如此大的战果,也没什么妒忌心,一心只想着把这练兵的方法学到手。
  “陈小将军客气了!”赵敢笑着说道。因为大平军的改编还未全部完成,所以现在的称呼也有些混乱。不过面对陈德的夸奖,赵敢心中也是很高兴。
  “其实陈小将军练得也不错。没有我们的包抄,你早晚也会把鞑子打散。”赵敢就开始说客套话了,“骑一团,也就是能打那种死结阵的仗,真的是硬刀实枪的一对一,还是不如你们骑一团。”
  “太客气了!”听了赵敢的客套话,陈德爽朗地笑了起来,“等战后,我可是要来讨教的,赵统领可不能藏私哦?”
  “互相学习!互相学习!”
  “还是我过来多学一点吧!那请客的钱可不能白白花啊?”陈德开玩笑道。
  “哈哈哈——!”
  ……
  其实骑兵的列阵作战已经接近现代的骑兵战术。这战术抛弃了单骑的搏杀,以集团的冲锋来体现骑兵的威力。而采用了这样的战术,就是生长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遇上了这种战术都会溃败。个体是怎么样也胜不过集体的啊!
  而得知了前去阻截的部队大败,清军也不敢再围攻管齐国的庄子。指挥的清军将领收拢了残兵,向阿巴泰所率的主力靠拢,想要集中兵力,击退这支来犯的大平军。
  可是当那清军将领汇合以后,他发现阿巴泰也陷入了窘境。清军分兵攻打的两个庄子都没打下,而阿巴泰亲率的主力,也在攻打县城的时候碰了个头破血流。更为不妙的是,吴世恭亲领的四万大军也已接近了阿巴泰部,清军已经不能放开攻打城池了。
  六月十九日,怀来大平军大营中。
  吴世恭笑着对赵敢说道:“你来了,朕可就放心了。原先就怕鞑子绕过大军,与山海关的鞑子前后夹击,有了你们,他们可就寸步难行了。哈哈哈——!”
  大帐内也是一片欢笑声。
  “皇上!这次末将来得顺利,陈小将军也是立功不小啊!”见到吴世恭心情好,赵敢也不吝夸奖了陈德几句,来了个花花桥子人抬人。
  于是吴世恭也笑着对陈德点点头,夸奖道:“不愧为将门虎子,陈将军有福啊!不过现在是战时,功劳先记在功劳簿上,等战后一并叙功。”
  “谢皇上!”陈德拱手行礼道,满脸是眉开眼笑。
  “听说这次鞑子打个庄子,怎么也打不下来,是不是有这回事?”吴世恭笑着问赵敢道。
  “是!皇上!守庄子的是咱们汝宁的老人马,带护庄队的更是受伤退役的老兵。这次末将经过这个庄子时,给他们留下了三十把火铳,就算是鞑子再去攻打整个庄子,他们都能够支撑一阵时间了。”赵敢回答道。
  “你做得不错。”吴世恭笑着对赵敢点点头道,“此次国运之战,立功者甚多,朕也会一一封赏。老熊派来的一千六骑兵也将在两天以后到。等他们来了,这里更是无忧了。”
  接着吴世恭又看向了杨承祖和李定国,问道:“承祖、定国,别说朕不让你们俩立功,怎么?挡得住鞑子吗?”
  “必不辱使命!”俩人也立刻领命道。
  接着,吴世恭就对率领这支大军的将领薛存壮吩咐道:“鞑子急着攻打城池,应该必缺粮草,咱们的坚壁清野之计也已奏效。这次朕就留给你三万大军,过来的骑兵也都归你来指挥。你这里是名将荟萃,兵强马壮啊!也不用你决战,想办法把鞑子拖得时间长一些,他们就会不战而退的。而朕将亲领一万儿郎赴山海关,去与鞑子决一死战。你是否能挡住鞑子?”
  “皇上!您就放一百二十个心吧!”相比较而言,薛存壮这样的汝宁军老班底,对吴世恭说的话就随便了许多。
  吴世恭满意地点点头,最后叮嘱道:“千万不要轻敌,也要防止鞑子狗急跳墙。记住!稳为上!”
  “诺!”
  六月二十日,吴世恭领着一万人马返身,去支援山海关的大平军主力。而薛存壮率领大军继续向前,于二十一日与清军相遇。相遇以后,双方都很谨慎,相隔三十里各自扎营。
  二十二日,熊正恩派遣的一千六百骑兵也赶赴薛存壮部,于是薛存壮召集众将领商议军情。可是这场军议仿佛是点燃了火药桶,所有的将领都是群情激愤,都想要主动攻打清军。
  薛存壮部毕竟有着二万多辅兵,那些将领害怕在对峙战中,那些辅兵不能坚持。所以索性趁着清军立足未稳,来个奋力一搏。当然,其他各路大平军的捷报频传也对他们刺激很深,这些将领们全都是坐不住了。
  当天晚上,杨承祖、李定国、赵敢、陈德等将领,领着五支上千人的部队,分散到清军大营周围。而薛存壮亲自指挥炮兵,在黑夜中抵近清军大营,并对着清军大营猛轰。
  这炮声,就像是一个信号般,指引着五路大平军部队立刻杀入了清军的大营,把清军搅了个天翻地覆。战斗到最后,清军终于是炸营,许多蒙古兵承受不了心理压力了,纷纷向着大营外逃散。而阿巴泰见势不妙,也只能带着八旗兵撤离了大营。
  等到天亮以后,阿巴泰一收拢部队,才集合了清军二万多。这让阿巴泰是欲哭无泪。很多蒙古士兵在逃出大营以后,他们再也不管阿巴泰了,都自说自话地逃回了蒙古草原。
  而遭受了大败,兵力也不占优势,缺衣少粮的阿巴泰再也无心恋战,也率领着清军返回了关外。
  等到怀来大捷的战报传至吴世恭这里时,他还带着大军在赶路呢。一见这帮胆大妄为的混小子做出如此惊人的举动,吴世恭只说了一个字——“草!”
  
  第949章
主动进攻
  
  康正午在大帐内来回徘徊,他已经这样走了大半个时辰了。当他刚感觉到有些累,猛地坐到了椅子上,却立刻像是坐在一块烧红的铁板上一样,又一下子跳了起来。
  接着,满脸焦虑的康正午,就小声地问自己的亲兵队长道:“小五回来了没有?”
  那亲兵队长满脸苦涩地摇了摇头,接着安慰道:“老爷!我已经派人到营外看着呢,五哥一回来,就立刻禀告老爷。不过现在鞑子那里没什么动静,五哥的安全应该没问题。”
  “我不是要听小五的安全。”康正午立刻发急了。接着,他面对的自己的亲兵队长,蠕动了几下嘴,却发现自己无话好说,于是康正午就长叹了一口气,重重地在椅子上坐下了。
  康正午原是明军的一名游击,手中也有三千多人马。在崇祯十六年清军入关的时候,康正午带着自己的兵马负责守御一座州城。可是当清军压境,在攻打这座州城之前,送来了鲁王的《清君侧诏书》时,康正午就顺水推舟地投降了清军。
  可是让康正午万分后悔的是,后来满清并没有在关内立住脚,康正午的部队也被清军裹挟到了关外,编入了汉军旗。
  到了关外,康正午一开始也死了心,反正是既来之则安之。虽说是大清国的三等民,但康正午作为汉军旗的将领,他过得日子还算是不错的。
  但是只过了短短大半年的时间,形势就急转直下,清军开始集合大军,要与新建立的大平朝决战了。
  对于建立大平朝的汝宁总兵吴世恭,康正午是相当陌生。所以在决战前,康正午就认为,吴世恭的登基靠得是运气。而他的部队也最多比一般明军强上一些,而且还强的有限。但是肯定不如大清国的雄兵的。
  可是一交战,康正午就看出不对了。这哪里是不如清军啊?那战斗力完全和清军中的八旗兵是不分上下。尤其大平军的火器相当凶猛,在远程上,清军完全就被大平军压制住了。尤其是清军的十几万大军,使出了浑身解数,却不能冲破大平军的包围圈,这让康正午对大平军又是看高了一线。
  而且康正午心里明白:清军此次是倾国之力出动了。而占有中原的大平朝,他们未来的部队可以源源不断地开到前线,物资供应也很充足,这就让康正午有些担心了。
  如果仅仅是这样,康正午可能还会得过且过。但是随着战斗的进行,康正午发现了一个很诡异,或者说是一个很正常的地方。每次打仗,汉军旗都冲杀在第一线。而在汉军旗中,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和孔有德等人的三顺王部队还算是好的,最不妙的就是康正午这样的杂牌汉军。
  战斗仅仅是进行了一个多月,康正午的兵力就减少到了二千人。而且是没有休整、没有补充。康正午甚至还亲眼目睹了,有些伤亡过大的杂牌汉军,他们的将领被免职,部队也强行打散编入到其他部队中。这就让以军维生的康正午难以忍受了。
  反正已经投降了一次清军,康正午的节操早已丢光,那么再丢一次又如何呢?于是康正午一不做二不休,派出自己的侄子到大平军中联络,想要再次反戈,投降大平朝。
  可是今天康正午的侄子康五出去以后,却迟迟未返回。这就让康正午有些坐立不安了。他又是怕被清军发觉,又是担心大平军不同意。一颗心是七上八下,怎么样也平静不下来。
  “大人!五少爷回来了。”一名亲兵大呼小叫地冲进了大帐。
  “小声点!”亲兵队长走上前,对着这位手舞足蹈的亲兵就是一脚。接着他们俩都满面笑容,看向了又从椅子上跳起来的康正午。
  康正午也顾不得自己的失态了,他冲到大帐门口,拉开了帘布,看着康五小跑着进来。还没等康五喘过气,康正午就急切地问道:“谈得怎么样?你快些说!”
  亲兵队长立刻体贴地倒了一碗水,端了过来。康五一口把碗里的水饮尽,接着对康正午说道:“三叔!我到了那里,把您的话往那里一说,可是他们死活不相信。怕吃诈降的亏,所以再拖了这么长的时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1/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