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疯狂(精校)第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470

  结束了宴会以后,吴世恭和余子琏都各自回到了自己的住所,钻进了自己的房间,不约而同地大骂道:“这个贼老天,这是在玩我啊!”
  老天爷当然没有在玩他们俩。把余子琏安排到这里做县令,就是吏部故意安排的。虽然吴世恭打了余子琏的事,最后得到了摆平,但是,吏部上下又有谁不知道余子琏和吴世恭的矛盾呢?
  而安排官职的另一个主要规矩就是,地方上的主要官员之间,矛盾是越大越好。要不然,朝廷怎么能够控制住地方上的局面呢?
  
  第130章
理论联系实际
  
  那邓启帆为护卫们写完家信以后,就想着吴世恭给他安排差事。
  那邓启帆还抱有文人心态。虽然他是被吴世恭强行留下的。但是,邓启帆还是幻想着:吴世恭能够象《三国演义》中,刘备对待诸葛亮那样来对待他。
  邓启帆最好吴世恭先来个三顾茅庐,接着邓启帆来个《隆中对》,把吴世恭雷个外焦内嫩。吴世恭再立刻向邓启帆来个长揖,说道:“先生不出,则天下不宁啊!”
  可吴世恭会做这么没有脑细胞的事吗?他也根本没有什么商量的语气,直接安排邓启帆去教自己的那些文盲手下读书识字去。
  吴世恭自己在前世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是他还是很尊重有知识的人的(余子琏除外)。再说,他发现明朝的人,那文盲率也太高了一点儿。如果这样下去的话,以后自己的军队中,连命令的传达都有问题。手写的命令,那些文盲都看不懂啊。
  可听了吴世恭的安排以后,邓启帆更不愿意了。但是他又不敢和吴世恭对着干,于是邓启帆就找理由了:“大人,学生也就一个人而已,教这么多人读书,学生也忙不过来啊。大人还得要多找几位教书的先生啊。”
  吴世恭听了邓启帆的话,觉得他的话也有道理。可到哪里去找教书的先生呢?吴世恭就想起了自己在守县城的时候,和自己顶嘴的那个教谕龚浩然来。
  那一天,吴世恭翻箱倒柜,从装着自己衣服的箱子中,找出来自己文人的长袍,让绣竹给自己打扮起来。
  当吴世恭穿好长袍,扎上文士巾以后,看着他的样子,内宅里吴世恭所有的夫人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吴世恭一副武夫的模样,却做出这么一副文人的打扮,确实验证了一个成语——沐猴而冠。
  吴世恭带着礼物,在旁人奇怪的眼神中,来到了县城教谕龚浩然的住所。
  吴世恭和龚浩然一见面,立刻就行了一礼说道:“当日先生对学生的教诲,学生至今铭感在心。今日学生就是来聆听先生的教诲的。”
  龚浩然听了吴世恭的话,是很高兴,连声说道:“客气。客气。”接住把吴世恭迎进屋内。
  俩人安坐以后,吴世恭对龚浩然说道:“学生这次来找先生,还是有件事来求先生帮忙的。学生这次抓了些乱民,其中还有些小孩。学生想着,那乱民造反,既要严刑峻法让其害怕,还要教授他们知礼仪忠节。这样的话,以后他们也能够自食其力,成为有用之人。因此,在这里就有求先生了,给学生找几位教书的先生,让他们能够教教那些小孩子。”
  龚浩然听了吴世恭的话,是十分地受用,他笑着说道:“圣人的教化之意,确实如此。吴千户现在的教化之举,本官又怎么能够不鼎力相助呢?”
  于是,吴世恭和龚浩然就相谈甚欢起来。当龚浩然得知吴世恭也是个监生,他们俩的关系更加亲密了。因为,龚浩然就是吴世恭上几届的监生学长。因此,龚浩然也硬拉着吴世恭留下来吃了一顿家宴。
  没过几天,龚浩然就安排了县里的五位童生到吴世恭这里来教书。那五位童生基本上都是科举无望,年纪又大的人。可他们到来,对于现在的吴世恭来说,可是一个宝。吴世恭立刻给他们每人每月八两银子的束修。这让这些童生都大为满意。
  吴世恭立刻安排自己收留的所有的孤儿小男孩,全部去学习识字。并且,也安排自己所有的军官在早上训练以后,晚上开夜校学习识字。
  吴世恭的这个规定,让那些军官都有些抵触情绪。吴世恭很干脆,规定了:如果谁在规定时间内识字量不达到标准的话,立刻扣军饷。在金钱的威力下,所有的军官也都服从了吴世恭的命令。
  之后,吴世恭就视察了一下教学的情况。那五位童生教着那些小孩和军官识字,倒也教得挺卖力。可是,吴世恭却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些童生是按照明朝当时的教学方法教授的。在明朝,教人识字,就是先让那些识字的人,先把所有的课本内容全部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也不管那个人懂不懂那些课本内容的真实含义和解释。
  当背完课本内容以后,先生再结合课本内容说些圣人的大道理,一般的情况下,这就算是教完了。
  如果有一些比较聪慧的学童可以举一反三的话,那先生才会对这名学童重点培养。说实在话,明朝的教育就是漫天撒网之后的精英教育。也就是只教育最好的那些学童真正的知识,其他的人也就是不让他们成为睁眼瞎而已。
  而吴世恭的办学目的,根本就不想办一所大学,他只想办一所技工学校。而且,那些圣人的大道理虽然也要讲,但也只能够有选择的讲,有些道理吴世恭就要让其模糊起来,并不想灌输到那些学习的小孩子和军官的脑子了。
  比如那些忠君的思想,吴世恭就觉得:这些人都是吃我的,穿我的,就应该忠于自己,管那个皇帝老儿什么事啊?
  所以吴世恭就觉得,应该编一本学习的补充教材,在这本补充教材中,也不用多说什么圣人的事迹,那些圣人也离吴世恭这个年代太远了。更不用提那些猫捉老鼠,老鼠爱大米的童话故事。要多说说现在的事,多说说身边的事。理论联系实际嘛。
  说干就干,吴世恭回到内宅以后,就把自己四位夫人都叫了过来,吩咐她们帮助自己编这样一本补充教材。
  听了吴世恭的想法以后,李馨就有些疑惑不解地问道:“夫君,那本教材该如何写呢?”
  吴世恭就向四位夫人解释道:“比如说《三字经》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吧。常规的解释意思就是: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了。”
  “我们在教授那些识字的人和小孩常规的解释以后,再联系实际,说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加深这些识字的人和小孩的印象。”
  “比如就可以说:他们的千户大人就是一个品格很高尚的人嘛。所以就会把那些造反的乱民剿灭,并且收留那些被乱民裹挟的人,让他们做工,吃饱饭,现在还让他们识字。这样一来,他们有了这么高尚的千户大人作为榜样,以后也会成为一名很好的人嘛。”
  “你们说说,我这样的教法怎么样?”吴世恭得意地询问道。
  他的四位夫人呆呆地看着这个厚颜无耻的丈夫,张大着嘴,说不出什么话来。
  还是性格比较直爽的绣竹出声回答了吴世恭的话,她说道:“奴婢也听不明白少爷说的好不好。奴婢只知道,少爷你还真不要脸。”
  绣竹的话引起了其他三个女人的一阵娇笑。恼羞成怒的吴世恭,一把把绣竹抓到身边,抱着她向卧室走去。一边走,吴世恭还一边恨恨地说道:“今天少爷就让你瞧一瞧,什么叫做真的不要脸。”
  当夫人们按照吴世恭的意思编出这本补充教材以后,吴世恭把那本教材给邓启帆看一下,让他提点意见和建议。邓启帆一看之下,眼珠子都要从眼眶里掉下来啦。
  不过邓启帆反应很快,他立刻仔细地看了一遍以后,就和吴世恭建议说:“大人,您这本教材当然很好,可以让那些识字的人有了知恩图报的心思。不过,在教材中还应该突出圣人的话,也还要突出圣上,这样,才不容易被别人抓住小辫子啊。”
  吴世恭一下子明白了过来。自己的这本教材太突出自己了。万一流传了出去,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的话,将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麻烦。
  吴世恭立刻从善如流,让邓启帆帮忙完善。那邓启帆是首次在吴世恭面前露一手,也使出浑身解数来补充教材里的内容。
  最后,这本教材变成了:原文的意思是什么?圣人在以前是怎么做的?在皇上的英明领导下,品德高尚的千户大人在现在是如何办事的?这样的一种形式。
  而对于邓启帆最终定稿的这本补充教材,吴世恭是相当地满意。自己现在可以利用文化的力量对自己的手下进行洗脑了。吴世恭也对邓启帆大加赞赏,对邓启帆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是刮目相看。
  这知识确实就是力量啊!
  
  第131章
总算是开了金手指
  
  龙王爷总算是开眼了。进入五月以后,连续下了好几场雨,使得旱情大为好转。吴世恭安排着所有的劳力,让他们抢种庄稼,争取在秋收的时候,能够保证多收些粮食。
  由于吴世恭动用了大量的劳力和牲畜,再加上吴世恭未雨绸缪地修建和疏通了大量的灌溉沟渠,所以,整个抢种庄稼的过程是十分的顺利。
  另外,吴世恭也开始处理那些缴获的战利品了。他组织了一个商队,装了一部分自己缴获的,暂时用不到的物资,由袁行山带队,运送到济宁州去。
  没想到吴世恭的商队组成以后,姚员外这些当地的商人纷纷要求结伴而行。那圣灵会乱民造反虽然已经被剿灭了,但是有许多散落的乱民纷纷落草,所以乡间的局势反而乱了起来。
  这些商人都害怕着自己的商队在半道上被劫匪劫持,所以情愿付给吴世恭一些护卫费来保得平安。对于这些送上门来的外快,吴世恭当然是却之不恭。
  就这么走了两趟,吴世恭除了自己的商队赚的银子以外,还获得了三百多两护卫费,吴世恭自己所付出的,无非是每次商队出发时,派遣一百多名兵丁护卫而已。
  虽然在河南的官场中,除了几位知情的官员,其他的官员对吴世恭在这次剿灭圣灵会乱民造反的功劳,几乎都是一无所知。
  但是,随着那些散落的乱民口口相传,吴世恭在那些绿林好汉眼里,简直成为了一个妖魔鬼怪的存在。因此,这两次的商队护卫过程中,商队周围连一个小毛贼的影子都没有见到一个。
  这倒让吴世恭是十分地欣喜,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财源。可是好景不长,商队的出发频率却迅速的降低了。最多达到一个月一次的程度。
  吴世恭所在的小镇,也只是附近几个县的商品集散地,从商品的流通总量来说,其实并不多。而归德府和济宁州商品交易的大头,当然是在归德府城和济宁州之间的。从路程上来看,吴世恭的那个小镇的商品并不占优势。
  再加上,明朝的商品流通,尤其是大宗商品的流通,基本上都是走水路的。水路的运输成本即低,又比较安全。
  走陆路的话,唯一的好处就是时间比较短。从吴世恭这个小镇到济宁州,最长也不过五天的路程,而走水路的话,就需要一个多月了。所以,只有那些急需的,价格高分量轻的商品才会走陆路。
  对于这种情况,吴世恭也只能够在心中感到是十分的遗憾。不过仔细地想想:这些银子的赚取,本来就在自己的意料之外。而现在这些银子虽然少,但至少对自己也有了一些弥补。这样一想以后,吴世恭也就心平气和了下来。
  千户所的一切事宜也走上了正规,每个事务也都有人在忙碌着,这时候的吴世恭也有了一些空闲时间。
  有一天,他发现被服作坊里的那些妇女也十分地空闲,于是就下令让她们为每一位兵丁制作一套军服。反正这次吴世恭缴获的粗布也多,这些粗布也卖不了几两银子,索性把这些粗布制作成军服,下发给兵丁,作为兵丁的一项福利好了。
  可是当杨狗蛋的老婆拿着军服的式样,来询问吴世恭意见的时候,吴世恭却突然有了一个灵感。
  现在吴世恭所有的兵丁,除了那些从京城来的护卫以外,其他人身上都基本上没有任何盔甲。就算是那些京城的护卫身上,也基本上都是棉甲和皮甲,只有主要的头目才有那二十套环臂铁甲护身。
  而吴世恭现在的兵丁数量是很少的,对于吴世恭来说,每一个兵丁都是十分的宝贵的。因此,吴世恭也特别地想为自己的兵丁,再多装备一些盔甲,尽量地保存每一位兵丁的战斗力。
  可是吴世恭已经打听过了。就算是最便宜的棉甲,都要二十两银子以上,而环臂铁甲就要一、二百两的银子了。更昂贵的是板甲,听说要五百两银子以上。
  至于盔甲为什么这么昂贵,吴世恭也向杨狗蛋打听过。那杨狗蛋告诉吴世恭:做盔甲的每一个铁零件,都是铁匠千锤百炼敲打出来的。采用的都是百炼钢。这样做出来的盔甲才会有效地抵御兵器的伤害。
  可是百炼钢的制作要求很高,能够掌握这种技术的铁匠是十分稀少的。当然,杨狗蛋也自我夸耀了一下,说他自己也掌握了百炼钢的技术。
  可更麻烦的是,百炼钢要千锤百炼,制作的时间相当长。尤其是板甲,它的前后两块板材的制作时间要达到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所以这些盔甲的价格才会这么的昂贵。
  吴世恭知道了这些道理以后,明白凭着自己手下的这些工匠,想量产盔甲那是肯定不可能的。但是,吴世恭更没有那么多的银子来购买盔甲。所以,当时他的心思也就冷却了下来。
  可是,现在吴世恭看到军服的式样以后,他想起了他前世穿过的防弹衣。前世制作防弹衣的凯拉夫材料,吴世恭是肯定制造不出,可是防弹衣的一个设计却给了吴世恭一个启发。
  在前世的防弹衣上,在重要的防护部位,总有几个大的口袋,当穿防弹衣的人面临作战的时候,他就会把合金钢片或者陶瓷防弹片插入这些大口袋,以增加自己防弹衣的防弹性能。
  吴世恭就想到:自己难道不可以这么做吗?只要在自己的军服上缝满口袋,在作战的时候,再在这些口袋中插满铁片,不是也可以起到盔甲的作用吗?
  而且,这样的土盔甲成本很低,就算是在作战的时候,损坏了几块铁片,更换起来也很方便,很便宜。唯一的缺点,也就是防护能力好象下降了一些。不过对于这些兵丁来说,有着土盔甲,总比没有盔甲好很多嘛。
  吴世恭的想法提出来以后,让所有的人都大为赞赏。这让吴世恭也是相当的得意。他心想道:“哥们穿越以后,也总算是开了一次金手指啦!哥们也总算是圆了自己的发明梦啦!”
  吴世恭这种土盔甲的理念,后来在他的军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得到了发展。当吴世恭的兵丁没有铁片的时候,他们会在大口袋里插上木片,甚至会装满石块。虽然这样做的效果没有插铁片的效果好,但是总也起到了防护的效果。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吴世恭的这种军服,穿在兵丁的身上,让这些兵丁看起来就象是一个穿着打满补丁衣服的乞丐。所以,这种军服也有一个别名,叫做“乞丐军服”。为此,很多兵丁在自己的“乞丐军服”外面还套着一套衣服。可这样的穿法,却让吴世恭这种设计新颖的土盔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流传出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