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南洋1784(校对)第2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1/581


打到后期,富商谭有平甚至从香港请来泰西教官训练土兵,双方在广东恩平和新宁边界地区血战十日,光是这十天中,战死的土客壮丁就高达四千多人。
双方互相仇杀了十四年,导致珠三角地区超过三千个村庄被摧毁,土、客双方包括被卷起来的官兵伤亡高达两百多万人。
什么内卷,这特么的才是残忍的内卷!为了一块坡地,往往都要复出几条人命,没办法,人多地少大家都想活命!
所以说北伐满清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简单到只要你能把两广的土客人组织起来,光他们就能把满清打翻!
而对于目前横州这里的人来说,不管他是土人还是客家人,情况都差不多,土客间的械斗不单是械斗,那是在争取每一个可能生存下去的机会。
长久的重压下,这里的每个人都练就了一身的斗殴本领和如同野兽一样机敏的直觉。
土客械斗还和我们通常以为的乡间宗族械斗不一样,就算现在还是乾隆年间,那它也不是拿着锄头和扁担斗殴,双方用的是大砍刀、长矛、火绳枪,甚至还有虎蹲炮等武器。
这些武器都是从曾经出八桂到江南抗击倭寇的土司家里流落出来的,这些土司的狼兵曾经和戚家军并肩作战过,连戚继光都称赞他们的勇猛。
狼兵回到广西后,又把当年从戚家军中学到战法一代代的传承了下来,这导致了广西本地,哪怕是田间的老汉也知道什么叫结阵而战,怎么杀人效率更快,火绳枪该怎么施放!
而且这械斗,也不是本地土人和本地客家人的械斗,由于土人和客家人都有自己的组织,一旦打起来那就是四面八方的土、客人聚集起来的大械斗!
曾经有珠三角的客家人组织起来,北上到桂北的全州参加械斗的记录。
所以现在的广西,土客械斗可不是斗殴,那是真正称得上战斗的!
是以广西民风彪悍,几年前孙士毅带到安南去的一万人中,都还特意征召了瓦氏夫人后人田州土司岑宜栋带兵千五同去。
而且土客械斗除了规模大以外,那也是特别残忍,败者的结局,几乎就是全家、全族死绝!
当时曾记载,‘厮杀时,鼓声震天,男子使刀放枪搏杀于野,妇人持具沟中互击,童子老翁也掷石块以助!’
也就是说,土客械斗是全家一起上战场的,成年男子摆开阵势搏杀,壮妇也拿着锄头粪叉等农具在沟壑间互相打斗,孩童和上了年纪老人也会占据高出扔石块帮忙!
这就不难理解太平天国时期,广西老兄弟的战斗力为什么会那么夸张了!
谁在这种随时都要全家一起上战场的地方呆上十几乃至几十年,还有不会打仗的?
连那些赤脚的广西客家大脚妇,上了战场都能杀的绿营兵哭天喊地的。
不过这两年,横州的日子好过了不少,土客械斗也好久没有发生了,提到这个,就连横州州城中的知州大人也要说声感谢宋王。
因为横州附近的大部分客家人,被同是客家人的交趾宋王招到交趾去了。
据说那些到了交趾的客家人每人都能分到二十亩地,已经享福去了,有了这样的好去处,当然也就不会在留在横州械斗。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客家人都去了交趾,叶大王的地可不是那么好拿的,想要一人得二十亩地,到交趾去享福,那是有代价的。
这个代价就是每家必须要出一个最能打的男丁留在横州,有人留在横州,家里其余的人才能去交趾享福,顿顿吃白米。
这不,已经改名为马兴汉的马师爷,正端坐在大圣山上的聚义厅中,那个原本只是嘴上知兵的马师爷,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知兵的人了。
他不但知道了怎么带兵,还知道了该怎么把普通的农人变成精兵,甚至还能亲自上阵厮杀。
他有个外号叫马王爷,不是指他的威风,而是指他的枪法准,仿佛长了三只眼一样指哪打哪,说打你左耳,最少也能打中你额头。
就在聚义厅外,八百条汉子正在热火朝天的训练,这些汉子虽然大热天的,但仍然按规矩穿着军服带着头盔。
除了两百火铳兵可以穿的比较清凉以外,剩下的六百肉搏兵那都是穿着镶嵌了整块钢板的链甲和铁制飞碟盔,一样都不能少。
马师爷看着这八百精锐,满意的捋起了下巴上的胡须,这些用客家壮汉训练成的精兵那是真的能打,按照满清的标准,个个都是擒虎射熊的勇士了。
而且这八百人,都有家人在交趾,相当于每个人都有把柄捏在马师爷手里,要是敢不听号令甚至叛逃的话,他们在交趾的家人都会失去一切。
所以叛逃什么的,是这些客家丁壮绝对不能承受的,不说别的,失去了交趾的土地,不用叶开怎么样,光是亲人那一关,就过不了。
马师爷估计,就是这八百人,满清的绿营来三千人都不一定打的过!
只是。。。马师爷情不自禁的吸了一口冷气,只是属于他管理的另一些人,那就让马师爷极为头疼了。
山贼、奸商、河匪、会党、斜叫徒、黑心矿主、破落土司子弟,甚至还有一些投机的乡间土豪。
这全广西的牛鬼蛇神,现在基本都归马师爷管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明王说的嘛,所以这广西一省所有的胆大包天的家伙基本上都被招揽了。
“明王有旨!”一个穿着五品太监服的交趾太监,用略显尖利有些蹩脚的广州官话喊道。
正在聚义厅中互相吹牛打屁、拜山头装大哥的家伙们赶紧闭上了嘴巴。
这些家伙们都穿上了崭新的官服,当然不是满清官服,而是大明的官服,基本都是武官服,品级也不高,多是一些八九品的巡检等。
不过虽说如此呢,这些在满清根本混不到一身官服的家伙,还是极为珍视的,虽然他们现在没法去外面穿,而且衣服还不能带走。
其实说白了,就是给他们过过干瘾、画画大饼,激励一下人心的。
一看明王派太监来传旨了,一群人开始你挤我我挤你的开始下跪听旨。
下跪的姿势也是五花八门,有直接开始叩头的,也有虽然跪着但还是一屁股坐在自己后脚跟上的。
更有一个脑子瓦特的甩了甩袖子,做出一个要打千的姿势,不过还好旁边人直接一脚把他踹翻,才避免了穿着大明官服行满洲人礼的奇葩事件发生。
不过虽然场面混乱,但马师爷和拿着谕旨的太监都见怪不怪了!
说起太监,叶开其实真不打算用了,但后来又不得不从义信大学中召回了一批年龄不大的太监。
那是因为在大圣山上的这一票牛鬼蛇神看来,你连个太监都用不起,算什么王?谁知道你是不是真的能成事?太没有牌面了!
为了不被这群土包子鄙视,叶开又只好重建了一个小规模的太监组织,专门用来给他们传旨和装哔!
第390章
1794南洋双头鹰
“什么?明王这是咋想的?为什么不直接在咱八桂之地开打,要去帮什么南笼府的仲人?”
交趾太监刚念完口中的明王谕旨,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就爬起来高声喊道。
这个汉子来自贵县怀西里,名叫韦四目,四目这个外号可不是指他带了眼镜,而是跟后世的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差不多。
韦四目幼年时得了重病,被乡间巫医用艾草烧炙双眼下方,看起来如同四眼一般,所以被称作韦四眼。
“红旗飘飘,英雄尽招,海外天子,来复大明!”
马师爷从主座上慢慢的走了下来,狠狠地盯着韦四眼。
“你韦四眼觉得自己比明王还厉害?什么时候明王的旨意轮到你来说三道四了?你们天地会中人,敢不听明王谕旨?”
别看韦四眼吼得凶,马师爷一下来他就怂了,这大圣山上,人人都知道这个‘马王爷’不简单!
据说他原是两广总督孙士毅麾下的诸葛卧龙,后来投了明王,是个智计百出、杀人不眨眼的主!
他们这些人,虽然在自己家乡也都是说一不二的主,但人人都服马师爷的管。
韦四眼当即就尬笑了一下,“马爵爷您可误会我了,我哪敢不听明王他老人家的!
我就是想着咱现在兵强马壮,各路豪杰都汇集到了明王旗下,就是这大圣山上的八百好汉子,就能把广西一省闹的天翻地覆,哪还用得着去黔南那个苦哈哈的地方?”
“看把你能的,你个乡间米饭主,哪知明王的高明?马爵爷,这家伙就是个没卵岜的货,您给他尝尝三刀六洞的滋味,包管他不敢再乱说一个字!”一个外号叫做狗嘴李的浔江艇匪头子嬉笑着骂道。
“尼玛的狗嘴李,真是狗嘴!”韦四目真臊眉耷眼的挨训呢,一听狗嘴李的话,就作势要去打他。
马师爷在心里叹了口气,扯过身边侍卫手里的皮鞭,劈头盖脸的就给韦四目一顿乱抽,只打的他哎哟连天的。
一看韦四目挨打,整个聚义厅中立刻开始哄笑了起来,人人如同看大戏一样!
唉!头疼!马师爷在心里惨哼一声,明明是推翻满清这样忠义无双的事业,却搞得像是天地会开香堂一样,比他妈唱戏还热闹!
而且这种场景也不是第一天出现了,每次人稍微多一点都是这样的一副场景,太没规矩了,马师爷简直无力吐槽。
“车灭孟凹!谁敢再瞎胡乱叫,老子就把他砍碎了喂狗!”
闹的正热闹的时候,一声怒吼响彻整个聚义厅,随后一个壮汉从人群里走了出来,对着打闹对骂的韦四目和狗嘴李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两人一看来人,瞬间就老实了,看着两人老实以后,壮汉又赶紧上前,对着马师爷和传旨太监弯腰拱手。
“马爵爷,天使,吴某御下不严,请两位责罚!”
马师爷笑呵呵的摆了摆手,“吴军门,这与你无关,赶紧整顿队伍,听候明王谕旨!”
呵呵,早不出来晚不出来,老子都用上鞭子了你就出来了?马师爷嘴上说着没事,心里又记上了一笔。
壮汉姓吴,名叫吴安生,名字起得恰到好处,吴安生,无处安身,也不会安生。
不过他虽然一副汉人的打扮,但实际上却是壮族人,吴家在广西的新宁州渠卢村,是当地的大户,还是整个八桂之地最大的米饭主之一,也是马师爷任命的副手,内定的日后广西提督。
所谓米饭主,其本质上就跟淮北的捻子,毛熊国的哥萨克是一样的。
他们大多是当地的地主、豪绅招揽建立,最初多属于团练,后来因天地会势力强大而归附天地会。
米饭主们表面上仍保持团练的名号,以得到清朝当局的认可,却在暗中资助天地会,或者充当天地会抢劫财物的窝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1/5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