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草(校对)第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90


这也没什么问题,只要打点到位,按照官场规矩走,也没人会使绊子。可没想到的是,规矩走到最后一步——到京城兵部审核批准,朝廷下发凭照官印,并且上殿面圣,却突然被卡住了。
兵部的理由也很强大:你灵山卫的人都是吃屎的吗?莫名其妙来了个全军覆没?如果不是老指挥使也死在了意外中,我们兵部肯定会来撤职查办。
你丁远歆现在还想很轻松的继承?算了,看着以往的香火情,那场海难就不计较了。但你就不能交寻常的规费,起码也要翻个好几倍!
换句话来解释——就是兵部抓到了灵山卫的痛脚,想要从丁远歆手里多敲诈些银子!
丁远歆顿时吓了一跳,这突然就多出来好几千两。而且别忘了,当时那两艘船也同样没了。按照官场规矩,丁远歆想要继承的话,他就需要自己出钱来填补亏空。这里里外外加起来,就让丁远歆很肉疼了。
然而再怎么肉疼,总不可能放弃继承卫指挥使一职。丁远歆就估摸着算了算,身边的银子已经不怎么够,回灵山卫一趟也太麻烦,而且更怕夜长梦多。于是无奈之下,就找到了一家借京债的店铺。
在明朝当时,借京债相当盛行,因为有着很庞大的需求市场。
期满官员和新入朝的士子,他们都想要好一点的新官职。但这些人并不是人人家中有矿有田,许多人还是贫寒出身,那怎么办呢?哪里来银子打点呢?于是京城里的一些店铺就出借京债,借高利贷给这些官员。
当然,敢做这样的生意,这些店铺的背景都相当的深。他们根本不怕这些官员赖账。甚至还明码标价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替着送礼(有银子也不一定能找到门路);锦上添花(如果有政争双方,不见得送两份礼?就让这些店铺出面,谁赢了就送给谁);甚至还有挑选官职和解决麻烦(只要肯花钱,大多数事都可以解决)。
可万万没想到,让丁远歆吐血的是,那家店铺根本就不肯借。
借给文官没什么风险,文官在衙门里随便玩些花样,还清这笔债务那是小意思。借给武官风险也不大。他们起码也可以吃空饷。
但卫所的武官还算是官员吗?就一个大农庄的庄头,军屯田是有定量的,卫指挥使的每年收入也差不多已经固定。你想怎么还呢?
倒不是这些店铺真的没办法,而是嫌弃麻烦,看不上这种“小生意”。难道就为了这区区几千两,跑到你们灵山卫去要债?这不是主动上门挨揍吗?如果动用厂卫或者官场的关系,代价可能还会超过这几千两,那更是得不偿失。于是就不怎么有兴趣。
到了此时,发觉被拒绝,丁远歆已经被彻底惹恼了。平时文贵武贱,被鄙视也就算了,现在连借京债的那些伙计都来鄙视自己吗?
丁远歆从小生活优越,沾染了不少富贵子弟的习气,他其实已经不像是一个武将子弟了,一直和文人混在一起,平日里诗歌唱和,押妓游湖,同样全家也居住到了繁华的登州府城里。
由此可见,丁远歆根本就看不起灵山卫这样的乡下地方,更不想去管灵山卫那些破事。当然,灵山卫也没有什么琐事,里面的权利分割已经很平衡,里面有着各级的官吏管理。
而带兵治安方面更不需要操心。戚俞等人的老亲兵退役后,被大量赏赐了个低级武官职位,成为了卫所的百户总旗,还有附近地方上的巡检。
要知道,一个老亲兵,起码会带着几个十几个老兵一起上任。这些可都是戚家军俞家军!还怕区区几个倭寇吗?
但反过来说,既然权利已经平衡,那么卫指挥使的油水也不大了。因此借京债的不感兴趣,丁远歆同样是兴趣不怎么大。于是他灵机一动,不如索性就把灵山卫给卖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卖了”,并不是卖什么官职,如果说的再准确些,应该这样解释——卖掉包税权!
如果某人借给丁远歆一笔可观的银子,就可以获得一定年限的包税权。怎么收税?具体收多少?丁远歆不会去管。只要不逼的那些军户造反,随便你怎么去折腾。当然,如果收不上税,同样也算你自己倒霉。
另外,那两艘船由包税人去填补亏空,并且以后将负责所有船只的维护。每年卫所上缴朝廷的税契同样由包税人承担。并且每年固定给丁家一笔生活费,具体金额可以商量。
而包税人将聘任为卫指挥使府的幕僚,也就是师爷,以后将能够借用丁家指挥使的名义。并且有权私人招募一队狗腿子。这也考虑到了实际情况,没有武力的话,就根本没法在灵山卫收税。
还有,官场方面的事务丁远歆可以出面。但万一有战事,那么包税人将要保证足够的兵源和装备!起码能够糊弄过去。
第198章总算明白过来
听完郭可道的介绍,秦白算是彻底服了,原来这玩意都能公开买卖?
没想到更为奇葩的是,居然还有售后服务。那家借京债的店铺,虽说不愿意放债,但愿意做担保。如果丁远歆赖账的话,店铺将负责追偿。当然,追偿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将由包税人承担。而店铺将收取3000两的担保费。
这家店铺有着司礼监的背景,是比较有信誉的老字号。司礼监的大太监可能经常换人,但司礼监这个衙门却一直存在。因此可以放心,他们做的是长久生意。不过追偿的代价究竟值不值得?这就与店铺无关了。
也就是说,仅仅起到了一个威慑作用。如果包税人选择鱼死网破,最后丁远歆也落不到什么好处。但同样如此,风险极大,利益……也就这样吧!毕竟丁远歆是灵山卫的地头蛇,真准备玩出什么花样,那也够让人头疼的。
因此说,正因为有着这样的道理,那么包税人的选择面就相当狭隘。首先就是有钱,拿不出银子的话,那不是胡扯蛋吗?其次最好就是本地人。否则银子再多,谁愿意去碰那些地头蛇呢?最后就是要有一定的势力,但又不能势力过大。如果双方不对等,那就没法合作,谁也不敢放心。说到底,这样的包税人也是挺难找的。
而在灵山卫中,郭可道属于丁家的亲兵家将一系,属于祖祖辈辈都是亲信。既然主家遇上了事,那么亲信们就多想想办法。
于是郭可道就找到了秦白:“白二哥,其实这事对你们勇胜也有好处。那些荒地毕竟不在卫所的田亩册上,你想要多少,都可以划拨给你。收成可能不高,但起码也能收租。如果真不行的话,那些荒草还能烧着熬盐。但有一处得说好,怎么卖?那就要看你们自己的本事!另外卫所的那一份可不能少!”
郭可道还抱着那种固有思维。他认为,秦白之所以买地,无非就是想当个大地主。既然是这样,那么灵山卫就无所谓多给出去一些,反正都是些没用的盐碱地。至于能不能种田?还管那么多吗?不是还有那个包税权吗?如果你们勇胜自己都收不上税,那还能怪谁呢?
关于那笔银子,郭可道同样没什么隐瞒。其中3000两就是店铺的担保费,而1000两就是郭可道的跑腿费,至于丁家的那2万两,那还可以商量。不过价格方面就很难下降,就是可以提出些不怎么过分的条件。
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秦白就准备一口回绝,因为这事实在是太荒谬了。
然而听到这里,秦白就微微有点心动。
其实用屁股想想就知道,这绝对就是一个大坑,跳进去以后,十有八九就是血本无归。包税权?还私下买卖?再怎么潜规则,那也不可能放在台面上,难道以后找朝廷去主持公道?那绝对就是找上门求着砍头!那肯定就是私下里解决。说到底,就是看谁的拳头大!
然而拳头再大,民不与官斗!谁敢去威胁一个卫指挥使?那不是造反吗?
因此说,那二万四千两,如果那个丁远歆还要点面子,可能多少还能收回一点本钱;如果他彻底的不要脸,那绝对是血本无归,这些银子就是扔水里了。
但另一方面,秦白的诉求根本不是什么包税权。他想要的是一块根据地、一条退路,如果能够名正言顺的建设起来,那么这些银子花的值得吗?
于是秦白就开始了试探,想要试探出灵山卫的底线。可结果再次让他大吃一惊,秦白认为很重要的事,郭可道却认为根本就不值一提。
“……白二哥,你想建个庄子?那容易啊?其实最好不要叫什么庄,什么镇,还是称之为堡。堡有大小,军中并无规制。边关中有万人大堡,也有几人瞭望烽火的小堡。这样就不起眼,而且就是卫所给兵备道衙门的一纸公文。咱们卫所自筹建造,不动用朝廷分文钱粮,那就没有不批的道理,就是为了防倭禁海嘛!而且卫所还剩有不少以前筑城的材料,都可以便宜些卖给你。”
“……对,你那青岛堡可以给你两个总旗、十个小旗,百户军户。但其中的一半要由我们来分配。不瞒你,兄弟也要上下摆平,还能收些好处。跑腿费可以少收些,800两怎么样?但有话在先,你的人同样也要在卫所入军籍。如果他们不愿意,那只能我们卫所来了。”
“……那块地可以都给你,你想要干嘛就干嘛,我们可以立下契约。那几座无人岛也可以给你。”
“……码头?你想要造当然可以。那就说定了,卫所的那七艘海船,以后就放在你们码头。哦,现在只有五艘了,还有两艘你可要补齐。不过操舟的那五个小旗需要你来提供,出了龙王爷那件事,咱们卫所就没人肯下海了!”
“……这你大可放心。以后你在外就代表着丁指挥使,还怕卫所里找不到干活的人吗?再说,你又不是不给工钱!”
“……”
商量到最后,秦白总算明白过来。
现代人最重视的沿海地带,在明朝这时候是贫瘠苦难的代名词;现代人最重要的海运,这时候是畏之如虎,除了实在活不下去,很少有人愿意下海;而这时代重视的那些,除了土地,就是土地,而且是能种田的土地。否则的话,在他们眼中,完全就是一钱不值!
既然是这样,那秦白也就不客气了。先不管有没有用,要来了大块荒地,要来了码头良港的地皮,要来了军户编制,更要来了那名义上的七艘海船。
要知道,禁海令并没有完全开放。除了泉州月港放开了跑海之外,并没有其他海港可以停泊海船,除了那些私港。反而是青岛堡,这里变成了朝廷军港,海船也变成了登州水师的军舰,完全可以名正言顺的下海。
而在此时,秦白还根本没想过做什么海商,但起码这条后路一下子变活了!
第199章已经有了冤大头
出了这么一件突发事,秦白的行程只能耽搁下来,在这里多逗留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其中,让井家庄又送来了一批现银,又定下了青岛堡和海港码头的位置,随后丁家又派来了丁远歆的一位族弟,商量妥了细则,基本定下了框架:
首先就是定下了包税的2万两,还有担保费、跑腿费等3800两,灵山卫这里包税十年。只要丁家一直是指挥使,那么丁家就会认账。不过万一换了个指挥使,那就算秦白倒霉了。
而税本账目也获得了交接。该收多少税?要上缴朝廷多少?自己能留下多少?起码账本上就可以反应出。
不过明朝卫所的税收以实物税为主,里面的物品是五花八门,除了粮食以外,甚至规定每年上缴多少白蜡杆、多少弓弦、多少箭枝、多少火药土布……。相当的复杂,也是相当的麻烦。
关于这一点,双方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的简化。粮食本身勇胜就需要,反正他们自己也需要吃。至于其他的实物税,就全部折算成银子,丁家会安排人处理好。而每年秦白同样支付给丁家1500两的费用。但丁家在灵山卫所属的店铺、田地都不再收税。其他武官的就让秦白看着办,关键是看他拳头硬不硬。
秦白不能碰盐货买卖,这是灵山卫上下最大的财源。可以自己煮盐,但也要交给丁家去卖,具体联络人就是郭可道。至于其他的买卖,想做什么都可以,违法不违法的根本不管。反正卫所也穷,军户已经压榨不出什么油水,再有本事也赚不到几个铜板。
青岛堡这里将设一个总旗,下辖五个小旗,五十户军户。海港码头同样设一个总旗,七个小旗,七十户军户。因为共有七艘海船,正好一个小旗负责一艘。
刺毛丁浩将转入灵山卫军籍,他将成为青岛堡的总旗。但随后就有点尴尬了,除了丁浩的几个心腹弟兄,其他人都不愿意转为军户。
军户的地位实在是太低,而且这玩意还要继承,祖祖辈辈都将成为穷的掉底的丘八,因此都是避之不及,根本就没人愿意去。
无奈之下,只能和丁家和郭可道商量着,那120户军户几乎全部都由灵山卫负责划拨。
而灵山卫乐的如此。天下的卫所,最大的麻烦就是逃户太多。卫所往往会隐瞒下来,正好可以侵吞那些空余的军屯田。但万一有战事或者徭役?那就头疼了,兵源就没办法保证。
但另一方面,卫所里有着大量富余的成年男子,他们都是些没有继承权的次子、三子等。这些人同样是不稳定因素,总要想办法解决。
因此现在的结果最为完美。分出120户富余的军户给秦白,也不需要划给他们军屯田,勇胜将负责他们的安置。而灵山卫同样补充了缺编军户,填上了那个大窟窿。
不过这是有条件的。以后青岛堡这里有了守堡兵丁五十、水师兵丁七十的员额。万一灵山卫出动的话,他们是要共同行动的。
至于另外一个总旗名额,同样留给了秦白。而且那些军户,秦白可以不用,全部补充成为勇胜的自己人。至于那些军户的使用?可以让他们种地、可以赶海,或者其他随便什么事!只要让他们能有活干。当然,万一需要炮灰,可以从军户中抽人,反正他们本来就是军户。
最后就是地域的划分。沿海滩涂基本全部划给了青岛堡,周边一些荒山荒地,秦白也购买了下来。至于沿海那些小岛,全部都是附赠,本来就没人肯要。
关于那个师爷的身份?现在暂且待定。秦白这里没有适合的人选,只能以后慢慢解决。
勇胜里面有些文化的只有董川。但他根本就无法应付那么复杂的局面,尤其是预见到的一些冲突和勾心斗角。说实在的,最合适的人不一定要会算账,但一定要能打。而且天高皇帝远,一定要能独挡一面。要不然,以后等秦白离开了,这里又该怎么办呢?难道辛辛苦苦建设好了青岛堡,最后被灵山卫的那些武官摘了桃子?那不是成笑话了吗?
这也就是为什么,秦白对那个师爷不感兴趣,同样对那些总旗、小旗没有兴趣。包税的是勇胜,与秦白个人无关。当然,他现在是勇胜的大柜,可以直接拍板。但以后就不一定了,未来将会全部移交给新的大当家。
……
终于把所有的事处理干净,暂时告一段落。秦白给丁浩留下了十名护卫,让他们帮忙把那些难民编组,并且还是集中训练。在离开了两个多月后,他回到了井家庄。井家庄里依然是越来越繁荣,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发生。
不过有件事就让秦白很意外。他本来以为,自己这样的独断专行,勇胜内部肯定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毕竟白白扔出去了2万多两,而且是勇胜的公帐,如果平均分配的话,勇胜里面每个人都能拿到近十两银子呢。
可是这回却赢得了赞同声不断。打听以后,原因更是让人哭笑不得——俺们勇胜已经能够和官老爷打交道,官老爷都需要俺们帮忙包税。以后出去就更威风了,谁能和俺们勇胜比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