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校对)第1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979


“太好了!”骆一凡简直喜出望外了,他连声称赞,“你师父真是太开明了!你觉得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合适?”
“随时都可以,不过我现在还在学习阶段,只能把自己的所学所知写出来。”许问说。
“那你师父……”骆一凡满怀期望地看他,但许问只是摇了摇头,他就改了口,“慢慢来也成,有多少写多少吧。”
“还有一件事情。我现在以学习为主,只能用闲余的时间来誊录,另外还有一些事情想请您帮一下忙。”许问没有客气,同时也把自己的要求提了出来。
“没问题,咱们委员会还是有一些预算的,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骆一凡显然是误解了,但他还是说得理所当然,好像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样。
“不是那个方面,就譬如说,协会现在有收集一些古代工匠——尤其是木匠的图纸,可以供我参考一下吗?”许问问道。
“古代图纸?”骆一凡似乎有些意外,说,“有啊,我们收集了一些。”
他年纪虽大,动作却很麻利,说到这个马上起身,到另一边的架子上去翻。
阳光从屋外照进来,在屋子里打下笔直的光柱,轻微的灰尘在光柱中浮浮沉沉,自然带着一种幽静平和的感觉。
这里存放的全部都是老东西,但灰尘只有这么一点点,骆一凡他们对这里的确打理得非常精心。
“古代流传下来的图纸不是很多,有几个原因。一个是普通工匠画图纸的不多,基本上都是靠经验行事,他们对尺寸结构有自己的一套了解,基本上不会形诸于纸面。”骆一凡的声音远远从房子内部传过来,伴随着哗啦啦翻找的声音。
“营造类工匠,也就是给别人盖房子那种倒是会画图纸了,但很少画在纸上。少许画在纸上的都是给主人家看的,算是一个设计图和保证书。留给他们自己看的那种一般画在木板上或者墙上,房子盖好了就没有了,这样不容易外传。古代工匠这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重。”
东西整理得不错,骆一凡很快就找到了需要的东西,捧着几个档案盒走了过来,声音也越来越近。
“当然,这种保护意识现在还有,也不见得弱到哪里去了。”骆一凡带着一丝苦笑,这本来就是他们传委会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我有点好奇,房子先不说,古代的城池、宫殿,这样的大型建筑是怎么管理的?总得有个章法吧?”许问上前接过档案盒,份量还挺不轻。
“大工匠当然还是会画图纸的,就不说皇家宫殿这种,山西那边有个大院,修它的时候绘制的图纸就堆了几层楼高。当然这种不光是图纸,还包括了放样,又叫烫样,就是等比例模型。”骆一凡比了个手势。
“样式雷那种?”这种大名鼎鼎的建筑家族,许问还是听说过的。
“对,样式雷建筑清宫,烫样尤其出名,但制作这种模型小样其实是古代工匠的一个传统。古代工匠文化水平大多很低,那时候几何学也不发达,他们连勾股定理都不会,很难通过图纸完全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模型是最好的解决方法。用模型做出理想的结果,再照着放大就行了。”
“这种立体的形式也是很清晰的策划方案,很适合给甲方确定,形成标准。”许问说。
“对!”骆一凡笑着点头,“我这里图纸收集了一些,放样没有,不过你想看的话,我可以想办法帮你联系一下。”
“可以吗?”许问的眼睛亮了起来。
“当然。传委会,传承委员会,本来也不是专门开来做收集的啊……”
这并不是骆一凡给许问的回报。
对于骆一凡来说,他和他师父愿意把自己的手艺贡献出来进入百艺集,这是天大的好事,简直想让他放鞭炮来庆祝。
但是更令他震惊欣喜的,是许问这样一个年轻人,竟然对这些传统文化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兴趣,真心实意地想要了解想要学习,并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这样的人,他怎能不尽其可能地给他提供便利?
第157章
顶级与普遍
骆一凡联系放样去了,许问坐在他的办公室里,打开了最上面那本档案盒。
传委会的小楼非常安静,上次许问来的时候还见到了几个人,这次好像只剩下了骆一凡一个。
窗外有一树三角梅,紫红的花朵在枝头盛放,繁茂得几乎连树叶都看不见了。
花影透过窗户,在陈旧的纸张上投下斑驳的色块,时光的气息扑面而来。
说起来,这个档案盒里装着的,其实全部都是货真价实的文物。
这本档案盒里装的全部真正的图纸,也就是骆一凡所说画在纸张上给主家看的那种。
图纸原本保护得不是那么好,一些线条和文字显得有些模糊。但它显然是经过修复的,修复后的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基本上不影响观看它的内容。
许问小心翼翼拿起最上面一张,看着看着有点皱眉。
老实说,画在这上面的这个东西跟他想象中的“图纸”差别可真有点大。
它更类似于连天青和方凡画出来的那些图样,画出了建筑物的外形,旁边还有一些符号,是木匠特有的符号。这些符号的地域性质非常强,通常离开了这个地方,其他工匠也很难认出来是什么。
不过这张“图纸”上的符号许问恰好是认识的,它标注的不是尺寸,而是各部分的名称。
就许问的眼力来看,这张图的比例非常准确,各部分尺寸都是照着原物等比例缩小的。
但是没有明确标注出来的尺寸,等于这些东西都存在原设计师的大脑里,要把它实现出来,身为设计师的工匠必须身体力行地全程跟进。
当然,这在古代的建筑过程中也是惯例了。
许问继续翻看,发现这张还算是详细的,后面的图纸更简单更粗略的都有。
其中最让人无语的一张,连比例都失调了,只简单地画了几个部分,表明它的样式是什么样的。
考虑到古代工匠的知识文化水平,这样的做法其实挺正常的,但这连连天青那边的“图样”都远远不如,更别提许问基于现代思路理解的“图纸”了。
许问翻完这整个档案盒,其中画得最好的就是最上面那张,后面的越来越差,一幅标注了尺寸的也没有。
第二个档案盒里除了纸张类图纸以外,还多了一些画在木板上的。
画在纸上的图纸主要是给主家之类的甲方看的,木板上的图纸则是留给工匠自己的。
目的不同,两者的表现形式也有着巨大的不同。
木板上的图纸更简单,但是更准确,上面出现了一些数字,基本上都是用木匠符号表现。最难得可贵的是,其中出现了一些局部图,详解某个斗拱、某个檐角的造型与结构是什么样的。
不过就像骆一凡说的那样,所有的这些图纸全部都是关于建筑的,几乎不见其它匠作。
最后,许问翻完了所有的档案盒,对古代工匠的图纸水平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总地来说,相当初级。
这种初级不是体现在绘制水平上的,关乎的是整体的理念。
现代人做工程,会先做方案、做预算,把一切考虑周全之后再进行施工。所有的方案全部建立在已经确定的理论之上。
当然施工过程中不免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需要临时解决,但大概思路是这样的。
理论指导实践,这是不变的宗旨。
但无论是许问在班门世界的亲身经历,还是就他眼前这些图纸所体现的,古代工匠重经验、轻理论,或者说,他们完全没有“理论”的概念,这也是古代理工方面的一个整体的通病。
许问正在思考,骆一凡回来了。
“我问了一下,帝都国家图书馆、古代建筑博物馆存得最多最全,雷家烫样也有不少。近的来说,万园博物馆藏了一些,没对外展出,但库里有。你要去看的话我帮你联系。”他一边走一边说,怀里还抱着一个长方形的大盒子,砰的一声放在许问面前。
“刚还想起来有这个,这可是我弄来的好东西,你小心点看。”
骆一凡殷殷叮嘱,表情却很高兴,每一根皱纹里都盈满了笑意。
“哎。”许问答应着,双手接了过来,又道,“那就麻烦您帮我联系一下吧。”
“你什么时候有空?”
“都可以,越快越好。”
骆一凡又去联系了,许问打开他刚才拿来的这个盒子。
盒子里装的是两个卷轴,许问看完前面那些图纸,拿出来打开的时候并没有特别在意。
但当画轴里面的内容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却真的吃了一惊,注意力瞬间就集中了过去。
画轴很大,长约有一米五,宽大约七八十公分,上面画的是一座宫殿。
最关键的是,这是许问在所有的这些里面,见过的最标准的“施工图纸”。
这张卷轴上画的其实不止一幅画,除了这座宫殿的正面全景,还有其他各个角度的图。
这还只是整体部分,此外还有局部,把一些内部结构或者比较关键的部分单独展示标注了出来。
而所有的这一些,全部都是列了尺寸的,比例尺标准,标注严格,相当规范。
这幅图纸的水平相当高,基本上颠覆了许问刚才建立起来的认知。
不过从它所画的内容也可以看出来,它代表的是那时代的巅峰水平,并没有推广普及下去。
也就是说,孙博然对工程的控制力,可能是这个水准线的?
许问摸着下巴琢磨。
“小许,你今天下午有空吗?”骆一凡是拿座机联系的,这会儿突然捂着话筒转头过来问他。
“今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