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南洋1784(校对)第4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9/581


我们应该承己之道,用彼之术,海纳百川,吸收融合,道术之间,切切不可颠倒啊!
现在我大明,新学发展不顺,儒学思想混乱,如此下去绝非正途,陛下期望的科学技术一直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陛下将新学与旧学对立起来了,陛下将两者都视为道,让学问失去了主次。
学新学者找不到自己的根,学儒学者视新学为怪物,并不愿意在这上面花费精力,加上我中华内部并未有泰西各国那种要去占据全世界的欲望,所以当我们足以自保之后,所有一切,就又停滞不前了!”
什么叫醍醐灌顶!这就叫醍醐灌顶!叶开一下就站了起来,他也总觉得自己这个王朝怪怪的,新旧糅杂,朝气中又带着暮气,原来结症在这里!
还是后世的观念害人啊!比如现在的欧美白皮,他们第二次工业革命都还没开始呢,他们的后世那一套能代表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都还没有彻底形成,而且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欧洲学说也并没有压倒中国的传统学说。
叶开现在强行引入了欧洲全套的学问体系,这在中国的传统文人看来,这其中的漏洞和弱点太多了。
但因为叶开是开国大帝,他们又被满清阉割过了,所以大多数多叶开的这一套搞法,采取的是一种看他起高楼,看他宾客的冷眼旁观态势。
除了叶开自己不要命的拉着中国往科学技术路上奔以外,其他人根本就不出力!
后世挨打了几百年,中华文化面对西方那一套都还会时不时反抗两下,而在这个时代,1800年,东方的学者对于叶开一股脑引入西学的举动是个什么态度,那就更不用说了。
第656章
叶大皇帝的升华
凉亭之中,叶开握着拳头若有所思的转着圈,李大监把周围守卫的侍卫和宫女都赶得远远的,谁也不敢过去打扰叶开,终于,转的小团子都有些头晕的时候,叶开停下了脚步!
“按照元抚的意思,西学只是探索和发现世界的方法,但并不是运行这个世界的道。
确实,泰西人三百年前还处于黑暗蒙昧的中世纪,现今的泰西人中的大国英吉利、法兰西等也从来不是历史上的文华之国,泰西的哲学和认只讲主客对立,也确实太野蛮了些,所以他们是有术无道!
而反观我中华,文明延绵数千年不绝,泰西现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我们早在先秦时代都已经有过了。
我中华文化近千年来一直停滞不前,问题就处在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术出了问题,以至于走进了死胡同,可以称得上的有道乏术!
那么,朕来到这个时代,就是要吸纳泰西之术嫁接到中华之道上,用泰西探索和认识世界的科学技术,为停顿千年的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找到一条天人合一的大道!
所以东学和西学并非对立,而是东学应该吸收西学精华为己所用!
我明白了!
我明白了!
原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么个意思!”
叶开突然悟了,一时间他有种置身于浩瀚星海的错觉感,原来清末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应该这么来理解!
原来并不能简单的把这八个字,理解为单纯为了维持清朝统治的垂死挣扎,洋务派是找到了问题所在的。
只不过当时的张之洞等人明白的太晚了,清末时中国已经失去了追赶世界的机会,而现在的叶开,刚刚好!
“陛下果然是千古一帝!学生.....!”林则徐说着说着,竟然哽咽了起来。
“学生三生有幸,竟然能生在可以为陛下开天辟地的时代。”
什么承己之道,用彼之术,什么道术对立,远不如陛下这八个字来的传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八个字,就是叶明帝国现在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啊!
“元抚真是少年英雄啊!既已有了大道,你我君臣就一同打造这盛世如何?”
叶开将地上的林则徐扶了起来,这个十五岁的少年果然不愧是千古名臣的苗子,小小年纪就能看到这一点。
而且叶开相信,这个国家不可能只有林则徐看出了问题,三万万人呢!能没几个聪明人?只不过他们都太聪明了,聪明的把自己隐藏起来了。
叶开又想起了他穿越前,在新冠的攻击下,欧美文明和社会制度暴露出来的巨大的问题,所谓美国印度化,印度神仙化,不正是有术无道的体现吗?
而兔子提出了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正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现吗?
“学生求之不得,能追随陛下以证大道,乃是学生的无上荣光!”林则徐激动了打起了摆子,说话都颤抖起来了。
“父皇!孩儿也要追随您,为万世开太平!”小团子虽然没有林则徐这智慧,但多少也懂一些了,他拉着叶开的衣袖满脸的孺慕之情,就如同他小时候那样。
“老三!你能背诵周忌讽齐王纳谏吗?”叶开摸了摸小团子的头,又把老二叶明阳拉到了身边,然后对着老三叶明兴喊道。
“当然!”六岁的叶明兴骄傲的站的笔直,小脑袋一点一点的,“我还知道父皇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
“哦!你说说看,父皇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叶开大为惊讶!
“因为父皇刚刚收了元抚哥哥这样的贤才,那肯定更想收天下的贤才,元抚哥哥面刺您的过错,您能虚心接受,那就是贤君圣君,贤君圣君肯定会喜欢这篇文章,我还知道父皇最喜欢哪一句!”
说完,不等叶开问,叶明兴就晃着小脑袋开始了背诵。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呜呜呜!老奴为陛下贺!我大明后继有人矣!”站在凉亭外的李大监竟然呜呜的哭了两嗓子,长白老脸上眼泪哗哗的,看着并不像在演戏。
“学生也为陛下贺!”林则徐也异常欣喜的赞叹着,也就叶开不敏感,在封建时代,储君聪慧,那可是国家的大喜事!
“陛下!请允许臣为南阳郡公磨墨!”林从义人稍微笨一点,这会也终于跟上节奏了。
“准!”儿子聪慧,叶开当然高兴,而且叶明兴实际上在他心中,一直是个并不出众的形象,罗子凤就担心他不爱说话,读书也一般般,担心他当不好储君,结果没想到,叶明兴仅仅只是不爱表现而已,内里还是很聪慧的。
“召大学士府翰林学士姚鼐,内廷侍从处文学侍从姚莹至此!”叶开轻声下令,不一会,就在凉亭周围伴君的姚鼐、姚莹祖孙两就过来了。
“惜报先生,今日虽然是朕自家子侄相聚,但也勉强算是个盛会,先生是文学大家,是以想情先生作文为念!”
对于姚鼐,叶开还是很客气的,不提人家老先生六十八岁高龄了还乐意随侍左右,单从文学地位上看,桐城派是清代文学派系中,稍微拿的出手的,姚鼐更是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三人中还存世的唯一一位。
“石甫,你以内廷侍从处的名义,抄录一遍周忌讽齐王纳谏和令祖的文章,刊发在应天府早报上。”
吩咐完姚鼐,叶开又给姚莹下了任务,而同时,姚鼐则在跟一直跟在叶开身边,记录皇帝起居、言论的内侍讨要刚才的记录。
桐城派大家一出手,一篇带着桐城派印记的散文就写好了,写的时候,姚鼐还一边瞅瞅林则徐,一边讶异的看着叶开,仿佛也心有所感。
“陛下!文虽成,但画虎难点睛,还请陛下赐此文魂魄!”画龙点睛这里说并不太合适,是以姚鼐就用了老虎代替。
叶开沉吟了一会,姚鼐让他画龙点睛的话,可不是随便乱说的,这一定会对大明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几乎是很有可能代表了未来大明政策的方向。
“朕闻盛世之临,未有思想上万马齐喑者可称盛世者也,昔日伪清,少民而临大国,是以畏惧人言,以屠刀加之莫须有上,只为钳制思想,闭塞天下人耳目,使其甘为奴隶者也。
朕重开大明,不为子孙富贵,更不为个人之尊荣,而欲使华夏恢复汉唐之雄风,乃至天下大同!此西学渐起,中学沉寂之紧急之际,朕愿意效仿古之贤君,广开言路,绝不以人言而治罪。
今朕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八字,愿天下俊杰之士广加研讨,愿我名教后人,不忘张横渠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豪迈。
大明何去何从,华夷之辩该如何教化四方,在朕,也在尔等,在庙堂之上,也在江湖之远!”
叶开一口气说完了自己想说的话,从未觉得如此畅快,石桌处,姚鼐握笔只觉得有千斤重,吐息了几个来回后,姚鼐抬起头来,叶开发现这位桐城派魁首竟然已经泪花点点。
“陛下真会不以人言治罪,真愿意让天下读书人论证议政?真是为了天下大同?”
叶开郑重的点了点头,“不光是天下读书人,朕觉得,天下人,无论士农工商,只要出发点是为了大明好,切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点,朕绝不以人言治人罪!”
第657章
再来一次百家争鸣
言论自由,呵呵,哪都不会有绝对的言论自由,世上这么多人,林子大了什么恶心的鸟都有,让所有人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瞎喷,那这世界就乱套了,不说别的,出几个圆圆就够叶大皇帝倒胃口的。
所以叶开直接就把目标给限定了,可以畅所欲言,但必须要紧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框架,不能瞎说,出发点还必须要是好的。
以叶开对这些被满清康雍乾三代冷血君王阉割过文人的了解,他们还不会一下就有胆子乱说。
而且他们还失去了以前那个通行无阻的发声渠道,以前的朝代,市井乡野之间读书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但经过几年的开发,至少在江南以及各省省城,报纸已经成为了最大的发声工具。
叶开早就在开始布局了,大明发行量最大的三大报纸,应天早报是由锦衣卫控制,内廷侍从处负责运营的,工商业联合早报是复兴公司旗下的,只有上海的士林联合晚报是由苏南和浙江士子控制的。
而且他们面前还摆着前车之鉴,去年有六七个因为被工商业夺取了自己利益而不满的苏南籍官员,上书叶开要求向朱明皇帝看齐,不与民争利云云的傻货,被叶开集体扔到霍州(鄂霍茨克)北山(勘察加的巴甫洛夫)伯力三地去当官去了。
其中还有几个扛不住苦寒弃官私逃回来的,结果被判处了二十年监禁,子孙三代不准考大学,不准考科举。
这一下就把那些心怀不满的家伙给吓住了,叶开现在给他们几个胆子,他们也不敢明面上乱说了,至于暗地里阴阳怪气,那就随他去吧!
同时叶开现在搞这个广开言路,并不是因为刚才的心血来潮,而是他考虑了好久的,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哪有盛世来临的王朝思想上万马齐喑的!
思想上不解放,生产力就解放不了,儒学不发展,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话,拿什么去对抗已经开始壮大的西学?
就拿现在最著名的儒学来说,诸位知道是什么吗?竟然是汉学!什么是汉学或许大家不要清楚,这门学问在历史上还有个名称叫做考据学!
神特么的考据学!
儒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后,在清代已经变成了一种以考据为存在价值,吹毛求疵的思想‘考古学’了。
这个时候的文人,连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都不敢说了,因为存天理去人欲对于君王也是有限制力的,伪清文人哪还敢提这茬?
清史研究第一人,历史学家萧一山无奈的说:“有民族思想的学者,在异族的钤制政策下,不甘心作无耻的应声虫,又不敢作激烈的革命党,自由研究学问,也怕横撄文网,那还有甚么办法?只好'明哲保身','尚友古人',向故纸堆里去钻了。”
一个连存天理去人欲都不敢说的儒学,能不落后?能不保守?能不吃人?只有思想上的活跃,才会带动科学上的活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9/58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