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校对)第1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6/979


看见他的动作,孙博然立刻眼睛一亮,饶有兴致地往前凑了凑。
但只两三秒,他就微微摇了摇头,往后退了一下,千里目看向了第二个人。
两名副考官站在他旁边,看他这动作就能判断出这名考生多半是哪里没做对,让这位大人失望了。
云远际站到一边,悄悄对刘修耳语道:“这道题换你的话,你会怎么做?”
刘修凝思半刻,压低了声音摇摇头:“我来当然简单,一看就知道怎么分了。但这是徒工府试,要这些小学徒搞清楚怎么分格……经验还是欠了点。”
“若是不靠经验呢?你觉得这考的又是什么?”云远际问。
“不靠经验……”刘修皱起眉头,陷入了沉思。
※※※
许问完全不知上方考官的讨论,也不知道孙博然正拿着望远镜在监考。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手头的工作中。
按照考试细则,他们要保证完成的百宝箱成品内部的格子刚好到达十二个,不能多也不能少。
主考方给出的半成品已经完成了四个格子,也就是说他们要在此基础上再做八个。
许问利用几何这个最好用的工具,很轻松地完成了百宝箱的内部结构。十二个格子一应俱全,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淡黄的毛边纸上,各种线条和图形共同组成规整的结构,旁边清晰标注着尺寸与比例,带着一种严整的理性之美——也是这个时代非常少见的一种美感。
按照这张结构图,许问能够很轻松地搭建起百宝箱的成品框架,剩下的只需要根据原有的雕刻风格衍生出另一半的花样而已。
许问把图纸放到一边,拿起旁边的木料,准备进行处理。
半成品箱子是松木的,旁边预备的木料当然也是柏木。
柏木质地细密,是雕刻用木的标准材料,但处理起来相对会比较困难。
但这对许问来说完全不是问题,他轻松地除去它表面的树皮,正准备把它锯开,手却突然停住了。
他放下这段木料,重新回到工作台旁边,拿起刚刚画好的毛边纸。
他盯着纸上的图形看了半天,突然摇摇头,低声自语道:“不对。”
接着,他一抬手,把刚刚画好的图纸揉成一团,又在案上重新铺开了一张新的。
“这个百宝箱……是用来做什么的?”他自言自语地问道。
第182章
沉醉
这个百宝箱只有尺许长短大小,不算太大,按照许问之前的设计,这十二个格子虽然上下左右高低都有,但挤在一起,大部分格子就太小或者太扁,甚至被其他格子挡住。
这样的百宝箱,根本放不了什么东西,就是勉强完成任务,谈不上有用。
但箱子就是用来装东西的,百宝箱的分格只是为了让东西更易于收纳整理而已。如果箱子里的格子反而会挤压东西摆放的空间的话,那就是本末倒置,完全失败的设计了。
所以,这一次设计,许问换了个思路,先一步去想:这个箱子是用来放什么的?
他现在是个工匠,最熟悉的当然是各种工具,最需要置放的也是这种。
除了刨子锯子这种大件,他们经常会用到一些刻刀、凿子之间的小件,以及粘胶、洗剂等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装的材料。
以前这些工具大多是放在固定的麻布刀袋里,一层层裹起来固定,瓶瓶罐罐放在另外的箱子里。
现在看来,能不能做一个统一的百宝箱,把这些东西全部整理放在一起?
而且,百宝箱内部的格子是不是可以向外扩展,增加而不是缩减它的收纳空间?
许问想得出神,良久之后,他重新提笔,画下了第一根线条。
设计最重要的是思路,思路畅通之后,剩下的只是技术问题而已。
而在制图的技术上,许问已经相当成熟了。
一根根线条延伸出去,一个个最基本的形状组合形成,每一个都是那么简练,每一个都是那么精准。
一边铜壶里的水滴发出轻微的响声落下,壶中水线向着他预先设定好的刻度逐渐逼近。
许问之前撰写制作方案的时候,留给设计这个部分的时间其实是相当长的。
但他废弃了一次设计图重画,这部分就显得相当紧张了。
现在是九月中,秋意已渐浓,天气颇为凉爽。
但布帷把这片空间遮挡得不太透风,长时间的专注工作,让许问额上渗出了毛毛细汗。
他目光专注,浑然若无所觉,笔下的线条始终如同第一根一样标准、坚定。
最后,当水线最终逼近刻度,将超未超时,许问长吁一口气,直起了身子。
他用审视的目光看着眼前的设计图——它不是一张单一的图,而是由三张不同角度的整体图和十余张分解的局部图共同组成的图集。
小二十张图纸完整表达了他的设计思路,比例尺和具体尺寸全部都非常正规地标在了一边。
有了这样一套图,就算他自己不动手,把它交给别人,也能够毫无障碍地完成——之前他跟吕城,就是这样合作的。
但现在是徒工试,接下来的步骤他必须要自己动手。
虽然最近一段时间他把大量的实际工作都交给了吕城,但自己也没有一天怠于训练。
现在实际动起手来,他一如即往地熟练,丝毫不现滞涩。
榆木已经去皮,接下来要把它分割成段,锯成木板,打制成应有的大小。
由于需要雕花,木板的厚度会比最后的成品要厚一些,但由于要严丝合缝地扣进去,这部分的尺寸也一样要求得非常严格,完全不能出错。
雕花的样子许问也设计好了。
相比起连天青最早布置给许问的那份作业,眼前这场考试的雕花可以说是简单得要命。
连天青上手就直接交给他大师作品,那时候要完成的不仅是灵动有趣的花样,还有独特的风格。
许问至今也记得,当时自己查了多少资料,花了多少工夫。
但毫无疑问,那次作业带给他的收益也是极大。
怎样从局部图案中还原出缺失的部分?
揣摩现有的局部图案的样式,从中推导出原创作者的风格与习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拟。
模拟出的图案可能跟原图并不一致——也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它的宗旨就是以原图为主,不能破坏,还要进行凸显。
许问最早在对半成品百宝箱进行判断时就已经得出了结论。
这是流水线制品。
当初陆清远大师说得没错,流水线出来的量产制品多少会显得呆板一些,更少工匠本人的灵性与个性。
这一方面是量产本身的过程带来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量产本身的需求造成的。
量产设计的一大要素,就是标准化。给每个部分划出一条标准线,以严格的数据体现,上下浮动不能超出界限……无疑这会减少工匠肆意发挥的机会,但在效率上,远远不是工匠的个人创造能比的。
这个半成品百宝箱就是标准化制造的结果。许问甚至在上面看见了一些熟悉的影子,他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交给朱甘棠的那份建议书。
不过他并没有多在意这个,很快就把重点放在了雕花本身的样式上。
在看出它是流水线制品之后,他第二个得出的判断是:这是孙博然本人的设计。
面对这些考生,他的风格似乎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不像他在京都时那样繁复华丽端严,也不像他年轻时那样轻俏灵动单一,而是将两种相融合,趣味中带有强烈的装饰品,美观却又通俗。
看来他之前的判断果然没错,孙博然并没有跟他师父决裂,也没有彻底摒弃年轻时的风格,只是到了不同的环境,根据制作需求自然发生了变化而已……
皇宫内院,所需的风格当然跟民间小调完全不同。
就是不知道连天青看见这个会怎么样,喜欢呢还是不喜欢?
不过这对许问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孙博然,是他在这个时代最熟悉的工匠大师了。
一张张木板堆叠在旁边,刻刀的刃尖切入木板的纹理,象牙一般的碎屑飞溅而出,烟花般四散。
清晰的雕花由浅入深地出现,不断向外铺展开。
榆木巧也是十八巧之一,在这一年以及许宅更多的延伸时间里,它几乎已经刻入了许问的骨髓,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
此时,刻刀就像他手指的一部分,榆木就像他最亲切的老朋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6/9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